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丶符类福音独特强调的神学主题
符类福音不但有许多共通的神学主题,它们各自又有其独特的神学主题,这些各自的主题可能与共通的主题重叠,只是更加强调。但它们亦有一些自己独有的神学主题,因此将这些主题分开讨论,以免混淆。根据研究,马太福音与别的福音书的共通资料计有58%(独立的有42%);马可福音的共通资料有93%(独特资料有7%);路加福音的共通资料是41%(独特资料是59%),若与约翰福音比较,则共通资料是8%,92%为独有的【注98】。
A. 马太福音独特强调的主题
1. 童贞女生子
在四福音中,马太福音及路加福音强调的是,耶稣经童贞女生出来的过程,但两者的记载有点差别;马太福音强调耶稣经童贞女诞生乃是应验旧约的预言,而路加福音强调童贞女本身对成为耶稣之母的预言有信心肯顺服。
在记载耶稣是从童贞女马利亚生出时,马太表达的重点有三:
太1:18上丶25
1:18上的"还没有迎娶"及1:25的"没有和他同房"这两句话,先後强调耶稣独特的出生方法。根据犹太律法,"没有迎娶"表示二人没有同住在一起的经历;"迎娶"(sunelthein)意"一起来到"。没有"同房"(sunerchomai)意"走在一起",在蒲草文献里,此字多指婚约的执行【注99】,此言更明显表露耶稣的降生不是以常人的途径"面世"的。
太1:18下丶20
1:18下的"圣灵怀孕"及1:20的"从圣灵来的",分别强调圣灵在耶稣降生之事上的参与。
太1:23
1:23的"童女"(parthenos)一字乃引自七十士译本的翻译,七十士译本将赛7:14的"童女"(almah)译成parthenos。虽然almah可以指已婚或未婚的少女,但马太在圣灵引导下,选用七十士译本的翻译,表明耶稣乃从童贞女生出来。
2. 博士寻新生王
太2:1~12这一段是马太独有的记载,这项记载其实充满甚多神学意义。马太从众多有关耶稣的资料中拣选了这段,旨在引证他撰写此书的一个目的:耶稣确实是生下来作王的(太2:2)。在东方博士来寻找耶稣的时候,正是希律王暴敛苛政丶手段狠毒丶残忍不仁之时。他曾因小事故,先後杀害了外母丶发妻及三个亲生儿子,手段血腥残忍,故远近的犹太及外邦人都等候一位君王来取代他。
"博士"(magoi)原为波斯字,指祭司阶级人士,特为国君解释异梦,预卜未来。这些人有祖传下来的经典,对弥赛亚来临的先兆可能早有涉猎(参民24:14;诗68:29~31;72:10~11;赛42:1~4;49:22~23;51:11;60:10~12等不赘)。他们是信神的人,对犹太人的盼望不只是有所闻,还分享他们的期待。一日他们蒙天星的启示与带领,遂不辞劳苦来探查究竟。
希律得知博士来到之目的,异常震惊,他深知自己的王位是用手段诡计获取的,因此有预感王位可能不能长保;在博士面前,他伪装虔诚,假意要去敬拜新生的王(太2:8)。但博士自有神的领导,顺利朝拜圣婴,并献上礼物。黄金是皇宫之物,乳香是圣殿之品,没药为殡葬之需。他们的礼品,有意无意分别指向弥赛亚的身分及工作(参诗72:15;赛60:6;诗45:8)【注100】,而耶稣一生正应验了这三重身分——祂是君王丶祭司,是受苦的仆人。
3. 磐石丶教会丶天国之钥
太16:18~19记载一段异常重要的故事,这段故事有重要神学要义,重点在"磐石丶教会丶天国之钥"彼此之间的关系。
耶稣在这一段经文内对彼得的宣告,是新约神学众多主要难题之一。解释如下:
磐石
"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此处的"磐石"所指为何,是经学家颇多争议之处。主要解说有五种:
按此论,耶稣要将教会建立在神或基督的权能上,因为神在旧约往往称为"磐石"(参申32:4丶15丶31丶37;撒下22:3丶32丶47;诗18:2丶31;78:35;89:26;95:1等不赘),新约亦称基督为"磐石"(参罗9:33;林前10:4;彼前2:6)。此说代表人是奥古斯丁;Luther;J. V. McGee;A. C. Gaebelim;J. F. Walwoord;G. C. Morgan;G. A. E. Knight。
