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丶提摩太後书的神学思想


A. 书的背景

提摩太後书是保罗回天家前最後一份珍贵的文墨。书中透露,保罗虽然面对为主殉道的命运,但他绝无一点伤心丶失望丶气馁的心情,反在字里行间表现出主给他的使命托付,他问心无愧地完成了,从此他等候得公义冠冕的时候来临(提後4:8)。

当保罗写就此书时,他身在罗马囚牢中(提後1:8丶16丶17;2:9),从经文可见,他并不是住在租赁的房子里(徒28:23丶30)。如今他的处境不易接待人,阿尼色弗几经辛苦才能与保罗见面(提後1:16~17);上一次他周围朋友众多(徒28:17~31;西4:10~14;腓1:13~14),现在独有路加与他同在(提後4:11);上一次他对释放怀抱希望(腓1:25~26;2:24),现在却等候面对主(提後4:6~8)。从这种种处境可知,保罗必定有二次被囚在罗马。

主後64年7月19日,罗马城大火,一连六日七夜,半个城烧成灰烬。尼禄对起火原因难自圆其说,便嫁祸在基督徒身上,信徒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基督教被视为非法宗教(religion illicita),教会经历一场血腥的大风暴。这场逼迫的旋风狂扫罗马帝国多个省份,保罗此时身为教会著名领袖,在亚细亚遭逮捕,时约主後66年夏天,可能是在特罗亚,因保罗在那里留下外衣。当时不少保罗的福音伙伴皆销声匿迹,正如提後1:15所说:"凡在亚细亚的人都离弃我。"

在罗马,保罗经历首次的提讯(提後4:16,"初次申诉"protei apologiai,意"首次辩护"),有主在旁加力;初步聆讯似对保罗有利(提後4:17),他还押牢中,等待第二次提讯,此时他写下提摩太後书。

在提摩太後书中,保罗显得异常孤单寂寞,他知道离殉道之日不远,愈发想念提摩太,盼望再见他一面。此时提摩太仍在以弗所,因提後4:19提及三个在以弗所工作的同工(参提後1:18)。且提後2:17所说的许米乃,与提前1:19~20的许米乃同一人。提摩太前书是写给在以弗所的提摩太,提摩太後书由此指出提摩太仍在以弗所【注31】。据提後4:12,推基古可能是此书的携信人,他不但将此书带给提摩太,也可能接下提摩太在以弗所教会的牧养,因保罗要提摩太前去与他见面。保罗在主後67年殉道,此书撰着时间约在主後66年末或67年春。

B. 神学主题

提摩太後书是保罗书信中最感人的书简,前书比後书更有教牧性,而後书比前书更具个人性。在这书中,保罗的人情味显而易见,这书结束时提及23人,其中12人是在别处从未提及的,可见保罗留意各人在他生命中所留下的身影。除了他对人的兴趣极浓以外,本书亦有异常丰富的神学重点,主要有:

1. 神的话语

无可否认,提摩太後书最显着的一项神学主题,乃是保罗对神话语的认识与强调。他称神的话为"纯正话语的规模"("规模"hupotuposin原意"纲要",在提前1:16译"榜样";提後1:13),"善道"(kalen paratheken,意"善托",和合本将名词paratheken作动词译;提後1:14),"神的道"(提後2:9),"真理的道"(logon tes aletheias,提後2:15),"真道"(aletheias,提後2:18丶25;3:7丶8a;4:4),"真理"(piston,参多1:1;和合本译"真道";提後3:8b),"圣经"(hiera grammata,意"圣录",提後3:15),"圣言"(graphe,中译"圣经",提後3:16),"道"(logos,提後4:2);"纯正的道理"(hugiainouses didaskalias,参多2:1;提前1:10;4:3)等,从这一大堆有关神话语的词汇,可见保罗对此有极深奥的认识。

在描述神话语的性质丶功能时,保罗精辟地剖释神话语的来源丶性质及功能,在提後3:15~17这段著名的经文里,保罗说"圣经"(hiera grammata,前者参林前9:13;後者参林後3:6;罗2:29;约5:47;7:16,这二字在新约只在此处出现,但约瑟夫与裴罗常用此字比喻旧约)能使信耶稣基督的人,有得救的智慧(提後3:15)。"得救的智慧"(sophisai eis soterian)原文是指"使人聪明"(对耶稣基督产生信心),至终达到得救的後果,这是圣经至终之目的。

