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符類福音獨特強調的神學主題


符類福音不但有許多共通的神學主題,它們各自又有其獨特的神學主題,這些各自的主題可能與共通的主題重疊,只是更加強調。但它們亦有一些自己獨有的神學主題,因此將這些主題分開討論,以免混淆。根據研究,馬太福音與別的福音書的共通資料計有58%(獨立的有42%);馬可福音的共通資料有93%(獨特資料有7%);路加福音的共通資料是41%(獨特資料是59%),若與約翰福音比較,則共通資料是8%,92%為獨有的【註98】

A. 馬太福音獨特強調的主題

1. 童貞女生子

在四福音中,馬太福音及路加福音強調的是,耶穌經童貞女生出來的過程,但兩者的記載有點差別;馬太福音強調耶穌經童貞女誕生乃是應驗舊約的預言,而路加福音強調童貞女本身對成為耶穌之母的預言有信心肯順服。

在記載耶穌是從童貞女馬利亞生出時,馬太表達的重點有三:

  1. 太1:18上、25

    1:18上的「還沒有迎娶」及1:25的「沒有和他同房」這兩句話,先後強調耶穌獨特的出生方法。根據猶太律法,「沒有迎娶」表示二人沒有同住在一起的經歷;「迎娶」(sunelthein)意「一起來到」。沒有「同房」(sunerchomai)意「走在一起」,在蒲草文獻裡,此字多指婚約的執行【註99】,此言更明顯表露耶穌的降生不是以常人的途徑「面世」的。

  2. 太1:18下、20

    1:18下的「聖靈懷孕」及1:20的「從聖靈來的」,分別強調聖靈在耶穌降生之事上的參與。

  3. 太1:23

    1:23的「童女」(parthenos)一字乃引自七十士譯本的翻譯,七十士譯本將賽7:14的「童女」(almah)譯成parthenos。雖然almah可以指已婚或未婚的少女,但馬太在聖靈引導下,選用七十士譯本的翻譯,表明耶穌乃從童貞女生出來。

2. 博士尋新生王

太2:1~12這一段是馬太獨有的記載,這項記載其實充滿甚多神學意義。馬太從眾多有關耶穌的資料中揀選了這段,旨在引證他撰寫此書的一個目的:耶穌確實是生下來作王的(太2:2)。在東方博士來尋找耶穌的時候,正是希律王暴斂苛政、手段狠毒、殘忍不仁之時。他曾因小事故,先後殺害了外母、髮妻及三個親生兒子,手段血腥殘忍,故遠近的猶太及外邦人都等候一位君王來取代他。

「博士」(magoi)原為波斯字,指祭司階級人士,特為國君解釋異夢,預卜未來。這些人有祖傳下來的經典,對彌賽亞來臨的先兆可能早有涉獵(參民24:14;詩68:29~31;72:10~11;賽42:1~4;49:22~23;51:11;60:10~12等不贅)。他們是信神的人,對猶太人的盼望不只是有所聞,還分享他們的期待。一日他們蒙天星的啟示與帶領,遂不辭勞苦來探查究竟。

希律得知博士來到之目的,異常震驚,他深知自己的王位是用手段詭計獲取的,因此有預感王位可能不能長保;在博士面前,他偽裝虔誠,假意要去敬拜新生的王(太2:8)。但博士自有神的領導,順利朝拜聖嬰,並獻上禮物。黃金是皇宮之物,乳香是聖殿之品,沒藥為殯葬之需。他們的禮品,有意無意分別指向彌賽亞的身分及工作(參詩72:15;賽60:6;詩45:8)【註100】,而耶穌一生正應驗了這三重身分——祂是君王、祭司,是受苦的僕人。

3. 磐石、教會、天國之鑰

太16:18~19記載一段異常重要的故事,這段故事有重要神學要義,重點在「磐石、教會、天國之鑰」彼此之間的關係。

耶穌在這一段經文內對彼得的宣告,是新約神學眾多主要難題之一。解釋如下:

  1. 磐石

    「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此處的「磐石」所指為何,是經學家頗多爭議之處。主要解說有五種:

  2. 教會

    在上文「教會與天國」的討論裡指出,教會是一群在新時代裡選召出來的人,耶穌說:「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此言有二個重點:

  3. 天國之鑰

    「鑰」在猶太人文化裡是權柄及職責的代號,如他們稱他們的律法師有「知識之鑰」(路11:52),只可惜他們將天國之門關了,叫人不能進入(太23:13)。但在新約時代,彼得卻是極力將天國之門開給猶太人(徒2章)及外邦人(徒10章)。因此,「鑰匙」乃是一種「職責之權」,非「擁有之權」。接著,耶穌宣告有天國之鑰的人可以享有「捆綁」或「釋放」的權利,而他們實施此權利時,天上也承認。「捆綁」及「釋放」是猶太拉比經常放在口中的詞彙,尤其在公會裡裁決某項事件時,便以「捆綁」作為「不許、禁戒、定罪」等的意思;而「釋放」則代表「赦免、無罪」【註103】。總之,「天國之鑰」一言指出,天國門徒的責任是一個屬靈的責任(如約20:23);將天國之門向世人開啟(如徒2:14~36向猶太人;8:20~23;10:1~48向外邦人)。

B. 馬可福音獨特強調的主題

馬可福音的資料,絕大多數在馬太福音與路加福音都有提及,至於是誰先選用該資料,至今仍然爭論不休。不過若以各書著成的日期作依據,也許部份的困難可以獲得解決。 根據新約學者B. F. Westcott的研究,符類福音所使用的資料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可以列表如下【註104】
福音書卷 共通事件 獨有事件
馬太福音 58 42
馬可福音 93 7
路加福音 41 59
約翰福音 8 92

由此可見,馬可福音獨有的資料不是太多,新約學者E. F. Harrison說,若將馬可福音最後的結語(可16:9~20)除去,馬可福音便只有30節經文是它獨有的資料【註105】。雖然只有這30節經文,馬可福音仍然有它獨特強調的神學主題,茲提四大點:

1. 耶穌的人性

幾乎所有學者都贊同,馬可福音的一項特點是,他很強調耶穌的人性。A. M. Hunter提到:在述說耶穌的人性方面,四福音中沒有一卷能比得上馬可福音的【註106】,也只有他記載耶穌傳道前的職業是木匠(可6:3),這表示耶穌長大的過程與他人無異。在馬可的筆下,耶穌對人間的疾苦大有慈心(可1:41;6:34;8:2),祂為世人受各類身體上的缺陷或世人的硬心而嘆息(可7:34;8:12),也詫異他們的不信(可6:6)。耶穌像人一般也有疲倦(可4:38)、飢餓(可6:31;8:2;11:12)、憂愁(可3:5;14:33~34)、惱怒(可3:5)的時候,凡是人的特性,在這福音書裡皆表露無遺。這位耶穌在馬可的描繪下,是滿有慈心憐憫,人見人愛的主,而主的教訓也人人喜歡(可12:37)。神學家R. Martin表示,耶穌的人性也在數件事上顯明出來:

  1. 耶穌的能力,在反對的人中受到限制(可6:5)。
  2. 耶穌承認,連祂自己也不知道有關末世的一項奧祕(可13:32)。
  3. 在十字架上,祂呼喊求神不要離棄祂(可15:34),這是馬可故意強調的【註107】

2. 耶穌受苦

很明顯地,馬可福音獨特的神學重點,乃是馬可極強調耶穌的代死,這是耶穌降生的目的。祂說:「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可2:17),正如全書的鑰節所云:「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10:45),也因此馬可被稱為「第一個十架神學家」【註108】。按篇幅言,馬可福音有三分之一是 述「受難週」的事件(可11~16章)。除此之外,也有甚多地方強調耶穌受害、代死這主題,如馬可記載耶穌預告祂的代死(可8:31;9:31;10:33~34、45)與耶穌捨命是為作多人的贖價。

3. 信心的神學

固然四福音多論及信心的重要,但在馬可福音裡,信心確實是一項獨特的主題。從正面看,耶穌多次稱讚世人對祂的信心(可5:36;11:22);從負面看,耶穌亦多次責備世人對祂的不信(可4:40;6:6;9:19)。耶穌認為,信心可以「釋放」神的能力(可5:34;10:52)。耶穌因為「信心」使人的罪得以赦免(可2:5)。而可9:23可以說是全書有關「信心」的最佳詮釋:「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及可5:36:「不要怕,只要信」。 神學家R. D. Martin列出三段主要經文,指出馬可在其福音書內,極強調信心的重要【註109】

