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丶希伯来书的神学思想
A. 书的背景
希伯来书无论在文学丶神学丶历史各方面,都给历世历代信徒留下深刻的影响。在文学运用上,书内词汇优美,令人拍案叫绝。B. F. Westcott谓此书文字之优雅,是新约之冠【注2】。全书共有157字是新约从未使用过的。希腊文大师A. T. Robertson亦表示这书的文字不像普通(koine)希腊文,作者处处显出文学宗师的风范【注3】。在文学风格上,如T. Rees言,希伯来书开始时像论文,後像讲道,结束时像书信【注4】。故A. Deissmann谓此书不该纳在书信之中【注5】。但不管学者对希伯来书的文学格式看法如何,作者在来13:22所言,其书是"劝勉的话"(logon tes parakleseos),这与徒13:15"劝勉的话"的说法相同,表示是讲道性质的信息【注6】。因此D. E. Hiebert臆测希伯来书的前身是甚多片断的讲章,後因某种事故改编为专书,以期达到读者需要【注7】。
按神学言,除作者迄今仍隐晦不明外,书中的神学主题却朗如明星。神学主题广博浩繁,使历代经学家叹为观止,而在众主题中,有关基督的超越性更优於其他书卷。从历史上而言,希伯来书的正典地位,早被初期教会奠定。罗马的革利免(30-100AD)是最早认定希伯来书有正典地位的教父(参其所著"致哥林多前书"亦称"革利免一书",96AD)【注8】。此後东方(如游斯丁丶亚历山大的革利免丶俄利根),西方(如耶柔米丶奥古斯丁)的教会领袖均视之为神话语的典范。
希伯来书的读者是犹太人,此点是毫无疑问的,因书的对象是住在罗马城里的犹太社团人士。这社团中有已归信基督的犹太人,也有仍在等待基督(弥赛亚)来临的犹太人。据R. C. H. Lenski的推测,这些人,可能是保罗在徒28:17~28所接触的人士【注9】。但因为他们所处的政治时代背景,他们当中的犹太基督徒已饱受各种逼害,以致信心有些动摇,甚至有些人後悔成为信徒,想转回犹太教,因政府只认可犹太教是犹太人合法的宗教。亦有些犹太教徒听过福音多遍,已经来到救恩边缘,再进一步接受即可获得神赐的应许(即永生),但目睹基督教被视为违法宗教,这些人便裹足不前,不想继续下去,只愿"安营"在合法的宗教里。有鉴於此,作者便写就这神学巨着,宗旨有二:①一是安慰犹太信徒,不要气馁丶灰心丶退後,要以历代信心伟人及耶稣的榜样为镜,努力奔走前面的路,切勿丢弃信心(参来11:24~27;12:1~3);②二是鼓励靠近救恩边缘的犹太教徒,勿忽略神全备的救恩(参来2:3),勿以不信的恶心对待神(参来3:12),勿重钉神的儿子於十架上(参来6:6),勿视神儿子的血为平常(参来10:29),勿轻忽神乃烈火(参来12:29)。按以上推论,本书著成日期约64年末至67年间。
B. 神学主题
希伯来书的神学主题渊博浩大,尤以高举基督为最,其中重要主题可分七点:
1. 神论
在希伯来书作者的笔下,神的属性及工作显露无遗。在书中,神名叫"高天至大者"(megalosunes en hupslois,来1:3),"主"(来4:13),至高的神(来7:1),永生的神(来3:12;9:14),万灵的父(来12:9~10),使人复活的(来13:20)及"主"(来7:21;8:8丶11;10:16丶30)。此外,作者开宗明义便描述神是启示的神(来1:1~2),神用不同的媒介如先知(来1:1)丶儿子(来1:2)丶天使(来2:2)丶话(来2:2)丶神迹丶奇事丶异能(来2:4)丶圣灵的恩赐(来2:4),传达祂的启示与旨意。祂又是创造主(来1:2;3:4;4:3~4),以祂的话创造世界万物(来11:3)。祂是永远的王(来1:8),祂永不说谎(来6:18),决不後悔(来7:21),常保全自己所应许的,因此祂也是应许的神(如来4:1;6:12)。查"应许"一字在本书中共出现14次,远超新约其他书卷(紧随希伯来书之後的是加拉太书,共10次)【注10】,可见神必成就其应允之言。
