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丶使徒行传独特强调的神学主题


在文学性质上,使徒行传虽与四福音书同属叙事文体,但这书中神学的丰富,并不亚於其他书卷。在众使徒的身上,我们可以发现初期教会的神学思想,主要有以下几大项:

A. 耶稣的身分

使徒行传是一本高举耶稣神性的书卷。此时,耶稣的救赎工作已经完成,如今在天上等候万物复兴之时复临地上(徒3:21)。按使徒的认识,耶稣无疑是神的弥赛亚(徒2:36)。彼得曾经宣告:"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徒4:12)。兹从三方面分析:

1. 耶稣的神人二性

耶稣在使徒的信念中,占据一个异常重要的地位。在书中,祂的历史事实是绝对不能否认的。祂是拿撒勒人耶稣,在选民中行"异能"丶"奇事"丶"神迹",神靠此将祂证明出来(徒2:22),这位历史的耶稣是神在地上的代表。

此外,在彼得多次的讲道中(徒3:6;4:10)丶司提反的见证里(徒6:14)丶保罗在百姓面前(徒22:8)丶在亚基帕面前(徒26:9),耶稣确实是当代人所认识的人物,这是人人共证的。

再且,耶稣的神性,在彼得的证言中清晰指出,他称耶稣为"万有的主"(徒10:36)。他用诗16:10引证耶稣是不朽坏的"圣者"(徒2:27)丶"圣洁的公义者"(徒3:14)丶"生命的主"(徒3:15)。彼得又指出耶稣是从死里复活的(徒2:24),这是不能否认的,因为证人甚多(徒13:31)。这复活的主题在全书中占据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不只是"使徒行传"序言的中心(徒1:3),是作使徒的资格(徒1:22),也是初期教会讲道的主旨(徒3:15丶26;4:2丶10丶33;5:30;10:40;13:37;17:31;25:19),更是"耶稣是神"的明证,因为在犹太人思想中,只是神才是"不朽的"。

2. 耶稣的神圣使命

徒5:31是全书众钥节之一,那里彼得说:神将耶稣高举起来,使祂成为"君王"(archegon,意"引领者",此字在来2:10作"元帅";12:2作"创始";徒3:15作"主"及"救主"),将悔改的心丶赦罪的恩赐给选民,这正是耶稣降世要完成的使命。彼得再说:除耶稣以外,在天下人间,无人能将救恩赐给人(参徒4:12)。神藉着这位耶稣把和平的福音传给以色列人,圣灵又与祂同在,透过神迹奇事,证实祂的身分与信息(徒10:36~38)。当代的犹太人却把祂钉死在十字架上(徒2:23丶36;3:15;4:10;5:30;7:52;10:39丶40;13:29),神让祂复活过来(徒2:24丶32;4:10;13:33),使祂坐在宝座上(徒2:30),等候将来的复临(徒3:20)。

使徒行传颇强调耶稣上十字架的使命,因为那是世人得救的基础,如保罗所说,"赦罪"之道是由这人而来(徒13:38),叫凡信祂的人,必因祂的名得蒙赦罪之恩(徒10:43)。

3. 耶稣被神高举

在使徒行传内,耶稣常被称为"主",因为"主"这个字最能显出耶稣被高举的地位。这字在使徒行传里出现了107次【注2】,最早出现在徒1:6。在使徒的祷告中,他们常称耶稣是主(徒1:24;4:29;5:14;9:5;10:4丶14;14:23;22:8丶19),因此"主耶稣基督"或"主耶稣"这两大名词在书中屡次出现(徒1:21;4:33;7:59;8:16;11:17丶20;15:11丶26;16:31;20:21丶24丶35;28:31)。在彼得第一篇讲道里,他特别强调耶稣被高举的地位,说祂是主,又是基督(徒2:36),又称祂是万有的主(徒10:36)。所以在大马色路上,耶稣以主的身分向保罗显现(徒9:5),保罗不一定认识耶稣的身分,但後来亚拿尼亚告诉他,他所遇见的主就是耶稣(徒9:17)。这位被神高举的耶稣,在使徒身上也被高举起来。祂本是神的圣仆耶稣,先站在奴仆的地位上,扮演服事的角色;如今却被神高举起来(徒2:33),直等到祂的仇敌作祂的脚凳(徒2:35)。

B. 救世之道

使徒行传是使徒传道的纪录,他们是神在耶稣里救赎世人的见证人,承受了耶稣的托付(徒1:8),於是从他们的本家将神的道往外传开,所传的"道"乃是基於旧约的权威。在彼得丶司提反丶腓利丶雅各丶保罗的讲道中,都曾引用旧约的约珥书(徒2:16)丶大卫的诗篇(徒1:20;2:25丶34;4:25;13:35)丶摩西的五经(徒3:22;7:37;23:5)丶阿摩司书(徒7:42;15:15)以及以赛亚书(徒28:25),他们奉神的话为绝对的救世之道。

