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丶彼得前书的神学思想


A. 书的背景

彼得前书被誉为充满"活泼盼望的书卷",在书中作者强调信徒在混乱与痛苦的世代中,仍有活泼的盼望;信徒若持守此盼望,便能应付各种人生的苦难了。

据徒12:18记,彼得被天使带领离开监牢,先回到马可家,便不知去向。此後有一次他出现在安提阿,因不与外邦人相交之事,曾遭保罗谴责(加2:11~21)。此外林前1:12;9:5两处,透露彼得的行踪,表示彼得可能曾去过哥林多并在各地旅行布道。

据教会传统推论,彼得在保罗第一次於罗马被囚释放後,才来到罗马(因此保罗的监牢书信里没提及彼得)。学者推测,当保罗在各处(包括西班牙)旅行布道时,彼得便在罗马城工作,马可与西拉也在罗马协助彼得【注5】。在此时,他获悉亚细亚五省犹太信徒(彼前1:1"分散"diasporas一字的用法【注6】)广受逼迫的消息(彼前1:6;3:16~17;4:12~16),这些逼迫称为"百般的试炼"(poikilois peirasmois,1:6)丶"火炼的试验"(purosei……peirasmon,彼前4:12)。因为他们是基督徒(彼前4:14~15),也因他们不与社会同流合污(彼前4:4丶5),又可能是他们当中被诬蔑不服从政府(彼前2:13~17)。这些皆使彼得异常挂念,故写就此书安慰丶劝勉与鼓励他们。

这亚细亚五省地区,可能是保罗停留以弗所时将福音传至的地方(徒19:10),这五省教区皆有福音传遍,主要是由信徒的热心,也由神特派的工人开始的。E. G. Selwyn臆测说保罗本想前往庇推尼,圣灵却禁止他(徒16:7),是因彼得来到这五省一带工作【注7】。此臆测虽似有理,却未能证实。无论如何,彼得一定与这些教会有所接触。

从彼前5:13可知,作者撰写此书的地方乃在巴比伦,至於这巴比伦是指何处,学者们的意见有三:

1. 是指在埃及地的巴比伦——据此说,在埃及开罗(Cairo)附近有一地方名巴比伦。这是一个埃及的军方驻防城,此处有不少犹太人集居。埃及教会有传统说,马可曾在此处为主工作,故彼得的书信是写於此地。但彼得曾去此地全无历史证据。

2. 是指在巴比伦地的巴比伦——据此说,巴比伦这地名该按字意解释,况且在全书里作者全没用过隐喻文字,可见彼前5:13的巴比伦是座落在米所波大米平原的巴比伦。而且在历史中这巴比伦着实有甚多犹太人侨居在此(此说得颇多学者支持,如加尔文,Bengel,deWette,Lange,Keil,Barnes,Theissen,Moorehead等)。但彼得曾在此地建立教会,或此地早有教会亦缺历史考据,而且此说似是在宗教改革後由加尔文推行(但马丁路德却赞成第三说),不是古圣徒的意见。

3. 是指在义大利的罗马——据此说,巴比伦只是一个隐喻性的象徵名字(如启17~18也用巴比伦喻罗马帝国),这是文学上的换名或代名(metonym);如以利亚代表施洗约翰(可9:11~13),耶路撒冷代名天堂(加4:26),所多玛丶埃及代名耶路撒冷(启11:8)【注8】。此说有叙利亚教会传统的支持,另有一些教父认同,如亚历山大的革利免丶帕皮亚。如马可也被喻为彼得的儿子(彼前5:13b),更重要是作者有西拉及马可在一起(彼前5:12丶13),而西拉与马可同往古巴比伦地的可能性似乎不大。教会传说西拉後来成为哥林多教会的监督(记在PS.-Dorotheres)【注9】。这位西拉也可能是彼得前书的代笔人,由彼得口述,他执笔,因书中的文学词藻异常优美,比较不像是渔夫背景的人士所写(徒15:32,如马可福音亦是彼得口述,马可执笔而成的福音书)。此时教会进入政府开始收紧宗教政策之时,故彼得故意用巴比伦代名罗马是小心之举。

