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歌羅西書的神學思想


A. 書的背景

歌羅西教會應該不是保羅直接創立的(但John Eadie在其名著內力證是保羅創建【註2】),因西1:6~7明說以巴弗是他們的「屬靈啟蒙師傅」;在西2:1,保羅說歌羅西與老底嘉人皆沒有見過保羅,不過保羅曾在歌羅西附近的以弗所居住凡三年之久(徒20:31),那時他的佈道事工極蒙主的賜福,「叫一切住在亞西亞的都聽見主的道」(徒19:10),可能保羅的門徒將福音帶至歌羅西。從林前16:19「亞西亞眾教會」一言可見,當時福音在那一帶結實纍纍,其中有歌羅西人以巴弗、腓利門等(西4:12;門19、23);而以巴弗似是保羅在歌羅西工作的主要幫手,此人也可能是悅利谷Lycus地帶三教會的創辦人(除歌羅西教會外,其餘二教會即老底嘉並希拉波立,西4:12~13)【註3】

一日,歌羅西人以巴弗到羅馬監牢探望保羅(西1:7~8),保羅從他獲悉教會備受諾斯底派的攪擾,深覺有需要駁斥此異端的弊端,同時亦要澄清歌羅西信徒對基督的信念,遂寫就此書信,委託推基古送去。他不託以巴弗,可能是因後者願意留下協助保羅在羅馬的監牢福音,故保羅稱他為同坐監的人(門23,或許以巴弗在造訪保羅時過份熱心傳道亦遭監禁,故不能攜帶回信),時約62年仲夏。

B. 神學主題

歌羅西書帶出一個緊急訊號,即歌羅西教會備受一個異端攪擾,以致他們對基督的信念有所混淆。是以保羅下筆時除啟語問安之外,隨即在基督論上仔細詮釋,指出基督是教會身體的元首。故書中的神學主題有三;

1. 歌羅西教會的異端

引致保羅下筆書寫此書,是在歌羅西教會中盛行一種異端,這異端似是一門「理學」(philosophias,直譯「愛智慧」,英文「哲學」由此字演變而出;約瑟夫也用此字描述法利賽教派、撒都該教派、愛辛尼教派等的宗教思想,參約瑟夫所著「古史」18:11,2:8),但保羅稱那是「虛空的妄言」(西2:8b,「虛空妄言」前的「和」字可譯成「就是」,因「理學」之前有dia及冠詞tes,而「虛空妄言」則沒有,卻被「和」字kai串連著,故「和」可譯「就是」)【註4】,「人間遺傳」及「世上的小學」(西2:9)。故此C. Vaughan甚有見解地說,這門哲理學該稱為神哲學(theosophy)【註5】,因它是「怪力亂神」的妄言。

「虛空妄言」(kenes apates,「虛空」kenes本意「空洞」,腓2:7同字譯「虛己」;妄言apates意「詭詐」,太13:22同字譯「迷惑」)是個雙重負面的描述詞,意「空洞的」,又是「詭詐的」。人間「遺傳」(paradosin,意「傳遞」)本有好(帖後2:15)、壞(可7:3)之分,在此處卻是虛空妄言的類型。世上「小學」(stoicheia,字根「排列」、「系列」)可指幼稚的學問,這字在古希臘文有時也指天上的星體或天空的神明。因此有些學者認為,保羅在此暗指這異端與敬拜天上神明有關(如C. Vanghan; J. Moffatt)。但G. E. Ladd卻不以為然,他認為stoicheia指天空神明這用法在第一世紀不見經傳,實不足採信【註6】。其實這三句話是保羅對這異端的評語,對他來說,這異端最大的錯謬,是與基督的真理不符【註7】(西2:8的「不照著基督」即指不按照基督的真理,如西2:9~15所提及的復活、十架、神的大能等)。

至於這異端的基本信條(tenets),除歌羅西書外,聖經沒有其他的提示。多年前(1879),J. B. Lightfoot對此有頗精闢的分析,說歌羅西教會的異端有猶太教的成份,亦有諾斯底派的要素,是猶太教與諾斯底派的混合;它一方面高舉猶太教的宗教禮儀,另方面它也包含諾斯底派的精髓【註8】。近代學者Wayne House對此異端有更進一步的剖析,異常難得,不可不讀【註9】,而歌羅西書在四方面指出這異端的特徵:

  1. 它有一套神學哲理(西2:8~15)

    保羅稱這套哲理為虛空妄言,人間遺傳,世上小學,高舉人間學說、非基督的教理,遠不及「神本性一切的豐富」(pleroma tes theotetos,西2:9 )。「神本性」原文theotetos(從「神」及「本質」deitas二字組成),意「神性」,在新約只出現此處(另一類同字theiotes在羅1:20及徒17:29譯「神性」,那字強調神的屬性,諸如神的無所不在,無所不能;而theotetos則單單強調神的「神性」)。這豐盛的神性或是神性的豐盛,卻有形體的(指道成肉身)「住」(katoikei,由「下」及「住」二字組成,喻「永久居所」,此字是現在式動詞,強調其不停、不斷之意)在基督裡(西2:9b),祂是各樣執政掌權者的元首(西2:10)。這是保羅辯證的高峰,因為基督是如此豐盛,信徒也得了這個豐盛。這位基督能替人完成數件偉工:給予信徒屬靈的割禮(西2:11),將來有復活的生命(西2:12),一切罪孽及刑罰盡獲赦免(西2:13~14),甚至屬靈的惡勢力也不能勝過【註10】(西2:15)。由此可見,歌羅西教會那非猶太教、非諾斯底派之混合品的異端,及信奉這異端的人,斷不能與神及基督相比。

  2. 它有猶太教的特色(西2:16~17)

    其特色在五方面彰顯出來:要求信徒遵守飲食之律(飲食是二件事,作者以二字分別列出)、節期、月朔、安息日等規條(西2:16),這正是猶太教特色之一。保羅稱這些只是後事的「影兒」(skia)。後事是指新約,是形體(soma)(西2:17);影兒是指猶太教所推崇的舊約。但現今基督這個形體已來到,影兒的地位可自動取消了。

  3. 它強調天使敬拜(西2:18~19)

    天使敬拜在猶太教備受尊崇(參來1章的辯證),也是諾斯底派的信仰中心。後者認為天地間確有超人之神靈存在,切勿冒瀆,而敬拜即表示尊敬,W. House謂當他們敬拜天使時,其實下意識是在貶低基督的地位,把基督當作天使之一,只是世人尋找真光的「協助人」及「中保」,並非真光【註11】。此外,保羅強調這些異端者有四大特徵:第一,他們「故意謙虛」(thelon…tapeinophrosune,西2:18a)。「謙虛」本是世人的美德(參西3:12),但與thelon(意「做作」)用在一起,就變成有目的而為的表現,和合本將thelon譯「故意」頗合原意(參彼後3:5)。這些異端者在敬拜天使時故意顯出他們的「謙虛」,博人同情及信任,很容易迷惑人。第二,他們「拘泥在所見過的」(西2:18)。「拘泥」(embateuon,意「進入」、「踏進」,喻「開始」,此字在希臘古典文學裡常用來描述一些人加入某幫會或祕密組織的入會禮)【註12】,表示這些異端人士自恃已加入一個崇高的派系,強調眼見的經歷,自以為了不起。第三,他們隨自己的私慾,無故自高自大(西2:18c)。這些異端人士自以為高人一等,但保羅視他們是隨自己私慾而有這自負,且這自負是「無故的」(eike,意「空談」,即「無憑據」)。第四,他們不持定元首(西2:19)。「持定」(kraton,含義頗廣,如「捉拿」、「拘禁」、「堅守」、「服從」、「抱住」、「執掌」,在宗教意義上可譯「拘守」,如可7:3、4、8)一字表示他們只遵守自己一套理學,卻不服從基督是他們的首領。C. Vaughan說得對,「他們並不否認基督,卻把基督從其寶座上揪下來(「持守」kraton在太18:28譯作「揪住」)。」他們不是反對基督,只是沒有給基督首位【註13】