  1. 可5:22~43

    在這兩段故事—「血漏婦人及睚魯之女」中,作者強調信心是二人蒙醫治的關鍵:血漏婦人存信心摸耶穌衣裳而蒙醫治(可5:27~28、34);睚魯本身的信心使他的女兒蒙醫治(可5:23、30、40、42)。

  2. 可9:14~29

    在這故事內,耶穌責備一個不信的世代(可9:19a),而耶穌一語:「我忍耐你們要到幾時呢?把他帶到我這裡來吧」(可9:19下),是四福音中最能夠表露耶穌顧念世人需要的感情。這忍耐正反映神在舊約時代對以色列人相同的感情(賽46:4)。

  3. 可11:12~14、20~24

    在咒詛無花果樹這件事上,彼得對耶穌說,樹已經枯萎(可11:21),耶穌卻回答:「你們當信服神」(可11:22),接著又給他們一個用信心禱告的功課(可11:23~24)。耶穌的回答及更進一步的宣告,表面看來似乎與無花果樹受咒詛沒有多大關連,原來耶穌所行的乃是基於相信神的能力。至於那無花果樹受咒詛的意義,耶穌沒有作任何解釋,但耶穌顯然是像舊約先知般,以象徵行動帶出一個警號、一個審判的訊號(參可13:2;詩90:6;珥1:12;何9:16)。M. Lane表示,11:14的咒詛也是下文12:9的預告【註110】。耶穌以無花果樹象徵以色列國,而這個國家只有葉子沒有果實,其用途可想而知(參路13:6~9的教訓)。這咒詛事件列在潔淨聖殿之前後,可見馬可是在強調耶穌擁有審判之權。

4. 馬可福音的「尾巴」

馬可福音的「尾巴」(可16:9~20)是新約版本一個頗令人頭痛的問題,雖然大部份的抄本皆有此段,但較古的抄本(如A,B)則以16:8作結。抄本神學家J. W. Burgon力證,這最後12節經文是馬可福音的一部份【註111】。若馬可福音的原著停在16:8,那麼還有三個問題難以作答:

由此可見可16:9~20應該是馬可福音的原著,只是在抄本的流傳中失落了,後來被教會找到,便附在後面 【註112】

這12節經文在內容上可以分為兩段:

  1. 可16:9~14

    耶穌的復活是驚世駭俗的,但門徒對此事仍然「不信」(不信在此段已經出現四次)。之前耶穌早已多次預告此事,及至「事成」之後,他們卻沒有膽量相信,這實在是難以接受的,所以耶穌的責備異常凌厲(可16:14)。

  2. 可16:15~20

    門徒接受「大使命」(可16:15~16)這件事,四福音各自以不同的形式表達出來;但最令經學家困惑的,是可16:17~18兩節。此處論及「信的人」有神蹟奇事隨著他們,譬如趕鬼、說新方言、毒物毒酒也不侵害、按手治病等,在耶穌升天後便一一實現(可16:9~20)。

    至於信的人是誰,經學家有兩種主張—

    「信的人」有大量神蹟奇事隨著他們,這些神蹟在耶穌時代及使徒時代常發生在信的人身上,如耶穌門徒得到醫病趕鬼,行各樣奇事的大能(參可6:13;路10:17、19);使徒時代的信徒也能行(參徒3;28:3~6)。但有時他們也不能行(如可9:28),而且有些神蹟在耶穌時代並沒有出現(如說方言、喝毒酒不受害),在使徒時代也只出現少數幾次(如徒2:3;10:46;19:6;林前12:28),據教會史記載,這情況至主後100~140年仍然存在【註113】。愛任紐說,在他那個時代也看到此類的神蹟 【註114】,以後便逐漸消失了。

    「神蹟」是一種記號,也是一種證件,是神的僕人在某時代、地點所需要的福音證據(林後12:12),使他的工作容易被人接納。在福音傳遍之地,這類神蹟比較少見;但在福音還未「深入民間」之處,神往往讓這些使徒時代的神蹟復現,為要堅定傳福音使者,也使他們的工作容易被接納。不過「信心」若靠「眼見證據」而產生,那種信心不會長久(參約20:29,否則耶穌也不會如此說)。A. Plummer說,將來在彌賽亞國裡,也就是神的知識遍滿地面之時,這些神蹟奇事將不復見(賽11:8~9;35:9;65:25;結34:25;伯5:22~23;何2:18)【註115】

