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宣道書信的神學思想


顧名思義,宣道書信是保羅三次旅行佈道期間所寫給眾教會的書信,計有加拉太書、帖撒羅尼迦前後書、哥林多前後書及羅馬書。其神學重點分列如下:

A. 第一、二次旅行佈道間的書信:加拉太書的神學思想

1. 書的背景

  1. 北加拉太論

    照此論,加拉太教會是新約時代北加拉太地區的教會(如安西拉Ancyra,彼仙納Pessinus,他維菴Tavium,Julipdis等地)。這是據羅馬帝國於主前25年時,將加拉太、呂高尼、弗呂家、比西底等地,統稱加拉太省而定;也是保羅於第二次旅行佈道創立的教會(徒16:6)。保羅第三次旅行佈道時,曾再次探訪他們(徒18:23)。故加拉太書是保羅在第二次旅行佈道後,或在第三次旅行佈道時的作品。地點可能性有二:一在以弗所(居以弗所三年之時期,徒19:10;20:31),或在第三次旅行佈道回程由哥林多經馬其頓時(徒20:1~3),這樣加拉太書是53或57年的著作(贊成北加拉太論者人數不貲,如初期教父:Lightfoot; Salmon; Coneybeare and Howson; Farrar; Findlay; Alford; Meyer; Ellicott; Godet; Moffatt; E. F. Harrison; Fausset; Eadie; A. T. Robertson; R. M. Grant等)。

  2. 南加拉太論

    據此論,加拉太教會是指南加拉太地方的教會。如旁非利亞的別加,彼西底的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特庇等,均是保羅在第一次旅行佈道時所創立的教會(徒13:13~14:21)。在第二次佈道時保羅重回探望他們(徒15:41、36),並將耶路撒冷教會大會之議決帶給加拉太的教會(徒15:23~29;16:4~5)。因此,加拉太書在第一及第二次旅行佈道中間完成,地點在敘利亞的安提阿,時約49年;若此,加拉太書是保羅13卷書信中最早完成的(贊成南加拉太論者為數亦不少,如W. M. Ramsay; F. F. Bruce; D. E. Hiebert; E. D. Burton [ICC]; M. C. Tenney; T. Zahn; R. B. Rackham; H. C. Thiessen; K. Lake; D. Guthrie; K. Wuest; G. E. Ladd; S. D. Toussaint; Hogg and Vine; H. Hoehner; H. A. Kent等)。

    據南加拉太論,保羅在第一次旅行佈道時,將「因信稱義」、「不用再受割禮」,外邦人便可蒙恩得救的信息傳開。回來後不久,得一驚人消息:加拉太教會對他所傳的信息有所懷疑,原來他們大受猶太教徒的影響,謂因信稱義還不夠,更要加上遵守律法,遵守節期,接受割禮(加入猶太教的手續,加3:3;4:10;5:2~4),又對保羅的權柄有所質疑(加1:1;2:1~11)。這事所帶來的危機非同小可,不但會使加拉太教會回到律法之下,整個福音真理也會隨著動搖,故此保羅立即修書,向加拉太眾教會保證「因信稱義」乃是福音之道,切勿搖動。由此,全書神學要題呈現。難怪此書成為16世紀宗教改革的號筒之一,引領教會歷史進入新的時期。

2. 書的神學主題

查此書的神學主題有四:

  1. 基督的福音

  2. 律法的意義與目的

  3. 聖靈的工作

    聖靈的工作在加拉太書雖不是最強調的主題,亦有二大要點:一是有關聖靈與救恩,二是聖靈與信徒的生活。

  4. 保羅的「寓意釋經法」

    加4:21~31這一大段,是寓意經學家愛使用的經文,因他們以為在此處找到聖經的支持作寓意釋經法。

    寓意釋經法是第一世紀時,猶太拉比及初期教父(如裴羅將舊約寓解,俄利根將新約寓解)愛用的釋經法。此釋經法主要是以經文之屬靈意思為重,不太理會經文歷史正確與否;但他們解釋的經文屬靈意思,卻往往與經文本身之原意有異,甚至很多不是作者原來的本意。而保羅在這段經文裡,一方面沒有否認經文的歷史意義,二方面也沒有發明一些屬靈意義「強加」(impose)在經文內。他只是引用幾件事項來說明一個道理——基督徒是自由的,不需再受律法約束:①亞伯拉罕有二子,一是使女生的,一是自主婦人生的。使女生的稱「按血氣生」的(即以實瑪利),自主婦人生的稱「憑應許生」的(即「以撒」,加4:28);而使女是夏甲(加4:24),故自主婦人可知是撒拉;②兩座山,一是西乃山,二是耶路撒冷山。耶路撒冷有「現在的耶路撒冷」(加4:25),也有「在上的耶路撒冷」(加4:26); 被趕出去(不能承受產業)與承受產業。