教会传说彼得在尼禄逼害下为主殉道,尼禄殁於主後68年,若彼前4:16所指是尼禄开始逼迫基督徒之事,时间为主後64年末期。但从彼前3:16;4:3~4;5:10等经文所揭示,信徒被毁谤丶辱骂丶恶待等是平常的,故不必特指主後64年之後。德国神学家T. Zahn谓在尼禄大肆逼害教会前,当时世人多视基督徒为"大罪人,他们的灭亡对国家及社会是有益的"【注10】。亦因当时人士对基督徒有此"恶感",故尼禄焚烧罗马作乐後,便"顺理成章"地嫁祸於基督徒身上,以他们为代罪羔羊,此事罗马史家Seutonius及Tacitus皆可证实【注11】。故彼得前书该写在尼禄焚城之前,约在64年的夏天【注12】,或在63年末至64年春【注13】

B. 神学主题

彼得前书是给五省教会传阅的书信(encyclical),目的乃在劝勉及鼓励信徒在火炼试验时站立得住(彼前4:12;5:12)。全书虽只有105节,但作者恳切之心尽在字里行间。

据书中内容透露,作者有五个明显的神学主题:

1. 神论

彼得对神的认识异常清晰,他称神为主(彼前1:25;3:12)丶父神(彼前1:2~3)丶"永生的神"(zontos theou,1:23,如Vulgate, F. J. A. Hort, L. Morris;和合本将"永生"作"道"的形容词,译"活泼的道")丶是信实的创造主(彼前4:19),祂大有能力(彼前1:5;5:6丶11),满有恩慈(彼前5:10),能赐百般恩赐给人(彼前4:10),凡所思的尽是真恩(彼前5:12),但最重要的是使人重生(彼前1:3)。

此外神也是施审判的神(彼前1:17;4:5),人人都要向祂交帐,而神的家不但没有例外,反是审判之"首"(proton,彼前4:17)。既然神也"不放过"自己的子民,那些不信从福音的人更无地自容了(彼前4:18;参箴11:31)。

E. G. Selwyn谓"神的审判以自己家为首"是个旧约先知的观念(参摩3:2;耶7:8;亚13:7~9;结9:6),这也是耶稣所强调的(如凶恶园户之喻)。初期教会视信徒所经历的苦难是神特许的,为的是锻炼他们对神的信心,他们视这些为弥赛亚国度建立前的"阵痛"(如Jub. 23:11-25; Ass. Mos. 10:3-6; Apoc. Bar. 27; 2Esdr. 5:1-12; 6:18-24; 9:1-9等)【注14】

彼得承受这传统而宣告,审判是从神的家起首,然而神的子民既要经历审判,那些不信者的"结局"(telos,4:17)就更难受了。

再且,信徒经历苦难也有神的旨意在其中(彼前3:17;4:19)。神的旨意是要信徒行善,但在行善时受苦,便当明白这也有神的旨意在其中(彼前3:17)。无论如何,彼得劝告读者,一切要顺从神的旨意在世度馀下的光阴(彼前4:2)。从读者的受苦背景看来,要顺从神的旨意的确不容易,但如彼得所言,神是顾念人各种需要的,只管顺服祂便可(彼前5:7)。

作者在书中四次强调神的"预知"或"预定",如彼前1:2的"先见"(prognosin,由"前""先"及"知识"二字组成,参徒2:23);彼前1:11的"预先证明"(promarturomeno,亦可意"公开证明");彼前1:20的"预先"(proegnosmenou,与"先见"是同字,参彼後3:17);彼前2:8的"预定"(etethesan,意"指派"丶"指定";参提前2:7及提後1:11同字译"奉派";徒13:47作"立")。这数个字词表示一切自有神的掌管与立意,信徒不必猜疑神的作为。

