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丶宣道书信的神学思想


顾名思义,宣道书信是保罗三次旅行布道期间所写给众教会的书信,计有加拉太书丶帖撒罗尼迦前後书丶哥林多前後书及罗马书。其神学重点分列如下:

A. 第一丶二次旅行布道间的书信:加拉太书的神学思想

1. 书的背景

  1. 北加拉太论

    照此论,加拉太教会是新约时代北加拉太地区的教会(如安西拉Ancyra,彼仙纳Pessinus,他维庵Tavium,Julipdis等地)。这是据罗马帝国於主前25年时,将加拉太丶吕高尼丶弗吕家丶比西底等地,统称加拉太省而定;也是保罗於第二次旅行布道创立的教会(徒16:6)。保罗第三次旅行布道时,曾再次探访他们(徒18:23)。故加拉太书是保罗在第二次旅行布道後,或在第三次旅行布道时的作品。地点可能性有二:一在以弗所(居以弗所三年之时期,徒19:10;20:31),或在第三次旅行布道回程由哥林多经马其顿时(徒20:1~3),这样加拉太书是53或57年的著作(赞成北加拉太论者人数不赀,如初期教父:Lightfoot; Salmon; Coneybeare and Howson; Farrar; Findlay; Alford; Meyer; Ellicott; Godet; Moffatt; E. F. Harrison; Fausset; Eadie; A. T. Robertson; R. M. Grant等)。

  2. 南加拉太论

    据此论,加拉太教会是指南加拉太地方的教会。如旁非利亚的别加,彼西底的安提阿丶以哥念丶路司得丶特庇等,均是保罗在第一次旅行布道时所创立的教会(徒13:13~14:21)。在第二次布道时保罗重回探望他们(徒15:41丶36),并将耶路撒冷教会大会之议决带给加拉太的教会(徒15:23~29;16:4~5)。因此,加拉太书在第一及第二次旅行布道中间完成,地点在叙利亚的安提阿,时约49年;若此,加拉太书是保罗13卷书信中最早完成的(赞成南加拉太论者为数亦不少,如W. M. Ramsay; F. F. Bruce; D. E. Hiebert; E. D. Burton [ICC]; M. C. Tenney; T. Zahn; R. B. Rackham; H. C. Thiessen; K. Lake; D. Guthrie; K. Wuest; G. E. Ladd; S. D. Toussaint; Hogg and Vine; H. Hoehner; H. A. Kent等)。

    据南加拉太论,保罗在第一次旅行布道时,将"因信称义"丶"不用再受割礼",外邦人便可蒙恩得救的信息传开。回来後不久,得一惊人消息:加拉太教会对他所传的信息有所怀疑,原来他们大受犹太教徒的影响,谓因信称义还不够,更要加上遵守律法,遵守节期,接受割礼(加入犹太教的手续,加3:3;4:10;5:2~4),又对保罗的权柄有所质疑(加1:1;2:1~11)。这事所带来的危机非同小可,不但会使加拉太教会回到律法之下,整个福音真理也会随着动摇,故此保罗立即修书,向加拉太众教会保证"因信称义"乃是福音之道,切勿摇动。由此,全书神学要题呈现。难怪此书成为16世纪宗教改革的号筒之一,引领教会历史进入新的时期。

2. 书的神学主题

查此书的神学主题有四:

  1. 基督的福音

  2. 律法的意义与目的

  3. 圣灵的工作

    圣灵的工作在加拉太书虽不是最强调的主题,亦有二大要点:一是有关圣灵与救恩,二是圣灵与信徒的生活。

  4. 保罗的"寓意释经法"

    加4:21~31这一大段,是寓意经学家爱使用的经文,因他们以为在此处找到圣经的支持作寓意释经法。

    寓意释经法是第一世纪时,犹太拉比及初期教父(如裴罗将旧约寓解,俄利根将新约寓解)爱用的释经法。此释经法主要是以经文之属灵意思为重,不太理会经文历史正确与否;但他们解释的经文属灵意思,却往往与经文本身之原意有异,甚至很多不是作者原来的本意。而保罗在这段经文里,一方面没有否认经文的历史意义,二方面也没有发明一些属灵意义"强加"(impose)在经文内。他只是引用几件事项来说明一个道理——基督徒是自由的,不需再受律法约束:①亚伯拉罕有二子,一是使女生的,一是自主妇人生的。使女生的称"按血气生"的(即以实玛利),自主妇人生的称"凭应许生"的(即"以撒",加4:28);而使女是夏甲(加4:24),故自主妇人可知是撒拉;②两座山,一是西乃山,二是耶路撒冷山。耶路撒冷有"现在的耶路撒冷"(加4:25),也有"在上的耶路撒冷"(加4:26); 被赶出去(不能承受产业)与承受产业。

