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約翰福音獨特強調的神學主題
約翰福音與符類福音雖然有多處共同強調的主題,然而亦有不少是作者獨特強調的,可以分為數方面:
A. 道的神學
「基督論」是約翰福音重要的神學主題,而基督論中,「道的神學」更是作者所獨特強調的。
查「道」字(Logos)最早見於主前6世紀以弗所哲學家Heraclitus的著作中;他視萬物皆在變動中,而「道」乃是將世界萬物的「動態」約束及維繫起來,使它成為一個有次序及和諧的世界。故此「道」就是一個和諧的力量,使宇宙間的相對關係(如光對暗、善與惡、天對地)調和(類似中國道家之陰陽調順),於是道被認為是天地之根本。在後期希臘哲人的思想中,道被視為一種有「神明」的能力,它能滋生生命,故此「道」被稱為Spermatikos logos(或Seminal Logos);「道」遂產生有生命的萬物在世上(如花草樹木、海陸空動物),這種「道論」被斯多亞學派(Stoicism)推崇並發揚光大,使它成為盛行一時,無人不曉的學說。但「道」並不是「神」,也沒有位格,它只是神永恆的「代理」(intermediate agent),它是「次等的神」(Second god)【註26】。至約翰牧養以弗所教會時,這種「道論」仍然在希臘學家的哲理中。
約翰雖然在希臘世界中事奉神,但他生為猶太人,自小深受猶太文化宗教的薰陶。猶太人認為「道」代表神的話,也代表神的能力(如神用話創造天地,創1:1;詩33:6、9;147:15~18;148:8)、權能(賽55:11;詩147:15;何6:5)、啟示(詩119:9、105)、智慧(伯28:12~19;箴8:22、27)。在猶太人的偽經裡,「道」代表神的作戰權能(「所羅門智慧篇」7:24、26;9:1~2;18:15~16;「傳道經」24:1、3),約翰亦表達耶穌擁有這方面的權能(啟19:13)。約翰見猶太人固有傳統對「道」的解釋,足可作為與希臘哲學道論抗衡之用。
對希臘人來說,「道」是維繫萬有的「能力」,是充滿宇宙的「理」;對猶太人來說,「道」是神的代名詞,所以「道」對外邦人、猶太人都代表著統治宇宙和表現神存在的名詞,兩方面的人都承認「道」是「萬有本源」,它是自有永有,是萬物之始,也是萬物之源【註27】。就此,約翰發現,「道」這字所表達的觀念是最妥善的,他認為「道」可以代表宇宙本體的能力,又是神的一部份。
約翰對「道」的意義卻超越外邦、猶太兩大傳統的思想,在其福音書的序言內(約1:1~18),他發出7大宣告:
總而言之,約翰以「道」字形容耶穌的「先存性」、「永存性」、「神性」;耶穌是生命的主、神的榮光、真理與恩典的化身,人只要面對耶穌,就宛如面對神一般。
B. 相對論
約翰福音另一個獨有的神學重點,乃是作者在書中運用極多真理的相對論(dualism)。這種相對論是作者獨特的文學技巧,借用甚多「對比」的事情,指出一些神學重點。
約翰的相對論可以分為以下六個範圍:
1. 光與暗
耶穌是光,世界是黑暗,世界不接受祂,正如黑暗不接受光一般(約1:5、9;3:19~20;11:35);跟從祂的,就不在黑暗裡行走(約8:12;11:46)。
2. 靈與慾
「情慾」、「血氣」乃是世人的代名詞(約1:13),他們是從肉身生的,故不能進神的國(約3:6);只有從靈生的才能(約3:5)。因為叫人活的乃是聖靈,肉體的靈(「靈」字是補字)是無益的(約6:63),不能使人得永生。
3. 恩典與律法
約翰指出,律法由摩西傳出,恩典和真理卻由耶穌而來(約1:17)。耶穌是豐滿的來源,這豐滿是恩上加恩(約1:16)。「加」字(anti)原文意「代替」,表示若恩典沒有了,代替的又是恩典,故中譯「恩上加恩」相當達意,而耶穌的恩典是與真理有關的。「恩典」(charis)與「真理」(aletheia)和舊約的「恩約」(hesed)及「真理」(emeth)是同一個脈理;當「恩約」(hesed)及「真理」(emeth)合在一起使用的時候,乃是指神對其應許必然實現的誓言。故耶穌的降生便開始一個新的時代,如摩西亦開始一個新時代般。在舊約,真理是有關神救贖世人的大計,如今此計畫要在其愛子身上完成。耶穌的信息是恩典的真理,祂所賜的是真實的恩典,祂則是真理、生命、道路(約14:6);而第三位格的神則稱為真理的靈(約14:17;16:13)。
4. 耶穌與世人