除了他们广用旧约经文外,路加在圣灵的引导下指出,使徒所用的旧约,是圣灵藉着人的口说出神的话来(徒1:16;4:25;28:25)。所以人说的话便等於圣灵说的话,这样他们也视自己的话大有权威。"使徒的教训"(徒2:42)这个专有名词,後来也成为神话语的一部份。在书的结尾,作者记载保罗引用"摩西的律法和先知的书,以耶稣的事"劝勉他们(徒28:23),此节原文"耶稣的事"是放在首位,可以译为:"以耶稣的事,并摩西的律法和先知的书,劝勉他们",可见在此时,"耶稣的事"已经逐渐与旧约同享权威的地位。

还有一点,在使徒的口中,"道"这字被冠上各类形容词,这些形容词原是强调词,强调"道"所带给世人的功效。在使徒第一篇讲道里,"道"称为"生命的道"(徒2:28;另参徒5:20),此後"神的道"(徒4:31;6:7;11:1;12:24;13:5丶7;13:44丶46;17:13;18:11),"活泼的圣言"(徒7:38),"神国的福音"(徒8:12;20:24),"和平的福音"(徒10:36),"这道"(徒10:36;17:11;19:23;20:32;22:4),"真道"(徒13:8),"主的正道"(徒13:10),"主的道"(徒13:12丶49;16:32;19:10丶20),"赦罪的道"(徒13:37),"恩道"(徒14:3),"耶稣与复活的道"(徒17:18),"那道"(徒24:14),"基督耶稣的道"(徒24:24),"光明的道"(徒26:23)等,可见"道"这字的用法之多,这一切字词分别说明了神的道着实有不同的功用。

C. 神国的事

耶稣在地上传道的核心信息乃是"神的国",虽在使徒行传里,这个主题却不太显着,也不多见於使徒的讲道中。但在以下各处,仍多次强调此主题:

1. 徒1:3

在耶稣复活後的四十天里,耶稣与门徒谈论的主题是与"神国的事"有关(徒1:3)。这"神国的事"的内容,在使徒行传中没有提及,想必是与四福音所论及的叙述相同。尤其是有关耶稣上十字架後,天国将有何特徵,如太13:19~50;16:18~19有关天国在两临间的情况【注3】,亦即天国为何不能在耶稣时代建立起来的原因。故此"神国的事"必与马太福音所强调的吻合【注4】,亦与同作者在前书(路加福音)所著重的一致。

2. 徒1:6

在耶稣快离开门徒,归回天家之时,门徒预感耶稣将不在他们当中,可是耶稣及旧约所预告的天国还未实现,故此他们急於知道,究竟天国何时才能应验在人间,遂向耶稣查询:"主啊!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个时候吗?"(徒1:6)。早些时候,门徒中有两人曾探问坐在天国左右有权之位的可能性(参可10:35);更有一次,门徒与耶稣就近耶路撒冷时,他们以为那就是神国建立之时(参路19:11)。但耶稣进入耶路撒冷是筹备上十字架,并在十字架为人赎命,而以色列国依然如故,罗马铁腕继续紧握着他们国家的命运,他们复国的盼望似乎成了泡影。至今,耶稣似乎只应许圣灵的降下,非天国的实现,而圣灵的降临在旧约预言看来,正是新时代"弥赛亚时代"开始的记号,也是以色列国蒙洁净丶得复兴的时候(参结36:26~27;珥2:28~29;耶31:33~34),故他们如此查询是意料中的事。

查"复兴"(apokathistaneis)这字的原意是"回复原状",原文学者J. H. Thayer在其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一书中提到,此字的意义是"回复管理之权或回复王权"【注5】。A. Oepke说这字常用来形容末世以色列在弥赛亚国内,应验大卫之约的情况【注6】。门徒一直盼望及等候神的弥赛亚将选民国恢复成一个中保王国的原状,这是他们极其关注的。从耶稣没有矫正他们的问题可见,他们对天国的观念并没有错误;非像某些人所判定的,以为他们对天国的认识有所偏差,才会错问耶稣(如I. H. Marshall, F. F. Bruce, G. E. Ladd)或因为门徒只关注以色列何时可以复兴(如E. Haenchen)。他们是等候祖国得复兴的一群,那知耶稣却对他们说,复兴以色列的"时候"(chronous)及"日期"(kairous)不是他们可知的,因为天国将延迟实现(参路19:12~15),至於何时实现,父神早有"定意"(etheto,意"选立丶订定",此字在别处经文有不同的翻译,如徒5:4"起意念";徒19:21"定意";20:28"立";帖前5:4"预定";林前12:18"安排";林前12:28"设立")。门徒只要等候圣灵降临,努力为神作见证便好了(徒1:8)。因为复兴是必有的,只是门徒要明白复兴前的使命为何。

