四、腓利門書的神學思想


A. 書的背景

腓利門書是新約中惟一書卷,透露在新約時代一個基督徒家庭裡的情況。這家的主人腓利門是歌羅西人(因他的逃奴阿尼西母是歌羅西人,參西4:9),似是保羅在以弗所三年所結的屬靈果子(門19)。腓利門家境不俗有奴僕,家中可作教會(門2),亦常濟助他人(門5)。門2的亞腓亞可能是他的妻子(「妹子」adelphe有古卷作agapete,意「親愛的」,喻「妻子」),亞基布是他的兒子【註32】,另有說亞腓亞是腓利門之妹,妹夫是亞基布。不論他們的關係如何,保羅能稱腓利門為「同工」(sunergo,門1),可見他是大有信心、愛心、服事主之心的人。

如在上文「各書的先後次序」(參頁305)論及,保羅在羅馬被囚期間巧遇阿尼西母,並引領他歸主。因歌羅西教會發生事故,保羅完成致該教會書信後,順便寫成腓利門書,將已悔改的阿尼西母送回主人家中。因推基古將攜歌羅西書前往歌羅西,他是位「忠心的執事」、是「保羅的同工」(西4:7),保羅視他為腓利門與阿尼西母間的最佳中保,有這中保從中說項,加上親筆的規勸,相信腓利門必會收納阿尼西母。保羅便趁這良機,在完成歌羅西書後,便寫就這書簡,委託推基古一起帶去【註33】。在這書中,我們清楚看見保羅對人的心是何等的寬宏偉大。多年前,他致信哥林多教會時曾說:「你們要心地寬大,收納我們」(林後7:2),此言也是他對腓利門的勸勉。這書卷親情洋溢,箴規諄諄善誘,是難得的上好佳作。

B. 神學主題

腓利門書是一個以四人物為主(保羅、腓利門、阿尼西母、以巴弗),向個人致安的書簡,全書只有335字,是保羅13書信中最短的。只有此書透露在此時保羅是位「有年紀」的人(門9),「有年紀」(presbutes意「長老」)一字強調保羅的使徒權柄【註34】,非他的年紀(固然他也是上年紀的人)。蘇格蘭經學家W. G. Scroggie說這短簡共有七大價值: 個人價值; 倫理價值; 神的隱藏帶領價值; 實用價值; 佈道價值; 社會價值; 屬靈價值【註35】。在這些價值中,我們可以找出二大神學主題。

1. 家中的教會

新約時代的教會多是家庭式的聚會型態,是為家中的教會。有關這方面的背景,腓利門書有獨特的貢獻。

門2提及腓利門的家是個「家庭教會」,這教會的開始間接或直接皆與保羅有關。據徒19:10及林前16:19的記載,在保羅的工作下,亞細亞地方甚多教會成立,包括以弗所、歌羅西、希拉波立、老底嘉那一帶地區的教會。保羅的成功得力於數名有力助手,尤以歌羅西人以巴弗為最【註36】。無疑,以巴弗是歌羅西教會的創立人之一(西4:12),他對歌羅西教會之創辦,如寧法對老底嘉教會(西4:15)、該猶對其家中的教會(約參1:1;羅16:23)一般。但以巴弗有腓利門的協助,故後者獲得保羅「同工」的美稱。

在這家中的教會裡,主要的領袖有三:腓利門、亞腓亞、亞基布(門1~2),阿尼西母是教會成員之一。

有關腓利門的生平,不少書籍對他有極美好的評論。「腓利門」(意「親愛」、「溫暖」)是個富裕的信徒,但他不貪愛世界,反開放自己的居家作為教會聚會場所。在這簡短的書信裡,保羅稱他為同工(門1)、兄弟(門7、20)。他對神大有愛心(門5a、7),向眾人大有信心(門5b),為基督多行善事(門6),保羅因他的品行大有快樂,大得安慰(門7a),因腓利門的品行也使多人得了暢快(門7b)。

顯然地,腓利門是歌羅西教會的一個主要帶領人,當以巴弗不在時,他就承擔牧養教會的工作,憑著他的愛心、信心、善行,教會的事務必大得興旺。教會古史傳說他後來成了歌羅西的監督(又有說他是加薩的監督),在尼祿王逼迫教會時殉道。