然而这"圣经"(graphe,强调已完成的话,参太26:56;罗1:2;16:26;彼後1:20)是神所默示的(提後3:16a)。在"圣经"这字的前面有pasa(意"所有"丶"一切",和合本没译)一字,这就表示全部即整体之意,如"以色列全家"的"全"家(徒2:36;罗11:26)。但graphe字前没有冠词,表示一切,即每一句丶每一字之意。保罗强调旧约圣言每一句都是神所默示的,全无例外,与耶稣的"一点一画"(太5:18)有异曲同工之妙。而"默示"这字原文theopneustos(由theos"神"及pneustos"灵"二字组合)是形容词,描述圣经的本源是由神的灵而来的(参彼後1:21)。E. J. Young曾说,凡字尾是tos及与theos合并的字皆带"被动"意义,故此处保罗着实强调圣经是神的灵产生出来的结晶【注32】

圣经的利益(ophelimos)有四,每一点皆用pros(意"达及")引入,首二点与教义有关,後二点与生活相关【注33】:①教训——真理在正面上的建立;②督责——真理在反面上驳斥异端(如多1:9丶13);③使人"归正"(epanorthosin,意"企立"),喻使跌倒者再站起来;④"教导"(paideian,意"小孩式的教导",喻耐心并按部就班地进行)人学义(提後3:16);叫(hina)属神的人得以"完全"(artios,意"适合"丶"适当";提後2:21同字译"预备"),即配备妥善,便能"装备充足"(exertismenos,被动完成式分词,由字根artios变成,意"装备充足",和合本译"预备";路6:40同字作"学成了")行各样善事(提後3:17)。

2. 救恩论

提摩太後书第二大神学主题,是有关神的救赎。提後1:9指出神救了(sosantos,过去分词,指一次足够的行动)信徒,又呼召(kalesantos,过去分词)他们。"救"与"召"两分词之间被"和"(kai)连贯着,按原文这句子的结构是二合一的用法(hendiadys),表示"救"与"召"是同一件事,并无先後之分(和合本乾脆连kai也没译出)。神的"救"丶"召"非按人的行为,而是按神的旨意(prothesin,参弗1:11)和恩典(恩典和旨意是同格字,被kai串连着,受一个〔按〕kata约束,故是二合一的用法,可译作"恩典的旨意"),这恩典的旨意早在万古之先在基督耶稣里已赐给了(dotheisan,过去被动分词)信神的人。换言之,神在创世前丶人还未受造之先,祂已将救赎恩典给了耶稣基督,这是应许的赐给,如今藉着救主耶稣基督的"显现"(epiphaneias)"表明出来"(phanerotheisan,过去被动分词),是神在历史里将祂的心意成就在耶稣基督的身上。这位救主把死"废去"(katargesantos,过去分词),藉着福音将不朽的生命彰显出来(photisantos,过去分词,提後1:10)。这二节经文(提後1:9~10)是极伟大的救恩论,作者以五个过去式(aorist)动词指出神的救赎是已经完成丶是不能更改的事实,是一次动作便足以成就一切的作为,实在奇妙无比。

此外,在提後1:12里,保罗表明他信心的对象是确实的(我知道我所信的是谁),他亦表示神能"保全"(phulaxai,军事词汇,意"把守"丶"看守")他"交付"(paratheken)祂的,直到那日。经学家对此节经文的意义采二个不同立场:①有说"交付"是指提後1:14的"交托"(parakatatheeken,即提後1:12的交付),意说保罗在生命快结束时向神表白,他对神的托付忠诚不移,神也保守他在这方面没有失败(此见解即和合本小字译作"他所交托我的")【注34】。一些译本如GNB,RSV也赞成此说;②另有说这是保罗交付给神的,尤指灵魂得救方面(参彼前4:19)【注35】。J. H. Bernard谓圣殿有库房,贮存各人进殿时的奉献,祭司常求神保守(diaphulaxai)这些奉献(paratheken),免被盗贼偷窃【注36】(J. H. Bernard是赞成第一说的),此比喻似说明第二说。再且"直到那日"一词指得救方面,更胜指忠心完成主使命方面。因为人作工不能作到那日,惟救恩可存到那日。