3. 徒3:19~21

在彼得第二篇讲道里,他清楚回答徒1:6的问题。徒3:19~21记载彼得宣告当以色列向神悔改归正,罪得涂抹之後,那"安舒的日子"必从神面前来到(徒3:19)。"安舒的日子"(kairoi anapsuxeos)乃是指"审判後的安息"丶"战争後的和平"丶"暴风雨过後的宁静",亦喻弥赛亚国建立时的太平【注7】,及选民在末世的救赎【注8】。这种宁静丶安息丶太平乃是根据选民的悔改,也是进天国的条件,神才差遣耶稣复临地上,届时这安舒的日子便实现在人间。

"万物复兴"(apokathistareis)的"复兴"与徒1:6的"复兴"是同一个字,此字本是个医学词汇,直译"恢复原来的健康"。在蒲草文献内,有多方用途,如收支的"平衡",产业的"平分",道路的"修理",物件的"归还",及日月的"循环"等。这个字词亦常挂在拉比口中,如约瑟夫称"复兴"为犹太人从巴比伦回归故乡,重新建立神治社会;裴罗则谓在禧年时,地产回归原主是为"复兴"【注9】,这也是门徒所等候"复兴以色列国"(徒1:6)之时。太17:11;19:28亦有相同的预告,因此门徒便遵行"将神的福音传至地极"的使命(徒1:8),等候"复兴以色列"日的莅临。

"天国的福音"此後亦是门徒信息的中心,如腓利(徒8:12)丶保罗(徒14:22;19:8;20:25;28:23丶31)。如此看来,"天国"与"福音"似乎是替代的同义词,不过"耶稣之名"亦常附带在一起。"天国"即"耶稣的国",将来耶稣的国在地上完结後,便与神的国合在一起了(参林前15:24~25;启11:15)。

4. 徒28:23

徒28:23後半段中译:"证明神国的道,引摩西的律法和先知的书,以耶稣的事劝勉他们",按原文为:"证明神国的道,引耶稣的事,摩西的律法和先知的书,劝勉他们"。可见"神国的道"是本书要题之一。

D. 圣灵的职事

在最後晚餐的那夜,主曾教导门徒有关圣灵的职事。在一个复活日,主向门徒吹一口灵气,使他们预尝圣灵的实在,保证圣灵必然降临丶内住信徒心中。在主返回天家的那日,主吩咐他们等候圣灵降临,使他们能靠圣灵行万事。这些预告,终在使徒行传内实现,故此使徒行传亦名"圣灵行传"是可以意料的。D. Guthrie谓,使徒行传作者讨论圣灵的主题,主要是论及圣灵的工作,不是论祂的身分【注10】。因为门徒的工作,全是圣灵藉着他们的生命,作成神的工。在这书里,圣灵的工作异常充沛,"圣灵"这字共出现70次【注11】,是新约全书之冠,在此祂被称为"主的灵"(徒5:9;8:39)及"耶稣的灵"(徒16:7)。

1. 圣灵沛临丶内住信徒丶圣灵的洗

在五旬节日,门徒(徒2:1的门徒,原文是"他们",可以指徒1:15的120人)聚集之时;按习俗,他们此时已在圣殿办完献祭事宜,现今回到经常集会之处(徒1:13),突然有三件事发生在他们身上。一是有可听见的(audibly)大响声从天而下,像"大风"(pnoes biaias,意思是"狂飙")刮过(pheromenes,徒27:15同字译"刮去"),充满全栋楼房(徒2:2)。

二是可看见的(visibly)。接着有火舌"显现"(ophthesan,意"眼见",英文的ophthalnology〔眼科〕即由此而来),在各人头上(徒2:3)。

三是可经历的(experientially)。他们全被圣灵充满,说起方言来(徒2:4)。

主曾经向门徒预告,圣灵将永远与他们同在,也要住在他们里面(约14:17)。主又说:"到那日(指五旬节)你们就知道我在(藉着圣灵)……你们里面。"(约14:20),如今主的预告成了事实。

据林前12:13记载,"我们都是从一位圣灵受洗,成为一个身体,饮於一位圣灵"。"圣灵的洗"乃是将信徒归入主的名下,成为主的身体,开始其新生命(参罗8:14~17;加3:2~3),这就是得救之意,如哥尼流全家得救,蒙"圣灵的洗"(参徒10:44~48;11:14~16)。虽然有不少学者将此处的"洗"当作基督徒的洗礼(如W. E. Vine)【注12】,但在新约里,基督徒的水洗从没有称为"圣灵的洗"。况且在此处保罗的重点乃在受洗归入,非在"洗"的形式,因此处多强调"一位圣灵"这回事(参林前12:4~11)。而圣灵在新约时代的工作乃是内住信徒心中,这内住是从信主那日开始,即圣灵的重生(如加4:6;弗2:22;林前6:19;罗8:9)。故此"圣灵的洗"亦即"重生"之意,也是"饮於一位圣灵"之意,因为"饮"於(potizein)意"完全占有丶完全浇灌丶完全浸透",是"领受"的比喻【注13】。"饮於一位圣灵"即"领受同一位圣灵"之意,如保罗在先前所用过的比喻一般(参林前10:4),非如有些人将此指作领受"圣餐"的动作(如奥古斯丁丶马丁路德丶加尔文等)。

