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丶腓立比书的神学思想


A. 书的背景

在保罗第二次旅行布道时,他来到这座马其顿的头一座城,在很短的时间内带领了几个城中重要人物信主,又创办一个雏型的腓立比教会(徒16:15丶40)。保罗与西拉在此被罗马官员拷打(徒16:22~23),後来经他们表白自己是罗马公民身分後,坚持要地方官长礼待他们才肯离去(徒16:39),保罗此举,不是要为自己伸冤出气,而是为了让教会日後能受到地方法律的保障【注64】。此事後保罗继续他的行程,但似乎将路加留在腓立比作暂时牧养的工作。

保罗再次造访腓立比城,已是五年後的事。那时保罗结束第三次旅行布道,他从以弗所往马其顿去(徒20:1,有古卷如叙利亚译本丶希腊古本丶B2抄本等在此处加上"腓立比"字)之路上(徒20:2),必定经过腓立比。在此地,他写就哥林多後书,书中也提及在腓立比的背景(如林後2:12~13;7:5~6),当年的逾越节,他是在腓立比度过的(徒20:6)。後在罗马受软禁期间,保罗常接受腓立比肢体的慰问与礼物的馈赠(腓4:18)。软禁期满後,保罗曾至少回去腓立比一次(参提前1:3)。

保罗在罗马之时,腓立比人以巴弗提代表教会前去探望,将馈送及教会的消息转与保罗(腓4:18),特别提到有关两个女人的争拗(腓4:2)。後来以巴弗提不知如何大病一场,几乎要死(腓2:25丶27),待他病好後,保罗便打发他回去(2:25);但腓2:26暗示,以巴弗提似在罗马逗留了一段时间。那这信息怎样传回腓立比着实令人费解,以致R. C. H. Lenski推测,必定有多人与以巴弗提同来罗马,他们先把消息带回,待以巴弗提病愈後才将腓立比书带回【注65】

从书中透露,保罗在罗马的捆锁快要了结(腓2:23);似乎罗马政权此时已着手审核他的案件,保罗对此事异常乐观。他亦计画在不久的将来,前往探望腓立比教会(腓2:24)。由此可见,本书写作日期是为监牢书信之末,时约62-63年。

B. 神学主题

腓立比书是一封喜乐洋溢的书信,在书中我们不见保罗惯常的严肃神学家面孔,反是一副慈祥和蔼乐观的牧者心情,难怪本书被称为"喜乐的书札"丶"谦让的书简"。A. Plummer曾经表示,在保罗众多书信中,只有此书最像一封私人信函【注66】。即使像书函,书中的神学要义依旧非同凡响,主要有二:

1. 基督论

腓立比书最显着的神学主题乃是书中的基督论,而最著名的就是2:6~11的"虚己论"经文。D. A. Hayes称此段经文是保罗著作中,有关基督论的首要经典启示【注67】,此论指出基督为了救赎世人倒空自己,取了奴仆之像及人的样式,存心卑微顺服致死,此即"虚己论"(Kenotic Theory)。

按保罗看,基督有二点足以证明祂是神: 祂本有神的形像(腓2:6a)。"本有"原文huparchon(由hupo"先前"及archon"开始"二字组成,意"早已开始",喻"本已存在")是个现在分词,表示一个继续的情况。保罗想要指出,基督确有神的形像,这是个永不改变的事实。"形像"(morphe)是指能代表生命属性本质的外体表现【注68】。换言之,基督永远拥有与神相同的本质,今将这本质藉着一个形像表露出来; 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腓2:6b)。"同等"(isa,同字在启21:16译"一样")是个副词,形容"以"字(hegesato,意"考虑"丶"认为"丶"深思"丶"熟虑",在上文2:3同字译"看")为"强夺"的(harpagmon,意"捕捉"丶"掳掠"),全句意说基督不以自己与神为一样的本质,是件抢回来的掳物。

在腓2:6里,保罗将基督的神性建立起来。他说基督反倒"虚己"(腓2:7a),"虚"字(ekenosen,意"倒空";同字在罗4:14作"虚空";林前1:17;9:15;林後9:3均作"落了空")表示基督将自己倒空。但祂究竟倒空了什麽?为此,经学家想出五大释论:

  1. 基督在道成肉身时将其神性倒空了,故此祂在世时的生命与凡人一般(代表人:一些初期教父,Thomasius; Gess; J. J. Muller及一些异端如耶和华见证人)。
  2. "虚己"表示基督在世时的生命似乎是人,其实祂还是神(代表人:Ebrard)。
  3. "虚己"表示基督在世时的生命似乎是神,其实祂是人(幻影说)。
  4. "虚己"表示基督在世时将其神性变成人性(奥古斯丁)。
  5. "虚己"表示基督在世时自动不用其神性(voluntary nonuse),使祂能完成神的旨意【注69】

基督在世时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腓2:7)。"取了"(labon)并非指代替,只表示"加多了"【注70】,意即基督在世上加多了一个人能看见的外形,那是奴仆形像,谦卑的典范。"成为"(genomenos)表示祂进入一个新境界【注71】,那是从无限进入有限,从永恒进入有恒的领域内。"形像"(morphen)与"样式"(homoi-omati,意"相似")两字分别指出基督在世时的表现,前者(形像)强调祂本有的特性,今以奴仆的形式表露出来;後者(样式)强调祂在世时与人相似之处,如属人性方面的特色,故此腓2:8接续解释祂既有人的"样子"(schemati,指外貌的形状),於是便谦卑丶顺服,且死在十架上,这行动三部曲正是救恩完成的步伐,是倒空自己至终之目的。