    保羅在聖靈的默示下,視這些相對的人物、地點可象徵一項屬靈真理,故說是「比方」(allegorou-mena,由「別」及「說」二字組成,表示「說別樣意義的話」,但「別」字是allos,是同類的「別」),意即「以別樣的話說出同類名義來」(加4:24),及「同類」(sustoichei,「同行列」)這二字分別說明,保羅以一樣事物說出同類意義的事情來。換言之,保羅視這些人物、事件、地點皆可作代表用途。在此,他以夏甲、以實瑪利、西乃山之約、地上之耶路撒冷(猶太教大本營)及在律法下的人,為同類型的人物;又以撒拉、以撒、應許之約、天上之耶路撒冷(教會或基督徒的象徵)及被聖靈生的,為同類型的人物,如下圖表示【註13】

    夏甲=以實瑪利=西乃山之約=現在(地上)的耶路撒冷=憑血氣生=為奴的=在律法之下的人;

    撒拉=以撒=應許之約=在上(天上)的耶路撒冷=憑聖靈生=自主的=在基督裡的人。

    保羅並非以寓意解釋聖經,他沒有否認聖經的史實;他的釋經法乃是一種「同類釋經法」,也是一種「屬靈的觸類旁通釋經法」,將歷史上的某些人事物帶出一種屬靈真理來。而這些歷史真理,與那些人事物的本身有甚多確實可用之點;亦即,某些歷史人事物與某些屬靈真理是「同類」的。所謂「同類」,即表示那些屬靈真理不能離開歷史人事物的基本意義(如夏甲確是奴婢,以實瑪利確是被逐不能受產業者,耶路撒冷是猶太教的總部,西乃山確是頒佈律法之處)。這樣,保羅不是寓意解經,他只是指出這些歷史人事物的背後,可用來舉例或說明某些屬靈的真理,也是一種「同類釋經法」,正如太2:15引用何11:1,及太2:18引用耶31:15的用法一般【註14】

B. 第二次旅行佈道時的宣道書信:帖撒羅尼迦前後書

1. 帖撒羅尼迦前書的神學思想

  1. 書的背景

    帖撒羅尼迦教會是保羅在第二次旅行佈道時創立的,他與西拉、提摩太在腓立比工作後,來到帖撒羅尼迦城(徒17:1)。按他們的傳道策略,先在會堂裡與猶太人「辯論」(dielexato)「講解」(idanoigon)「陳明」(paratithemenos)基督的代死與得榮的順序,而耶穌就是這位基督。保羅一等人在這城停留超過三週之久,因「三個安息日」只是說「在會堂裡的事奉」。據帖前2:9,帖後3:8的「辛苦勞碌,晝夜作工」及腓4:16記載保羅在帖城時曾多次領受百哩外腓立比信徒的餽禮,可見他們必定在此地逗留超過三週,一連三個安息日在猶太人會堂裡傳道,有不少人信主(徒17:2~ 4),這些人大部份是拜偶像者(帖前1:9)。

    不久,敵擋保羅的人來反對他們,保羅遂離開那裡,來到庇哩亞,後來又抵達雅典,最後去到哥林多。在哥林多巧遇亞居拉夫婦,與他們聯手同工有一年半之久(徒18:11)。在雅典時,西拉與提摩太從庇哩亞趕來會面(徒17:15),但保羅心中掛念帖撒羅尼迦教會的情況,遂打發提摩太回去堅固他們(帖前3:1~2),也讓西拉前往腓立比(徒18:5),自己前往哥林多。不久後,提摩太帶來帖撒羅尼迦教會的消息(徒18:5),使保羅雀躍不已(帖前3:6~7),遂即撰寫帖前書,勸勉、安慰、堅固、教導他們,使他們在主的真道上穩固,熱切地盼望等候主的再來,時約51AD。

  2. 書的神學主題

    帖撒羅尼迦前書雖是寫給一個相當年輕的教會,但從書的內容看來,這教會信徒的屬靈生命異常成熟,對聖經的真理有深切的追求。雖然他們多經逼迫苦害,正如猶太地的眾教會(帖前1:6;2:14),但他們對主的忠誠恆久不變,這個信主不久的教會委實難能可貴。

    這封書信有二個重要的神學主題:

2. 帖撒羅尼迦後書的神學思想

「帖前」的攜信人將書信帶給帖撒羅尼迦教會後,不久,他回到保羅那裡,將教會的情形告訴保羅,保羅遂再寫就另一信函,託提摩太帶給教會,答覆他們對前書所產生的疑難。兩書函相隔時間不會太久,前書的信息可能引致有些信徒怠工,等候主迅速再來(參帖後3:6~15)。在帖後3:2裡,保羅請求帖撒羅尼迦教會信徒為他禱告,叫他能脫離「無理惡人」之手,因此時保羅在哥林多工作,他感到反對的惡勢力頗大。或許因帖撒羅尼迦教會信徒的代求,一天夜間在異象裡保羅蒙主安慰「不要怕,只管講,不要閉口,有我與你同在,必沒有人下手害你」(徒18:9~10)。但無論是否如此,主都與保羅同在。綜觀以上,若前書是在主後51年寫成,那麼後書就是在52年初完成的。

帖後書是保羅致教會九書信中最短的一封信函,在簡短的三章內,已有四大禱告(帖後1:3~5;1:11~12;2:13~17;3:1~5),可見保羅異常重視禱告。除禱告外,本書另有二大顯著的神學重點:

  1. 主再來的神學

    如前書般,主再來也是後書一個主要的神學課題,這主題在數段經文內透露:

  2. 基督徒的工作觀

    帖後3:6~15是新約中有關「基督徒的工作神學」最長篇的經文。在結束帖後書之前,保羅因帖撒羅尼迦教會信徒錯解了「主的日子」,故此在等候主再來這事上疏懶,甚至有人不作工。保羅遂向他們解釋,信徒在迎待主再來前該有的工作態度。這是一篇極重要的「信徒工作觀」。

    保羅以其使徒的權柄,奠定下文教訓的地位(帖後3:6),並以自己的榜樣(帖後3:7),務要對方接受他的教導。保羅的工作觀可分五點:①當作己工(「未嘗白吃人的飯」,帖後3:8a)——保羅不是好吃懶做的人,光靠別人支持,自己不盡本份。「白吃」的「白」字(dorean)意「禮物」,表示保羅不願常受人的恩惠,讓自己變成別人的寄生蟲。故保羅說,不作工的就沒飯吃(帖後3:10),在他的思想裡,沒有不勞而獲這回事。②殷勤作工(「辛苦勞碌,晝夜做工」,帖後3:8b)——工作態度雖是當盡本份,但亦要殷勤。③切勿累人(「免得叫你們一人受累」,帖後3:8c)——「受累」(epibaresai,意「將軛置在上面」,同字在林後2:5譯「太重」)意「使人加多重擔」。有些譯本將帖後3:6的「不按規矩」(ataktos,taktos的反義詞,taktos是軍事性字彙,意「行列」,此處全字意「在行列之外」,喻不按規矩,象徵懶惰。此字在古典希臘文裡也用在「解僱」、「退伍」等方面)譯作「疏懶」(idle),亦即下文的「不作工」(帖後3:10)。保羅以二字表示他以前在牧養帖撒羅尼迦教會的殷勤態度:勞碌(kopo)及作工(mochtho),免得帖撒羅尼迦教會信徒要負擔他的生活費,那他就「連累」他人了。④樹立榜樣(「乃是要給你們作榜樣,叫你們效法我們」,帖後3:9)——工作的表現能成為別人的「榜樣」(tupon,意「表樣」),實難能可貴。⑤安靜做工(「要安靜做工,吃自己的飯」,帖後3:12)——「安靜」(hesuchias)做工表示不要「專管閒事」(periergazom-enous,意「周圍團團轉」,帖後3:11),騷擾或連累他人,此等人必荒廢大好時日或機會,白佔地土,一事無成,在主再來時必羞愧不已。在帖前4:11~12,保羅早已勸他們「立志作安靜人,辦自己的事,親手做工……自己也就沒有什麼缺乏了」(參提前5:13)。

C. 第三次旅行佈道時的宣道書信:哥林多前後書、羅馬書

1. 哥林多前書的神學思想

  1. 書的背景

    哥林多教會是保羅第二次旅行佈道時建立的,哥林多是他那次旅行佈道的最後一站。他與亞居拉夫婦在此同工,後西拉與提摩太來加入,教會遂堅固起來。同工們在哥林多約有一年半之久(徒18:1~11)。

    保羅第三次旅行佈道時,在以弗所住了三年時間(徒19:10;20:31),此時他接獲哥林多教會的消息,是從哥林多教會的三位代表(司提反、福徒拿都、亞該古)而來(林前16:17),得悉他們在信仰及道德上的混亂,遂著此書,委託三位代表帶回,期待矯正教會內各樣的弊病。寫作日期無法確定,有可能保羅在以弗所事奉的初期(即53AD)或後期(即56AD),而大部份學者傾向後期是著書時期。