圣灵降下内住信徒心中,亦称为"圣灵的洗"(徒1:5),乃是刻划新时代的开始。在五旬节时,犹太人聚集守节,一面献上丰收的感恩祭,一面也为神赐下律法而献祭。因为他们认为神是在五旬节颁布律法给他们的,如今圣灵在此日下来,回应此日附带的传统意识,因为圣灵居住在圣徒心中,将神的律刻在信者的心版上(来8:10),以示新时代的开始。

2. 圣灵充满

"圣灵充满"是个新词汇,在旧约时代没有出现过,但在使徒行传却是强调的重点。"充满"的原文(sumplerousthai,徒2:1),表示"达到满足丶完全应验",其延伸之意乃是"完全控制丶完全操纵"。在本书内,信徒被圣灵充满时便有下列几样效果:

  1. 说起别国的话来——圣灵充满与方言

    使徒行传共有四次,信徒被圣灵充满就说出方言(别国的话)的纪录。"别国的话"(heterais glorssais,徒2:4)意思是"别种言语",原文的"别"(hetereis)字是指与本身语言不同之"别";因下文(徒2:9~11)记载,共有15种不同国籍的人听到自己乡谈的声音,故和合本译作"别国的话"是合理的。可见"话"(glossais)不是一些狂喜的音调,而是某处真实的言语(如徒2:11此字译作"乡谈")。再者,这"话"的内涵是有关"神的大作为"(徒2:11;10:46),并非无意义的"胡言乱语"。

    在使徒行传中,虽然只有徒2:4记载讲方言之前信徒蒙圣灵充满,但因为其他的"方言"经文皆提到圣灵赐下或圣灵降下一言(如徒8:18;10:44;19:6),而圣灵充满则表示圣灵完全地控制信徒,使他不由自主地说出方言来。故此可以假设,这三段经文皆暗示圣灵充满。至於8:18,因为西门後来要拿钱换购这种"恩赐",可见他是事前见过或听过撒马利亚信徒讲方言,否则他不可能知晓圣灵下降这回事。他要求要有这权柄(徒8:19),因他认为有圣灵便能行大异能(徒8:13)。

    在徒10:45,彼得与同行的人看见圣灵降在外邦人身上,也随即说方言,此为得着圣灵的外证(徒10:46)。这个"方言"出自外邦人的口,而在场的犹太人都能明白而称之为"方言",可见那必定是犹太人习惯用的希伯来语。而徒19:6的以弗所十二信徒说方言,也因圣灵降下之故;这些门徒早就听闻圣灵的工作(如创1:2;诗51:11;赛63:14),也听其领导人传过约翰的信息(徒19:3丶4;另参太3:11);如今他们在保罗的指导下,自然地从旧时代转移至新时代,而说方言的神迹,正是他们进入新时代的外证。

  2. 放胆讲论神的道——圣灵充满与传道

    圣灵是大能的灵(徒1:8),也是见证的灵(徒5:32),主曾吩咐门徒要等候圣灵—上头来的能力—好教他们能为神作见证。初期的门徒本来是"胆小的"(约20:19)及"没有学问的人"(徒4:13),但是因为他们满有圣灵的同在,因此摇身一变,成为大有胆量的见证人,放胆讲论神的道(徒4:31)。这事先在彼得身上(徒4:8~10),後在司提反身上,都彰显出壮胆作见证的实例(徒6:5)。在司提反身上,圣灵的工作使他放胆见证,使众人(包括归主前的保罗)抵挡不住(徒6:10)。"抵挡不住"的原文(ouk ischuon antisenai)有一点像先前的预告,"圣灵自会教导人在会堂里为祂作见证"(参路12:11~12),後来保罗也被圣灵充满(徒9:17;13:9),一生之久皆能放胆传道,甚至与司提反一般(徒7:55~60),不以性命为念,只要完成神的托付(徒20:24),後来神藉着他的手,行了"非常的奇事"(dunameis te ou tas tuchousai,徒19:8),意"大能的事丶不凡的事"。这一切皆说明一个属灵真理:没有圣灵充满,人便不能传扬神的道。

  3. 都是大家公用——圣灵充满与凡物公用

    徒4:32所说的情况,虽然没有明文记载是圣灵的工作,但若非初期的信徒蒙圣灵大大的充满,他们甚难冲破人性的自私而凡物公用。这是圣灵的大能感动信徒,毫无自私地将自己的财物分给有需要的人。但不是人人都被圣灵充满,亚拿尼亚夫妇就是一个例子,他们在这件高贵的奉献上"欺哄"(pseusathai,徒5:3)圣灵。为利欺哄神,在亚干及基哈西身上早有先例(书7:1丶21;王下5:20~27),而欺哄圣灵就是欺哄真理的灵,也是欺哄神(徒5:4)。R. B. Rackham曾提到,亚拿尼亚夫妇的罪正如主所比喻的"空房间丶八恶鬼"一般(太12:43~45),与犹大的罪有雷同之处【注14】;S. Brown也说,这两人所犯的罪,与犹大无异【注15】。这欺哄在下文称为"试探"(徒5:9),结果受到神严重的惩罚(徒5:5丶10)。