  4. 它主張禁慾規條(西2:20~23)

    這教派主張世上的情慾對人有害,該盡量禁止,諸如禁食、不婚嫁、離開社群、放棄財物、自殘身軀等。此等異端者曾勾引歌羅西教會信徒遵守那「不可拿、不可摸、不可嚐」的規條(西2:20,這三「不」只是舉例,都是有關食物的戒律)【註14】,也是異端者堅持要持守才可得救【註15】。保羅說這些食物自己也會敗壞(食下腹中),沒有神聖神祕的成份(西2:22b),而且禁食的規條是人發明的(西2:22a,參西2:8;另參可7:7、18~21),沒有神的權柄在內。虛有智慧之名(即「浪得虛名」),用「私意崇拜」(ethelothreskiai,此字不在希臘文字彙裡,可能是保羅自創的【註16】,意「自立的宗教」或「自製的宗教」),自表謙卑、苦待己身,克制肉體的情慾,這一切皆屬徒然(西2:23)。

2. 基督論

無可否認,基督論是歌羅西書最明顯及最重要的神學主題,這也是基督教的信仰核心,信徒若對這教理稍有差池,不是陷入異端便是自暴自棄。

歌羅西教會面臨一個特殊異端的擾害,以致不少信徒遭人論斷(西2:16)。這個異端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貶低基督的神性,認為智慧創造世界,智慧即神;基督只是創造物,是屬物界一份子,根本沒有道成肉身這回事。因為凡物界都含惡的成份(因此他們主張要禁慾),基督也沒有全善(故基督不能成為救主)。這些觀念一直攪擾歌羅西的信徒,使他們無所適從。因此,在西1:15~19裡(按原文結構,本段該由1:15至1:20,筆者將1:20置於救恩論內,因那節強烈顯示基督的救贖偉工),保羅遂向他們澄清基督的真實神性。保羅列出基督的七大超越,使這段經文成為新約極精闢的基督論之一(其他可參約1:1~18;來1:2~4;腓2:5~11;弗1:20~23;西2:9~15)。W. R. Nicholson謂本段是新約最偉大的基督論經文【註17】,他的評語絕無言過其實。在保羅筆下,基督的超越有七:

  1. 「愛子是不能看見之神的像」(西1:15a)

    「像」(eikon,意「相似」,在太22:20及林後4:4同字均譯作「像」)此字有二個含義:一是「代表」,指出基督所做的都與神相同,故此祂凡事都能代表神而為之。故稱基督為神的像,便如稱基督是神。

    另一含義是「顯現」,指出基督能將神的實在顯給世人觀看(如約1:18)。若非道成肉身,有限的世人絕不可能明白無限的神(如約14:9)。S. L. Johnson謂,耶穌是神給世人最大及最後的顯現,這便是「像」字所帶出的含義【註18】

    所以基督是神的像,此言便將歌羅西教會的異端(謂基督是神「放射出來」的一種「神明」,aeon)怪論完全粉碎了。

  2. 「是首生的」(西1:15b)

    「首生的」(prototokos)此字雖可以指時間上的優先地位,稱tempral priority(如Moffatt; Goodspeed的譯法),但亦可指在地位上的絕對優越,稱positional priority(如NEB的譯法)。在此處,保羅套用此詞,是指出基督在地位上有絕對優勢【註19】,祂的優勝還在整個創造之上。G. E. Ladd謂,此字顯出基督在王權上的優勝如大衛是耶西的第八子,但他被譽為「王子」,為世人最高的君王(詩89:27)【註20】

    歌羅西教會異端認為,基督是創造物的一份,無超奇之處。這也是第四世紀著名異端亞流派鼻祖亞流的意見,近代異端耶和華見證人亦步亞流的後塵,提倡此說。如今保羅駁斥他們,說基督是在創造之上,是萬有的優先。因為「首先」這字帶有比較的含義,將基督與創造物作一對比,而基督則在創造物之上。如詩89:27論彌賽亞時說「我要立他為長子,為世上最高的君王」,長子即君王,是與地上君王比較時最優勝的。

  3. 「在一切被造的以先」(西1:15c)