2. 基督论

基督论可说是彼得前书中最杰出的神学思想,他称神为主(彼前1:25;3:12),也称基督是主(彼前1:3丶13;3:15)。旧约中称神为主的经文(诗34:8),在彼得笔下却成为称基督为主的宣称(彼前2:3)【注15】。这位主是灵魂的"牧人监督"(彼前2:25),原文"牧人"(poimena)与"监督"(episkopon)两字中有一个连接词(kai)串联起来,却只有一个冠词指向"牧人",表示牧人就是监督,是同一个人丶同一种工作,也是牧长(archiopimenos,彼前5:4)。

基督是牧人,也是羔羊(彼前1:19),祂自己没有罪(彼前2:21),却为不义的人承担罪的刑罚(彼前3:18),使人因祂的鞭伤得了医治(彼前2:24)。但基督的死不是祂生命的结束,神叫祂从死里复活过来(彼前1:21)。基督为世人代罪是神在创世前预先知道的(彼前1:20),表示基督上十架是神在人犯罪前的旨意,非神在人犯罪後"亡羊补牢"之法。信徒因信此事(彼前1:21)便"蒙重生"(彼前1:23,anagegennemenoi,此字在新约与彼前1:3共出现二次)。

对於基督的救赎及基督的得荣耀,旧约先知都能明白,只是不知道这些事"什麽时候"(tina,意"指定之时",即英文的when)及"怎样的时候"(poion kairon,意"处境时候",即英文的what kind of time)应验(彼前1:10~11)。彼得没有回答这问题,显然他知道读者都明白了。他却指出先知所写的不单为他们的世代,也为其他的世代(彼前1:12a)。换言之,基督的事工有二:即受苦带来救赎,及救赎後带来的荣耀。若读者身在苦境中,他们该知道下一步就是荣耀的时间了【注16】。在此处,彼得补上一句,关於基督的救恩,连天使也愿意"详细察看"(epithumousinparakupsai,意"强烈感情"及"仔细看",彼前1:12b,路24:12;约20:5同字译"低头看")。连天使也大感兴趣查看基督救恩的究竟,可见基督的救赎实在奥秘无穷!

基督是神拣选的宝贵房角石(彼前2:6,参赛28:16),在信者看来是宝贵的,但在不信者看来却是块无用途的弃石(彼前2:7)。这块弃石又成了不信者的绊脚石,他们是"预定"的(彼前2:8,etethesan,字意"放置",过去被动式动词,应译"注定"),表示不信者的结局是注定的。这不是说预定他们不信,只说因他们不信,他们注定跌倒,如C. Bigg言,因为他们不信,神定下他们必跌倒的结果。他们的不信不是神定的,但他们的刑罚(跌倒)却是【注17】

彼得特别强调基督受苦的神学,他列出基督受苦次数之多,按全书篇幅的比例是书信之冠(如彼前1:11;2:21;3:18;4:1丶13;5:1等)。如彼前1:11所言,基督的受苦,是祂的灵预先在旧约先知里启示出来了。祂的受苦也为信徒留下"榜样"(hupogrammon,意"在下抄写",如孩童临摹的字帖),使信徒在苦难日子里仍能忍受得住(彼前2:21)。接着,作者在书中展示他对基督受苦的神学意义(彼前2:22~25)。他引用三段旧约的教训,将基督受苦的朱红线纺织起来: 赛53:9(及出12:5)的逾越节羔羊是无瑕疵的,如基督的"没有犯罪,没有诡诈"(彼前2:22); 赛53:7~9的羔羊态度正是基督受苦时的态度(彼前2:23); 赛53:5~6丶11~12的义代替不义,因祂的鞭伤使世人得医治(彼前2:24~25)。E. G. Selwyn谓全段又像三个旧约代罪的肖像,描绘基督的代罪功效:逾越节的羔羊(出12章)丶受苦的仆人(赛53章)丶代罪的羔羊(利16章)【注18】,这真是一幅极美丽又高贵的画像!