3. 圣灵的启示与引导

圣灵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在使徒行传里表露无遗,其中一项是启示及引导的工作。

在启示的职事上,圣灵藉着人的口传神的信息,记录神的旨意;如徒1:16记载圣灵藉大卫的口,预言主将被出卖(参诗41:9;69:25;约13:11)。在4:25~26亦记载,圣灵藉着大卫说出世上要发生的事(参诗2:1)。在徒11:28记载圣灵藉着亚迦布预言,不久将来的大饥荒。在徒13:2记载圣灵启示安提阿教会,派二名领袖往外作开荒布道的工作。在徒20:25记载圣灵在城市里启示保罗,布道前途的艰险。在徒21:4圣灵启示推罗信徒,有关保罗前途之险恶。在徒28:25记载,圣灵藉着以赛亚预言:选民对神藉耶稣带来救恩的态度是执迷不悟坚拒接受的;这是全书最後一次提及圣灵的工作。

在引导的职事上,徒8:29记载圣灵引导腓力向埃提阿伯太监传道,後来也引导他"去了"别的地方传道(徒8:39~40)。在徒14:4记载,圣灵引导保罗与巴拿巴旅行布道所选的路程。在徒16:4记载,圣灵禁止保罗与西拉到亚细亚讲道,也禁止他们前往庇推尼(徒16:7),反而引导他们往欧洲的腓立比去,开拓宣道之门至更远的地方(徒16:8~12)。在徒20:28则引导以弗所教会,选立何人作教会的监督。

圣灵不只在传福音事工上引导信徒,在一些教会的议决上,也引导信徒同心合意地执行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如雅各书致教会公函时,宣告是圣灵引导他们作此决策(徒15:28~29)。由此可见,圣灵的工作是引领人明白神的计画或心意。然而启示与引导这两项职事,有时是重叠,不易区分;有时却异常明显,泾渭分明,但都是出於同一圣灵的工作。

4. 圣灵的安慰

圣灵称为"训慰师"(或作"保惠师",约14:16),"训慰"一字却有多方面的含义(参约翰福音的神学)。在使徒行传里,圣灵的安慰职事只在一处提及,那是徒9:31。当时教会因为保罗归主一事大得平安(徒9:31上),故教会多被建立,信徒皆得圣灵的安慰(徒9:31下)。查"安慰"一字(paraklesei)正是圣灵之名,圣灵在教会的事工上加上安慰,使心灰意懒的心再度火热起来,使心里惊惶的人壮起胆来,众人齐心合力,建立神的工作。

E. 使徒的教训

徒2:42记载初期信徒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查"教训"(didache)字意即教导丶教义丶教理。究竟"使徒的教训"包括哪些内涵?1935年德国学者Martin Dibelius着手研究新约的福音内容与内容传统的关系,他认为使徒的信息,主要是"传扬"(kerygma),但在"传扬"这范围下,亦有"教导"(didache),两者甚难分开【注16】。次年(1936年),英国神学家C. H. Dodd出版了一本极为重要的著作(The Apostolic Preaching & Its Developments),在书中他分析使徒行传里众门徒的传道纪录,他将使徒的教训分为两大类:"传扬"(kerygma)与"教训"(didache)。"传扬"多是有关耶稣的"行","教训"则关乎耶稣的"言",但正如F. F. Bruce所表示,这两者甚难区分【注17】。它们的内容可以包括下列简要的纲领:

  1. 新时代已经来临,弥赛亚时代业已开始(徒2:16;3:18丶24)。
  2. 弥赛亚时代,包括耶稣的事奉丶十字架与复活(徒2:23)。
  3. 弥赛亚已经被高举,如今坐在神宝座的右边(徒2:33~36;3:13)。
  4. 圣灵居住教会中,乃是弥赛亚现今掌王权的记号(徒2:33)。
  5. 弥赛亚时代,将在弥赛亚复临地上时结束(徒3:21)。
  6. 弥赛亚的救恩,业已齐备,等候悔改的人享受(徒4:12;5:31;8:38~39;10:43)。