    此言(原文只有二字,pases ktiseos,意「一切被造」,「以先」這二字是從「首生」引伸出來的補字)再堅立「首生」的意義,但更進一步說明基督與創造物的關係不只凌駕它們,且在它們之先。此言指出基督的先存性。基督的先存性,在猶太傳統裡並不陌生(參詩72:17;以諾一書48:2),主亦以此自稱(參約8:58;啟1:17;2:8;22:13),這是新約一貫的教訓。

  4. 「萬有靠他造的」(西1:16)

    基督是神的像,也是創造的主,萬有的存在也「靠」祂(en auto,意「在他裡面」,強調領域),指在祂的能力範圍之下,非強調能力,如中譯「靠」)【註21】而成,沒有祂就沒有萬有。萬有包括「天上的、地上的(指領域),能看得見的、不能看見的(指種類),有位的、主治的、執政的、掌權的(指等級),這一切都是「藉著祂」(dia autou,強調祂的能力)造的,也是「為祂造的」(eis auton,強調目的),可見萬有的存在全環繞在基督的身上,萬有的存在是為要彰顯祂的實在【註22】。S. L. Johnson謂作者在此段指出基督是萬有的設計師(architect,en autou)、工程師(builder,dia autou),及擁有者(owner,eis auton)【註23】

    不少學者認為「有位的、主治的、執政的、掌權的」,乃是指「不能看見的」天使的等級(如H. A. Kent; F. F. Bruce; C. Vaughan)。因歌羅西教會異端甚強調天使的等級,甚至向他們敬拜(西2:18),以致他們忽略了該向基督敬拜。如今保羅指出萬有是基督造成的,連他們所尊敬的天使在內,故他在此處著實給他們一記當頭棒喝。

  5. 「他在萬有之先,萬有靠他而立」(西1:17)

    在西1:15~16裡,基督在萬有之先,是靠含義顯示出來;如今作者用「先」(pro)字直接指出基督確在萬有之前。萬有在時間內出現,在萬有之前遂變成在時間之前,所以這裡也同時指出基督的先存性。再且萬有亦靠祂「而立」(sunesteken,意「同站在一起」),故此沒有基督將萬有黏著(與萬有同站在一起),萬有也不能存在。此點與諾斯底派異端謂「萬有是惡的」顯然不同,因為基督不只創造萬有,亦與萬有同站在一處,顯然萬有與基督著實有密切的關係。

  6. 「他是教會全體之首」(西1:18)

    基督不只在萬有之上,也在全教會之上,如「首」(kephale)是身體最重要的部份,也是身體的總指揮。神學家W. Grudem經多年詳研此字的用途,並以經典希臘文詞典佐證,謂kephale在此處的意義是指「帶領」之義【註24】。基督是教會的「元始」(arche,指時間上的開始者),祂是教會的開始者,這開始者的地位是祂從死裡首先復活而得的,祂是世上首先戰敗死亡的,如此祂就「贏取了」(意「變成」),在凡事上能「居首位」(proteuon,現在分詞,新約只出現在此,意「得首席之位」,是永遠性及不歇性的居首位)。

  7. 「父喜歡叫一切的豐盛在他裡面居住」(西1:19)

    基督能成為教會全體之首,是「因為」(hoti,本節首字)神喜歡將一切的「豐盛」(pleroma,「豐盛」包括「神的屬性」,「救贖的能力」),「藏在」(katoikesai,中譯「居住」,由「下」kata及「住」oikeo二字組成,意「住下來」,指非「寄居」,參西2:9。這字是過去不定式動詞,帶永久性效果之意)基督裡面。查「豐盛」一詞在新約文學裡多指蘊藏在神內的屬性及能力,如今全數被神永久性置在基督內,基督的超越不言而喻。

    歌羅西教會異端宣稱神放射出無數的神明(aeons),這些神明的總數就是豐盛(pleroma)。如今保羅說神將一切(暗示再沒有其他神明aeons了)的豐盛(pleroma)永久性藏在基督裡,摧毀這異端的怪論(古今異端如第一世紀的Cerinthian諾斯底派及「基督科學會」皆認為基督屬性裡的神性是暫時性,非永久性的,保羅自古便視之為異端)【註25】

