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丶彼得後书的神学思想
A. 书的背景
"彼前"与"彼後"在主题重点(如前书劝勉信徒在苦难中坚守主道;後书着重信徒在假师傅迷惑中坚守主道)及文学上不同(前书有361字不在後书,後书有231字不在前书)【注22】,以致引起不少学者认为後书不是彼得的手笔(如优西比乌丶加尔文)。但本书在老底嘉大会(363AD)及迦太基大会(397AD)早接受"彼後"的正典地位。此外虽有教父没提及彼得後书的存在(如特土良丶丢尼修丶屈梭多模丶居普良等),然而接受本书为正典的教父颇众,如亚历山大的革利免丶俄利根丶耶柔米丶亚他拿修丶安波罗士丶区利罗丶希拉利丶贵格利丶奥古斯丁等。
外证指出彼得是"後书"的作者颇众,此外书中的内证亦颇有份量,如作者的自称(彼後1:1),作者提及他记起主耶稣曾预言他离世之事(彼後1:14),作者曾目睹耶稣的登山变像(彼後1:16~17),作者提及前书(彼後3:1),作者将自己的地位与保罗看齐(彼後3:15),可见作者并不是读者不知晓的人物。至於他的文笔与前不同,是极易解释的事,因文字的运用与作者的感想丶气魄丶环境气氛丶主题都有关系,况且,如K. O. Gangel言,两书确有甚多雷同的词汇,是其他书卷没有的。而"後书"的语调文字,与"行传"中的彼得讲道记录极为相似【注23】。
在彼得後书里,作者没提及读者是谁,惟一有关读者的线索在①彼後1:1——"与我们同得一样宝贵信心的人",因彼得欲将其书当作教会公函,故没有提及读者是谁。G. A. Hadjiantoniou推测彼得的读者范围扩阔了,因此"後书"里他便没提及前书的五省读者,只说是同得宝贵信心的人【注24】。另一解释是②彼後3:1——按原文的语调,此书似是接着前书不久发出的;据此,"後书"的读者与前书一致。
似乎彼得发出前书後,不久便接获有关读者的消息,他们备受一类假师傅的搅扰,这些假师傅有五个特徵,这些特徵似是诺斯底派及放纵派的混合:①否认耶稣在十架上代死的功效(彼後2:1);②他们所传的似与保罗责备哥林多教会那不道德的情况相若,可能这些异端邪说的风气已经传至"後书"读者当中【注25】(参彼後2:2);③然而这异端除了倡导放纵情欲并带不道德的成份外,它亦聚敛不义之财(参彼後2:15);④他们认为只有他们才有真自由(彼後2:19);⑤讥诮主再来的应许(参彼後3:4)。彼得因此立即执笔谴责他们,并劝告读者当防备他们的错谬,免受他们诱惑(彼後3:17),又勉励他们在主的恩典和知识上有长进(彼後3:18),其时约在主後65年。
B. 神学主题
在"前书"中,彼得提及教会要应付的是从外面而来的苦难;在"後书",他却提及信徒要防备的是教会内信仰与生活方面的危机;"前书"教导信徒如何面对外在的仇敌,"後书"提醒信徒小心内在的仇敌;"前书"提升苦难中的盼望,"後书"强调以全备知识对抗异端。故此,书中的钥字是"知识",作者用七个不同有关"知识"的字,强调这方面的重要,共16次之多,如eidon(晓得,彼後1:12;知道,彼後1:14;知道,彼後2:9);ginosko(知道,彼後1:20;3:3);gnosis(知识,彼後1:5丶6;3:18);gnorizo(告诉,彼後1:16);proginosko(知道,彼後3:17);epiginosko(晓得,彼後2:21,二次);epignosis(认识,彼後1:2丶3丶8;2:20)【注26】。
彼得乃渔夫出身却甚强调知识的重要,因他知道知识是从认识神而来(彼後1:2)。但知识不是停滞的,反是与日俱增的(彼後1:5~11),而真知识是神的灵感动人说出神的话来(彼後1:16~21)。
除"知识"这主题外,书中的神学重点有四:
1. 基督论
