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丶保罗的犹太背景
保罗是一位出身贵族的犹太人,早年并在资深拉比迦玛列门下受教,他的犹太学问超越同辈,使他成为卓越不凡的一代神学宗师。其犹太背景的影响异常巨大,兹从三方面讨论之:
A. 法利赛教派家族
保罗生於名门贵族(腓3:5),又是罗马公民(徒6:37;22:25~28),家境不俗,又是法利赛家中的"书香子弟"(徒23:6)。後在耶路撒冷城成长,在迦玛列门下受教(徒22:3)。"受教"原文pepaideumenos意"儿童教育"。据犹太传统(Pirqe Aboth5:21),犹太男孩15岁便可入读拉比学校【注2】。这位迦玛列是当代最著名之拉比,是第一世纪大拉比之冠,因他对律法之精通,被誉为"律法之荣美";据犹太传统,迦玛列逝世後,"律法之荣美"(双关语)也消失了【注3】。能在迦玛列门下受教,是敬虔法利赛人梦寐以求的荣耀。保罗父母将他托付在这位拉比门下,希望他成为杰出的律法师;而保罗本身又好学不倦,以致他的成绩超越同侪(加1:14)。他又谨守律法,就律法之义说,他是无可指摘(腓3:6)。对律法之经义丶目的丶要求等,他可以说是"通天晓"。这都说明,保罗对律法的认识确实有深度的造诣,使他後来在解释律法之功用丶目的及意义时,显出有独到丶精辟兼准确的见解。
B. 精通旧约圣言
犹太人是一神教的民族(参罗3:30;加3:20),坚拒异教及偶像崇拜(参西2:8;林前10:14丶21),以及外邦人的不敬虔行为(参罗1:26),这一切全是源自他们对旧约圣言的尊崇;保罗也不例外。在保罗书信中,他引用旧约共93次,摩西五经丶约伯记丶箴言丶诗篇丶列王纪下丶以赛亚书丶以西结书丶耶利米书丶何西阿书丶约珥书丶玛拉基书等,皆被他引用过【注4】,可见保罗的思想吸取了旧约的精髓。他对旧约有绝对的信靠,称之为"圣经"(罗1:2)丶"神的圣言"(罗3:2)丶"神默示的话"(提後3:16)丶"律法与先知"(罗3:21)丶"律例"(西2:14)丶"律法"(林前14:21,此言引自赛28:11~12)。无论在证明某要点(罗3:10~18),或作举例(罗2:24),或作说明(罗10:6~8),他皆以旧约为依据。他称旧约是为"现代人"写的,能够给人忍耐丶安慰丶盼望(罗15:4),他无疑对旧约有无上的尊敬。
此外,保罗精通犹太人的释经法,即他活用神的圣言,诸如为旧约故事找出类表的属灵意义(加4:22~31),或活译旧约圣言(如罗2:24~25),或作自问自答的对话(如罗3:1~18)。因为他对旧约的纯熟,他常找到一些旧约的警告丶预言,供新约教会使用(如罗9:25~26=何1:10;2:23),旧约多处预言在新约获得应验。因保罗对旧约的认识,运用得潇洒自如。
C. 热心事奉神
综合徒22:3;加1:14;腓3:6的记载,保罗在归主前,极为热心事奉神。查"热心"(zelotes)一字,即中译"奋锐党"的"奋锐",可以指心态上的努力,或宗教生活上的狂热。在保罗的生命中,这般"热心"来自对律法的热爱。他是维护律法精义的拉比,凡对律法有不敬不虔的举动便视如毒物,认为是亵渎神,务必除尽而後快。这种舍命维护"法纪"的精神,深潜在犹太人爱国爱神与爱律法的民族命脉里,故K. Haocker分析得极对,他说"热心"一词,非指心理上的狂热,而是宗教上的狂烈情感,这种心态,如杀死与摩押女子行淫的以色列人领袖非尼哈(民25:6~8),亦与两约间的马喀比人及奋锐党人的表现全无异样。正是出於这种狂热,非尼哈的模式(prototype)成为後来马喀比人马提亚样式;马提亚也拿起刀来杀死那跪拜希腊神像的族人(参"马喀比上"2:26,54;"玛四卷"18:12)。马提亚又成为奋锐党的模式,认为这样做可以为国家带来代赎的功效(atoning effect,参民25:13),因他们是"替天行道",代替神刑罚异教徒。如此行必能带给国家兴旺,促使弥赛亚国早日实现【注5】。保罗亦秉承这种持守律法的大无畏心态;看见教会传一个死而复活的耶稣,立即抱着"除恶务尽"之决心,对教会进行大清算。
教会大遭逼迫的导火线,是司提反那次的证道(徒6:14),因他的信息被视为对圣殿及圣言极为不敬(犹太教有三大柱石:圣殿丶圣言丶义行,参Pirqe Aboth1:2)。当时保罗越听越觉得不妥,义愤填膺认为教会与律法水火不容,不能共存,遂赞成将司提反杀死(徒7:60;26:10;申27:5~7)。他事前已听闻基督徒传讲被钉死的耶稣是复活的弥赛亚(徒5:30;10:39;13:29),对他来说此点已经是"大逆不道"。因为犹太教认为凡被挂在木头上的,皆是被咒诅的(参申21:23),故此,耶稣不可能是弥赛亚。如今基督徒公开传耶稣是弥赛亚,对保罗来说,已经极为亵渎神了,又从司提反口中亲耳听到,因此怒火难平,遂展开一连串的"暴行"。M. Hengel谓:"热心这字常演变成以暴行收场"【注6】。保罗要彻底排除异教,正应验了耶稣不久前的预言(参约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