再且,因人犯罪之故,神便为人完成救赎,因此神又是施恩(来2:9;12:15),行救赎的神(来8:12;10:17~18)。救赎世人一直是神的旨意(来10:7丶9),但对不信悖逆的人,神是公义施审判的神(来2:2;3:17;6:8;10:26~31;12:23丶29),因此人需要以虔诚敬畏的心去事奉神,因神是烈火(来12:28~29)。
2. 基督论
无可否认,基督论是希伯来书最突显的主题,是作者呕心沥血的结晶。作者从多方面叙述基督无与伦比的超越: 基督超越天使(来1:4~14;2:16), 超越摩西(来3:1~6), 超越约书亚(来4:1~11), 超越亚伦(来4:14~5:10;7:1~28), 超越旧约本身(来8:1~13)及旧约的条例(来9:1~10:18)。
这位基督称为"神的儿子"(来1:2丶5;4:14;5:5丶8;6:6;7:3),神的使者(来3:1),忠信的大祭司(来2:17;3:1;4:14~15;5:5丶10;7:26;8:1;10:21),永远的祭司(来5:6;7:17丶21丶24~25丶28),将来美事的大祭司(来9:11),这位大祭司将自己当作活祭献上(来7:27;10:10),完成神的救赎(来10:12),便坐在神的右边(来1:3;8:1;10:12;12:2),常替信徒向神代求(来7:25)。
就肉身而言,基督名叫耶稣,此名在希伯来书出现9次(如来2:9),多强调祂的人性。耶稣有血肉之躯(来2:14),是从犹大支派出来(来7:14),与人的属性无异,凡事与人相同(来2:17),会哀哭流泪,从苦难中学习顺从(来5:7~8),忍受人的顶撞(来12:3),且为人而死(来2:9),死在耶路撒冷城外(来13:12)。祂一生虽与人的遭遇相同,却能行人所不能;祂完全圣洁,无邪恶丶无玷污丶远离罪人(来7:26),因此能搭救受苦的世人(来2:18;4:15)。G. E. Ladd谓:"基督的人性在希伯来书里描述得最完整,胜过别的书信",的确没有言过其实【注11】。
就神性而言,基督也是创造主(来1:2),祂是万有的"承受者"(kleronomon,来1:2),表示祂有对万有的拥有权,祂用其权能"托住"(pheron)万有(来1:3)。"托住"有"背负到达目的地"之意,表示基督对现今的世界有主动承担或照顾的责任。此外,祂是神荣耀所发的"光辉",是神"本体的真像"(来1:3)。"光辉"(apaugasma)意"自发之光,非折射之光",与"本体真像"(charakter tes hupostaseos,意"同质的肖像")无可置辩地道出基督的神性【注12】。更奇妙的是作者引用诗篇45篇称基督为神(来1:8),又以神是"主"的称号用在基督的身上(来1:10;2:3;7:14)。O. Cullmann说这样的称号,是指出基督神性的最大证明【注13】。
3. 救赎论
救赎论在希伯来书里占重要的地位,因为作者想以基督完成的救赎劝勉读者勿再犹疑。既有那麽丰富及接近救恩边缘的背景(来5:11~6:8),就应再接再厉,踏入获得救赎的路途上。
希伯来书的救赎论博大精深,可分四方面来讨论:
基督与代死的必需
作者在多方面称基督是救赎主,是救赎的元帅(来2:10),是使人成圣者(来2:11),也是信心创始成终者(来12:2)。在序言里,他说基督洗净了(katharismon,过去分词,aorist,指一次动作便足够)人的罪(来1:3)。这句"开场白"适时地引入下文,丰富精彩地叙述基督的救赎"生涯"。作者提到基督在世时将救恩信息传给世人(来2:3),为了成就这救赎,祂为人尝了死味(来2:9),被钉十字架(来6:6),流出成圣之约的血(来10:29),为要引领信者进入荣耀里(来2:10)。"死"是分离,基督与父神的关系密切到一地步,祂不希望与神分隔,因此向神大声哀哭流泪祷告,求那"能救祂免死的主"("免"ek,字意"离开",喻复活)。祂的祷求终蒙应允(来5:7),表示神没有将祂留在阴间,却使祂复活(复活使人称义,参罗4:25)。死是必需的,如作者所说"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来9:22),是以基督"死而复活"这两全其美之法便使人白白获得救赎。