彼得一下笔就开门见山地宣布耶稣基督的神性,他说他"写信给因我们的神和救主耶稣基督之义……"的人(彼後1:1),在此"和"(kai)字乃串连两个名词(神与救主耶稣基督),而原文只有一个定词,故"和"字可译作"就是",意说神就是耶稣基督【注27】。在下文他接着说"认识神和我们主耶稣"(彼後1:2)的"和"字也是同一原文结构,意说认识神就是认识主耶稣。此外,基督是"救主"(soteros,彼後1:1)及"主"(kuriou,彼後1:2丶8;3:9丶14),这两名称(主丶救主)常放在一起(彼後1:11;2:20;3:2丶18)。
对这位耶稣基督,彼得有跟从祂多年的认识,他说他曾亲眼见过耶稣的"威荣"(megaleiotetos,彼後1:16,参徒2:11;19:27;路9:43),没有疑问耶稣的神性,再且,彼得亦深知耶稣的宽容(makrothumei,即"忍耐",彼後3:9)与忍耐(makrothumian,彼後3:15)。祂虽是审判的主,却耽延再临地上的应许,因祂不愿一人沉沦,乃愿人人悔改(彼後3:9)。
至於基督的救赎,彼得说主将世人"买"(agorasanta,市场用语,意"买赎",是新约三大指"救赎"词汇之一,与彼前1:18的"赎"字lutroo为同义词)回来(彼後2:1),这是基督之恩。连反对祂的异端者,主也将他们赎回来,可见彼得似是站在无限救赎(unlimited atonement)的立场来说话,而当天使犯罪,主亦无此恩门为他们开启(彼後2:4)。因着基督的买赎,在信的人心中产生了义,人亦靠此因信称义了(彼後1:1)。据彼得言,这是有关生命和敬虔的事,皆因信徒认识那用自己"荣耀"(doxes,指神在基督身上彰显的荣耀,参彼後1:17)和"美德"(arete,指道德方面的善,彼後1:5同字译"德",荣耀和美德是神属性之一)召他们之主的缘故(彼後1:3b)。
查"生命"(zoen)和"敬虔"(eusebeia,意"好敬拜")分别是指信徒"得救"与"成圣"这两大方面言,全因基督以其神能(eheias dunameos autou,和合本译"神的神能"将autou指神,但autou是接上文主耶稣而来【注28】)赐给信徒之故(彼後1:3a)。因此,信徒便承受这又宝贵又极大的应许,脱离世上情欲的败坏,就得与"神的性情"(theias phuseos)有份(彼後1:4),这实在是宝贵的真理。彼得先前与主的工作有份,後承受圣灵,又得与神的性情有份;彼得有的,也是对神及基督有信心之人所能有的。
2. 圣言论
彼得後书记载圣经著名有关"默示论"的经文,他说从前曾将"主耶稣基督的大能和祂降临的事"告诉读者(彼後1:16a),使他们在他离世後常记念这些事(彼後1:15)。不少学者认为彼得所讲述的是指他所写的书信(如Bengel; vonSodon; Kuhl; K. O. Gangel),但"我要尽心竭力"(spoudaso)是未来式动词;故他所指的应是另一份记录。据C. Bigg的考究,彼得要读者"常常记念这些事"一言,似乎是指一份正式文件【注29】,导致另有一些学者认为此言所指是彼得委托马可写下的福音(如爱任纽丶亚历山大的革利免丶特土良等)【注30】。彼得声明他所写的并非"乖巧捏造的虚言"(sesophismenois muthois,首字从字根"智慧"演变而出,次字"神话",英文myth由此而来),而是亲自的见证(彼後1:16b),非如异教者所诬告伪造的。
虽然彼得认为他作的见证是亲身的经历,但他却不以此为满足,他说我们并有先知"更确实"(bebaioteron)的预言,比目睹的现象更可靠,如明灯在暗处照亮,一直发亮,直至天空发白。晨星出现是人睡醒之时(彼後1:19),意指主再来【注31】,即预言应验之时。提到预言时,彼得提出一句忠告:预言不能"随私意"(idias,意"个人性")"解说的"(epiluseos,意"解开",彼後1:20,参可4:34同字译"讲";徒19:39作"断定")。彼得并不是说读经者不能随便解释圣经,而是说先知不会随便释放(即启示)或解释预言【注32】,因为预言非出自"人意"(thelemati anthropou),乃是圣灵感动(pheromenoi,意"背负"被动式词)才产生出来的(彼後1:21)。在此处彼得强调预言的来源,乃是圣灵的主动,不是出於人的主意!