祂是從上頭來的,人是從下頭來的(約8:23上);祂不屬於世界,世人屬於世界(約8:23下)。祂論的是天上的事,見證天上的事,因為祂來自天。祂以地上的人為祂作見證(如施洗約翰的見證),只是世人不肯信祂,尤其是當時的猶太人。耶穌說,他們是出自魔鬼,不是出自神;耶穌自己卻出自神(約8:42、44、47;17:8)。
5. 敬拜之所在
面對撒馬利亞婦人,耶穌說,神是靈,故敬拜的人需要用心靈誠實拜祂(約4:24)。「心靈」和「誠實」的原文是以一個en字(意「靠、在」)管理兩個名詞,所以「和」字便不作連接詞的用途,而是一種以下譯上的用法(參約3:5;太3:11),可譯為「誠實的靈」。耶穌在此處乃強調,敬拜神不在乎地點:無論基利心山的撒馬利亞聖殿,或是在耶路撒冷的聖殿;也不是用外表禮儀來親近神,而是要用真正的心靈去敬拜祂。
6. 生命與死亡
「生命」是約翰福音一個極大的主題,而生命在作者筆下多與「永生」同義,只是約翰的永生觀念將符類福音的永生作了進一步的詮釋。在符類福音裡,永生是末世性的、將來的;而約翰福音的永生不單是將來的,亦是現在的。
約翰開宗明義宣佈,生命在道的裡頭(約1:4),因為道是永恆的,在祂裡面的生命就是永生。「永生」即進入神的國,但人若不重生,便不能進神的國。「重生」乃是得永生之意,這是聖靈的工作(約3:3、5)。人能得永生,乃靠信耶穌是神的兒子(約3:16、36上),遵守祂的道就永遠不死(約8:51);否則必至滅亡,落在神的震怒之下(約3:16下、36下)。有永生的人是出死入生的(約5:24),他們雖然死去,將來仍會復活,進入永遠不死的永生境界(約11:25~26)。
C. 「我是」神學
在約翰福音裡一項獨特而又顯著的神學主題,便是作者在七方面,透過耶穌的自稱指出耶穌獨特的身分。這七句全以「我是」為自稱的宣告,G. C. Morgan謂應將約8:58也算在內,因此共有八句【註28】。
「我是」一詞在舊約本是神的自稱,當神向摩西顯現時,祂便以「我是」向摩西自我介紹(出3:14)。在摩西對選民的臨別贈言中,他也稱神為「我是」(申32:39,中譯「我」字);以賽亞亦以「我是」向以色列人說話(賽41:4、10;43:10;46:4,中譯「我仍這樣」)。耶穌向門徒作自我介紹的宣告,即七言「我是」(ego eimi)的宣告,與神在舊約時的工作類同。因此這七言等於再證實耶穌的確是繼承父神的工作,正如祂自己所說:「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約5:17)。這七言分別為:
1. 我是生命之糧(約6:35、48)
神在舊約以嗎哪餵飽以色列人凡四十年之久,如今神的兒子耶穌將天上的嗎哪供應世人的需要,使凡吃的永遠不餓,故稱「生命的糧」。
2. 我是世界的光(約8:12)
神是將光與暗分開的神,耶穌接續神的工作,成了世界的光,將人的光暗分開,信者屬光,不信者仍屬黑暗。此外,光的反面是黑暗,黑暗代表罪惡(約3:19),光則代表生命(約1:4),故「世界的光」一詞亦可代表世人所需要的生命—永生。猶太傳統說:亞當是世界的光【註29】,但亞當本身的光卻因他犯罪而黑暗了,獨有耶穌的光輝煌如恆無可比擬。
3. 我是羊的門(約10:7)
在舊約,選民是草場的羊(詩100:3),神常領他們出入羊圈(詩23:2),為他們開啟恩典之門。如今,耶穌以羊比作世人,凡聽祂聲音的羊,便是信祂的人,這些人便能進入羊圈,得永生。進入羊圈的必經之門,便是耶穌自己。
4. 我是好牧人(約10:11、14)
近東國家的文化常將君王比作牧人【註30】,在舊約神學裡,神與以色列的關係,常以牧人與羊的關係表明(詩23:1;80:1;賽40:11)。有時國家首領,也比喻作牧人(撒下7:7;代上11:2;彌5:2;太2:6;啟2:27),惡君、昏君則比喻作假牧人(參耶23:1~4;25:32~38;亞11:8、15;賽56:9~12)。如今耶穌將自己比喻作好牧人,表示祂才是選民該接受的「明君」,神的彌賽亞王。
5. 我是復活與生命(約11:25)
復活的權能就是永生的權能,這權能惟神才有,如今耶穌也擁有,可見祂與神同等,能繼續神賜人生命的聖工。
6. 我是道路、真理、生命(約14:6)
道路、真理、生命這三點,分別指出得永生的祕訣,以及到永生之國的方法。「道路」顧名思義是指門路、途徑、辦法、方法;「真理」是指有關永生的真理;「生命」就是永生本身。而耶穌就是這三項要點之鑰,沒有祂,世人便全無得永生的指望。
7. 我是真葡萄樹(約15:1)