    在新約眾多教會中,我們知道哥林多教會的情況勝過任何一處,並且這間教會亦是使保羅流淚最多的。因哥林多城市是個異常特別的地方,一則這城市擁有悠久的歷史與文化,高舉知識或智慧之道,視十字架為愚拙的道理;二則這地異教邪說盛行,廟宇林立,廟妓眾多,到處藏污納垢,以致城中道德風氣極其敗落,故此「哥林多人」已是「不道德」的代名詞,直呼人是「哥林多化」無疑是一個極端侮辱性的稱謂。F. W. Farrar曾言,「東西方的道德渣滓全沉澱在此城中」【註35】。故此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受甚大影響,他們對基督教真理的輕忽或質疑,對聖潔追求的摒棄,對信徒倫理道德的枉顧,令保羅痛心疾首。乍聽三名代表帶來教會的訊息,內心哀痛莫名,寫就此書,力挽狂瀾。真是一篇語重心長、嘔心瀝血的神學鉅作。

  2. 書的神學主題

    哥林多前書本是一封責備多於讚賞的書信,其中充斥極豐富的神學意念,主題共分作七方面:

2. 哥林多後書的神學思想

  1. 書的背景

    哥林多後書是涵蓋保羅最多自傳的書信,在書內讀者可見他對事奉神、對待人的赤子之心,如他自己所言:「我向你們的口是張開的,心是寬宏的」(林後6:11),難怪恩典神學院前院長H. A. Kent以「寬廣的心」(A Heart Opened Wide)作為哥林多後書詮釋的書題。

    保羅在以弗所完成哥林多前書之後,繼續在該地工作。一日提摩太來以弗所,帶給保羅有關哥林多教會的消息,得悉教會在某方面仍誤會他,又得悉教會在事奉上有甚多不明白之處,遂差遣提多前往哥林多協助他們解決教會的疑難,並囑咐他事後經馬其頓往特羅亞會合(林後2:12~13)。那時因「以弗所戲園事件」爆發(徒19:23~41),在亂定後保羅離開那裡往特羅亞(徒20:1),等候提多前來,盼望從他那裡獲得哥林多教會的消息。但等了不知多久時間,提多未到來。在焦急下,保羅前往馬其頓,雖然在那裡遭遇不少困難(林後7:5),但也成功地為猶太地眾教會籌募不少賑災款項(林後8:1~5)。後提多終於來到,帶給他哥林多教會最新消息,知悉教會對他仍誤會重重;這教會仍受割禮派挑撥離間,對保羅的事奉心志有所質疑。保羅遂寫哥林多後書,委託提多及二位兄弟帶回哥林多(林後8:16~24;12:18;8:18與8:22的二位兄弟,據合理揣測可能是推基古及特羅非摩,徒20:4)。

    至於寫作地點,據林後2:13及7:5~7皆說明是在馬其頓。但馬其頓是省份,遂有二個推測:①是腓立比,此說有不少抄本支持,有些抄本如B2、Peshitta、Syriac、Coptics等在書的首頁寫上「在馬其頓的腓立比寫成」一語【註65】;②另有說是在帖撒羅尼迦,因保羅甚懷念此地之信徒【註66】。第一說的可能性較大,時約主後56年末或57年初。

  2. 書的神學主題

    哥林多後書是一封自辯使徒權柄的書卷,又是一封論工作事奉態度的書卷,書中的神學主題並不多,然亦有四個明顯的神學重點:

3. 羅馬書的神學思想

  1. 書的背景

    羅馬書不單是保羅13書信中最宏偉的一本神學鉅著,亦是新約27卷書中最博大精深的一卷,它被譽為「基督的大教堂」(cathedral),「基督教信仰的核心」,「福音的總綱」,「福音的精髓」,「保羅的系統神學」。它喚醒醉生夢死的奧古斯丁,使他成為基督教會一位有力的教父;它激發馬丁路德吹起宗教改革的號筒;它激動約翰衛斯理在英國掀起一個歷久不衰的宗教大復興;它激勵巴特把沉睡的教會搖醒過來,重新看見教會的使命。這書卷帶給基督教會的影響是筆墨難以描述的。前恩典神學院院長A. J. McClain博士說,「羅馬書告訴教會什麼是基督教」【註77】,真是一針見血的智慧之言。

    當保羅結束他第三次旅行佈道,在回程的路上,來到希臘某處,在那裡住了三個月(徒20:2~3)。使徒行傳沒說是希臘那裡,但據羅16:23所記,他應該是住在哥林多該猶家中,該猶是哥林多教會的人(參林前1:14)。雖然保羅在此時從沒去過羅馬,但他對羅馬心儀已久(參羅15:25;徒19:21)。這時剛好有堅革哩教會的女執事非比預備前往羅馬(羅16:1~2),他得到德丟的幫忙(羅16:22),寫就這本超級神學鉅作,將自己多年從神所領受的介紹給對方,也讓這卷書信成為「先行部隊」,為他日後去羅馬的事奉鋪路,時約主後57年春天。

  2. 書的神學主題

    羅馬書的神學主題異常豐富浩瀚,茲臚列較重要的主題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