亞腓亞在和合本所引據的版本稱為「妹子」,在大眾版本(Textus Receptus)卻稱為「親愛的」,大部份學者認為她是腓利門之妻。既是腓利門之妻,她在家庭教會中必定協助丈夫料理各項事務。傳說她亦與丈夫同時受害,時為11月22日,此日後來被希臘東正教奉為聖日。

亞基布的身分不詳,有說他是腓利門之子,亦有說他是腓利門的妹夫,但肯定他是這家庭教會一位重要領袖,保羅稱他是同當兵的(門2)。D. E. Hiebert謂「同當兵」或指他在對抗歌羅西教會的異端這事上異常賣力【註37】。據西4:17,亞基布似是歌羅西教會的主要負責人,同時可能也負責老底嘉教會的工作(西4:16)。在歌羅西書裡,保羅勸勉他盡上他的「職分」(diakonian),J. D. Pentecost說這職分就是在他家中教會裡的教導【註38】,這種教導把很多人帶到神的面前。家庭教會中的屬靈教導是新約時代的一個教會特徵,神與他們同在,使基督的教會因此能建立起來。傳說他與腓利門、亞腓亞在老底嘉附近的Chonae同被石頭打死【註39】

阿尼西母(意「有益的人」)本是腓利門家中的奴僕,這名字亦是當時大部份奴僕之名。阿尼西母可能偷了主人的財物而潛逃至羅馬,因羅馬遠離歌羅西,而且人口複雜,甚難追查,故是逃犯的天堂。怎知在羅馬他竟然獲得真正天堂的恩典,成了基督徒。阿尼西母本是人的奴僕,如今變成主的奴僕,而他原本的主人竟成了他的「兄弟」(制度上言,阿尼西母返回腓利門之後,仍是腓利門的奴僕)。至於阿尼西母如何成為保羅在捆鎖中所生的兒子(門10),一直是個謎。J. B. Lightfoot推測,有一天歌羅西人以巴弗在羅馬街頭巧遇(參得2:3;4:1的「恰巧」)同鄉阿尼西母(或許阿尼西母在街頭向人乞討)【註40】,故引領他見保羅,在神的恩待下,阿尼西母成了保羅屬靈的兒子。

保羅視阿尼西母是主裡親愛的兄弟(門16),是自己的「心上人」(splagchna,意「心腸」、「肺腑」,門12),他常伺候保羅(門13),在福音事工上給予保羅莫大的幫助(門11、13),實是難得的弟兄。傳說阿尼西母後來成為以弗所教會的監督(見伊格那修致以弗所教會書1:2、5、6)。

2. 救贖的畫像

保羅本是一個嚴謹熱心律法的法利賽人,腓利門是富有的外邦人,阿尼西母是卑下的奴僕,但如今在主的愛裡,他們是合一相愛的一群,如加3:28言,「並不分猶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了」,這真是一幅感人的救贖畫像。

在細節上,保羅憑愛心為阿尼西母代求(門9),勸腓利門將一個逃奴阿尼西母「收納」(proslabou,意「悅納」)回來(門17),並將阿尼西母對他的「虧負」(edikesen,「行義」的反義詞)或「欠」(opheilei,太6:12譯作「債」)全歸到保羅的「賬」上(ellogei,會計詞彙,羅5:13同字譯作「算」,門18)。阿尼西母所做的本是該死的罪行,但如今他被接納,蒙赦免,一切罪債都歸到保羅身上,他也應許必定償還,正活化了基督救贖的典範。

在救恩的象徵裡,我們都是「逃奴」,本來常頂撞神,虧缺神的榮耀,遠離神,但在神奇妙的引領下,我們能獲得神的救贖。神將我們對祂的「虧負」「欠債」統歸到基督的賬上,基督又為我們向神代求,求神收納我們,使我們不再作罪的奴僕,乃是高過奴僕,是基督的兄弟。但在阿尼西母這象徵救贖的畫像裡,有甚多鑰點與真實的救贖不能盡同,因這些象徵救贖戲劇的人物—腓利門象徵神,阿尼西母象徵罪人,保羅象徵基督—原本都是罪人,只是他們在這書中所透露的故事可算為一個救贖故事的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