作者接着说基督的受苦是"为罪而受"(有古卷"受苦"作"受死"如aleph, A, C,见和合本小字,意"为罪受死"),非说祂有罪,而是代替罪人所要承担因罪刑而来的苦,为的是引人到神面前(彼前3:18a)。祂的受苦是一次的(hapax),非像旧约是"年年的"(参来9:28),由此可见基督受苦的完整性及功效性(all-sufficiency)。跟著作者指出,"按"(men,"在一方面")肉身生命而言,基督是"曾被治死的"(theanatotheis,过去被动分词),但(de,可意"另一方面")祂"被灵复活过来"(彼前3:18b,zooporetheis,过去被动分词,"灵"字可指人的灵,如4:6〔D. Guthrie〕,也可指圣灵,如罗8:11〔C. C. Ryrie〕,在此处指人的灵不及指圣灵那样有意义,因"被复活过来"乃过去被动时态;再且,下文3:19的"藉这灵"〔en ho〕似支持後者的解释)。

彼前3:19~20是全新约中最难解的经文之一,作者谓基督"也"(kai)"藉这灵"(en ho)去传道给那些住在监狱的灵(复数字)听(彼前3:19),这些灵就是在挪亚洪水时代神容忍等待之时,不信从之人的灵(彼前3:20a,在此加"之灵"为补字,全句较易明白),信者(入方舟)只有八人(彼前3:20b)。至於基督何时藉着这灵去传道给那些死去的灵听(信与不信),学者意见分三:

  1. 基督死後复活前,曾去传道给被囚在监狱的堕落天使(如G. E. Ladd; Bo Reicke; I. H. Marshall; W. J. Dalton; E. G. Selwyn; K. S. Wuest)。

  2. 基督在未道成肉身前曾传道给挪亚时代的人听,现今那些人的灵均在监狱里(信与不信;如Augustine; Aquinas; Calvin; Bede; R. M. Raymer; A. M. Hunter; D. Guthrie)。

  3. 基督在死後复活前(即彼前3:18b)曾去阴间传道(如Bigg,参徒2:27)。

    若基督在死後复活前下到阴间去传道,是否表示不信之灵有机会悔改?但圣经明说人死後有审判(来9:27),所以"传道"不是给死去之灵的另一次悔改机会,因"传道"一字的基本意义是"宣告"(参启5:2;徒15:21;罗2:21;加5:21);基督在复活前下至阴间,是宣告救赎伟工已告完成,并非给予再次机会。但为何彼得只提及挪亚时代的灵,而不提及其他的灵?那是因为作者认为挪亚时代的洪水是洗礼的"表明"(antitupon,意"前表",彼前3:21a),洗礼表明基督从死里复活而完成的救赎(如彼前1:3说"藉着基督从死里复活,重生了我们")。

3. 圣灵论

圣灵论在彼得前书虽不是彼得所强调的,然而也没有忽略。书中圣灵直接称圣灵(彼前1:12),又称基督的灵(彼前1:11;参罗8:9)丶神荣耀的灵(彼前4:14)。圣灵是从天上差来的,为了传福音给世人(彼前1:12),使信徒成为圣洁,以致顺服耶稣基督(彼前1:2)。因此,圣灵便常住在信徒心里(彼前4:14)。

在论及基督为世人受死的工作时,作者提及基督在肉体方面是死了,但祂却被圣灵复活过来(彼前3:18)。C. C. Ryrie谓"圣灵"这字可作"靠着"丶"功能性"(instrumental)之意义【注19】,表示耶稣能活过来全是圣灵的工作之故(参罗8:11)。

此外,耶稣在死後复活前,也藉着圣灵去阴间监狱里传福音给众灵听(彼前3:19,"也藉着"en ho kai的原文可作"地方性用途"即"在圣灵里",也可作"功能性用法",後者可能性较大),这也是圣灵的工作之一。但圣灵不会把耶稣撇在阴间(参徒2:27),而是将耶稣带至阴间後,待後者宣告完毕,便使祂复活过来了。