基督与完全的祭物
旧约律法指明,大祭司之职是为民献上赎罪祭(来5:1)。但因这工作需要每年履行,可见民间大祭司所为,并不能使人获得全然的救赎(来10:1~4),因此他的职任便需要更改,连带他的祭物也需更换,这正是希伯来书作者所要说明的。
在四段重要经文里(来7:11;7:19〔此节和合本译"成"字〕;来9:9;10:1)作者强调人间没有一件祭物能使人得完全。"完全"(teleiotes)指生命的成熟(如来5:8)或达至目的之意(来6:1;7:11;9:9;10:1;11:40)。按救赎经文的上下文,"完全"等於达到救赎的目标,即得救,其意与"得以成圣"为同义词(来2:11;10:10丶14)【注14】。在此处,作者说祭物只叫人想起罪来(来10:3),断不能除去罪(来10:4丶11),也不能叫人得以完全(来9:9)。而且,旧约献祭之法是有时限的,直到振兴的时候为止(来9:10)。"振兴"一字(diorthoseos)仅出现在新约此处,意"正路"丶"使正直",这本是医学词汇,形容断骨得接回,曲骨得矫直,这字在蒲草文献中形容矫正乖曲之事,在七十士译本(LXX)译作"改正行动"(耶7:3)或"寻求公平"(赛16:5)【注15】。由"振兴的时候"此言,可见旧约的祭物不能使人"正直"(走上得救之路),必要等到耶稣来临,旧约献祭除罪的期待性质才告终止。如今基督是神所预定的更美祭物(来9:23),祂顺着神的旨意将自己只一次献上,便照神立定之法除掉罪(来9:26),即叫近前来的人得以完全(来10:1),使他们得以成圣(来2:11),使成圣的人永远完全(来10:14)。
因为基督自己作了赎罪的挽回祭(来2:17),"永远的赎罪祭"(来10:12),"像这样,基督既然一次被献,担当了多人的罪"(来9:28),从此以後,"罪过既已赦免,就不用再为罪献祭了"(来10:18)。
基督与大祭司职任
旧约律法界定,大祭司(此字在本书共出现17次,超越新约其他书卷)必是利未支派中亚伦的後人(来7:11),为神的百姓献上祭物。但因他自己也是罪人,因此也要为自己献上赎罪祭(来7:27;9:7)。只是这样的工作必须周而复始,没有止境,不禁令人怀疑这职任与其献上之祭物的有效性,这正是作者所说,律法"原是一无所有"(ouden gar eteleiosen,意"原不能使完全",来7:19),所以这祭司职分便有更改的必要。
基督如民间大祭司般,为世人献上自己当作赎罪祭。可是祂并非出自利未支派,而是属犹大支派(来7:14),祂能如此行,乃因祂是照麦基洗德的等次(非亚伦等次)。如麦基洗德身兼二职般,是君王又是祭司,而且其祭司职期是"永远"的(长久不换,也不用退休)。所以基督为大祭司的职任,并不是照肉体的条例,乃是照拥有无穷生命大能之神所选立的(来7:16);不是自取荣耀作大祭司,而是完全在乎祂与神所有的关系才成(来5:5)。
再且,作者以亚伯拉罕献礼物给麦基洗德这事,来说明亚伦的位份(代表旧约祭司职任)是逊於麦基洗德的位份(来7:1~10);而基督乃是照着麦基洗德这等次成为大祭司,进入更全备的帐幕(来9:11),是天上的真圣所(来9:24),将自己的血献上(来9:12),能除掉罪(来9:26)。这工作完成後,祂便坐在神的右边,等候祂的仇敌(指死亡)成了祂的脚凳(来9:13)。在此期间,祂如大祭司般长远为人代求(来7:25)。
旧约大祭司不能做的,基督这位大祭司却完全成就了。G. E. Ladd提到三个字,代表这位大祭司能成就旧约大祭司所不能行的:①洗净(purification,来9:14;10:2丶22),②使成圣(sanctification,来10:10;13:12),③使完全(perfection,来10:14)。因此耶稣便"赎了人在前约之时所犯的罪过,叫蒙召之人得着所应许永远的产业"(来9:15)【注16】。
