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保羅的猶太背景


保羅是一位出身貴族的猶太人,早年並在資深拉比迦瑪列門下受教,他的猶太學問超越同輩,使他成為卓越不凡的一代神學宗師。其猶太背景的影響異常巨大,茲從三方面討論之:

A. 法利賽教派家族

保羅生於名門貴族(腓3:5),又是羅馬公民(徒6:37;22:25~28),家境不俗,又是法利賽家中的「書香子弟」(徒23:6)。後在耶路撒冷城成長,在迦瑪列門下受教(徒22:3)。「受教」原文pepaideumenos意「兒童教育」。據猶太傳統(Pirqe Aboth5:21),猶太男孩15歲便可入讀拉比學校【註2】。這位迦瑪列是當代最著名之拉比,是第一世紀大拉比之冠,因他對律法之精通,被譽為「律法之榮美」;據猶太傳統,迦瑪列逝世後,「律法之榮美」(雙關語)也消失了【註3】。能在迦瑪列門下受教,是敬虔法利賽人夢寐以求的榮耀。保羅父母將他託付在這位拉比門下,希望他成為傑出的律法師;而保羅本身又好學不倦,以致他的成績超越同儕(加1:14)。他又謹守律法,就律法之義說,他是無可指摘(腓3:6)。對律法之經義、目的、要求等,他可以說是「通天曉」。這都說明,保羅對律法的認識確實有深度的造詣,使他後來在解釋律法之功用、目的及意義時,顯出有獨到、精闢兼準確的見解。

B. 精通舊約聖言

猶太人是一神教的民族(參羅3:30;加3:20),堅拒異教及偶像崇拜(參西2:8;林前10:14、21),以及外邦人的不敬虔行為(參羅1:26),這一切全是源自他們對舊約聖言的尊崇;保羅也不例外。在保羅書信中,他引用舊約共93次,摩西五經、約伯記、箴言、詩篇、列王紀下、以賽亞書、以西結書、耶利米書、何西阿書、約珥書、瑪拉基書等,皆被他引用過【註4】,可見保羅的思想吸取了舊約的精髓。他對舊約有絕對的信靠,稱之為「聖經」(羅1:2)、「神的聖言」(羅3:2)、「神默示的話」(提後3:16)、「律法與先知」(羅3:21)、「律例」(西2:14)、「律法」(林前14:21,此言引自賽28:11~12)。無論在證明某要點(羅3:10~18),或作舉例(羅2:24),或作說明(羅10:6~8),他皆以舊約為依據。他稱舊約是為「現代人」寫的,能夠給人忍耐、安慰、盼望(羅15:4),他無疑對舊約有無上的尊敬。

此外,保羅精通猶太人的釋經法,即他活用神的聖言,諸如為舊約故事找出類表的屬靈意義(加4:22~31),或活譯舊約聖言(如羅2:24~25),或作自問自答的對話(如羅3:1~18)。因為他對舊約的純熟,他常找到一些舊約的警告、預言,供新約教會使用(如羅9:25~26=何1:10;2:23),舊約多處預言在新約獲得應驗。因保羅對舊約的認識,運用得瀟灑自如。

C. 熱心事奉神

綜合徒22:3;加1:14;腓3:6的記載,保羅在歸主前,極為熱心事奉神。查「熱心」(zelotes)一字,即中譯「奮銳黨」的「奮銳」,可以指心態上的努力,或宗教生活上的狂熱。在保羅的生命中,這般「熱心」來自對律法的熱愛。他是維護律法精義的拉比,凡對律法有不敬不虔的舉動便視如毒物,認為是褻瀆神,務必除盡而後快。這種捨命維護「法紀」的精神,深潛在猶太人愛國愛神與愛律法的民族命脈裡,故K. Haocker分析得極對,他說「熱心」一詞,非指心理上的狂熱,而是宗教上的狂烈情感,這種心態,如殺死與摩押女子行淫的以色列人領袖非尼哈(民25:6~8),亦與兩約間的馬喀比人及奮銳黨人的表現全無異樣。正是出於這種狂熱,非尼哈的模式(prototype)成為後來馬喀比人馬提亞樣式;馬提亞也拿起刀來殺死那跪拜希臘神像的族人(參「馬喀比上」2:26,54;「瑪四卷」18:12)。馬提亞又成為奮銳黨的模式,認為這樣做可以為國家帶來代贖的功效(atoning effect,參民25:13),因他們是「替天行道」,代替神刑罰異教徒。如此行必能帶給國家興旺,促使彌賽亞國早日實現【註5】。保羅亦秉承這種持守律法的大無畏心態;看見教會傳一個死而復活的耶穌,立即抱著「除惡務盡」之決心,對教會進行大清算。

教會大遭逼迫的導火線,是司提反那次的證道(徒6:14),因他的信息被視為對聖殿及聖言極為不敬(猶太教有三大柱石:聖殿、聖言、義行,參Pirqe Aboth1:2)。當時保羅越聽越覺得不妥,義憤填膺認為教會與律法水火不容,不能共存,遂贊成將司提反殺死(徒7:60;26:10;申27:5~7)。他事前已聽聞基督徒傳講被釘死的耶穌是復活的彌賽亞(徒5:30;10:39;13:29),對他來說此點已經是「大逆不道」。因為猶太教認為凡被掛在木頭上的,皆是被咒詛的(參申21:23),故此,耶穌不可能是彌賽亞。如今基督徒公開傳耶穌是彌賽亞,對保羅來說,已經極為褻瀆神了,又從司提反口中親耳聽到,因此怒火難平,遂展開一連串的「暴行」。M. Hengel謂:「熱心這字常演變成以暴行收場」【註6】。保羅要徹底排除異教,正應驗了耶穌不久前的預言(參約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