彼得不但高举预言的性质,他也视保罗所写的书信有如经典般的价值,只是他说保罗的写作确有"难明"之处(dusnoeta),常被人"强解"(streblousin,由streblos"扭曲"及strepho"转动"二字组成),如强解"别的"(loipas,意"其馀的")经书般(彼後3:16)。因保罗所写的常被人误解(如帖後2:1~3),或遭人反对(如提後2:17)。在此清楚可见,彼得认为保罗的书信,与旧约的正典地位相同,因为新约的使徒常自觉他们被圣灵引导,书写代替神说的话,并嘱咐信徒诵读丶遵守(参帖前5:27;西4:16)。
3. 天使论
书中,彼得在圣灵感动下透露一些新约罕见有关天使的秘密。他指出天使有犯罪的,神对他们没有预备救恩,也没有"宽容"(epheisato,意"赦免"),反把他们丢在"地狱"(tartarosas,意"地窖"或隐密处,如伯40:13),等候末日大审判(彼後2:4)。犹太传说谓"地狱"(tartarosas)是神将堕落天使拘禁之地(如Enoch 20:2),而gehenna(亦译成"地狱",参太5:22丶29丶30),则是犯罪犹太人的囚禁处【注33】。
在论及那些异端者时,作者从四方面形容他们(彼後2:10):①荒淫无道;②轻慢"主治的人"(kuriotetos,此字在"十二使徒遗训"4:1指基督,意指基督的统治权【注34】,赞成此见的有A. T. Robertson; C. Bigg; vonSoden,但据犹8同字的用法,似乎这里指天使较为恰当【注35】,保罗亦用此字指有权位的天使,参弗1:21;西1:16);③胆大任性;④毁谤"在尊位的"(doxas,指"天使",尤其是堕落天使,如A. T. Robertson; C. Bigg; K. S. Wuest; Kuhl; Spitta; K. O. Gangel)。
接着,作者便以天使的属性与这些异端者作一个对比,他说:①天使的能力与权能尤比这些异端者还大;②天使不敢用毁谤话在主面前告他们("他们"是指上文2:4的堕落天使,彼後2:11),表示好天使不会在主面前批评坏天使。然而这些异端者竟肆无忌惮丶嚣张地弹劾比他们权力更大的(如彼後2:1的基督;2:10的天使),可见他们的狂傲。在这一连串经文里,彼得着实透露甚多鲜为人知有关天使的背景。
4. 末世论
彼得後书的"末世论"在新约中占极重要的地位,书中彼得启示了一些有关末世颇重要的资料。因为异端者相当严重的一项错误,是有关末世要发生的事。故此彼得在书中极力抨击他们,同时指出主再来前後的真正概况。
在彼後1:11,彼得说信徒若能真正得救,便能进入基督永远的国里。进入基督永远之国,是在信时即刻得到应验的,但这国又是永远的,这样,信徒的救赎也能维持到永远。
在彼後1:16,彼得曾将有关主"降临"(parousian,此字意"来到",如林後7:6指提多,但与基督用在一起时却变成专有名词,指主再来之事,如彼後3:4丶12)告诉读者(可能指彼得前书或马可福音),这是他亲自领受的启示,非捏造的虚言。在此处(後书),彼得用parousia一字(一般指主再来),而在"前书"里,他却喜用apoculypsis这字,可见他视这二名词是通用的。