还有,保罗在提後2:10里再次强调,在基督耶稣里亦可获得永远的荣耀(此节下半句的"和"字原文是meta,即"同时"丶"连同"之意)。随即保罗引用当时的一句流行语,称"可信的话"(提後2:11~13),以证救恩的实在:①若与基督同死,必与祂同活(提後2:11)。"与基督同死"等於与主联合之意(加2:20;罗6:3~6),这样"必与祂同活"等於获得新生命之意(参罗6:8丶11);②若能忍耐下去,这忍耐就是指面对世界的逼迫丶异端的侵蚀都不放弃真道,这样便能与基督一同作王(指救恩的终局)。故此忍耐下去的人便证明他是与基督同死的,将来的宝座也不会失落(提後2:12a)【注37】。但若不认祂(这个"认"是指接受祂丶承认祂为救主之意),救恩也就没有了(提後2:12b这里不是指一次得救非永远得救,参提後2:19;另参太10:33;路12:9);③信徒虽有失信,但神永不失信,必按其属性成就祂的应许(提後2:13,此节的"背乎"与上节的"不认"是同字)。"失信"不一定指对救恩或信仰方面,而是指生活,即对主的忠心,弦外之音是表明纵使信徒在生活上对主不忠,主也不会因此背乎自己对信徒的应许,这应许包括救恩方面【注38】。J. F. MacArthur谓,因为神是不失信的,这对忠心信主的人是莫大安慰;对假信的或否认主的,神也必按照自己的公平信实定他们的罪(参约3:17~18)【注39】

3. 主的工人

保罗在临终前有一大心愿,他盼望提摩太这个属灵的儿子能在传扬福音的事工上得蒙神的喜悦。故此他再提醒提摩太,勿忘保罗为他按手时所领受的恩赐,要如火挑旺起来(提後1:6),总不要以为主作见证为耻(提後1:8),要牢守纯正话语的楷模(提後1:13丶14)。接着,保罗便为提摩太描绘出一幅主工人的画像,使他有所借镜仿效:

  1. 忠心的教师(提後2:2)

    保罗要提摩太物色忠心能教导别人的工人。因提摩太自己也是个忠心受教的人,他在许多见证人面前接受过保罗的教导,可能在不同场合下聆听保罗的讲道丶教导(如在会堂丶学房或在街头)。在此,保罗甚强调使徒的真理需一代一代的赓续下去。

  2. 基督的精兵(提後2:3~4)

    主的工人若要成为精兵,必须符合三大要求:①能忍受苦难(kakopatheson,由"恶"kako喻"苦"及"同情"patheson组成),这是指当兵的应该接受的刻苦生活。有古卷作sugkakopatheson,即和合本的"同受苦难";②不将"世务"(biou pragmateiais,biou指"生命",如英文之biology,同字在提前2:2译"渡日";pragmateiais意"谋生的职业",在路19:13译作"生意")"缠身"(empleketai,意"缠绕";同字在太27:29作"编作";彼後2:20作"缠住"),使他能专心工作(参路9:57~62);③叫招他当兵的得喜悦(此处喻作主精兵的务要得主的喜悦,参帖前2:4)。

  3. 竞技的武士(提後2:5)

    "比武"(athle,意"竞赛",英文字athlete由此而出)是古希腊世界狂热的运动,运动员需历经凡十月严格训练才准参赛【注40】。同样,作主工的亦需历经"严格之训练"(如提前4:7,即中译的"按规矩"),否则不能得冠冕(喻"成功")。保罗的借喻似乎要提摩太按神的话,作他事奉的规矩,否则必被弃绝。

  4. 劳力的农夫(提後2:6)

    凡作农夫的皆需"劳力"(kopionta),此字亦形容那些教导他人的传道者(提前5:17),如农夫般,他们先尝其劳力的果实。至於"粮食"(karpon,意"果实")所指为何,学者意见有五:①这是指属灵的果子,主工人是直接产生属灵果子的人(如腓1:22;罗1:13;雅1:25);②这是指主的工人在经济上的供应(如提前5:17~18);③这是指主的工人对他人身上有所助益,这助益视为"粮食";④这是指主的工人事奉时的苦难,正如农夫在工作时先得劳苦栽种他的粮食,主的工人也一样;⑤这是主工人在末世时所得的奖赏。