此言是論及耶穌與信徒的關係,這比喻源自舊約,論神與以色列的關係(賽5:1~7;耶2:21;結19:10~14;詩80:8;何10:1)。以色列應是枝葉茂盛的葡萄樹,可是他們卻沒有悔改的果子,如今耶穌以神「代言人」的身分,向他們說明神沒有放棄祂的選民,想要與他們恢復關係。
這七大「我是」宣言,分別指出耶穌是供應的主、光照的主、引進的主、呵護的主、賜生命的主、使生命茂密「豐盛」的主【註31】。
除了這七大宣言外,約翰在另外3處經文也提及耶穌曾自稱「我是」:
約8:58
耶穌對猶太人說出自辯的話,祂先說:「人若遵守我的道,就永遠不見死」(約8:51)。猶太人卻說:「亞伯拉罕死了,眾先知也死了,人怎能不死」(參約8:53),耶穌便回答:在亞伯拉罕以前,「我是」。此詞表示與神列為同等的身分,祂是永恆的、先存的。F. F. Bruce說,此時耶穌的口吻,彷彿舊約時神對選民的宣稱【註32】(如賽41:4),假若耶穌是以亞蘭文說出來,其口音更像舊約的「我是祂」(ani hu,中譯「我是耶和華」)。猶太人明白祂的意思,認為祂褻瀆神,於是拿起石頭要殺祂(約8:59)。
約8:24、28
面對反對祂的猶太人,耶穌說他們要死在罪中(「你們若不信我是基督,必要死在罪中」,「基督」二字是補字,原文沒有),又對他們說,「你們舉起人子以後指十字架,必知道『我是』」(約8:28,本節「基督」二字又是補字,原文沒有)。
約13:19
在替門徒洗腳的晚上,耶穌宣佈門徒中有人將要出賣祂(約13:18),如此一來,等事情應驗後,門徒便可確信耶穌是「我是」了(約3:19,「基督」二字是補字,原文沒有),並且門徒也能確信耶穌所說的是對的。
D. 我的時候
「我的時候」,此詞是約翰福音裡一句常見且充斥甚多神學意義的詞句,共出現5次(約2:4;7:6;8:20;8:30;12:27)。按「我的時候」及其同類詞,在福音書的用途可分為二類:
1. 與十架無關
在這眾多經文中,只有耶穌與撒馬利亞婦人談道時,曾用過「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這詞句(約4:21、23)。但在此處,耶穌的語義毫無十架在望的成分,只在教導真正的崇拜不在乎地點,而是在乎心靈的真誠,這是耶穌特別強調的。祂的降世便是要使世人明白此點,將神的心意向世人說明(參賽66:1~2;徒7:49~50)。因此耶穌說「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表示神在祂兒子的身上,與世人建立了一個新的「崇拜關係」。
2. 與十架有關
在迦拿婚宴那日,耶穌的母親對祂說,主人的酒用盡了(約2:3),言下之意是希望耶穌能彰顯神蹟,以濟他人之急。耶穌卻說:「婦人」(gunai,這是對婦人高貴的稱呼,參約4:21;19:26),「我與你有什麼相干?」(這是猶太人的俚語,意是:「我的關係與你不同」)【註33】。馬利亞以為這是一個大好機會,讓耶穌大大「表演一番」,也讓眾賓客認識她的兒子是神差派而來的彌賽亞。但耶穌隨即說:「我的時候還沒有到」,耶穌藉此表明祂是彌賽亞,是靠祂上十字架之舉顯出來的(參約2:20記載有些事蹟的意義,要待十架後才能清楚)。
此後在約5:25,耶穌宣告祂的「時候快到」,表示耶穌的死將成就救恩,死人(屬靈之死)聽見(比喻「接受」)神子的聲音便能永活了。在約7:6、8、30;8:20;12:23稱「得榮耀的時候」;在約12:27稱「這時候」;約13:1稱「離世歸父的時候」;約16:25、32;17:1等處「時候將到」的經文,都是指同一事實,就是耶穌要上十字架(參約12:24)。使神得榮耀的這個「時候」之來臨,是耶穌一生所預料及期待的,祂從不因環境事件的發生而措手不及,反而是每一步都朝向這個「時候」而前進。
在本書裡,「這時候還沒有到」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如這「時候還沒有到」(oupo hekei he hora,如約2:4);又有「時機還沒有到」中譯「時候」(oupo parestin,如約7:6);「時候還沒有到」(oupo eleluthei he hora,如約7:30);約8:20「還沒有滿」(oupo peplerotai);有時這「時候」是「將到的」(erchetai,如約5:25下;16:25、32上),近在眉睫的,即「現在就是了」(nun estin,如約5:25下),或「時候到了」(eleuthen he hora,如約12:23;13:1;17:1),或「現在到了」(nun eleluthen,如約16:32下)。這一切皆顯出耶穌處事是按部就班,有計畫的,毫無出人意料。榮耀神是耶穌一生的志願,甚至死也在所不惜。