基督与新约
希伯来书作者认为,耶利米所预告的新约(耶31:31~34),在耶稣的死这事上得着应验。查"约"这字在希伯来书是个中心钥字,出现17次(在新约共出现33次)【注17】。作者不用习常的"约"字(syntheke),反用"遗嘱"(diatheke)作"约"之意,因diatheke最能表达基督为世人代死所遗下(留下)的属灵恩典。如 来9:15言:"基督作了新约的中保,既然受死赎了人在前约之时所犯的罪过,便叫蒙召的人得着所应许的产业"。"产业"就是基督留下的属灵恩典,基督所流的血称为"永约的血"(来13:20)。可见基督之死所订立的新约,的确比旧约更超越。如P. E. Hughes所言,基督的超越,全在新约超越旧约这事上【注18】。在来7:12里,作者说:"祭司的职任既已更改,律法也必更改",因为律法(旧约)的无能,所以就被"废掉"(athetesis,法律词汇,在来9:26同字译"除掉")。S. Kistemaker曾说,凡字尾是sis均表示一个过程【注19】。可见基督降世这段时间,就是使律法逐渐被取代的过程。
旧约确有其目的及功能,其中之目的就是引进"更美的指望"(来7:19),这个指望是罪过得赦免的盼望。若旧约能使人"完全",那麽新约就不用赐给人;但因旧约"软弱无益"(asthenes kai anopheles,来7:18),又"一无所成"(ouden…eteleiosen,来7:19),所以神要在基督的身上完成新约的应许,故此基督被称为"更美之约的中保"(来7:22)。而新约的内涵可归纳七要点:①新约有更美的中保(来8:6),②新约有更美的应许(来8:6),③新约是簇新的(kainen,来8:8),④新约是内在的(来8:10a),⑤新约恢复神人间亲密的关系(来8:10b),⑥新约是个人的(来8:11),⑦新约是救赎的(来8:12)。
4. 圣灵论
圣灵论并非希伯来书的主要神学论题,可是书中有多处提及圣灵的工作,共有7处主要经文:
来2:4——神以圣灵的恩赐(包括祂的能力)与耶稣的神迹丶异能丶奇事同作见证,指出耶稣的确是神差遣而来的救赎主。
来3:7——本来是诗人所说的话(参诗95:7~11),今希伯来书作者却称作圣灵说,暗示圣灵默示旧约作者写下神的话。
来6:4——论到读者中一些人的背景,他们曾"於圣灵有份"(metochous genethentas)。"有份"意"参与",如路5:7及来1:9同字均译作"同伴",表示圣灵曾在这些犹太教读者身上工作过【注20】。
来9:8——本来是旧约之事的一部份,今在作者笔下成为圣灵的"指明"(delountos,意"指标",参来12:27同字译"指明";彼前1:11译"指",西1:8作"告诉")。J. Moffatt谓此字多用在圣灵的工作上【注21】。可见在神话语的记录上,圣灵异常活泼地作指引的工作。
来9:14——此处称圣灵"永远的灵",今基督藉着圣灵的引导(如太4:1=可1:12=路4:1),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献给神。圣灵工作之一,是带领与感动,现带领与感动基督将自己无瑕疵丶无保留地献与神。
来10:15——与来3:7的用途相同,本是先知说的话,现成了圣灵的见证,表示作者相信圣经感动人写下神的话来。P. Hughes谓在此处,耶利米引用神的话,今成了圣灵说,正符合彼後1:21的原则【注22】。
10:29——圣灵称为"施恩的灵",作者在此经节里指出,亵渎圣灵的罪是难以获得赦免的。这也指出圣灵在人心中曾工作过(如来6:4),人才能拒绝圣灵的感动。
5. 末世论
正如圣灵论,末世论亦非希伯来书的重要主题,然而希伯来书里的末世论,使历代信徒常得鼓舞与安慰。"末世"泛指弥赛亚来临後的时代(来1:1),但在基督教圈子里却单指主再来前後的事迹。在希伯来书中,"末世"多指基督再来这件事,至於主再来後所做的,只有暗示而已。兹从四方面分析:
来2:5~9a——基督是管辖未来世界的王。"管辖"(hupetaxen)此字在七十士译本的诗8:6译"管理",那是指人本有管辖世界的权柄(此权连天使也没有),可惜人因犯罪失落了这项主权,以致万物中没有一样服他;如今因基督完全顺服神,甚至上十架(来2:9a=腓2:8),就此,神便将人本有的尊贵丶荣耀赐与祂为冠冕(来2:9a,参诗8:5);换言之,人所失去的,在基督里可以寻回。但现今事实并非如此(来2:8b),这并非表示神取消了祂的应许,只是应验期仍未来到;那是作者暗示(将来的世界),却没有明说的。作者只强调,人所失落的救赎,今因基督受死的苦,已"失而复得"了。
来9:27~28——死不是生命的结束,因死後有审判。世人到生命结束时,总要再见生命的主,也是审判世人的主(太25:31~46b;约5:25~29)。死本身也是一种审判(罗6:23),但那不是最後及永远的审判。死後之审判,那审判是将来的,亦与基督第二次显现有关。既然基督已献上自己为世人赎罪,待祂复临时,最後审判的时间便来到。基督的再来不是要赐予人第二次机会(与罪无关),祂是为了那些等候祂的人(代表信徒)而来,也是为了他们的救恩(灵魂体完全得救)。所以来9:27是向未信者说的,来9:28则是向已信的人;前者(来9:27)是警告性,後者(来9:28)是安慰性。
P. E. Hughes提到来9:26与9:28的两次显现,与旧约大祭司在赎罪日为民献祭的步骤相若。首先,大祭司在会幕的庭院献祭,然後带着祭物的血进入至圣所为民洒血及祈福,百姓则在外肃静等候;不久,大祭司出来,众人大喜,因神悦纳了他们的献祭。同样,基督在第一次显现时为民献上自己为祭,接着祂进入天堂为人代求(来9:24;7:25;约壹2:1),不久祂会从天返回地上,将全备的救赎带给等待祂的人【注23】。
来10:25——作者活在等待基督复临地上的时代里,因此劝勉信徒不要停止聚会,否则那儆醒等候的互勉话便少为人知了。在"聚会"一字之後,接着有"我们自己的"(heauton,和合本没译出),表示当时信徒有惯常性的聚会时间与地点【注24】。既然那日"临近"(eggizousan,参太3:2;4:17的天国"近了"是同字,此字为现在分词,表示可随时来到),信徒更应珍惜彼此相顾相爱的机会(参来10:37指出主的再临,是不迟延的)。
来11:16——"更美的家乡"("家乡"patrida一字在此节是补字,与来11:15一样,同是从来11:14引补过来,意"父亲之地";参约4:44同字译"本地")是亚伯拉罕等人殷切等候的永久应许地,是属天上的。然而像F. Delitzsch所言,究竟亚伯拉罕及其子孙在何时表达此羡慕就不得而知,可能新约作者在圣灵带领下洞悉旧约人物的心意【注25】。这天上的,更美的家乡是"一座城"(polin,象徵永久性的居所,如帐幕象徵过渡的临时居所),是神为他们预备的,这永久的城,将来的城(来13:14),即天堂丶天国的象徵。
来12:26~29——作者藉着哈该先知的预言(该2:6丶21),以那曾震动西乃山的神(出19:18)必"再次"震动天地,来警告读者切勿弃绝神的救恩。先知预告将来神会震动天地,将旧天旧地更换(如彼後3:10~12),使不能震动的存下,那不能震掉的是神的救赎丶神的子民丶神的国度。这次再震动天地之时,乃基督再临之日,那时基督将审判带来地上。作者盼望读者中不信的,勿忘神是烈火。
6. 信心论
"信"是希伯来书论基督徒生活时,一个最显着的主题。第11章的"信心篇章"是历代信徒最喜爱的经文,使软弱的信徒刚强起来,努力奔跑天路。
作者在谈及基督的超越时,他奉劝读者中不信"耶稣是基督"的人,要相信基督已为世人成就完全的救赎,人只要存着充足的信心来到神面前便可得救(来10:22)。他引用摩西生平事迹,极力强调信的重要:信使人进入安息地,不信使人倒毙在旷野(来3:12~19);他又引述约书亚生平事迹,警戒读者勿学那时代"不信的人跌倒了"(来4:11),他们跌倒是因为"没有信心与所听见的道调和"(来4:2)。"调和"(sugkekerasmenos)意"将两件事绑在一起",吕振中译本作"打成一片"。若神的道没有和信心联合在一起,一定生不出果效来。但信的人则可进入"那安息"(指属灵的安息=得救,来4:3)【注26】。在来6:12,作者劝读者要学效那些凭信心承受应许的人(可能作者在此已想到第11章即将提及的信心伟人)。