  5. 无愧的工人(提後2:15)

    另一个作主工人的肖像是"工人"。为神作工者,在态度上要"竭力"(spoudason,原意"快速",如提後4:9丶21;多3:12同字皆译作"赶紧";提後1:17及罗12:11作"殷勤"),须留意三方面:①在动机上,要在神面前蒙"喜悦"(dokiman,意"经得起考验");②在见证上,要"无愧"(anepaischunton,意"不蒙羞"),指主的工人在其事工上没有令自己蒙羞之处;③在真理上要按"正意分解"(orthotomounta,由ortho"正直"及temno"切开"二字组成)。这字在古希腊文里多指农夫耕地时掘开一条正路;工匠凿石切石磨石,使之光滑合用;也用在演讲家大有口才,讲辞工整,词锋凌厉。七十士译本以此字译箴3:6及11:5的"指引",表示"行在正路"之意。今保罗将此字用在真理上,表示主的工人对真理有正确的了解,这样才能教导神的道,才能指出异端者的错谬(参提後2:14丶16~18)。G. Fee谓假师傅常为利混乱真道,惟有主的工人能按正意分解神的道(参林後2:17)【注41】

  6. 合用的器皿(提後2:20~21)

    保罗又以合用的器皿喻作主工人的身分。他以大户人家里(象徵教会,参提後2:20)的不同器皿为喻,器皿的质地虽有不同(金丶银丶木丶瓦)丶价值不同(贵重——金银,卑贱——木瓦),作用却无异(盛装之用)。然而,器皿的可用性,端视其洁净与否,洁者合用,污者弃置一旁。所以(oun,提後2:21的首字,和合本漏译)人需"自洁"(ekkathare,主动式动词,指靠己努力,不可靠他人代劳),脱离卑贱的事,成为圣洁,合乎主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後2:21)。卑贱的"事"字指上文的"不义"(提後2:19)或下文的少年人私欲(提後2:22),亦有说是指上文的异端(提後2:18)。保罗要提摩太逃避少年人私欲,与清心的人一同祷告,追求公义丶信德丶仁爱丶和平,弃绝引起争竞的辩论(提後2:22~23)。换言之,贵重的器皿是圣洁的丶合用的及行善的。

  7. 上主的仆人(提後2:24~26)

    神的工人最後一幅肖像乃要作仆人。然而作主的仆人"需要"(dei,提後2:24;和合本没译出此字)在消极上不与人"争竞"(machesthai,意"争论",如约6:52;或"斗殴",如雅4:2,这也是作监督丶长老者的资格,参提前3:3;多1:7),反要①温和地与人相处;②善於教导;③存心忍耐;④以温柔之心劝诫抵挡真理的人。这种谦和待人的态度,配上对真理的认识,是作主工者一项极重要的提醒,这样"或者"(mepote)神给予那些抵挡之人机会悔改,"明白真道"(在教牧书信的词汇里多意"得救",如提前2:4)【注42】

4. 末世论

提摩太後书是教牧书信中最多论及末世的书卷。在提後3:1保罗说"末世的日子"(eschatais hemerais,参彼後3:3;犹18)是"危险"(chalepoi,意"艰难",太8:28同字译"凶猛")的时候,必将来到。"末世的日子",是指弥赛亚诞生至祂在地上作王之时。在这日子里,将要发生的事在每一时代皆会出现,只是密度会逐渐加剧,如提後3:13的"越久越恶"【注43】。接着,保罗提出这末世日子的特徵,其中有贪爱世界的(二件,提後3:2a);自以为是的(三件,提後3:2b);忘恩负义的(四件,提後3:2c~3a);不能自约的(五件,提後3:3b);任意妄为的(四件,提後3:4a);违反真理丶涉及宗教性的(二件,提後3:4b~5a,参多1:16)。面对这些,保罗劝提摩太要"躲开"(apotrepou,现在主动动词,表不停地自我躲避;提後3:5b)。这些末世特徵在不同时代皆有出现,惟独在基督复临前必愈加剧烈,就此保罗认为主再来是不久将来之事。