E. 神蹟與論談
約翰福音的結構是環繞八個神蹟而成,七個在十字架前,一個在十字架後。這八個神蹟,六個是約翰福音獨有的:
1 | 以水變酒 | 2:1~11 |
2 | 百夫長之子得醫治 | 4:46~54 |
3 | 畢士大池旁治病 | 5:1~9 |
4 | 治好生來瞎眼的 | 9:1~7 |
5 | 拉撒路事件 | 11:7~44 |
6 | 網得153條魚 | 21:1~14 |
另外兩個與符類福音相同:
1 | 五餅二魚 | 6:1~14 |
2 | 水面行走 | 6:16~21 |
約翰藉著這八個神蹟建立一個事實:耶穌確實是神的兒子,祂是可信靠的彌賽亞(參約2:23;20:31)。
除了八個神蹟外,作者還記載耶穌行了不少神蹟(參約2:23;6:2;12:37;20:30),只是他所用的「神蹟」一字與符類福音有別。符類福音多用「奇事」(teras)意「奇異的事」、「神蹟」(dunamis)意思是「大能的事」;而約翰多用「神蹟」(semeion)意「記號、標記」,此字在約翰福音共用了17次【註34】。除約4:48用了一次「神蹟奇事」(semeia kai terata),約翰較喜歡用「記號、標記」(semeion)這字來表達耶穌的身分與工作。查semeion在約翰的筆下,不只強調神超凡的奇事,更透過神蹟本身顯出背後所指的神學意義(參約3:2),這神學意義就是所謂的semeion。正如耶穌潔淨聖殿一事,作者稱之為「神蹟」(約2:18, semeion),但那事件全無超能力的「神蹟」意味,這正是約翰使用semeion之目的,指出耶穌真正的身分,讓人對耶穌產生信心【註35】。但並不是每人看見「神蹟」(semeia)就會相信(約12:37;11:46)。
還有一字也是約翰常用的,就是指向神蹟的「工作」(ergon),此字在約翰福音共出現27次,其中18次是用在耶穌身上【註36】。「工作」(ergon)與「神蹟」在這福音書裡是同義字(參約6:29~30;7:21,此節中文將ergon譯為「事」),但亦可指非神蹟性的事(如約14:12),因為此字強調「工作」、「事」的背後確實有神在其中(參約6:28;9:33;10:37~38)。耶穌說祂的工作見證祂的實在(約5:36;10:25),而耶穌一生的工作就是「神蹟」(semeion)、「奇事」(teras)、「大能」(dunamis)、「工作」(ergon),祂將這些合在一起用,旨在引起人對祂的相信與接受(約14:11)。
約翰的佈局是頂奇妙的,他常以神蹟事件為「導引」,引出一段頗長的論談來,如在耶路撒冷所行的神蹟(約2:23~24),便引至尼哥底母論重生的論談(約3:1~15);在畢士大池旁的神蹟(約5:1~15),便引起耶穌為自己的身分自辯的論談(約5:19~47);五餅二魚的神蹟(約6:1~14),則引出生命之糧的論談(約6:26~51;6:26~65);亦有一些事,是先有論談後有神蹟的,如醫治生來瞎眼的事件(約9:1~14),是先由祂宣告祂是世界之光的論談而來(約8:12~59);在使拉撒路復活事件中,便引出耶穌是復活、是生命的論談來(約11:17~44)。
還有些論談則是獨立的,與神蹟事件無關,如真崇拜的論談(約4:7~26),活水江河的論談(約7:37~44),好牧人的論談(約10:1~21),麥子在地土裡的論談(約12:20~36),樓房論談(約13:31~14:31),路上論談(約15:1~16:33)。這些論談有些可以分類為「對話」(如約4:7~26;7:37~44),但不管論談的長短或性質,它們的目的乃是更進一步啟示耶穌的身分、工作,使聽眾能更進一步確信祂(參約14:10~11)。所以論談佔據約翰福音的大部份篇幅,勝過符類福音。
約翰福音少有符類福音的比喻故事(即喻道故事),但約翰記載耶穌的話中以「教訓」為多。神學家H. C. Theiseen說:「全書記載耶穌的生命約有二十天,其他都是論談」【註37】。在本福音書裡,耶穌的言比行還多,只是言行配搭起來,成為耶穌降世的目的,故此,神蹟和論談都是為了引導世人相信,耶穌是神差遣而來的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