在讨论救恩已被基督完成後,作者作了一个总结:"所以"(oun,来10:19,和合本没译出,这个"所以"像罗12:1的"所以"同样重要)因着耶稣为世人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世人便可存着诚心和充足的信心到神那里去(来10:19~22)。作者又以哈2:4"义人因信得生"的话劝勉读者(来10:38):虽然面对甚多患难,甚至家业遭到抢掠(来10:32~34),但因有"更美长存的家业"(来10:34),便需忍耐到底,否则後果堪虞【注27】。
接著作者写就一篇伟大不朽的信心篇章(11章),内中提及信心的定义(来11:1~3),与16位有名的信心英雄,及22位无名英雄的英勇事迹为佐证,指出信心在蒙神喜悦上的重要地位(来11:6)。可见无可否认,"信"的确是希伯来书一项有关信徒生活的重要神学主题。
7. 相对论
希腊哲人秉承柏拉图的思维,认为凡真实及完善的事物皆在天上,地上相对的事物无论如何完善总有瑕疵,但人可藉着地上的事物略窥天上事物的完全。因此有不少希腊古人在传达某些观念时,非常喜欢用相对论来表达,如天地之别丶光暗之分丶善恶对立。希伯来书作者似乎也喜用此法来传达真理,书中充斥这类相对思想。以下试从7方面举例:
古时与末世(来1:1~2)——犹太人将时间分作两个阶段:一是古时,指旧约时代,即弥赛亚降世前的世代;一是弥赛亚降世的世代,即末世。作者以基督的降世为第二阶段的开始,也以祂建立国权之日为第二阶段之末,这样便进入永世里。
现今世界与将来世界(来2:5~8)——现今的世界是"万物不服他"的世界;将来的世界是弥赛亚管辖万物的世界。现今世界因人的罪,万物已失去和谐及顺服人的管辖,但这不是永远的,将来万物会完全在弥赛亚的管辖下回复亚当未犯罪前的情况。
安息地与安息境地(来4:1~9)——以色列人因存不信的恶心不能进入迦南安息地(来3:18;4:3b~6),信者则不但可进入地上的安息地(即迦南),更可进入安息境地,那是属灵的安息地,即来4:3a的"那安息";来4:5的"我的安息";来4:9的"安息日的安息"(sabbatismos,此字在新约仅出现於此,是作者自创的字汇,为要表达一个属灵的安息境地,即救恩)。
人间祭司与永远祭司(来5:1~6)——亚伦後裔能成大祭司是由人间挑选的,为百姓与自己献祭;但人间祭司及大祭司有其显然的缺憾,如必须天天年年献祭(来10:1丶11),那表示祭物不能全然赎去他们的罪(来10:4),再且他们不能永远为祭司。此外,他自己本身也受软弱所困(来5:2),可见人间的祭司不能为世人成全赎罪(来7:27),因此必须有另一种大祭司职任更换亚伦的等次(来7:11),这正是神的设计。祂以基督为麦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远的祭司,并且基督将自己献上作赎罪祭,成了永远得救的根源(来5:9)。
人间的祭司在地上的帐幕事奉神,基督这永远祭司却在天上帐幕作"执事"(leitourgos,宗教礼仪词汇),这天上帐幕称"真帐幕",是神建立的,非人手所"支"(epexen,来8:2),又称"更全备的帐幕",是不属这世界的(来9:11),表示永远长存。人间祭司是站着事奉的,表示他的工作没有休止;但基督只一次献上便能在神的右边坐下了,因为祂献的是永远的赎罪祭(来8:11~12)。