按此论,磐石乃是指彼得对耶稣有坚定及清楚的认识,而主对他如此宣告,也等於宣布教会可以建立起来了。此说代表人有耶柔米;加尔文;R. M. Mounce;R. V. P. Tasker;F. F. Bruce;S. D. Toussaint;R. C. H. Lenski;A. H. McNile;W. C. Allen;F. J. A. Hort;J. B. Lightfoot;B. Weiss;J. A. Robinson等。
按此论,耶稣认为只有彼得独具慧眼,清楚认识耶稣的身分,因此将教会首领之权赐与彼得,连赦罪的权柄也连带给了他,这权柄便世袭地相沿下去。此说是天主教的见解。
按此论,耶稣以教会为灵宫,自己为此宫的房角石,信徒为活石,而彼得却是首块,因为他是头一个确认耶稣是弥赛亚的人(参林前3:10~17;加2:9;弗2:20;彼前2:6~7;启21:4等)。此说代表人有H. Alford;E. W. Rice;T. Zahn等。
按此论,"彼得"(Petros)是阳性字,"磐石"(petra)是阴性字,但这不构成问题,因为耶稣乃是用亚兰文讲说此言(如巴约拿是亚兰文),而亚兰文的"彼得"一字(kepha)与"磐石"(kepha)均是同性字。马太写作时,为了保存此语句的双关音,即使采用两个不对称的阳性及阴性字,亦无不可,因为"彼得"乃是阳性字,不能将之变成阴性字(叙利亚译本〔亚兰文〕在此节全无问题)【注101】。而彼得领受此宣言时,是站在众使徒的代表地位上接受的;耶稣不能向每一个门徒逐一宣布,亦无此需要。若"磐石"只指彼得一人,那麽约21:16丶17是否也只要求彼得一人执行,还是以他代表其他门徒?另外,在太28:19~10只向一小撮人说话,他们是否代表日後的信徒?参太16:19向一人发出的权柄,在太18:18同等的权柄乃是向多人发出的,那就表示彼得之权只是代表性的意义,众门徒也承受这权柄,作为教会的基石,而耶稣是教会的建造者(参林前3:10)。此说代表人有Cullmann;R. H. Gundry;H. N. Ridderbos;A. Plummer;D. A. Carson;R. L. Saucy;J. F. MacArthur;J. A. Broadus;R. T. France;W. Barclay等。
为了使门徒深信不疑"门徒即教会",能承担一份神圣的任务,耶稣向门徒保证"阴间的权柄"即死亡,不能胜过它。此处的"它"原文是autes,为阴性,"教会"一字也是阴性,意即死亡之权不能胜过教会,因为教会的建造者乃是一位复活的主。
教会
在上文"教会与天国"的讨论里指出,教会是一群在新时代里选召出来的人,耶稣说:"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此言有二个重点:
"我要建造"(oikodomeso)是由"房屋"及"建造"二字组成,是一个将来式动词,这表示"教会"这件事还未建造,是在建造计画的蓝图中。根据保罗所领受的启示,教会是基督的身体,而基督是教会的头,圣灵则内住教会当中,教会的根基是"使徒与先知"(新约时代的人物),所以教会是一个崭新的团契,是先前没有的。这个新团契是耶稣以祂复活的权能建造的(参太16:21立即谈论复活,表示教会在复活後才有),故此教会是新约时代的"特产",是与耶稣的复活与圣灵的职事息息相关的。
此语表示教会是弥赛亚的心意所在,是弥赛亚在心意时代的中保恩约团契(Mediatorial Covernant Community),如H. N. Ridderbos所言,弥赛亚没有弥赛亚团契是一件不能接受的事【注102】。此外,"我的教会"一词也表示教会与基督有密切的关系,教会是基督降生後才有的团体,称为"基督身体"。再且,此言亦指出"教会"的主权是在耶稣的手中,表示祂有权差遣教会丶保守教会,让教会达成被造的目的。这一切乃是透过教会将弥赛亚的使命延伸下去,直至耶稣在祂父的国里,和门徒共享弥赛亚的筵席来到之日(参太26:29)。
此外,太18:15~20亦是符类福音中,另一处只有马太提及教会的经文,全段谈及教会裁决二人争论之权,亦即"释放"与"捆绑"之权。在此处,"释放"与"捆绑"是用在属世的裁决方面,而太16:19乃是指属灵方面的意义。接着,马太便简略地说明教会的基本定义,那是两丶三人奉耶稣之名聚会,耶稣便与他们同在(太18:19~20)。耶稣的同在,自五旬节後,便以圣灵内住信徒心中的方式与他们同在,直至世界的末了。天国之钥