虽然路加没有提供"使徒教训"是什麽神学重点的资料,但相信一定包括耶稣的生平及工作。耶稣的教训,如:登山宝训丶圣灵的职事丶耶稣的生平与旧约的预言丶天国的性质丶犹太人的命运(初期受培训的都是犹太人);耶稣的工作如:祂的受苦与复活丶耶稣的复临等。E. F. Harrison谓"使徒的教训"与太28:20"凡我所吩咐的"在意义上大同小异【注18】,也与保罗说"我所传给你们的"(林前11:2),"我所教训的"(提後2:2)等雷同。可见"使徒的教训"可以代表使徒的基本神学纲要,也代表他们对耶稣的身分及现今与将来职事等的认识。他们的教训逐渐由口传变成编纂的教义(catechesis),再成为"真理的模范"(参罗6:17),"纯正话语的规模"(提後1:13),广受初期众教会奉为神的真理,也成为後来新约正典的一部份。

按L. Goppelt的研究,初期教会的教导仿效犹太人传统的教导形式,而犹太人的习俗乃在一些大节日共餐之时需读神的圣言(如爱色尼人的习俗,参Josephus, AJ2:120;IQ Sa 1:6~8)。故徒2:42将"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连在一起举行【注19】。於是使徒便将他们对耶稣的认知,透过这些教会聚集的形式,逐渐流传下去,由口传变成记录,以致成为正典,被普世教会奉为"楷模"。

F. 教会的神学

1. 教会的诞生

新约圣经的教会论,在新约书信中有详细的讨论,但教会的胚胎时期乃是福音书所记载的耶稣时期;而教会的成立乃在於"使徒行传"里。故"使徒行传"提供了一个异常重要丶有关教会存在的历史资料。

耶稣在世时,已经预告了教会的成立(太16:18),又嘱咐门徒等候圣灵降临(路24:49;徒1:4)。在祂的心意里,圣灵降临与教会的成立是为一体(参林前12:12~13;弗4:4~5),而圣灵的降临也需要等待耶稣的十字架丶复活丶升天这些事件的发生。因此耶稣的十字架丶复活等便成为教会成立的重要神学基础。

五旬节那日,圣灵降下,在聚集一处的信徒身上。神透过视觉丶听觉,使120名门徒感受圣灵降临在他们身上。这个经历类似摩西看见烈火在荆棘中的异象那般,故众人皆明白他们看见神的显现。这些门徒从旧约知晓神将会使圣灵浇灌下来(如珥2:28~29;结36:22),而圣灵下降时,神就会将选民带进审判时期及天国成立时期(如珥2:30~32)。因此在圣灵临在那日,彼得便以此事件作为约珥预言的应验(徒2:16);他视约珥所说"末後的日子"即"圣灵的日子",正是现今的教会时期【注20】。这也表示神透过弥赛亚带给人的救恩(圣灵的重生),现在便开始应验,"直到主再来之时"。

教会在五旬节圣灵降临时诞生。教会是一群蒙神从万人中呼召出来,成为主身体的人。在使徒行传内,圣灵共有四次降下的纪录,先是在犹太人身上(徒2:1~3),再在撒马利亚信徒身上(徒8:17),三在外邦人身上(徒10:44),最後在施洗约翰的门徒身上(徒19:6)。这四次的事件显示圣灵在不同国籍之人的身上,将他们"灵洗",使他们同归属一个身体。

2. 教会的生活

五旬节圣灵下降充满信徒,但有了这样的经历,并没有使初期的门徒立时脱离犹太教的习俗。从外面看来,他们似乎成立了一个新的犹太会堂,不过是个承认耶稣是弥赛亚的会堂;他们仍回去圣殿,作宗教礼仪的活动(徒2:46;3:1;5:13~42),也仍然笃守传统的犹太风俗,如彼得不肯吃不清洁之物(徒10:14)等。门徒在圣殿中这种依然遵守犹太传统的律法,似乎是逐渐停止的,而不是突兀性断然不作的。司提反的讲道(徒7:48)是使徒行传中首次发现,圣殿崇拜已不适合基督徒继续进行【注21】

在另一方面,教会亦有他们与众不同的生活,徒2:42记载他们的生活有五大特色:

  1. 他们遵守使徒的教训

    "使徒的教训"是初期信徒的信仰指南,他们每天在家中传授(徒5:2)。这方法是基於需要而定,因为那时信主人数众多(徒2:41;4:4;5:14),无法在一处学习新信仰的内涵,只得在不同的家中进行,是为"家庭教会"的开始。这也是模仿犹太人建立会堂的方法;他们认为凡有十个犹太人在一起时,便应该设立犹太会堂【注22】

  2. 他们彼此交接

    "交接"(koinonia)意"共同",表示他们彼此间有甚多共同之处。这些共同点就促成他们相处在一起时甚感和谐,丝毫没有陌生的感觉。故此"交接"一字,在初期教会的生活中,有时也成为"彼此相爱"的代名词。"交接"也成为在弥赛亚国度有份的象徵,信徒後来因而能凡物公用。

  3. 他们常一起擘饼

    擘饼是信徒的一项宗教活动,为要记念主的死。起初是"天天擘饼"(徒2:46上),这活动与"天天在殿里"有关。这"擘饼"原是在家中进行(徒2:46下),後来这项"天天"的活动变成每周一次,即在主日之时(徒20:7~11)。

