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符類福音各自的背景導論


A. 馬太福音

馬太福音的著作日期雖然仍有爭議,但作者與目的卻是非常明顯。

日期方面,從數個因素可作定論:

  1. 馬太福音24~25章「橄欖山的論談」,是預言式或歷史的回顧?若是歷史,這馬太福音必然是在70年代後寫成的;若是預言,那麼它就是70年代前的作品。
  2. 根據早期教父帕皮亞的記載,馬太曾經用自己的家鄉語著述《聖言錄》(Logia),據考這是馬太福音的前身(參筆者所著《馬太福音詮釋》)。教父愛任紐(Adv. Haer. iii. 1. 1)謂馬太曾用希伯來文為他的同胞寫成一本福音書,那時彼得與保羅正在羅馬建立教會,若此言屬實,馬太福音必然在主後65年前寫成,早於馬可福音寫成之前。
  3. 初期教父如愛任紐、亞歷山大的革利免、耶柔米、奧古斯丁、優西比烏(除特土良外),均一致公認馬太福音是四本福音書最先寫成的,時間約在一世紀中葉。
  4. 依西方教會與東方教會的傳統,各有不同結論;東方教會視馬太為首本寫成的福音書,西方教會則接受馬可福音為第一本。

目的方面,主要為引證與辯明,可歸納為五點:

每卷福音書著成之目的不外乎「引證」與「辯明」,馬太亦如此。因為他寫書的對象是猶太人,而猶太人百年來所殷切關注的,就是神應許給他們的天國—到底要在何時才能建立起來?建立時的條件又如何?為何迄今還未建立?這些問題可見於兩約之間的文獻(如「所羅門智訓」,17:12;23)。而在馬太福音內,這些問題皆得完滿的解答。

綜言之,馬太福音著成之目的有五點:

  1. 證明基督降世之目的,是為應驗神應許給以色列的眾約。
  2. 介紹基督在世時想要建立國度的策略及條件。
  3. 解釋基督國度為何在當時不能建立起來。
  4. 指出基督只有成就天國單部份的計畫。
  5. 預告天國全部計畫要在將來才能完成。

據此,馬太福音裡的神學主題,便關係到耶穌基督的身分、工作及天國的樣式。

B. 馬可福音

馬可雖非十二門徒之一,然而據說他是在彼得帶領下歸主的(參彼前5:13),後來陪伴彼得在不同地方事主。

據早期教父愛任紐(180AD)記載,馬可曾在羅馬協助彼得傳道,並蒙彼得口述記錄耶穌生平,叫「彼得的福音」,時約主後64~67年間,就是新約的馬可福音。這說又有甚多同時代外證給予證實,如帕皮亞(120AD)、游斯丁(150AD)、俄利根(185AD)、亞歷山大的革利免(195AD)、Muratorian Canon(170~190)等皆稱彼得口述基督生平,馬可記錄成書【註2】

彼得與馬可有屬靈父子的關係(彼前5:13),而彼得預知他為主殉道的時間不遠,故有心將他一生對主的認識摘記下來,好給羅馬教會一份有關主生平的「官方文件」,於是寫成此書。

馬可福音之目的乃是證明耶穌確是神的僕人(「彌賽亞」的稱號,可10:45)。僕人的特色乃是殷勤工作,順服主人,耶穌基督正是這樣:一生勤僕,勞苦服侍他人,完成主人的旨意。

C. 路加福音

路加是新約作者中惟一的外邦人,他的福音書是四本福音書中文筆最優美、最傳神的。在路加的筆下,耶穌基督被描繪成世上最完善的人,這描述當然沒有偏離事實。

據傳統,路加福音的後書—使徒行傳,約在62AD寫成,因此前書—路加福音必然是62AD前的作品。符類福音的學者們大致認為路加依靠馬太的資料不少,而馬太著成的日期約在第一世紀中葉,路加福音在馬太福音著成不久後便完成了。

徒24:21記載,路加陪伴保羅被囚押在該撒利亞共兩年之久,此時在「天時、地利、人和」三大條件下,路加可能曾到訪耶路撒冷及其他地方,蒐集盛傳有關耶穌生平的資料(參路1:1),故此他必定參考過耶路撒冷教會有關耶穌生平的「官方紀錄」,及訪問一些還存活的見證人,而著手撰寫不朽傑作,時約58AD(即徒24:27的兩年間)。

路加福音主要目的是向提阿非羅作見證。路1:4暗示提阿非羅曾問過一些有關基督教的基本真理【註3】,但現今路加要向提阿非羅再次證實,他所學的真理是真確無誤的。針對這個目的,路加將耶穌基督確是世界上「完全的人」(「彌賽亞」另一個稱號)清楚地向提阿非羅介紹,故在內容裡,路加指出:

  1. 耶穌是亞當的後裔,祂確實是人,是最完全的人,至終祂為人捨命。這位全人來到世間的目的,也是為了拯救罪人(路19:10)。
  2. 此外,這位完全人又是彌賽亞,祂將要回來,審判世人,建立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