"钥"在犹太人文化里是权柄及职责的代号,如他们称他们的律法师有"知识之钥"(路11:52),只可惜他们将天国之门关了,叫人不能进入(太23:13)。但在新约时代,彼得却是极力将天国之门开给犹太人(徒2章)及外邦人(徒10章)。因此,"钥匙"乃是一种"职责之权",非"拥有之权"。接着,耶稣宣告有天国之钥的人可以享有"捆绑"或"释放"的权利,而他们实施此权利时,天上也承认。"捆绑"及"释放"是犹太拉比经常放在口中的词汇,尤其在公会里裁决某项事件时,便以"捆绑"作为"不许丶禁戒丶定罪"等的意思;而"释放"则代表"赦免丶无罪"【注103】。总之,"天国之钥"一言指出,天国门徒的责任是一个属灵的责任(如约20:23);将天国之门向世人开启(如徒2:14~36向犹太人;8:20~23;10:1~48向外邦人)。
B. 马可福音独特强调的主题
马可福音的资料,绝大多数在马太福音与路加福音都有提及,至於是谁先选用该资料,至今仍然争论不休。不过若以各书著成的日期作依据,也许部份的困难可以获得解决。 根据新约学者B. F. Westcott的研究,符类福音所使用的资料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可以列表如下【注104】:福音书卷 | 共通事件 | 独有事件 |
---|---|---|
马太福音 | 58 | 42 |
马可福音 | 93 | 7 |
路加福音 | 41 | 59 |
约翰福音 | 8 | 92 |
由此可见,马可福音独有的资料不是太多,新约学者E. F. Harrison说,若将马可福音最後的结语(可16:9~20)除去,马可福音便只有30节经文是它独有的资料【注105】。虽然只有这30节经文,马可福音仍然有它独特强调的神学主题,兹提四大点:
1. 耶稣的人性
几乎所有学者都赞同,马可福音的一项特点是,他很强调耶稣的人性。A. M. Hunter提到:在述说耶稣的人性方面,四福音中没有一卷能比得上马可福音的【注106】,也只有他记载耶稣传道前的职业是木匠(可6:3),这表示耶稣长大的过程与他人无异。在马可的笔下,耶稣对人间的疾苦大有慈心(可1:41;6:34;8:2),祂为世人受各类身体上的缺陷或世人的硬心而叹息(可7:34;8:12),也诧异他们的不信(可6:6)。耶稣像人一般也有疲倦(可4:38)丶饥饿(可6:31;8:2;11:12)丶忧愁(可3:5;14:33~34)丶恼怒(可3:5)的时候,凡是人的特性,在这福音书里皆表露无遗。这位耶稣在马可的描绘下,是满有慈心怜悯,人见人爱的主,而主的教训也人人喜欢(可12:37)。神学家R. Martin表示,耶稣的人性也在数件事上显明出来:
2. 耶稣受苦
很明显地,马可福音独特的神学重点,乃是马可极强调耶稣的代死,这是耶稣降生的目的。祂说:"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可2:17),正如全书的钥节所云:"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可10:45),也因此马可被称为"第一个十架神学家"【注108】。按篇幅言,马可福音有三分之一是 述"受难周"的事件(可11~16章)。除此之外,也有甚多地方强调耶稣受害丶代死这主题,如马可记载耶稣预告祂的代死(可8:31;9:31;10:33~34丶45)与耶稣舍命是为作多人的赎价。
3. 信心的神学
固然四福音多论及信心的重要,但在马可福音里,信心确实是一项独特的主题。从正面看,耶稣多次称赞世人对祂的信心(可5:36;11:22);从负面看,耶稣亦多次责备世人对祂的不信(可4:40;6:6;9:19)。耶稣认为,信心可以"释放"神的能力(可5:34;10:52)。耶稣因为"信心"使人的罪得以赦免(可2:5)。而可9:23可以说是全书有关"信心"的最佳诠释:"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及可5:36:"不要怕,只要信"。 神学家R. D. Martin列出三段主要经文,指出马可在其福音书内,极强调信心的重要【注109】:
可5:22~43
在这两段故事—"血漏妇人及睚鲁之女"中,作者强调信心是二人蒙医治的关键:血漏妇人存信心摸耶稣衣裳而蒙医治(可5:27~28丶34);睚鲁本身的信心使他的女儿蒙医治(可5:23丶30丶40丶42)。