  4. 他们常一起用饭

    用饭与擘饼放在一起,表示初期教会在擘饼之时,附带享用爱筵(参林前11:20丶34;犹12);信徒常在一起用饭可能是仿效犹太人的风俗(参太9:10~11;11:19;路15:1~2;徒1:4)。事实上,"爱筵"的确能促成肢体间的相爱,使主的道容易存在心中。

  5. 他们凡物公用

    "凡物公用"(hapanta koina)是初期信徒在圣灵极大感动下的表现,但也是因为他们认为已经进入弥赛亚时期。在弥赛亚国度内,物质并不是最重要的,故人人皆愿意变卖家产,賙济贫穷(徒2:45)。亚拿尼亚夫妇也如此行,他们变卖後的金银,原本可自己作主(徒5:4上),他们的罪乃在欺骗神的使徒("代表神",徒5:4下)。这些信徒所奉献的金钱,是用在"天天供给"贫苦大众的需要上(徒6:2),却因行政处理上的疏忽,因而有执事的选立;这些执事便成为历世历代教会服事主的职责。

3. 教会的使命

使徒承受主的使命(徒1:8),在教会诞生後,他们得着圣灵的能力。从原本胆怯的一群,变成勇不可当的见证人(如徒4:12的语气;4:13的"胆量"),放胆讲论神的道(徒4:31)。虽然他们没有什麽严谨的计画,但在圣灵的带领下,他们用各样的方式完成主托付他们的使命:

  1. 街头布道(3:1~26)。

  2. 公会作见证(彼得,4:5~22;众使徒,5:27~33)。

  3. 露天教导(5:21丶25丶42)。

  4. 家庭教导(5:42及布道10:34~43)。

  5. 会堂辩道(司提反,6:9;7:2~54;保罗,9:20~ 22;13:16~41丶46~48;17:1~3;18:5~8)。

  6. 个人布道(8:26~38;13:45)。

  7. 旅行布道(众门徒,11:19~20;保罗及巴拿巴,保罗及西拉)。

  8. 在教会中教导(11:26)。

  9. 在租赁学房辩道(19:9~10)。

  10. 在官长前证道(24:1~26;26:1~23)。

在这些不同的场合与环境下,初期的门徒果真履行"无论得时与不得时,务要传道"的准则,运用"诸般的智慧把人引到神的面前"(西1:28)。

4. 教会的组织

教会成立後并没有什麽组织,当时的领袖只是十二门徒,他们的权柄是属灵的,非行政的。但教会中,彼得丶雅各及约翰似乎是众望所归的"领袖"(加2:9)。後来因有需要,以致有执事的选立,这些人被教会选出,主要是为了减轻使徒们的工作。他们的任务虽然是"管理饭食"(diakoneintrapezais,意"服侍桌子",徒6:2),然而被选立的资格有三:

  1. 好名声(marturoumenous,意"有见证")——指对人方面有美好的生活见证。

  2. 圣灵充满——指本身方面的生命全被圣灵掌管。

  3. 智慧充足——指处理事情拥有睿智果断的能力。

以上三个条件也显示出"管理饭食"并不是一件随意可行的事情。

不久後,耶路撒冷亦有第二种职责的领袖出现,那是仿效犹太会堂崇拜事宜的"长老"(徒11:30)。使徒行传虽然没有提及他们如何被选立出来,因门徒要经常出门布道,教会杂务需要"专人"管理。在教会首次大会时,这些长老似乎与使徒分享了教会高层的领导地位(徒15:2丶22;16:4)。後来保罗在众教会设立长老,让他们照顾教会的事务(徒14:23)。保罗第三次旅行布道回程在米利都地方,他请以弗所的长老前来见面(徒20:17)。按徒20:28的记载,此等"长老"(presbuterous)被称为"监督"(episkopous);前者是强调"年龄",後者则强调工作方面,因"监督"的字意乃是"从上看下来",即"监视"丶"监管"之意。

当时教会在作决定似乎是采"民主选举制",如马提亚的被"选举"(徒1:23)。此节的"选举"(1:23,原文是estesan,意"站立","设立","建立"),及後来七执事的"选出"(徒6:3),或是第一次教会大会的决议并"拣选"(ekleksamenous,徒15:22,即1:23的"选举"一字)的过程,似乎是将教会的决策传达到其他教会去(徒15:22)。由此可见,初期教会的行政模式似乎是"会众制"(congregation);但维系教会的力量不是什麽行政模式,或是什麽执事丶长老的职责,而是使徒属灵的监督权柄【注23】。故此当福音传到撒马利亚地区时,圣灵并没有立即降下,待耶路撒冷教会"母会"的使徒来到後,圣灵才降临他们当中(徒8:14~17),让使徒教会明白,他们所受的圣灵,与外邦教会所受的毫无异样。这个合一的灵,维系着各地的教会。

