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丶腓利门书的神学思想


A. 书的背景

腓利门书是新约中惟一书卷,透露在新约时代一个基督徒家庭里的情况。这家的主人腓利门是歌罗西人(因他的逃奴阿尼西母是歌罗西人,参西4:9),似是保罗在以弗所三年所结的属灵果子(门19)。腓利门家境不俗有奴仆,家中可作教会(门2),亦常济助他人(门5)。门2的亚腓亚可能是他的妻子("妹子"adelphe有古卷作agapete,意"亲爱的",喻"妻子"),亚基布是他的儿子【注32】,另有说亚腓亚是腓利门之妹,妹夫是亚基布。不论他们的关系如何,保罗能称腓利门为"同工"(sunergo,门1),可见他是大有信心丶爱心丶服事主之心的人。

如在上文"各书的先後次序"(参页305)论及,保罗在罗马被囚期间巧遇阿尼西母,并引领他归主。因歌罗西教会发生事故,保罗完成致该教会书信後,顺便写成腓利门书,将已悔改的阿尼西母送回主人家中。因推基古将携歌罗西书前往歌罗西,他是位"忠心的执事"丶是"保罗的同工"(西4:7),保罗视他为腓利门与阿尼西母间的最佳中保,有这中保从中说项,加上亲笔的规劝,相信腓利门必会收纳阿尼西母。保罗便趁这良机,在完成歌罗西书後,便写就这书简,委托推基古一起带去【注33】。在这书中,我们清楚看见保罗对人的心是何等的宽宏伟大。多年前,他致信哥林多教会时曾说:"你们要心地宽大,收纳我们"(林後7:2),此言也是他对腓利门的劝勉。这书卷亲情洋溢,箴规谆谆善诱,是难得的上好佳作。

B. 神学主题

腓利门书是一个以四人物为主(保罗丶腓利门丶阿尼西母丶以巴弗),向个人致安的书简,全书只有335字,是保罗13书信中最短的。只有此书透露在此时保罗是位"有年纪"的人(门9),"有年纪"(presbutes意"长老")一字强调保罗的使徒权柄【注34】,非他的年纪(固然他也是上年纪的人)。苏格兰经学家W. G. Scroggie说这短简共有七大价值: 个人价值; 伦理价值; 神的隐藏带领价值; 实用价值; 布道价值; 社会价值; 属灵价值【注35】。在这些价值中,我们可以找出二大神学主题。

1. 家中的教会

新约时代的教会多是家庭式的聚会型态,是为家中的教会。有关这方面的背景,腓利门书有独特的贡献。

门2提及腓利门的家是个"家庭教会",这教会的开始间接或直接皆与保罗有关。据徒19:10及林前16:19的记载,在保罗的工作下,亚细亚地方甚多教会成立,包括以弗所丶歌罗西丶希拉波立丶老底嘉那一带地区的教会。保罗的成功得力於数名有力助手,尤以歌罗西人以巴弗为最【注36】。无疑,以巴弗是歌罗西教会的创立人之一(西4:12),他对歌罗西教会之创办,如宁法对老底嘉教会(西4:15)丶该犹对其家中的教会(约参1:1;罗16:23)一般。但以巴弗有腓利门的协助,故後者获得保罗"同工"的美称。

在这家中的教会里,主要的领袖有三:腓利门丶亚腓亚丶亚基布(门1~2),阿尼西母是教会成员之一。

有关腓利门的生平,不少书籍对他有极美好的评论。"腓利门"(意"亲爱"丶"温暖")是个富裕的信徒,但他不贪爱世界,反开放自己的居家作为教会聚会场所。在这简短的书信里,保罗称他为同工(门1)丶兄弟(门7丶20)。他对神大有爱心(门5a丶7),向众人大有信心(门5b),为基督多行善事(门6),保罗因他的品行大有快乐,大得安慰(门7a),因腓利门的品行也使多人得了畅快(门7b)。

显然地,腓利门是歌罗西教会的一个主要带领人,当以巴弗不在时,他就承担牧养教会的工作,凭着他的爱心丶信心丶善行,教会的事务必大得兴旺。教会古史传说他後来成了歌罗西的监督(又有说他是加萨的监督),在尼禄王逼迫教会时殉道。

