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丶雅各书的神学思想


A. 书的背景

雅各书曾被誉为旧约智慧文学的投影,因书中言简意赅的精句甚多,书中的格言多与登山宝训的接近,因此雅各书被视为一本"新约的箴言"。又因作者常借用大自然的举例为喻,力斥社会的不公,与先知阿摩司的技巧相若,故也被称为"新约的阿摩司书"【注33】

但因书中的神学似与保罗的相违,作者又隐晦不明,故西方教会一度拒认雅各书为正典一部份。西方教会史家优西比乌(265~340AD)曾将此书列入"争议书系列"(Antilogomena)之内,但东方教父如俄利根丶亚他拿修丶区利罗丶屈梭多模丶耶柔米丶奥古斯丁等皆视之为正典。至主後397年迦太基教会大会时,这书的正典地位才奠定不移(後来马丁路德试图将此书从正典名单中抽出来,但支持他这看法者不多)。

据雅1:1,作者自称是"神和主耶稣基督的仆人",这只显出作者的属灵职分,却未表明他是谁,故此内证方面,关於作者是谁,我们所知有限,只知道他是个极关心圣工的犹太信徒。在新约里,有4人皆叫"雅各":①西庇太之子,约翰的兄弟(太4:21;10:2等);②亚勒腓之子雅各,耶稣十二门徒之一(太10:3);③犹大之父雅各(徒1:13;路6:16);④耶稣之弟(加1:19;太13:55)。在这4人中,经详细查究他们各人之背景,除耶稣之弟雅各外,其他三人为本书作者的可能性并不大,主因有四:

1. 书中的文学修养及神学气氛,与徒15:23~29所记关於雅各致众教会的公函极为相同(如雅1:1的启语问安与徒15:23);

2. 书中的词汇与神学意味,与主耶稣的教诲极其相似,Peter Davids谓雅各书里共有34处经文,可追溯至主耶稣的教训里,其中25处则在登山宝训里找到其"原稿"【注34】,以致使A. Ross宣称雅各书含有关耶稣生平的回忆意味,强过新约任何书信【注35】。而作者故意不提及他是耶稣的亲弟,可能因作者在耶稣上十字架前仍是个反对者,他是在耶稣复活後亲自向他显圣才信的(林前15:7),故有此避讳【注36】

3. 书中所透露有关作者的思路丶性格丶作风及教会传统称他为"义者雅各"(James the Just),与耶稣亲弟雅各在其他地方的记载极为相配。

4. 书中作者只说是"作神和主耶稣基督仆人的雅各"(雅1:1),若他不是普罗大众所认识的教会领袖,这样的自称是没有意义的。此外,书的外证以耶稣的亲弟为作者份量良多,不可忽略。若耶稣之弟雅各为作者此事为真,我们便知这位雅各是耶稣众弟妹之一,耶稣复活後曾向他显现,他因此蒙恩得救(林前15:7)。後来他与其他门徒常在一起(徒1:14;加1:18丶19)。一次彼得传道入狱被天使释放出来,派人将此事转告雅各(徒12:17),可见雅各已站教会领导者的地位,後来他成为耶路撒冷柱石之一(加2:9)。在耶路撒冷教会第一次会议时,雅各似是当时的主持人。保罗第三次旅行回来,雅各接见保罗一行人,可见雅各确是教会领袖之一(徒21:18)。教会传统认为,雅各在主後62年被反对福音的凶恶犹太人用石头打死【注37】;另有传说(Hegesippus, 180AD)雅各在主後66年被暴徒从殿顶掷下而死【注38】

从雅各书可知,雅各甚关切教会里外各种问题,他看见不少社会问题渗入教会里:如贫富悬殊,社会不公,作教师者言语不检点,对主再来的盼望不够热切,因此以教会长老的身分写就此书。从书中所讨论的问题可知,此书完成时间似在第一次使徒教会大会之前,约在主後45-50之间。

另有将本书著成日期置於较後之时,约在主後58-62年间,主因有六:①教会在主後33-34年诞生,至主後49-50年的成书年日过短,未能形成书中所论的问题;②书中所提的试炼在60年代较早期更实在;③书中所透露的贫富问题,在不同时代皆出现;④保罗在外邦教会传"因信称义"的救恩真理,这点在散居不同地方的犹太信徒中易产生误解,变成松懈的生活形式。而误解需假以时日才流传开来,雅各也正视此问题而强调以行为证明得救的实在。如G. E. Ladd言,雅各不是反对保罗,只是驳斥那些误解保罗因信称义论的误解【注39】;⑤书的对象为分散在各地的犹太人,他们的处境很特别,教会架构也较简朴;⑥全书的气氛似是写给"第二代"的读者【注40】。但无论书的著成日期是早或晚,书内的信息与神学是没有时限的。