此外,教会当中亦有先知这样的职分(弗2:20;3:5)。这些先知如旧约的先知一般,蒙圣灵恩膏,能预知未来的事(如徒11:28;21:10)。新约时代的先知亦与旧约先知的职事相同,不只说将来的事,也多作劝慰丶警戒丶教训的事工(林前14:6丶29~30)。在使徒行传中,有预言先知如亚迦布(徒11:28;21:9~10),也有教导先知(徒11:27;13:1)如犹大和西拉(徒15:32)。

据弗4:11记载,圣灵赐给教会的恩赐有四,其中一项是传福音,腓利是一个代表(徒21:8),他本是七个执事之一(徒6:5),但在传福音的恩赐上颇为出众,因此舍弃管理饭食的工作,专心传道。

5. 教会是"新以色列"

在犹大吊死後,十一门徒因主拣选"十二"作为"新以色列"的象徵意义,他们坚持要补选一人,以补回"十二"这个数字,因为"十二"带有象徵意义。这十二人是教会的核心,他们代表教会,他们的权柄也代表神的权柄,并祈祷使圣灵下降(如徒8:14~ 17)。

教会诞生後,门徒仍然遵守旧约的礼仪,按时上圣殿履行宗教生活。他们并没有想到要脱离犹太教的传统,但在圣灵的引导下,他们逐渐离开旧约的宗教生活样式。

最显着的一次突破,乃在司提反的证道中。根据徒6:13~14记载,司提反被指控三点:

  1. 他的话不住"践踏"(blasphema,意思是"亵渎")圣所。

  2. 践踏律法(徒6:13)。

  3. 改变律法(徒6:14)。

司提反对这三点,在他後来的讲道里没有提出自辩,似乎他视基督徒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里,圣殿的礼拜(参徒7:47丶51~53)及律法礼仪的遵守,已经不是一个必要执行的事【注24】

此外,教会的柱石彼得对自身的犹太教传统,仍然抱着保守的态度,不肯贸然进入外邦人家中。神却以一个罕见的异象说服彼得,使他明白在神眼中没有不洁净之物(徒10:9~16)。因此他知道神是不偏待人的,凡敬畏行义者皆蒙神所悦纳(徒10:34~35)。徒10:34的精神本来自申10:17,有关选民需要以公平待人,无论他们是同胞或外地的;但彼得将此用在属灵意义上。另外,徒10:35的准则与彼得的讲道中心相同(徒2:21,"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也与保罗的思想相同(罗2:10;10:11~13)。故当彼得回到自己教会,众人控告他破坏了旧约的律法(徒11:1~3),他便清楚地解释:新时代已经来到,神接纳外邦人的方法,如同接纳犹太人一般毫无异样,不必要求外邦人经过"入教"的仪式或要求,暗示旧约的习俗礼仪可以不必遵守了(徒11:4~18)。

外邦人因保罗的旅行布道事工纷纷归主,但保罗并没有要求他们先要遵守律法才能"得救"(参徒15:1~2),可见他视新时代已经来临,旧约条文之轭不必再置於任何人颈项上了。也可能因着这个缘故,约翰马可在保罗第一次旅行布道时大为不满,而脱离宣道队伍(徒13:13)【注25】。就因这事,耶路撒冷教会才召开有史以来第一次教会会议,会议过程集中在讨论"现今信徒是否要遵守律法事项"。会中"保守派"(徒15:5)与"自由派"(以彼得丶保罗丶巴拿巴作代表)皆发表意见,最後雅各以"众先知的话"(如赛2:2;42:6;60:3;弥4:1;玛1:11)指出,外邦人得救是神计画中的一部份,然而外邦人的得救不等於以色列复国无望(徒15:15)。接着又引用摩9:11~12为根据,指出神将在外邦人得救时期满了以後(此後)回来,重新修造大卫倒塌的帐幕(比喻大卫倾覆的国度),正如门徒在徒1:6的询问。使"剩馀的人"(比喻以色列国在神回来时的信徒),和(中译"就是"是错误的翻译)"称为我名下的外邦人"(ethne,比喻教会)一同寻求主(徒15:16~17),这是神从创世以来的心意(徒15:18)。雅各申明大义,他深知大卫国度是永远的(参撒下7:16;诗132:14),神必照祂与大卫之约的应许,在弥赛亚再回来之时重建此国度,那时犹太与外邦将在同一国度敬拜同一的主。雅各向大众说,既然如此,有何困难接受外邦人呢?在神学上,雅各总括说,现今信徒不用服在律法之下;惟有在教会肢体相交方面,他希望外邦信徒遵守犹太人认为应该禁戒的生活行为(徒15:19~21丶28~29)。

雅各认为教会是承担了旧以色列的使命,要以"新以色列"的形式,将神的福音传开。

在保罗各次的旅行布道中,虽然他先去会堂将福音带给选民,然而"本国之民"坚拒救恩,而外邦人则纷纷得救。本书的结尾证实,保罗的事工以外邦人为主是必然的(徒28: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