可9:14~29
在这故事内,耶稣责备一个不信的世代(可9:19a),而耶稣一语:"我忍耐你们要到几时呢?把他带到我这里来吧"(可9:19下),是四福音中最能够表露耶稣顾念世人需要的感情。这忍耐正反映神在旧约时代对以色列人相同的感情(赛46:4)。
可11:12~14丶20~24
在咒诅无花果树这件事上,彼得对耶稣说,树已经枯萎(可11:21),耶稣却回答:"你们当信服神"(可11:22),接着又给他们一个用信心祷告的功课(可11:23~24)。耶稣的回答及更进一步的宣告,表面看来似乎与无花果树受咒诅没有多大关连,原来耶稣所行的乃是基於相信神的能力。至於那无花果树受咒诅的意义,耶稣没有作任何解释,但耶稣显然是像旧约先知般,以象徵行动带出一个警号丶一个审判的讯号(参可13:2;诗90:6;珥1:12;何9:16)。M. Lane表示,11:14的咒诅也是下文12:9的预告【注110】。耶稣以无花果树象徵以色列国,而这个国家只有叶子没有果实,其用途可想而知(参路13:6~9的教训)。这咒诅事件列在洁净圣殿之前後,可见马可是在强调耶稣拥有审判之权。
4. 马可福音的"尾巴"
马可福音的"尾巴"(可16:9~20)是新约版本一个颇令人头痛的问题,虽然大部份的抄本皆有此段,但较古的抄本(如A,B)则以16:8作结。抄本神学家J. W. Burgon力证,这最後12节经文是马可福音的一部份【注111】。若马可福音的原着停在16:8,那麽还有三个问题难以作答:
由此可见可16:9~20应该是马可福音的原着,只是在抄本的流传中失落了,後来被教会找到,便附在後面 【注112】。
这12节经文在内容上可以分为两段:
可16:9~14
耶稣的复活是惊世骇俗的,但门徒对此事仍然"不信"(不信在此段已经出现四次)。之前耶稣早已多次预告此事,及至"事成"之後,他们却没有胆量相信,这实在是难以接受的,所以耶稣的责备异常凌厉(可16:14)。
可16:15~20
门徒接受"大使命"(可16:15~16)这件事,四福音各自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但最令经学家困惑的,是可16:17~18两节。此处论及"信的人"有神迹奇事随着他们,譬如赶鬼丶说新方言丶毒物毒酒也不侵害丶按手治病等,在耶稣升天後便一一实现(可16:9~20)。
至於信的人是谁,经学家有两种主张—
"信的人"有大量神迹奇事随着他们,这些神迹在耶稣时代及使徒时代常发生在信的人身上,如耶稣门徒得到医病赶鬼,行各样奇事的大能(参可6:13;路10:17丶19);使徒时代的信徒也能行(参徒3;28:3~6)。但有时他们也不能行(如可9:28),而且有些神迹在耶稣时代并没有出现(如说方言丶喝毒酒不受害),在使徒时代也只出现少数几次(如徒2:3;10:46;19:6;林前12:28),据教会史记载,这情况至主後100~140年仍然存在【注113】。爱任纽说,在他那个时代也看到此类的神迹 【注114】,以後便逐渐消失了。
"神迹"是一种记号,也是一种证件,是神的仆人在某时代丶地点所需要的福音证据(林後12:12),使他的工作容易被人接纳。在福音传遍之地,这类神迹比较少见;但在福音还未"深入民间"之处,神往往让这些使徒时代的神迹复现,为要坚定传福音使者,也使他们的工作容易被接纳。不过"信心"若靠"眼见证据"而产生,那种信心不会长久(参约20:29,否则耶稣也不会如此说)。A. Plummer说,将来在弥赛亚国里,也就是神的知识遍满地面之时,这些神迹奇事将不复见(赛11:8~9;35:9;65:25;结34:25;伯5:22~23;何2:18)【注115】。
C. 路加福音独特强调的神学主题
路加的神学思想实在是博大精深,因此有人称他为新约三大神学家之一(其他二位是保罗与约翰);其福音书共有59%的独有事件,这些事件显出路加福音独特的神学重点。可以分为四方面:
1. 历史中的神学
路加无疑是一位严谨的史学家,大部份学者皆认同。但历史所采用的内容,是为了要表达某项神学重点,如G. E. Ladd所言,因为神的国藉着耶稣基督进入历史,这段历史便产生神学意义,使新约历史学家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历史事件【注116】。所以基督教的信仰不是凭空虚构的,而是建立在可靠的历史事实上,此点在路加福音的序言上有详细的诠释。