书信的对象是散居各地的犹太信徒(雅1:1),此节有作一般信徒解【注41】,但雅各身为耶路撒冷教会总负责人,他常接待往来的犹太信徒,故他著书的对象便以这些人为主【注42】。据J. R. Blue推测,因彼前1:1是写给散居在巴勒斯坦西部的犹太侨民,故雅各似是写给散居在东部的犹太信徒【注43】

B. 神学主题

雅各书的"犹太气味"异常浓厚,D. A. Hayes称之为全新约最富犹太意味的书卷【注44】。字汇中如"散住"(diaspora,雅1:1)丶"十二支派"(雅1:1)丶"初熟的果子"(雅1:18)丶"会堂"(雅2:2)丶"我们的祖宗亚伯拉罕"(雅2:21)丶喇合(雅2:25)丶"地狱"(geennes,雅3:6)丶"万军之主"(雅5:4)丶"秋雨春雨"(雅5:7)丶约伯(雅5:11)丶以利亚(雅5:17丶18)等;又语句充斥命令式动词(在全书108节中便有54个命令式动词)【注45】。然而神学主题相当丰富丶精辟丶独到丶别有见地,兹从六方面分析:

1. 神论

雅各的神论是从信徒实际生活的角度下着手的,他一下笔便以神两方面的属性,作劝告信徒呼求神恩的基础:①神是赐厚恩的神("厚赐"原文haplos,本意"专一",如罗12:8,喻"毫无保留",雅1:5a);②神是不斥责人的神("斥责"oneidizontos,太5:11同字译"辱骂",雅1:5b)。这表示神不以人的卑微丶不配,甚至满身恶行而作为不应允人祷求的因由,所以一切的"恩赐"(dosis,意"赐给",强调赐的行动)及"赏赐"(dorema,意"礼物",强调恩赐的後果或产品)也是从神来的(雅1:17a)。雅各再称神为独一无二的(雅2:19),又是"我们的父"(雅1:27)及"众光之父"(雅1:17b)。Peter Davids谓以此名论神只在"摩西升天记"(36丶37章)内出现【注46】,那是对神是创造主的另一种称号,因"众光"代表天上的星体,也代表庞大的宇宙,正如下文说"我们在祂所造的万物中被称为初熟的果子"(雅1:18)。这个"我们"是谁有三个解释:①人类,②以色列(参申32:18),③信徒。第三意见似更合理,因"初熟的果子"一般是指信徒(参帖後2:13;启14:4),再且前句说"他用真道生了我们",只是既有初熟的果子,便有丰收的季节,那是"万物"得复兴之时了【注47】

此外,神又是不改变的神,在祂那里没有"转动"(trope,意"改变方向")的影儿(雅1:17c),不像星球的运转(由影儿的转动可见);祂的旨意不会朝秦暮楚,三心二意,又是又非(参林後1:19)。祂也不会试探人(雅1:13),使人犯罪;但犯罪的人,神不会放过他们,因祂是审判的主,也是替人伸冤的神(雅5:4丶9)。在提及神是审判与伸冤的神时,作者称神为"万军之主"(雅5:4),这是旧约惯称神的名字,意说神大有权能,能运用天军来处理人间各事。

最後有关神的名字,作者用"主"字作称号,共七次(雅3:9;4:10丶15;5:4丶10丶11丶15);另有三次指耶稣基督(雅1:1;2:1;5:7丶8)。在论及神时,这七次主的称号,分别指出神是天父(雅3:9)丶祂能叫谦卑认罪接受祂的人升高(雅4:10)丶祂掌管生命(雅4:15)丶大有能力(雅5:4丶10)丶满心怜悯,大有慈悲(雅5:11b)丶能医治各项顽疾(雅5:15)及报答为祂忍耐的人(雅5:11a)。

2. 试炼丶试验与试探

雅各书的读者处在各种生活困境中,作者很详细及清晰地解释各样困境的性质与应对之法。在描述这些困境时,作者用试炼(雅1:2)丶试验(雅1:3)丶试探(雅1:12)各字来表达。