    保罗在圣灵的默示下,视这些相对的人物丶地点可象徵一项属灵真理,故说是"比方"(allegorou-mena,由"别"及"说"二字组成,表示"说别样意义的话",但"别"字是allos,是同类的"别"),意即"以别样的话说出同类名义来"(加4:24),及"同类"(sustoichei,"同行列")这二字分别说明,保罗以一样事物说出同类意义的事情来。换言之,保罗视这些人物丶事件丶地点皆可作代表用途。在此,他以夏甲丶以实玛利丶西乃山之约丶地上之耶路撒冷(犹太教大本营)及在律法下的人,为同类型的人物;又以撒拉丶以撒丶应许之约丶天上之耶路撒冷(教会或基督徒的象徵)及被圣灵生的,为同类型的人物,如下图表示【注13】

    夏甲=以实玛利=西乃山之约=现在(地上)的耶路撒冷=凭血气生=为奴的=在律法之下的人;

    撒拉=以撒=应许之约=在上(天上)的耶路撒冷=凭圣灵生=自主的=在基督里的人。

    保罗并非以寓意解释圣经,他没有否认圣经的史实;他的释经法乃是一种"同类释经法",也是一种"属灵的触类旁通释经法",将历史上的某些人事物带出一种属灵真理来。而这些历史真理,与那些人事物的本身有甚多确实可用之点;亦即,某些历史人事物与某些属灵真理是"同类"的。所谓"同类",即表示那些属灵真理不能离开历史人事物的基本意义(如夏甲确是奴婢,以实玛利确是被逐不能受产业者,耶路撒冷是犹太教的总部,西乃山确是颁布律法之处)。这样,保罗不是寓意解经,他只是指出这些历史人事物的背後,可用来举例或说明某些属灵的真理,也是一种"同类释经法",正如太2:15引用何11:1,及太2:18引用耶31:15的用法一般【注14】

B. 第二次旅行布道时的宣道书信:帖撒罗尼迦前後书

1. 帖撒罗尼迦前书的神学思想

  1. 书的背景

    帖撒罗尼迦教会是保罗在第二次旅行布道时创立的,他与西拉丶提摩太在腓立比工作後,来到帖撒罗尼迦城(徒17:1)。按他们的传道策略,先在会堂里与犹太人"辩论"(dielexato)"讲解"(idanoigon)"陈明"(paratithemenos)基督的代死与得荣的顺序,而耶稣就是这位基督。保罗一等人在这城停留超过三周之久,因"三个安息日"只是说"在会堂里的事奉"。据帖前2:9,帖後3:8的"辛苦劳碌,昼夜作工"及腓4:16记载保罗在帖城时曾多次领受百哩外腓立比信徒的馈礼,可见他们必定在此地逗留超过三周,一连三个安息日在犹太人会堂里传道,有不少人信主(徒17:2~ 4),这些人大部份是拜偶像者(帖前1:9)。

    不久,敌挡保罗的人来反对他们,保罗遂离开那里,来到庇哩亚,後来又抵达雅典,最後去到哥林多。在哥林多巧遇亚居拉夫妇,与他们联手同工有一年半之久(徒18:11)。在雅典时,西拉与提摩太从庇哩亚赶来会面(徒17:15),但保罗心中挂念帖撒罗尼迦教会的情况,遂打发提摩太回去坚固他们(帖前3:1~2),也让西拉前往腓立比(徒18:5),自己前往哥林多。不久後,提摩太带来帖撒罗尼迦教会的消息(徒18:5),使保罗雀跃不已(帖前3:6~7),遂即撰写帖前书,劝勉丶安慰丶坚固丶教导他们,使他们在主的真道上稳固,热切地盼望等候主的再来,时约51AD。

  2. 书的神学主题

    帖撒罗尼迦前书虽是写给一个相当年轻的教会,但从书的内容看来,这教会信徒的属灵生命异常成熟,对圣经的真理有深切的追求。虽然他们多经逼迫苦害,正如犹太地的众教会(帖前1:6;2:14),但他们对主的忠诚恒久不变,这个信主不久的教会委实难能可贵。

    这封书信有二个重要的神学主题:

2. 帖撒罗尼迦後书的神学思想

"帖前"的携信人将书信带给帖撒罗尼迦教会後,不久,他回到保罗那里,将教会的情形告诉保罗,保罗遂再写就另一信函,托提摩太带给教会,答覆他们对前书所产生的疑难。两书函相隔时间不会太久,前书的信息可能引致有些信徒怠工,等候主迅速再来(参帖後3:6~15)。在帖後3:2里,保罗请求帖撒罗尼迦教会信徒为他祷告,叫他能脱离"无理恶人"之手,因此时保罗在哥林多工作,他感到反对的恶势力颇大。或许因帖撒罗尼迦教会信徒的代求,一天夜间在异象里保罗蒙主安慰"不要怕,只管讲,不要闭口,有我与你同在,必没有人下手害你"(徒18:9~10)。但无论是否如此,主都与保罗同在。综观以上,若前书是在主後51年写成,那麽後书就是在52年初完成的。

帖後书是保罗致教会九书信中最短的一封信函,在简短的三章内,已有四大祷告(帖後1:3~5;1:11~12;2:13~17;3:1~5),可见保罗异常重视祷告。除祷告外,本书另有二大显着的神学重点:

  1. 主再来的神学

    如前书般,主再来也是後书一个主要的神学课题,这主题在数段经文内透露:

  2. 基督徒的工作观

    帖後3:6~15是新约中有关"基督徒的工作神学"最长篇的经文。在结束帖後书之前,保罗因帖撒罗尼迦教会信徒错解了"主的日子",故此在等候主再来这事上疏懒,甚至有人不作工。保罗遂向他们解释,信徒在迎待主再来前该有的工作态度。这是一篇极重要的"信徒工作观"。

    保罗以其使徒的权柄,奠定下文教训的地位(帖後3:6),并以自己的榜样(帖後3:7),务要对方接受他的教导。保罗的工作观可分五点:①当作己工("未尝白吃人的饭",帖後3:8a)——保罗不是好吃懒做的人,光靠别人支持,自己不尽本份。"白吃"的"白"字(dorean)意"礼物",表示保罗不愿常受人的恩惠,让自己变成别人的寄生虫。故保罗说,不作工的就没饭吃(帖後3:10),在他的思想里,没有不劳而获这回事。②殷勤作工("辛苦劳碌,昼夜做工",帖後3:8b)——工作态度虽是当尽本份,但亦要殷勤。③切勿累人("免得叫你们一人受累",帖後3:8c)——"受累"(epibaresai,意"将轭置在上面",同字在林後2:5译"太重")意"使人加多重担"。有些译本将帖後3:6的"不按规矩"(ataktos,taktos的反义词,taktos是军事性字汇,意"行列",此处全字意"在行列之外",喻不按规矩,象徵懒惰。此字在古典希腊文里也用在"解雇"丶"退伍"等方面)译作"疏懒"(idle),亦即下文的"不作工"(帖後3:10)。保罗以二字表示他以前在牧养帖撒罗尼迦教会的殷勤态度:劳碌(kopo)及作工(mochtho),免得帖撒罗尼迦教会信徒要负担他的生活费,那他就"连累"他人了。④树立榜样("乃是要给你们作榜样,叫你们效法我们",帖後3:9)——工作的表现能成为别人的"榜样"(tupon,意"表样"),实难能可贵。⑤安静做工("要安静做工,吃自己的饭",帖後3:12)——"安静"(hesuchias)做工表示不要"专管闲事"(periergazom-enous,意"周围团团转",帖後3:11),骚扰或连累他人,此等人必荒废大好时日或机会,白占地土,一事无成,在主再来时必羞愧不已。在帖前4:11~12,保罗早已劝他们"立志作安静人,办自己的事,亲手做工……自己也就没有什麽缺乏了"(参提前5:13)。

C. 第三次旅行布道时的宣道书信:哥林多前後书丶罗马书

1. 哥林多前书的神学思想

  1. 书的背景

    哥林多教会是保罗第二次旅行布道时建立的,哥林多是他那次旅行布道的最後一站。他与亚居拉夫妇在此同工,後西拉与提摩太来加入,教会遂坚固起来。同工们在哥林多约有一年半之久(徒18:1~11)。

    保罗第三次旅行布道时,在以弗所住了三年时间(徒19:10;20:31),此时他接获哥林多教会的消息,是从哥林多教会的三位代表(司提反丶福徒拿都丶亚该古)而来(林前16:17),得悉他们在信仰及道德上的混乱,遂着此书,委托三位代表带回,期待矫正教会内各样的弊病。写作日期无法确定,有可能保罗在以弗所事奉的初期(即53AD)或後期(即56AD),而大部份学者倾向後期是著书时期。