除描述末世日子的情况,保罗也在数处经文里特别强调末世的实在:

  1. "直到那日"(提後1:12丶18;4:8)

    在1:12,他提及他所交付神的,神能保全直至那日,这是指直到他面对主面之时。在提後1:18,他愿主在"那日"怜悯阿尼色弗,因他在以弗所殷勤地服事保罗,也在罗马"殷勤"(即提後2:15的"竭力"一字)地找保罗。罗马当时有甚多囚犯,设备又不周全,要找到其中一人十分艰难,这份爱心极大。保罗深知自己殉道在即,恐再没有机会"报答"这位挚友,因此求主在"那日"(指审判日)怜悯他。主他对别人的"善行"必不忘。

    保罗在提後4:8表示,他深信到"那日"(指审判日),那公义审判的主会将公义的冠冕赐给他。保罗没解释这冠冕是指什麽,可是从冠冕的借喻,可知这是得胜的荣耀,再且是公义丶公平的赏赐。

  2. "和他一同作王"(提後2:12)

    这是指将来信徒和基督一同作王,而不是说基督现在人心中作王(如罗5:17),因"一同作王"(sumbasileusomen)是未来式动词,指将来主再来的事。

  3. "将来的审判"(提後4:1)

    保罗给提摩太的嘱咐极其严厉,先前他就以神和耶稣基督并天使为证人,"嘱咐"(diamarturomai,原意"作誓证")提摩太遵守他的吩咐(提前5:21);如今他再以神并基督耶稣为证,"嘱咐"(同字)提摩太(提後4:1)。这位耶稣基督掌握审判死人活人的大权,这审判之权是按照(kata,可译"在")祂的显现和祂的国度建立之时,是主再来的时候。在此时,祂会清算一切不忠不义的世人,给予他们该受的审判。末世公义的审判,成为提摩太忠心事主的动力。

  4. 祂的显现(提後4:1丶8)

    在两节经文内,保罗提及主的"显现"(epiphaneian)。"显现"这字除一处外(1:10下),通常是指主再来之意。在提後4:1里,主再来带有审判之目的;在提後4:8,主再来却是带着赏赐之目的。因这里说主的赏赐,是为那些"爱慕"(egapekosin)主再来的人预备的。不信者,没有理由爱慕祂的再来,反而是战兢恐惧这日的来临。

  5. 祂的国度(提後4:1丶18)

    主再来建立其国度,是新约神学里一项重大的主题,在福音书里有特别的强调。在书信里,国度的地位所占篇幅不多,因书信是为教会特别的需要而撰写的。再且,书信里所论述的信徒生活是天国子民的生活样式,故此天国的神学论据便相对减少,可是天国的实在正是信徒重新得力事主的动力。

    在提後4:1里,主国度的实现,便成了提摩太"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专心传道"的激励(提後4:2)。在提後4:18,保罗表示他有信心,神将救他脱离(apo)诸般凶恶。"救"(hrusetai)是将来式动词(提後3:11的"救"同字是过去式,这"救"字多指身体方面的"救",少用在属灵上),是信心的表现,"凶恶"是指一切的凶恶。"凶恶"(ergou ponerou,意"邪恶的工作")究竟确指哪方面的事,学者意见不一,有说是指罗马政权快要施於保罗身上的刑罚;但这样的信心似乎是愚昧的,不能称作信心。有说是指上节的狮子,喻尼禄(如早期教父);但这与後来的事实不符,让人对保罗的信心产生质疑。有说是指属灵上的凶恶(如D. Guthrie),但这太抽象。有说是指神拦阻保罗在生命最後关头犯罪,有点像主祷文的祷愿(参太6:13)。有说这是指保罗的一个愿望,他的肉身虽受刑,但主必救他脱离恶者的残害(有点像主上十架非交在恶者之手);因灵魂得救等於脱离受恶者之害。此解释配合下句说主必将他"救进"(sosei eis)天国去,这是肯定的信心。身体虽受害,却不是交在恶者手中,因为灵魂必归回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