"试炼"与"试探"的原文都是同字peirasmos,却有正负两面之意:正面(无不良含义)是指"试验"(如约6:6);负面则意"试探"(如太16:1;来3:8)。在新约里,peirasmos可表示内心不正当的欲望(如提前6:9同字译"迷惑"),亦指从外面而来的灾祸,如逼迫(参彼前4:12)。在雅1:2此处,peirasmos应有正面之意,指从外而来的压力。和合本译"试炼"是因雅1:3的"试验"一字而成,是正确的。

作者视雅1:2的"百般试炼"原是信徒信心之"试验"(dokimion,意"考验")。生活的困境,只是信心的实验室,可验真伪。信心经历困境的炼净後,渣滓杂质沥净,真信仍存,以後的困境来到就有"忍耐"(hupemonen,意"在下存留",喻"耐力")应付之(雅1:3)。鉴此,作者便劝告读者在各样试炼中"视为"(hegesasthe,过去命令式动词,指一次足够的动作)一件大乐事(雅1:2)。

在雅1:12接着说明,若试炼出自神,那纯是为锻炼信心而容许的,那种试炼是使人有福的。这试炼是以灵命进深为目的,是一种"试验"(dokimos,与雅1:3的"试验"同字根);因当人经历试炼,他忍受得住,便得"生命的冠冕"(冠冕是生命)。冠冕喻得胜的境界,这个境界是永生,永生是神的应许,是给那些爱神,不因试探而放弃的人(雅1:12)。但人在试探中若被恶所胜,他不能怪责神容许试探发生,因为神不会用试探使人跌倒,神只用试探考验人的信心(雅1:13)。人在试探中跌倒,是因为他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了(雅1:14)。接着,作者以拟人法描述私欲怀胎生罪,罪成长後,生出死来(雅1:15)。如上文(雅1:12)所述,生命的冠冕是指永生,此处(雅1:15)的死便指永死。

除雅1:2~4丶14~15论及试探这主题外,综合全书有关试探的教训,试探之来源有三:①各样生活的环境(雅1:2)。在雅各书里尤指贫富不公这方面为最,故此作者从雅1:2~4的主题外,立刻进入贫富不公的後果这主题(雅1:9~11);②自己的私欲(雅1:14;4:1)。雅4:1的"私欲"原文hedone,意"享乐",英文hedonism由此字而出;③试探者魔鬼(雅3:15;4:7;所以务要抵挡他,因他利用"世俗"丶"私欲"这些媒体引诱人犯罪,参雅4:1~4)。故此,正确应付试探的方法乃是信心,信心经历试验後,便生出忍耐,这样便能视百般试炼为大喜乐了。

3. 神的道与律法

雅各书多处论及神的道,与律法相互的关系。在作者笔下,神的道与律法似是等同神的圣言,在雅1:18,作者称神的话为"真道"(logo aletheias),这"道"能使人重生。在雅1:21a,神的道称为"栽种的道"。"栽种"(emmphuton)意"结实"(如箴12:10),或根深蒂固,表示神的道强而有力地植根人心,能使人灵魂得救(雅1:21b,"灵魂的道"此句"道"是补字),此语与撒种之喻意义相同(参可4:20;路8:13)。

接着在下文雅1:25,作者称这道为"全备丶自由的律法"(nomos teleios ton tes eleutherias)。律法在新约里多指旧约律法,但在雅各书里却指福音,因为全段的气氛乃是论福音使人得救之道,如上文的"真道"(雅1:18),"栽种的道"(雅1:21)丶"听道"丶"行道"(雅1:22~ 23)。此处雅各用"律法"一字,表示旧约律法所期待的在耶稣的救赎已得应验,因律法本身是全备的(参1:17;诗19:7),能使人得自由(加5:1;约8:32;林後3:16;罗8:2),并要求人顺服律法。J. H. Ropes谓犹太传统说神将其律法种植人心,使人生根结实(4 Ezra 9:31),据此雅各亦以律法之词比作神的道(栽种的道),即神的福音【注48】。耶31:31~33亦预告神将其律法置於人心里,使人能明白及遵行神的道。

在雅2:8里,律法称为"至尊之律法"(nomon basilikon),究竟这是指律法或其他,学者意见分三:①"至尊之律法"是指旧约律法。"至尊"是因它来自天上的君王,而且上下文皆引用旧约(雅2:8a丶11);又说人若在一条律法上跌倒,就是犯了众条(雅2:10),故此是指律法【注49】。②"至尊之律法"是指耶稣给信徒那天国的新律,如雅2:5所言【注50】。③"至尊之律"是指神给新约时代之人的旨意,若信徒在聚会场所有不以外貌待人的态度,他就是"按"(kata)律法所言"爱人如己"去行了(雅2:8)。接著作者便指出旧约律法一点也不可触犯,藉此来加强说明(雅2:9~11),信徒若承受了自由的律法(指福音),便按此法行事或受审判(雅2:12)。