影儿与真像(形状,影像,样式,表样,来8:5;9:9丶24;10:1)——人间祭司所供奉的事,本是天上事的形状丶影像与样式(来8:5)。"形状"(hupodeigmati,意"副本"丶"榜样",此字在来4:11作"样子",来9:23作"样式")指真样的代表样本,"影像"(skia,意"投影"丶"影子")指真像的投影(没有真像就没有投影),这二字指出,旧约的献祭原是"天上事"(epouranio,可译作"天上圣所"或"天上帐幕","圣所"与"帐幕"为补字,如"事"字亦是补字)【注28】的副本或投影,而"天上事"才是真实体。摩西当年受启示造帐幕时,神已吩咐他照山上的样式而造("山"指西乃山),"样式"(tupon,意"榜样"丶"标本"丶"模式"丶"前表"),指神早已有个献祭的范本在其心意里。古时藉着利未制度,稍让人窥见其样子如何,後来在基督的祭司职任内,则显明其真正的样式【注29】。
希伯来书作者谓地上帐幕是天上真圣所的"影像"(antitupa,意"副本",英文字的antetype"前表"由此而来,来9:24),又是一个"表样"(parabole,意"比喻"丶"说明"丶"代表"丶"象徵"),是属"现今"时期(指新约时期)的一个说明(来9:9)【注30】,说明旧约献祭制度的作用只在指示一个道理,就是所有礼拜的人不能靠旧约之法将罪除去。旧约律法只是美事的"影儿"(skain,来10:1),不是"本物的真像"(eikona ton pragmaton,意"实物的肖像"丶"实物的投影")。"影儿"(skian)与"真像"(eikona)为二个特别的词汇,比对旧约与新约。"影儿"比作旧约;"真像"比作"新约"。"影儿"是接近神的旧途径;"真像"是新方法。影儿有投射没有实体;真像是那实体。这是希伯来书作者所表达的。
旧约与新约(来8:6~13)——旧约称为先前的条例(来7:18a),又称前约(来8:7),是软弱无益,一无所成的(来7:18b)。因为这个"瑕疵"(amenptos,来8:7),未能将赦罪之恩带给人,故有"後约"(deuteras,意"第二的",来8:7b)取代前约的必需,这後约称为"更美的约"(来7:22;8:6a)。它更美之处是因凭更美之应许(来8:6b,应许即保证),这应许包括律法写在人心里(来8:10a);恢复神民关系(来8:10b);使人认识神(来8:11);赦免人的罪(来8:12)。既然新约有这麽伟大的应许,旧约已不用存在,故作者用4个动词形容前约即将消失:①"为旧"(pepalaioken过去完成式动词,表示已完结了,来8:13a);②"渐旧"(palaioumenon,与第一动词同字,却是现在时态,表示理论上旧约早已完毕,不再生效,但实际上却是渐进式逐步完成的,来8:13b)【注31】;③"渐衰"(geraskon,意"年岁上的衰老",英文gerastic由此字而来)指旧约像上了年纪的人在正常功能上渐无作为了(来8:13c);④"快归无有"(eggus aphanismou,意"接近废除","无有"一字在雅4:14译"不见",描写生命的短暂,来8:13d)。就神学上言,旧约在基督上十架时,那划分圣所与至圣所的幕幔由上而下裂开时,便告完结了(参太27:50~51),但实际上还要待主後70年才确实结束【注32】。新约在教会时期便开始应验,但完全的应验仍待将来。
更美的事——"更美"不但是全书钥字之一(出现17次),也是全书的中心主题,这个"更美"表示人间最美的,与基督相比便顿然失色。作者从12方面指出基督给世人更美的盼望丶更美的终局在:①基督有比天使更美丶更尊贵的名字(来1:4),②祂比摩西更配多得荣耀(来3:3),③祂的工作比亚伦的更有果效(来4:14~5:10,本段虽没提"更美"一字,但"更美"的思想是存在的),④祂引进更美的指望(来7:19),⑤祂是更美之约的中保(来7:22),⑥祂为祭司的职任更美(来8:6),⑦祂所应验的新约是建立在更美的应许上(来8:6),⑧祂有更美的祭物(来9:23),⑨祂为人安排一个更美的家乡(来11:16;另参来10:34),⑩祂给世人更美的复活(来11:35),⑪祂为人献上更美的血(来12:24);⑫这一切全可称为更美的事(来11:40),是神在基督里为世人预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