在彼後3:4,彼得提及"主再来"(parousias)之应许时,他指出在"末世"(eschaton)必有"讥诮的人"(empaiktai,参太2:16同字译"愚弄")取笑主再来是个无稽的应许。关於主再来的道理,彼得多有陈说(参彼後1:16;徒3:20),但异端者显然认为那是老妇的荒渺之言,因此彼得引用洪水灭世的历史对他们提出警告(彼後3:6)。正如那时有人讥诮挪亚建造方舟之举,结果遭受灭顶的审判。彼得接着说,现今的世界是靠着神的"命"(logo)而"存留"(tethesaurismenoi,意"收藏",如太6:19同字译"积儹"),直至不敬虔者受审判之时,那时世界将被火焚烧(彼後3:7;世界末日被火焚烧是旧约预言之一,参珥2:30;弥1:4;诗50:3;赛66:15;玛4:1)。
从假师傅讥诮之言,可见"主再来"这事,由先前异常热切的盼望变成现在受人质疑的情况,是当时教会一个信心的考验。但彼得甚有智慧地作两方面的解释: 主算时间的方法与世人不同,因而人的性急与神的忍耐便成强烈对比(彼後3:8,参诗90:4); 主再来的应许没立即应验,乃因主希望给人更多时间悔改(彼後3:9)。K. S. Wuest谓,在前书中,作者曾说主的日子近了(彼前4:7),这个"近了"可以在一日之间来到,也可在千年之後才来到【注36】。假师傅说耽延即不兑现,彼得却谓耽延乃是宽容;角度不同,神学论据也不同,其实只是信心不同之故。
彼得称主再来之日为"主的日子",也同保罗一般(参帖前5:2丶4),采用贼的比喻说明此日子的"不定时性"。主耶稣同样作过比喻(太24:43),当时彼得异常留心聆听,因此多年後仍能记起。在彼得笔下,这日子带有三方面指示: 审判性,是不敬虔者末日之时(彼後2:9;3:7),也是堕落天使受审判的时候(彼後2:4); 祝福性,是信徒进入永远国度之时(彼後1:11); 换新性,旧天地变成新天地。这时天发大响声,"有性质的"(stoicheia,意"基本之物",如来5:12;加4:3;西2:8同字译"小学")被烈热(非烈火)(kausoumena,医学名词,指发烧丶感冒)消化(luthesetai,意"解开"),全地之物"被烧尽"(katakaesetai,字根意"焚烧";有古卷将"烧尽了"改为eurethesetai,意"赤露敞开",表示有形质的变回原状,"打回原形",恢复被造时的状态,如NIV的译法,彼後3:10)。
究竟有形质是指何物,历代学者意见有三: 指宇宙的四大分域:水丶土丶火丶气(如Bede; K. S. Wuest); 指整个天体:日丶月丶星宿(如游斯丁丶提阿多诺丶Bengel; Alford; Plumptre; Bigg; Kangel); 指旧天地(如犹太人传统;Sibylline Oracles)。於是旧天地焕然一新,变成新天地,那时义便以此为居所(彼後3:11~13),因真义是永久性的,只有永久性的家才是它的家。
火是审判的象徵,如神是烈火的神(申4:24;另参但7:9),至於祂如何用火改变旧天地,那就不得而知,在此彼得没有进一步解释。在约翰的异象里,他只看见新天地的出现(启21:1),却没指出旧天地如何变成新的状况。据G. E. Ladd的考据,旧约先知亦强调旧天地要变成新天地(如赛65:17;66:22),这改变是经火的炼净(番1:18),改变後的天地没有先前的咒诅存在(摩9:13;番3:20)【注37】。故此现今的天地与将来的天地不同之处乃是,现今天地充斥不义,将来天地却全无不义,只有永义在其中。而读者的敬虔生活,热切的仰望便使这日子"速临"(speudontas ten parousian…,原文首字乃现在分词,表示"常常使之加速",同字在路2:16译"急忙";次字是惯常指主再来的字词),这日子称为"神的日子",那是永恒的开始了(彼後3:12)【注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