路1:1~4不单是最优美的文学片段,路加的文采也媲美希腊文学黄金时代的古典作品,不亚於Heroditus, Thucydises, Polybius, Dioscorsdes, Hypocrats等人的名著。此外,这段经文也是新约历史神学中最优美的一段。在这4节中,原文只有一句话,中文圣经甚难译出原意,文字次序亦不能依序翻译出来。作者清楚地显示出他是一流的历史神学家,这段序言有四点值得留意:
路加声明其写作资源的可靠性
路加提及他的福音书资源的广面性,主要是为建立自己著作的可靠性,这些资源是根据多人所作的书,而这些人的根据又是目击者或是工作的见证人,这些人也传给"我们"。"我们"是指路加在使徒行传所记的布道同工。当时路加与保罗一起,陪伴保罗在该撒利亚有两年时间(参徒21:8丶16;24:27),因此大有机会前往耶路撒冷收集有关耶稣生平的资料【注117】。路加极力向提阿非罗保证,他所写的福音书是按多人"确信"(peplerophoremenon,复数过去式动词,中译"成就")的真实事件(pragmaton,中译"的事")作根据的。一个历史学家不能凭空杜撰事件,因为事件是已经发生的事,亦有见证人为佐证,而路加的资料全是见证人的"手笔"(diegesim,意"故事"丶"叙事",中译"书"),故可信度甚高。
路加强调其资源的准确性
路加运用四个字,在四方面透露他的福音书是极其准确的:
"这些事"(pasin,意"全部的事,所有的事")表示路加的查研,选用资料是周详的,没有遗漏的。
路1:3的"从起头"(anothen,徒26:5同字译"从起初")此字与路1:2的"从起初"(arches)一字不同,arches指事情最初的发生,如生命的开始,而anothen则指资料选择的优先安排,如由中学或大学时代开始,表示路加是以某一时期开始,此处是指从施洗约翰的时代【注118】开始。换言之,路加的历史性是以耶稣降生时代作起始的。
"详细考查"(parekolouthekoti此字是由"在旁"及"胶贴"二字组合,意思是"在旁紧贴在一起")即"紧紧跟随",在可16:7译为"随着";在提後3:10译为"服从",在这里的含义是暗指路加的文章乃经过慎思明辨而成。
"定意"(akribos意思是"准确地",中译"定意"似乎不能表达原意)是个副词,形容"详细考查"这动词,而非如中译形容"写给你"的"写"字【注119】,这表示路加所写的是准确无疑的,没有错误或讹传的成分在内。从这四个字的用途得知,路加福音是异常准确的历史文件。
路加说明其福音书的次序性
路加说这福音书是他按次序(kathepses,意思是"循序","依序",在徒11:4;18:23译"挨次")而写;这"次序"一字有说是指按时间的次序(如Godet),有说是指"系统性的编排"(如A. Plummer)。照路加福音的内容看,不少部份非按时间次序撰着,反而显出作者的心意乃是照一个题材性的主题来编妥他的资料。这个主题乃是路加福音著成之目的,全部福音书的神学主题都潜藏在"次序"这字上。路加指出其福音书的目的性
路加向提阿非罗指出,他撰写其福音书的目的,旨在使他"知道"(复数名词,意"知识加上知识")他所"学"之"道"是"确实的"。
"学"(katechethes过去被动式,可译"受教",英文catecherism意"教义"即由此字变化而出)在徒18:25同字译"教训";加6:6作"受教"。
"道"(logon)虽然是指路1:2的"pragmaton这件事",但意义却远超历史事实。因为"道"是指历史背後的属灵意义,与"福音丶真道丶道理"成为同义词。
而"确实"(asphaleian)这字有不同意义,但总不离"真实丶可靠"的含义(如徒2:36;25:26译"确实";徒5:23作"妥当";徒21:34;22:30作"实情";帖前5:3作"稳妥";彼後1:19为"更确")。
路加在这4节序言中,苦心孤诣地指出,他的福音书是经过详细考究,稽查真伪事件而撰作成的,旨在使提阿非罗在所学的真道上,更加确信自己所知道乃是真实无伪的。
2. 耶稣的降生与童年