由始至终,保罗指出,基督没有放弃祂的神性,如J. B. Lightfoot所言,祂只是放弃那荣耀的记号(insignia of majesty)【注72】。如马克吐温所写的《王子与乞丐》故事,说到某日王子取了乞丐的样子在民间出现,想要体验百姓的疾苦【注73】。但神却因此将祂升高,又赐祂超乎万名之名,使万有无不向祂屈膝,无不称耶稣基督为主,使荣耀颂赞归与神(腓2:9~11)。

2. 末世论

腓立比书另一神学主题是末世论,经文篇幅不算多,却有增补并辅证其他书卷之末世论的作用。

在腓1:6;1:10及2:16这几段经文里,保罗三次提及"耶稣基督的日子"与"基督的日子",此类语句在新约共出现六次(除此三次,另见林前1:8;5:5;林後1:14)。其神学意义与"主的日子"(如帖前5:2)及旧约"耶和华的日子"(如摩5:18~20)的意义相同。虽然在旧约此词多强调(非全部)神在末世的审判,但"基督耶稣的日子"这词,全部是指主耶稣在末世再回来迎娶教会之时,到那时,信徒的救赎便全部完成,信徒也获得主的奖赏【注74】

在第一句经文内,保罗"深信"(pepoithos,意"满有把握")那在腓立比信徒心中"开始了"(enarxamenos,同字在加3:3译作"入门";在林後8:6作"开办";此处中译"动了")善工(指救赎的工作),就必"成全"(epitelesei,由epi及teleos组成),意直至主再来的日子,这是个伟大的保证,是神亲自的工作,故此信徒的救恩是确凿的,不会失落(参林前1:8;帖前5:24;帖後3:3)。M. R. Vincent谓enarxamenos在新约出现三次,每次皆与epitelesei联用,表示神的工作是有始有终的【注75】

在第二句经文内,保罗祷告腓立比信徒的灵命能不停地增长,作诚实无过的人,直至主再来之时。本节的"直至"(eis),亦有"为了"之意。换言之,为了主再来的日子之故(意指奖赏的问题),信徒便需作诚实无过的人(参腓2:16的eis"叫"的用法)【注76】

在第三句经文内,保罗的劝告与1:10异曲同工,他规劝对方作诚实无伪的人,作无瑕疵的儿女,将生命的道表明出来,"直至"(eis,中译"叫")基督的日子,"使"(eis,和合本的"好"字包括此意)保罗能夸说"为"(eis)此他没有空跑,也"使"(eis)保罗的工作不徒劳(此节共有四个eis字)。此节显出,保罗为了神的工作,也为了腓立比教会,着实付出了不少,因为从"跑"(edramon,体育界词汇,意"竞跑")及"劳"(ekopiasa,力竭之劳)这两字的运用得知,他是连自己生命也不顾的工作者(参徒20:24)。

腓3:20~21是全书最重要的末世论经文。保罗说信徒是天上国民,故天上是信徒将来的归宿,信徒等候这日子的来临,那里(exhou)是救主丶主耶稣基督(的所在)(括弧中是补字,和合本"从天上降临"数字原文没有,含义却在,参腓3:20)。这位救主以"叫万有归服自己"的大能,将信徒"卑贱"(tapeinoseos)的身体"改变"(metaschematisei,从meta及schema组合而成。schema意"形貌"丶"改变",在林前4:6同字译"转比",林後11:13~15作"装作",在腓2:8译"样子",这字强调短暂丶过渡的形像。而morphe则强调永久的形像。故此处是指信徒从朽坏的形体,转变为复活与荣耀的形体,不是将旧的毁灭,而是将旧的改变)过来,使之(eis)变成(genesthai)与神荣耀身体"相似的形状"(summnorphon,腓3:21)。

有关末世的复活,保罗有一个极大的确信,只是和合本的译文有点混淆。在腓3:11,他说"或者我也得以从死里复活",这译文显出保罗似不太确定他是否可以从死里复活(如赖若瀚说,保罗在此表示他不肯定是否可以有一个"超然的复活")【注77】,面对这问题,不少学者将之作谦虚态度解(如A. Plummer; M. R. Vincent; J. J. Muller; W. Hendriksen; A. T. Robertson)。查"或者"二字原文ei pos,ei意"若",pos意"何时",两字分开意"或许",但合用却产生新意义,即"好使"(in order that),这是NASB译法,NIV作and so;新译本作"这样",照原文之意可译作"好使"丶"好叫",这是个肯定的宣告,不是犹疑不决的立场。保罗谦卑地继续说他并没有得着"完全"(即完全像基督的生命,参腓3:10丶17),仍竭力追求,或者可以(ei kai)达到这目标(腓3:12)。他不顾一切地追求(腓3:13),向着标竿直跑(指得着基督的完全,亦即完全像基督),为要得事奉神的"奖赏"(brabeion,赛事完毕後的奖赏,犹太人常以此字形容在弥赛亚里的福祉,腓3:14)【注78】。保罗将他一生的事奉比作一场赛事,确信至终奖赏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