4. 末世论

在彼得前书中,作者也重视主再来所要发生的事。在多次论及主再来时,他都不用parousia一字,反用apokalypsis(意"显现",彼前1:7丶13;4:13)。他用此字描写末世(eschaton)要"显现"的救恩(彼前1:5),但写到基督在末世"显现"时,作者却用phanerothentos一字(彼前1:20)。故apokalupsis与phanerothentos乃同义词(如彼前5:4的显现是phanerothentos),前者强调从隐藏至揭露之意义,後者却强调威荣显现的情景,两者重点虽不同,但表达之意却相同。此外,"末世"这字在彼前1:5与1:20的比较下却产生两个不同的时刻:前者似指主再来时,後者则指主第一次降生时。然而这二个不同时刻都用"末世"一字来表示,可见末世有开始之时,亦有结束之时;也是指弥赛亚降世至弥赛亚复临(包括复临後要做的事)这段时间。

主再来这事实是因为耶稣已复活,离开世界,进入天堂,在神的右边。表示基督今开始其弥赛亚式的统管万有,连众天使及有权柄丶能力的(指天使等级)都服从了祂(彼前3:22)。此言与弗1:22的神学相同,主继续管理万有,直至将所有仇敌都放在祂的脚下(林後15:25)。

彼得是个实用神学家,在他谈及主再来时,他总是将这主题作为劝告读者的基础,如 彼前1:5,主再来要完成的救恩是信徒忍受现今苦难的力量; 彼前1:7,主再来是信徒将来信心得奖赏之时; 彼前1:13,主再来是信徒生命谨慎自守,专心盼望的提醒; 彼前4:13,主再来是信徒受苦的耐力,因能与基督一同受苦,将来便大有奖赏的喜乐; 彼前5:4,主再来也是信徒得荣耀冠冕之时,那是指得胜的冠冕。彼得对能得享主再来的荣耀具备充足的信心(彼前5:1),亦本着此意劝告读者中与他同作长老的人,务要甘心乐意"牧养"(poimanate,参路17:7同字译"放羊")及"照管"(episkopountes)信徒(彼前5:2),不要"辖制"(katakurieuontes,参太20:25同字译"为主治理")他们,反要作信徒的"榜样"(tupoi,彼前5:3)。

在彼前4:7,彼得提及万物的"结局"(telos)"近了"(eggiken)。万物的结局也是万物复兴之时(参徒3:21),即主再来之时(徒3:20)。但这"近了"究竟在何时出现,彼得没有言及,他只劝告读者要儆醒丶谨慎,如耶稣及保罗提醒的(可14:38;帖前5:6)。但那日子似乎越来越近了(罗13:12),只是并非立刻来到(帖後2:2)。在这"近了"成为"来到"之前,彼得说"最要紧的(pro panton,意"在众事之前",参雅5:12)乃彼此相爱,因"爱能遮掩许多的罪"(彼前4:8)。"许多的罪"是指被爱者的罪,非施爱者的罪(参雅5:20)【注20】

彼得没有忘记神是审判的神,耶稣也是审判的主,当"时候到了"(kairos arxasthai,意"时候开始"),神的审判也开始,而且是从神的家起首(彼前4:17)。彼得意说,教会正在受逼迫中(彼前1:6~7),这逼迫也有神的旨意在内(彼前3:17a),既然教会接受苦难,信者在万难中仍转向神,"仅仅得救"("仅仅"molis,非指"仅有",而是"带困难"丶"颇吃力"丶"几经辛苦"之意,参徒14:18说保罗在路司得"甚难"molis〔和合本译"仅仅"〕拦住众人)【注21】,那麽不信者所受的苦将更严重(彼前3:17b~18)。彼得所指,不信者难以忍受的苦是将来的审判,即末日的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