在耶稣的降生与童年事迹上,路加掌握了甚多惟他独有的资料,可能是路加亲访耶稣之母而获得的。据A. T. Robertson的考究,路加在该撒利亚陪伴保罗时,可能到耶路撒冷访问马利亚而得悉耶稣降生的前後事迹。那时马利亚应该仍然活着,因为路加福音有关马利亚的故事,似乎是一个"女性的口吻",不像一位历史学家查考古书而来【注120】。路加详细记载耶稣降生与童年的事迹,他藉这些事件指出背後的神学意义。这些事件可以分三组:
有关耶稣降生前的事件
有关耶稣降生前的事件,路加给我们几件其他福音书没有记载的资料。
施洗约翰之父撒迦利亚蒙迦百列报喜讯:他将得子约翰,这位儿子在五方面蒙神眷顾:
施洗约翰的工作甚像旧约时代祭司与先知的职分—"如撒母耳般"滴酒不沾唇(参利10:4;撒下1:11),受圣灵完全支配(参弗5:18)。他的工作是先知的样式,使人回转;但又像祭司般,使人寻求公义(参玛2:4~7);也如神的使者般,为神预备道路(玛3:1);亦如以利亚般,使家庭和睦平安,回归真神(玛4:5~6)。
迦百列的喜讯其实充满丰富的神学意义,其中甚多与旧约的恩约有关,兹从三方面分析之:
在天使口中,耶稣基督被称为数个名字:
(b)耶稣的工作
天使向马利亚宣布耶稣将要承受神与大卫所立之约的应许。撒下7:16的三个钥字:"位"丶"家"丶"国"在此处重申,表示大卫之约还未应验,今藉着耶稣的降生,此约便进入应验阶段。天使确实宣布,大卫的国因为耶稣的降生可以应验。可是历史的发展,使耶稣未能应验此约,故大卫之约要等到耶稣复临地上时才能应验。
耶稣工作的能力是圣灵的能力(太3:11;12:28),这个能力是无人能够抵挡的。如今这能力"要临到"(epeleusetai,徒1:8译"降临")马利亚身上。这能力亦称为至高者的能力,要"荫庇"祂(episkiasei,此字由"在上"及"帐幕"二字组成,意"遮盖",如路9:34;徒5:15作"照在");赛32:15的七十士译本作"浇灌",那里预言神必用圣灵临到弥赛亚的时代,如今正是弥赛亚时代的开始。
在马利亚探视以利沙伯的时候,以利沙伯受圣灵充满,大呼马利亚为"我主的母"。"我主"一词根据诗110:1~2为弥赛亚的称号,这称号在路加福音里遍处皆是(如路1:76;2:11;7:13丶19;10:1丶39丶41;11:39;12:42;13:15;17:5;18:6;19:8丶31丶34;20:42丶44;26:21;24:3丶34),可见以利沙伯也常期待弥赛亚来临,在国家中建立弥赛亚国。如今得见亲属马利亚成为弥赛亚之母(路1:43),难怪她欢喜异常,这欢喜使她的胎"弥赛亚的先锋"也"跳跃"起来(路1:41)。
接续以利沙伯的颂赞,马利亚也发出她的赞颂。马利亚颂是一篇内含丰富神学重点的诗颂,与旧约哈拿的祷词(撒上2:1~10)先後辉映,内中的神学重点有三:
(a)颂赞神是救主(路1:47),这心思是向耶利米的约作出的回应。
(b)神使在上"掌权"的"失位"("掌权"dunastes意思是"君主"丶"有权势者",英文的dynasty从此字而生);"失位"(kathaireo,在路12:18译为"拆了";路23:53;徒13:29作"取下来";徒13:19为"灭了";徒19:27是"消灭")。照马利亚的背景,这是指当时犹太人期待神藉着弥赛亚将选民的仇敌杀败,建立神国,这是回应神给选民的大卫之约(赛9:6~7;弥5:2~5)。
(c)神如此行,是为了要应验神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路1:55)。这样在马利亚颂里,神与选民所立的三大圣约,全在选民的期待应验中。
撒迦利亚也像两位有福之妇(以利沙伯及马利亚)向神发出颂赞,他在圣灵充满的情况下,如旧约先知般发出预言式的颂赞。他的颂赞亦充满丰富的神学意义,可分三点:
(a)神透过大卫家兴起拯救的角(路1:68~71),这拯救非纯粹属灵的(路1:77~79),也是政治性的,如脱离仇敌(路1:71),从仇敌手中救出来(路1:74)。所以这拯救便回应神与大卫及耶利米所立的约。
(b)神要透过两个孩子,他自己的及马利亚的,施行救赎。他自己的孩子要称为"至高者的先知"(路1:76),此词在拉比文献里(如T. Levi8:15)亦形容神膏立的弥赛亚王【注121】;马利亚的孩子则称为"拯救的角"(路1:69)及"主"(路1:76),将神的百姓从仇敌手中拯救出来,并把他们的脚引到平安的路上去(路1:24丶79)。
(c)这一切是为了应验神与亚伯拉罕丶以撒丶雅各"列祖"所立之约的缘故(路1:72~73)。撒迦利亚如马利亚般,对神的约有清晰的知识及领悟,故此他的颂词委实充满旧约神学的基础。