C. 路加福音獨特強調的神學主題

路加的神學思想實在是博大精深,因此有人稱他為新約三大神學家之一(其他二位是保羅與約翰);其福音書共有59%的獨有事件,這些事件顯出路加福音獨特的神學重點。可以分為四方面:

1. 歷史中的神學

路加無疑是一位嚴謹的史學家,大部份學者皆認同。但歷史所採用的內容,是為了要表達某項神學重點,如G. E. Ladd所言,因為神的國藉著耶穌基督進入歷史,這段歷史便產生神學意義,使新約歷史學家可以從一個新的角度看歷史事件【註116】。所以基督教的信仰不是憑空虛構的,而是建立在可靠的歷史事實上,此點在路加福音的序言上有詳細的詮釋。

路1:1~4不單是最優美的文學片段,路加的文采也媲美希臘文學黃金時代的古典作品,不亞於Heroditus, Thucydises, Polybius, Dioscorsdes, Hypocrats等人的名著。此外,這段經文也是新約歷史神學中最優美的一段。在這4節中,原文只有一句話,中文聖經甚難譯出原意,文字次序亦不能依序翻譯出來。作者清楚地顯示出他是一流的歷史神學家,這段序言有四點值得留意:

  1. 路加聲明其寫作資源的可靠性

    路加提及他的福音書資源的廣面性,主要是為建立自己著作的可靠性,這些資源是根據多人所作的書,而這些人的根據又是目擊者或是工作的見證人,這些人也傳給「我們」。「我們」是指路加在使徒行傳所記的佈道同工。當時路加與保羅一起,陪伴保羅在該撒利亞有兩年時間(參徒21:8、16;24:27),因此大有機會前往耶路撒冷收集有關耶穌生平的資料【註117】。路加極力向提阿非羅保證,他所寫的福音書是按多人「確信」(peplerophoremenon,複數過去式動詞,中譯「成就」)的真實事件(pragmaton,中譯「的事」)作根據的。一個歷史學家不能憑空杜撰事件,因為事件是已經發生的事,亦有見證人為佐證,而路加的資料全是見證人的「手筆」(diegesim,意「故事」、「敘事」,中譯「書」),故可信度甚高。

  2. 路加強調其資源的準確性

    路加運用四個字,在四方面透露他的福音書是極其準確的:

  3. 路加說明其福音書的次序性

    路加說這福音書是他按次序(kathepses,意思是「循序」,「依序」,在徒11:4;18:23譯「挨次」)而寫;這「次序」一字有說是指按時間的次序(如Godet),有說是指「系統性的編排」(如A. Plummer)。照路加福音的內容看,不少部份非按時間次序撰著,反而顯出作者的心意乃是照一個題材性的主題來編妥他的資料。這個主題乃是路加福音著成之目的,全部福音書的神學主題都潛藏在「次序」這字上。
  4. 路加指出其福音書的目的性

    路加向提阿非羅指出,他撰寫其福音書的目的,旨在使他「知道」(複數名詞,意「知識加上知識」)他所「學」之「道」是「確實的」。

    「學」(katechethes過去被動式,可譯「受教」,英文catecherism意「教義」即由此字變化而出)在徒18:25同字譯「教訓」;加6:6作「受教」。

    「道」(logon)雖然是指路1:2的「pragmaton這件事」,但意義卻遠超歷史事實。因為「道」是指歷史背後的屬靈意義,與「福音、真道、道理」成為同義詞。

    而「確實」(asphaleian)這字有不同意義,但總不離「真實、可靠」的含義(如徒2:36;25:26譯「確實」;徒5:23作「妥當」;徒21:34;22:30作「實情」;帖前5:3作「穩妥」;彼後1:19為「更確」)。

    路加在這4節序言中,苦心孤詣地指出,他的福音書是經過詳細考究,稽查真偽事件而撰作成的,旨在使提阿非羅在所學的真道上,更加確信自己所知道乃是真實無偽的。

2. 耶穌的降生與童年

在耶穌的降生與童年事蹟上,路加掌握了甚多惟他獨有的資料,可能是路加親訪耶穌之母而獲得的。據A. T. Robertson的考究,路加在該撒利亞陪伴保羅時,可能到耶路撒冷訪問馬利亞而得悉耶穌降生的前後事蹟。那時馬利亞應該仍然活著,因為路加福音有關馬利亞的故事,似乎是一個「女性的口吻」,不像一位歷史學家查考古書而來【註120】。路加詳細記載耶穌降生與童年的事蹟,他藉這些事件指出背後的神學意義。這些事件可以分三組:

  1. 有關耶穌降生前的事件

    有關耶穌降生前的事件,路加給我們幾件其他福音書沒有記載的資料。

  2. 有關耶穌降生時的情形(路2:8~14)

    天使對牧羊人的宣佈亦遍滿神學重點:

  3. 有關耶穌降生後的事件

    路加獨記載耶穌降生後一週及四十日的情形,在這兩段紀錄上,路加有意無意地寫出數個耶穌的「降生神學」。

3. 救恩神學

路加福音一項獨特的神學主題,乃是他極為強調神的救恩【註127】。關於此點,法國神學家H. Conzelmann有甚精闢的研究,他稱之為Heilsgeschilhte,意思是「救恩史」。他說馬太福音的神學中心為「應許與應驗」,馬可福音為「宣告的詮釋」,而路加福音則是「救恩史的發揮」【註128】。這與E. E. Ellis所說的一致,他說路加福音的神學中心,乃是環繞在彌賽亞的職分與使命上【註129】,亦即「救恩」是路加福音一個極為顯著的神學思想。在他筆下,他記耶穌共有七次上耶路撒冷,為人受苦成就救恩的預言(路5:35;9:22、43~45;12:50;13:32~33;17:25;18:31);他亦常用「必須」一字指出救恩是神的心意(如路9:22;13:33;17:25;24:26、44)【註130】,乃出自神的憐憫(路1:78)。

「拯救」(sozo),「救恩」(soteria),「救主」(soter)三字在路加福音出現的頻率勝過其他符類福音,而「拯救」一字在路加福音也包括「醫治、趕鬼、脫險、赦罪」等含義(如路1:77;26:9;8:36、48、50;17:19;18:42;23:35、37、39);而「你的信救了你」一言,在書中出現頗多(如路7:50;8:48;17:19;18:42)。有關拯救的主題遍佈多處,主要有以下幾段:

  1. 耶穌降生前後的敘事

    從天使賜名「耶穌」(路1:31)至耶穌父母在耶穌第8日定名為耶穌(路2:21),至馬利亞呼喊神為救主(路1:47),撒迦利亞頌的重點(路1:68、69、71、74、77),誕生時夜天使的宣佈(路2:11),西面的預言(路2:30),亞拿的見證(路2:38)中,「救恩、救主、拯救」都是路加強調的重點。

  2. 施洗約翰的見證

    路加透過施洗約翰的信息強調神的救恩(路3:4),因此他的洗禮也稱為「悔改的洗禮」,能使罪得赦免(路3:3)。約翰的洗禮與救恩的關係異常密切,他所做的,正如賽40:3~5的預告,那是救恩降臨人間的預言;5節雖沒有「救恩」這字,但可以蘊含在「耶和華的榮耀」一語中。

  3. 耶穌的言行

4. 世人的福音

路加福音甚強調福音是全地人的需要,這可能因為路加是新約作者中惟一的外邦人,故有此「普世胸懷」的重點。他也在各方面指出,這福音確實是世人的福音:

  1. 家譜神學

    路加記耶穌的家譜時,把祂與人類始祖亞當連接起來(路3:23~38)。此點與馬太福音之耶穌家譜的性質截然不同,因為路加是強調耶穌福音的普世性,而馬太則強調耶穌之來臨乃是應驗神與選民所立之約,尤其要作以色列人的王。

  2. 聖誕夜

    「聖誕夜」那天晚上,天使向牧羊人宣佈,耶穌降生這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路2:10),而耶穌帶給世人的平安亦是普世性的(路2:10~14;西面的預言中也有同感,路2:32~33)。

  3. 施洗約翰

    路加記載施洗約翰的傳道時,引用賽40:3~5,此點符類福音也都有提及,但惟有路加提及「凡有血氣的,都要見神的救恩」(路3:6)。

  4. 耶穌的生平

    在耶穌生平軼事中,路加對「福音普世性」異常敏銳,經常提及外邦人蒙恩的信息,甚至超過針對選民的信息,如乃縵事件(路4:27),百夫長事件(路7:9);耶穌也預言將來在天國裡,不少外邦人會同享天國的筵席(路13:29)。在醫治十個大痲瘋病人的事件中,路加強調只有一個「外族人」(路17:18)回來感謝耶穌,也只有這個人獲得更進一步的「得救」(路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