在雅4:11~12里,作者引用耶稣"勿论断人"的精神教导读者切勿彼此批评,因若这样行便等於批评律法了(指破坏律法爱人如己的精神)。律法的教训是无瑕的,因设立律法者是神,在祂没有不是,故人不遵守律法便如同批评律法无用了。

4. 信心与行为

雅2:14~26这段经文,是新约圣经里最受历代信徒争论与误解的,不少人以为雅各所说"因行为称义"(雅2:21丶24~25)与保罗所倡导"因信称义"之理(如加2:16;罗3:28)是直接相违,但这样的指责实在误会了雅各对信心的认识。

对雅各来说,信心确立在耶稣是荣耀主的这事实上(雅2:1),信与祈祷产生连带关系(雅1:6;5:15),信的真伪需要经过试验(雅1:3),真信能应付人生各样试炼(雅1:2~4)。信在雅各的思想上占据异常重要的地位,他从不轻看信,只反对那种鬼魔的信(雅2:19),因为那是没有行为作後盾的信。那种只说"平安的话"却没有行为表现的"信心之言"(雅2:15~16),不是雅各表达的信。他所指明的信,是与生活相称的。雅各不是推行"行为称义论",他自己承认,人人都有过失(雅3:2),亦劝勉众人彼此认罪(雅5:16),他断不赞成行为称义。那麽他为何在雅2:21丶24~25却提到行为称义?这问题全在乎"称义"(edikaiothe)的意义。

查"称义"一字本意是"宣告有理"丶"接受有理"或"视如有理",此字是个法定词汇,常喻犯人"无罪释放",或犯人获赐一个"义的地位"。称义一面指出犯人不用背负惩罚之刑,另一面却获得称义者的荣耀与权利【注51】,这似乎是保罗所强调的,他在多处指出,罪人因信基督之故得称为义(如罗3:28;4:2;5:1)。此外,"称义"也有"证明"之意(太11:19〔小字〕;路10:29),这是雅各在雅2:21丶24~25的用法。保罗与雅各皆引用亚伯拉罕的故事作他们论据的支持,但两人的重点迥然不同。L. Morris谓,他们两人都引用亚伯拉罕生平的信心属灵阶段,保罗引用亚伯拉罕起初绝对相信神赐以撒给他的应许(如创15:6;罗4:3丶9~10),而雅各则引用亚伯拉罕後来献以撒来证明他对神有绝对的信心(如创22:2~18;雅2:21)。这是说明信徒生命的两个阶段:一个是得救的阶段,一个是生命长进的阶段;一个是信主时,一个是信主後【注52】。D. J. Moo谓保罗常强调得救时的称义;雅各则强调得救後的称义。得救时的称义需要信心,得救後的称义即证实称义的实在,却需行为了【注53】。所以雅各说信心与行为是"并行"的(sunergei,意"一同工作",可6:20;林前16:16;林後6:1等同字译"同工";罗8:28作"互相效力"),而信心因行为才得"成全"(eteleiothe,意"达到目的",雅2:22)。可见信心没有行为,是幼稚及不成熟的状态,惟有信心配上行为,才显出它的成全成熟。

5. 地智与天智

雅各书曾被誉为新约的箴言书,因书中颇强调信徒当以属灵的智慧行事。作者将从上头来的智慧,与属地的智慧作颇精辟的剖析。在三段主要经文内,作者论及地智与天智:

  1. 雅1:5~8—作者谓信徒缺少智慧可向神求。这劝告与上文(雅1:2~4)紧密联系,可见这种智慧是洞察神试炼人信心之目的,没有属灵的智慧,人便容易在试探中迁怒神了【注54】

    "智慧"(sophias)本是希腊哲士所强调的一项人生思维能力(林前1:22),但雅各书主要是以犹太人为对象。而犹太人对智慧的见解与希腊人不同,因犹太民族是一神宗教,他们视智慧是神的礼物,没有智慧,人永不明白神的启示。所以犹太人的智慧观总是与神连在一起,正如箴1:7;9:10;15:33等处表示,"敬畏神是知识的开端,愚妄人藐视智慧","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训诲"。如G. VonRad所言,一个认识神的人,是真有智慧的人,这样的人才能应付人生的坎坷【注55】。犹太人高举属天的智慧,在他们传统里甚至视律法与智慧为同义词【注56】。人对神没有敬畏的心,他的智慧是晦暗未萌的。雅各秉承犹太人对智慧之认识的传统,劝告读者,人若没有属天的智慧便无法分析试探的来源在那里,所以他应当求神赐此智慧,使他能得悉试探的真相。