有关耶稣降生时的情形(路2:8~14)
天使对牧羊人的宣布亦遍满神学重点:
(1)耶稣降生是关乎"万民的"(panti to lao,路2:10),在路3:21;7:29;19:48;20:6丶45;21:38;24:19译"众百姓";在8:47作"众人";在9:43;18:43译"许多人"。此字有时是指以色列人(如路1:10),有时却指全世界的人(如路2:31),在此处应该有"全世界性"的含义,故可译作"万民"。但Marshall却认为是单指以色列人【注122】,这是回应亚伯拉罕之约。神要透过亚伯拉罕当中的一名後裔,使万民蒙恩(参创12:3)。
(2)耶稣的诞生定要在"大卫城"(路2:11上),这是回应大卫之约,耶稣是大卫的後裔(参耶23:5;赛11:1),生在大卫城(参弥5:2),完成大卫之约。
(3)耶稣的降生是为要成为救主(路2:11),这是回应耶利米之约,将神赦罪的恩惠带给世人。
(4)耶稣的降生为要成为神的弥赛亚(路2:11)。
有关耶稣降生後的事件
路加独记载耶稣降生後一周及四十日的情形,在这两段纪录上,路加有意无意地写出数个耶稣的"降生神学"。
(1)第八日的情况
耶稣降生八天後,父母照律法的规定给耶稣行割礼,割礼是神与亚伯拉罕立约的外证,所以耶稣藉此便与割礼之民完全认同。此外这个孩子确是神差遣而来,拯救世人的弥赛亚,正如耶利米之约所预告的。(2)第四十日的情况
按利12:1~8的吩咐,妇人产子40日便需要献洁净礼(路2:22丶24)。犹太传统记载,此举是在妇女院(Nicanor Gate)进行的【注123】。此处耶稣亦按着出13:2丶12丶15所记载,奉献给神。但是此处没有提及耶稣父母用金钱作赎回头生的赎金,故不少学者认为,此举表示耶稣如撒母耳般(撒上1:11丶22丶28)被奉献给神,终生为神工作【注124】。由此可见,耶稣一家是诚心守律法的选民,他们如此行,表示他们乐意将自己置在律法的约束与祝福之下。
在耶稣奉献礼时,有位素常盼望以色列安慰者来临的西面,在圣灵的"临在"(路2:25)丶"启示"(路2:26)丶"感动"(路2:27)下,发出极为宝贵并充斥神学重点的预言(路2:27~35)。
西面除了是位"公义"(dikaios,路2:25)丶"虔诚"(eulabes,指对律法上要求的谨守)的人,他又是个盼望以色列的安慰来临的人。犹太人盼望弥赛亚早日来临,因为弥赛亚能救赎他们,建立神国。故此弥赛亚能给予他们莫大的安慰,於是"以色列的安慰"一词,便成了"弥赛亚时代"的代名词【注125】。
在圣灵的默示下,西面乍见婴孩耶稣即发出感人肺腑的信念(路2:29),及充斥神学意义的预言,可以分为四点:
(c)亚拿的见证(路2:36~38)
亚拿也是敬虔事奉神的人(路2:37),在此时见证耶稣的奉献礼,可见她必然听到西面的颂赞与预言,後来她便将"孩子的事对一切盼望耶路撒冷得赎的人"作证(路2:38)。"得救赎"(lutrosin)不限於属灵上的,也包括国政上的【注126】。这是犹太人素常所盼望的,希望藉着弥赛亚带给全国救赎,脱离外敌,也脱离罪恶的权势(参赛52:7丶9)。
3. 救恩神学
路加福音一项独特的神学主题,乃是他极为强调神的救恩【注127】。关於此点,法国神学家H. Conzelmann有甚精辟的研究,他称之为Heilsgeschilhte,意思是"救恩史"。他说马太福音的神学中心为"应许与应验",马可福音为"宣告的诠释",而路加福音则是"救恩史的发挥"【注128】。这与E. E. Ellis所说的一致,他说路加福音的神学中心,乃是环绕在弥赛亚的职分与使命上【注129】,亦即"救恩"是路加福音一个极为显着的神学思想。在他笔下,他记耶稣共有七次上耶路撒冷,为人受苦成就救恩的预言(路5:35;9:22丶43~45;12:50;13:32~33;17:25;18:31);他亦常用"必须"一字指出救恩是神的心意(如路9:22;13:33;17:25;24:26丶44)【注130】,乃出自神的怜悯(路1:78)。
"拯救"(sozo),"救恩"(soteria),"救主"(soter)三字在路加福音出现的频率胜过其他符类福音,而"拯救"一字在路加福音也包括"医治丶赶鬼丶脱险丶赦罪"等含义(如路1:77;26:9;8:36丶48丶50;17:19;18:42;23:35丶37丶39);而"你的信救了你"一言,在书中出现颇多(如路7:50;8:48;17:19;18:42)。有关拯救的主题遍布多处,主要有以下几段:
耶稣降生前後的叙事
从天使赐名"耶稣"(路1:31)至耶稣父母在耶稣第8日定名为耶稣(路2:21),至马利亚呼喊神为救主(路1:47),撒迦利亚颂的重点(路1:68丶69丶71丶74丶77),诞生时夜天使的宣布(路2:11),西面的预言(路2:30),亚拿的见证(路2:38)中,"救恩丶救主丶拯救"都是路加强调的重点。
施洗约翰的见证
路加透过施洗约翰的信息强调神的救恩(路3:4),因此他的洗礼也称为"悔改的洗礼",能使罪得赦免(路3:3)。约翰的洗礼与救恩的关系异常密切,他所做的,正如赛40:3~5的预告,那是救恩降临人间的预言;5节虽没有"救恩"这字,但可以蕴含在"耶和华的荣耀"一语中。
耶稣的言行
(1)拿撒勒会堂事件
耶稣开始传道时,在拿撒勒会堂里展读赛61:1~2a之言,并宣布:"今天这经应验在你们耳中了"(路4:16~21),表示旧约所期待丶盼望的弥赛亚救赎时代,如今开始应验了,而耶稣也故意没有将这段经文(赛61:2b)读完,表示耶稣降临的工作之一,乃是为了救赎选民。
(2)对瘫子丶法利赛人丶西门丶格拉森鬼附者等人
此外,路加多记述耶稣有赦罪的权柄(即赐救赎)。祂对瘫子说:"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如路5:20丶24);对法利赛人说:"我来本不是召义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路5:32);对西门说(有关用自己头发擦乾耶稣之脚的女人):"她许多的罪都赦免了"(路7:47丶48丶50);对格拉森被鬼附者,路加特别记载他将自己"得救经过"告诉他人(路8:36);对血漏妇人,祂强调信心使她得救(路8:48);对寻找永生的少年官事件,祂让门徒知道财主得救是甚难的(路18:26);又对撒该说:"今天救恩到你家了"(路19:9)。
(3)橄榄山论谈
在橄榄山上的论谈,耶稣宣布祂回来时,乃是选民"得赎的日子"(路21:28),最後的吩咐也是将悔改赦罪之道传至万邦。
(4)最後晚餐
最後一项教训救恩的行动,乃在最後晚餐那夜,耶稣在其中也宣布祂的死是为了赎命(路22:14~20)。
(5)全书钥节
除了众多故事外,路加也记录甚多他独有丶论及耶稣的比喻或宣告,指出"救恩"确是他著书主旨之一,如失羊的比喻(路15:7),失钱的比喻(路15:10),浪子的比喻(路15:21丶32)等。
而全书的中心钥节是19:10,正回应旧约以西结书34:16丶22的预言(失丧的我必寻找……我必拯救),拯救与永生及进天国是同义词【注131】。在此也强调主耶稣降生之目的乃是拯救世人,这的确将救恩神学带至一个高潮,亦结束耶稣旅行布道的职事;下一步是祂进入耶路撒冷,开始"受难周"的事迹。耶稣确实是罪人的朋友(路7:34)。
4. 世人的福音
路加福音甚强调福音是全地人的需要,这可能因为路加是新约作者中惟一的外邦人,故有此"普世胸怀"的重点。他也在各方面指出,这福音确实是世人的福音:家谱神学
路加记耶稣的家谱时,把祂与人类始祖亚当连接起来(路3:23~38)。此点与马太福音之耶稣家谱的性质截然不同,因为路加是强调耶稣福音的普世性,而马太则强调耶稣之来临乃是应验神与选民所立之约,尤其要作以色列人的王。
圣诞夜
"圣诞夜"那天晚上,天使向牧羊人宣布,耶稣降生这大喜的信息,是关乎"万民"的(路2:10),而耶稣带给世人的平安亦是普世性的(路2:10~14;西面的预言中也有同感,路2:32~33)。
施洗约翰
路加记载施洗约翰的传道时,引用赛40:3~5,此点符类福音也都有提及,但惟有路加提及"凡有血气的,都要见神的救恩"(路3:6)。
耶稣的生平
在耶稣生平轶事中,路加对"福音普世性"异常敏锐,经常提及外邦人蒙恩的信息,甚至超过针对选民的信息,如乃缦事件(路4:27),百夫长事件(路7:9);耶稣也预言将来在天国里,不少外邦人会同享天国的筵席(路13:29)。在医治十个大痲疯病人的事件中,路加强调只有一个"外族人"(路17:18)回来感谢耶稣,也只有这个人获得更进一步的"得救"(路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