亚腓亚在和合本所引据的版本称为"妹子",在大众版本(Textus Receptus)却称为"亲爱的",大部份学者认为她是腓利门之妻。既是腓利门之妻,她在家庭教会中必定协助丈夫料理各项事务。传说她亦与丈夫同时受害,时为11月22日,此日後来被希腊东正教奉为圣日。

亚基布的身分不详,有说他是腓利门之子,亦有说他是腓利门的妹夫,但肯定他是这家庭教会一位重要领袖,保罗称他是同当兵的(门2)。D. E. Hiebert谓"同当兵"或指他在对抗歌罗西教会的异端这事上异常卖力【注37】。据西4:17,亚基布似是歌罗西教会的主要负责人,同时可能也负责老底嘉教会的工作(西4:16)。在歌罗西书里,保罗劝勉他尽上他的"职分"(diakonian),J. D. Pentecost说这职分就是在他家中教会里的教导【注38】,这种教导把很多人带到神的面前。家庭教会中的属灵教导是新约时代的一个教会特徵,神与他们同在,使基督的教会因此能建立起来。传说他与腓利门丶亚腓亚在老底嘉附近的Chonae同被石头打死【注39】

阿尼西母(意"有益的人")本是腓利门家中的奴仆,这名字亦是当时大部份奴仆之名。阿尼西母可能偷了主人的财物而潜逃至罗马,因罗马远离歌罗西,而且人口复杂,甚难追查,故是逃犯的天堂。怎知在罗马他竟然获得真正天堂的恩典,成了基督徒。阿尼西母本是人的奴仆,如今变成主的奴仆,而他原本的主人竟成了他的"兄弟"(制度上言,阿尼西母返回腓利门之後,仍是腓利门的奴仆)。至於阿尼西母如何成为保罗在捆锁中所生的儿子(门10),一直是个谜。J. B. Lightfoot推测,有一天歌罗西人以巴弗在罗马街头巧遇(参得2:3;4:1的"恰巧")同乡阿尼西母(或许阿尼西母在街头向人乞讨)【注40】,故引领他见保罗,在神的恩待下,阿尼西母成了保罗属灵的儿子。

保罗视阿尼西母是主里亲爱的兄弟(门16),是自己的"心上人"(splagchna,意"心肠"丶"肺腑",门12),他常伺候保罗(门13),在福音事工上给予保罗莫大的帮助(门11丶13),实是难得的弟兄。传说阿尼西母後来成为以弗所教会的监督(见伊格那修致以弗所教会书1:2丶5丶6)。

2. 救赎的画像

保罗本是一个严谨热心律法的法利赛人,腓利门是富有的外邦人,阿尼西母是卑下的奴仆,但如今在主的爱里,他们是合一相爱的一群,如加3:28言,"并不分犹太人丶希利尼人,自主的丶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这真是一幅感人的救赎画像。

在细节上,保罗凭爱心为阿尼西母代求(门9),劝腓利门将一个逃奴阿尼西母"收纳"(proslabou,意"悦纳")回来(门17),并将阿尼西母对他的"亏负"(edikesen,"行义"的反义词)或"欠"(opheilei,太6:12译作"债")全归到保罗的"账"上(ellogei,会计词汇,罗5:13同字译作"算",门18)。阿尼西母所做的本是该死的罪行,但如今他被接纳,蒙赦免,一切罪债都归到保罗身上,他也应许必定偿还,正活化了基督救赎的典范。

在救恩的象徵里,我们都是"逃奴",本来常顶撞神,亏缺神的荣耀,远离神,但在神奇妙的引领下,我们能获得神的救赎。神将我们对祂的"亏负""欠债"统归到基督的账上,基督又为我们向神代求,求神收纳我们,使我们不再作罪的奴仆,乃是高过奴仆,是基督的兄弟。但在阿尼西母这象徵救赎的画像里,有甚多钥点与真实的救赎不能尽同,因这些象徵救赎戏剧的人物—腓利门象徵神,阿尼西母象徵罪人,保罗象徵基督—原本都是罪人,只是他们在这书中所透露的故事可算为一个救赎故事的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