  2. 雅1:16~18—如雅3:15所言,真智慧是从上头来的,而雅1:16亦说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全备的赏赐都是从上头来的,故智慧也可包括在内【注57】。敬虔的犹太人是感恩之民,他们承认一切恩物都是从神而来(他们连那搅扰扫罗的恶魔也说从神而来,参撒上16:14),他们将一切美福都归荣耀与神。

  3. 雅3:13~18—本段经文的对象可能是指雅3:1那些愿作师傅的人,但不排除其他信徒。在此,雅各如上文指出信心需与行为并行(雅2:22),有真智慧的人需以善行"显明出来"(deixato,意"指出",雅2:18同字译"指",雅3:13a)。行为往往比言语来得更响亮,如雅12:21说人要存温柔的心领受神的道,此处作者说要用温柔的心显出他的善行来(温柔是弥赛亚的属性,参迦9:9;太11:29;21:5;3:13b)。

    没有真智慧的人便心怀苦毒地嫉妒和纷争(正是温柔的反面),这类的人不应自夸(有智慧)也不该说谎(因说谎乃抵挡真理,雅3:14)。此处和合本的"真道"(aletheias)非指福音,而是指真实的事【注58】。在这段文理下,是指自诩"有智慧"这回事【注59】,因这种自傲的智慧有四个特徵:①不是从"上头来的"(anothen,参约8:23),②属地的(epigeios,"地"代表世界,即约3:12"地上的事"),③属情欲的(psuchike),④属魔鬼的(daimoniodes,雅3:15)。这种智慧只产生嫉妒丶纷争扰乱及各样的坏事(雅3:16)。

    惟属神的智慧有"天智九果"(雅3:17~18):①清洁(hagne)。真智慧"先是"(proton,首一)的果效是洁净的生活(参约壹3:3),②和平(eirenike,使人和睦,不会产生嫉妒丶纷争),③温良(epieikes,意"体贴"丶"体谅"),④柔顺(eupeithes,意"易服从"丶"不争拗"),⑤满有"怜悯"(eleous,如2:13;参太5:7),⑥多结"善果"(karpon agathon,参太7:17),⑦没"偏见"(adiakritos,意"不论断",参太7:1~5,此字是雅1:6"疑惑"的反语词),⑧没假冒(anupokritos,意"不猜疑",即"诚恳相对";罗12:9同字译"不虚假"),⑨种平安(speiretai…eirenen,参太5:9;3:18启语是de,意"但是"丶"惟独";此字似将上文第一至第八的果效作一个总结,但亦可作一个独立效果,全句该译成:"那栽种和平的人必结和平的义果")。这"天智九果"正是耶稣在世时所彰显丶满结的果子,雅各在此处表达得淋漓尽致。

6. 末世论

雅各书虽是本基督徒实际生活的手册,却没遗忘"主再来"这主题。他提及主是末世的审判官,审判世人的时间迫在眉睫了(雅5:9),作者以此为劝勉信徒过圣洁生活的基础(雅1:10~11;2:12~13;3:1;5:1~6丶9丶12)。对那些忠心事主者,主再来是一件兴奋与值得期待的事(雅1:12;2:5;4:10;5:20)。作者称他的时代是"末世"(eschatais hemerais,雅5:3),因为犹太信徒视弥赛亚降生後,世人便进入"末世"里(参来1:2),这是一种"末世已开始的神学观"(inaugurated eschatology)。再且,他认为主再来(parousias)是件需要忍耐等候的事,如农夫等待丰收之时(雅5:7),而这个日子"近了"(eggiken,雅5:8,本节"日子"是补字,"近了"同字在雅4:8译"亲近")。

此外,作者说信徒是承受神国的人(雅2:5),是万物中初熟的果子(雅1:18),他们是等候主再来的人。为了使读者勿忘忍耐的重要,作者选用三个例子来说明:①农夫的劳苦与等候秋雨春雨的忍耐(雅5:7);②众先知受苦忍耐的"榜样"(hupodeigma,雅5:10,参路6:47的"行"字正是此字;先知的榜样,参雅5:12;来11:32~38);③约伯的经历(雅5:11)。但作者清楚地指出神不以信徒受苦为乐,反是满心怜悯,大有慈悲,这正是信徒在等候时最大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