    在新约众多教会中,我们知道哥林多教会的情况胜过任何一处,并且这间教会亦是使保罗流泪最多的。因哥林多城市是个异常特别的地方,一则这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高举知识或智慧之道,视十字架为愚拙的道理;二则这地异教邪说盛行,庙宇林立,庙妓众多,到处藏污纳垢,以致城中道德风气极其败落,故此"哥林多人"已是"不道德"的代名词,直呼人是"哥林多化"无疑是一个极端侮辱性的称谓。F. W. Farrar曾言,"东西方的道德渣滓全沉淀在此城中"【注35】。故此哥林多教会的信徒受甚大影响,他们对基督教真理的轻忽或质疑,对圣洁追求的摒弃,对信徒伦理道德的枉顾,令保罗痛心疾首。乍听三名代表带来教会的讯息,内心哀痛莫名,写就此书,力挽狂澜。真是一篇语重心长丶呕心沥血的神学巨作。

  2. 书的神学主题

    哥林多前书本是一封责备多於赞赏的书信,其中充斥极丰富的神学意念,主题共分作七方面:

2. 哥林多後书的神学思想

  1. 书的背景

    哥林多後书是涵盖保罗最多自传的书信,在书内读者可见他对事奉神丶对待人的赤子之心,如他自己所言:"我向你们的口是张开的,心是宽宏的"(林後6:11),难怪恩典神学院前院长H. A. Kent以"宽广的心"(A Heart Opened Wide)作为哥林多後书诠释的书题。

    保罗在以弗所完成哥林多前书之後,继续在该地工作。一日提摩太来以弗所,带给保罗有关哥林多教会的消息,得悉教会在某方面仍误会他,又得悉教会在事奉上有甚多不明白之处,遂差遣提多前往哥林多协助他们解决教会的疑难,并嘱咐他事後经马其顿往特罗亚会合(林後2:12~13)。那时因"以弗所戏园事件"爆发(徒19:23~41),在乱定後保罗离开那里往特罗亚(徒20:1),等候提多前来,盼望从他那里获得哥林多教会的消息。但等了不知多久时间,提多未到来。在焦急下,保罗前往马其顿,虽然在那里遭遇不少困难(林後7:5),但也成功地为犹太地众教会筹募不少赈灾款项(林後8:1~5)。後提多终於来到,带给他哥林多教会最新消息,知悉教会对他仍误会重重;这教会仍受割礼派挑拨离间,对保罗的事奉心志有所质疑。保罗遂写哥林多後书,委托提多及二位兄弟带回哥林多(林後8:16~24;12:18;8:18与8:22的二位兄弟,据合理揣测可能是推基古及特罗非摩,徒20:4)。

    至於写作地点,据林後2:13及7:5~7皆说明是在马其顿。但马其顿是省份,遂有二个推测:①是腓立比,此说有不少抄本支持,有些抄本如B2丶Peshitta丶Syriac丶Coptics等在书的首页写上"在马其顿的腓立比写成"一语【注65】;②另有说是在帖撒罗尼迦,因保罗甚怀念此地之信徒【注66】。第一说的可能性较大,时约主後56年末或57年初。

  2. 书的神学主题

    哥林多後书是一封自辩使徒权柄的书卷,又是一封论工作事奉态度的书卷,书中的神学主题并不多,然亦有四个明显的神学重点:

3. 罗马书的神学思想

  1. 书的背景

    罗马书不单是保罗13书信中最宏伟的一本神学巨着,亦是新约27卷书中最博大精深的一卷,它被誉为"基督的大教堂"(cathedral),"基督教信仰的核心","福音的总纲","福音的精髓","保罗的系统神学"。它唤醒醉生梦死的奥古斯丁,使他成为基督教会一位有力的教父;它激发马丁路德吹起宗教改革的号筒;它激动约翰卫斯理在英国掀起一个历久不衰的宗教大复兴;它激励巴特把沉睡的教会摇醒过来,重新看见教会的使命。这书卷带给基督教会的影响是笔墨难以描述的。前恩典神学院院长A. J. McClain博士说,"罗马书告诉教会什麽是基督教"【注77】,真是一针见血的智慧之言。

    当保罗结束他第三次旅行布道,在回程的路上,来到希腊某处,在那里住了三个月(徒20:2~3)。使徒行传没说是希腊那里,但据罗16:23所记,他应该是住在哥林多该犹家中,该犹是哥林多教会的人(参林前1:14)。虽然保罗在此时从没去过罗马,但他对罗马心仪已久(参罗15:25;徒19:21)。这时刚好有坚革哩教会的女执事非比预备前往罗马(罗16:1~2),他得到德丢的帮忙(罗16:22),写就这本超级神学巨作,将自己多年从神所领受的介绍给对方,也让这卷书信成为"先行部队",为他日後去罗马的事奉铺路,时约主後57年春天。

  2. 书的神学主题

    罗马书的神学主题异常丰富浩瀚,兹胪列较重要的主题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