3. 救恩論

F. F. Bruce謂基督的超越,是歌羅西書救恩論的一個基礎【註26】,因為神的救贖是透過祂的愛子而成就的。

在西1:12~18裡,保羅在一次感謝禱言中提及五件有關救贖的真理:

  1. 他與其他聖徒一般,在光明的基業裡有份(西1:12)

    「能有資格」(hikanosanti,意「使充足」,「使合規例」,「使自力」,「使有資格」,和合本譯「叫能」似未能將原意譯出,此字只在林後3:6出現,譯作「承擔」)一字,顯出本來人是沒有資格領受神的「基業」(klerou,原意「一塊小石」或「一片小木」,指「搖籤」的「籤」,參徒1:26,喻「基業」),但如今因其愛子之故,人便有資格享受這基業,這全是神的恩典。

  2. 神救了他脫離黑暗的權勢(西1:13a)

    「救」(errusato)字表示人本來落在一個險境裡,如今被救援出來。這險境原來是一個黑暗的權勢,屬撒但的領域(參路22:52;弗6:12),也是人生下來所進入的境地(參弗2:1~3),如今蒙神拯救脫離險境,是因基督能勝過黑暗權勢之故。

  3. 把他遷到神愛子的國裡(西1:13b)

    「遷」(metestesen)字在古典希臘文裡用來描述那些徙置之民,是戰勝國將戰敗國的擄民或戰俘遷置他處(參王下17:24;約瑟夫,「古史」9:11:1),但如今遷置的地方乃是神愛子的國。此動作如F. F. Bruce所言,是實現末世論或實現天國論的一個明顯舉例【註27】。雖然「愛子的國」在主再來時才能實現,但信徒藉著重生便成為天國的子民(參弗2:19;腓3:20)。

  4. 他在神的愛子裡得蒙救贖,罪過得以赦免(西1:14)

    「救贖」(apolutrosin)這字也回應上文的「拯救」一字,因「救贖」常指將奴僕或戰俘以價銀交換過來。考古學家A. Deissmann謂希臘人甚熟識這字的含義,因為他們在奴隸市場上常目睹「救贖」的交易,故此「救贖」與「自由」已成同義詞【註28】。「救贖」又與罪過得赦免的觀念相連。「赦免」(aphesin)意「遣送」,使人想到利16:21~22所記的代罪羔羊,將人的罪帶到無人之地去,永不再記念,這是神拯救世人之法。

  5. 神藉愛子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和平,叫萬有與祂和好(西1:20)

    在此處作者才透露原來神救贖世人之法是藉著祂的死,祂的死「成就了和平」(eirenopoiesas,由「平安」及「製造」二字組成,參太5:9「使人和睦」同字;弗2:15「成就了和睦」)。因人本與神「隔絕」(apellotriomenous,直譯「轉讓」,喻從一主人轉往另一主人,喻「分離」),與神為敵(西1:21),現今因基督的死便得與神「和好」(apokatellaxen)成聖潔、沒瑕疵、無責備、能自由地到神面前(西1:22,這四句詞語同喻「得救」)。不單人因基督之故可得救,全萬有也能與神和好,恢復亞當所失落的完美世界。可見神的救贖何等完備,不單涉及世人,也關係到神全部的創造,真是神奇絕倫。

    此外,在這五點裡,保羅所選用的詞彙亦精妙無比,在名詞方面,諸如「基業」、「愛子之國」、「救贖」、「赦免」、「和好」,字字珠璣,每字都是一幀美麗的圖畫。在動詞方面,諸如「使有資格」、「救」、「遷」、「成就了和平」這四字,全部是過去時態(aorist),指一次的動作便足夠,也是指歌羅西信徒一次得救之時。而在西1:14的「得蒙」(echomen,意「我們有」)是現在時態,指這個「擁有」是現在的又直至永遠。這五個動詞的運用在保羅的筆下又是一絕,毫無贅字!

    在西2:11~15,保羅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他對基督救贖的認識,有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