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丶符类福音共通的神学主题


符类福音虽然有各自独特的神学重点,然而亦有甚多共同的神学主题,列举如下:

A. 耶稣的名字

名字乃是本性的代号,犹太人非常重视名字的意义,因为藉由名字的意义,可以间接向神表达他们的信心及盼望,所以在耶稣的名字上,也没有例外。虽然下面的事件不全是符类福音所提及的,但这些名字在符类福音里极其普遍,主要有五点。其他如神的圣者(可1:24)丶称颂者的儿子(可14:61)丶至高神的儿子(路8:28)丶先知(太21:46)丶以色列的王(约1:49;12:13;19:3丶19;可15:26;太2:2)等,因为在福音书中较少用到,故在本文内不多加探讨。

1. 大卫之子

神应许大卫在其後裔中,将有一个永远坐在大卫国度宝座上的君王(参撒下7:16)。在不少旧约先知书卷中,这位君王只称为大卫(如赛30:9;结34:23;37:24;何3:5),大卫这名字已是这位後来君王的代名词。在两约之间的文献中,这观念也不短缺(参Eccltus 47:11丶22;1 Macc 2:57;Ps & Sol 17:23丶27;4 Ezra12: 32~34)。两约之间的文献同时强调这位王的政治与宗教身分,直至主前第一世纪时,文献才多强调这位王的政治身分【注4】

在符类福音中,这位君王被称为"大卫之子",可见祂是承受神给大卫的应许。神应许给大卫的,如今要在这位君王身上应验,这位君王就是耶稣,因为祂生下来是要作王的(太2:6)。

关於"大卫之子"这个弥赛亚的称号,符类福音的记载主要是在马太福音,但其他福音书亦有记载,综合起来分析有五方面(还有其他零碎的经文则不赘述):

  1. 耶稣的家谱

    符类福音共有两个耶稣的家谱:一是路加的,一是马太的;这两个家谱在目的方面完全不同。

    路加的家谱主要是证明耶稣是亚当的後裔,祂的确是人,因此祂知道人的七情六欲,要以无罪之身搭救世人。

    马太的耶稣家谱主要是建立一个事实,即耶稣是大卫的後裔,祂有资格承受王位,有权柄坐在大卫的宝座上。

    两者的重点虽然不同,却分别指出耶稣的降生的确是为了将救赎(路加福音)与国度(马太福音)给予世人。

    因此,马太福音开宗明义宣告耶稣是"大卫之子",这名字在这福音书内共出现9次,8次论耶稣,一次论约瑟【注5】。马太福音全书的信息都环绕在与"大卫之子"与"大卫国度"有关的主题上。

  2. 撒迦利亚颂

    撒迦利亚被拣选,作为弥赛亚先锋的祖先。天使加百列向他报告此信息,只不过这事太奇异,况且他本身也年纪老迈,因此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结果,天使预告他成为哑巴,直到事成之後,他被圣灵充满,才开口称颂神(路1:67~68),说神眷顾了祂的百姓,在大卫的後裔中兴起"拯救的角",救赎他们脱离仇敌之手,从仇敌中被救出来(路1:71~74)。由此看来,"大卫之子"的政治含义是很浓厚的。

  3. 数件神迹

    在符类福音中,耶稣常被称为"大卫之子",主要原因有二:

    1 在数件医治瞎子的神迹中,马太记有三次类似事件,其中除太9:27~31外,其馀两次符类福音皆有记载(太12:22~23=可3:20~26=路11:14~20;太20:29~34=可10:46~52=路18:35~43),而在每次事件里,耶稣皆被称为"大卫之子"(参太9:27;12:23;20:30~31=可10:47丶48——这是马可福音中惟一出现的经文=路18:38丶39)。在医治瞎子的过程中,患病的瞎子大呼耶稣为"大卫之子",因为大卫之子乃弥赛亚的代号,而他们也承认,弥赛亚确实有特殊的权能,可驱除一切疾患。
    2 在推罗丶西顿与迦南妇人谈道事件中(太15:21~28=可7:24~30),迦南妇人直呼耶稣为"大卫之子"(太15:22),这妇人虽然知道自己是外邦人,但她对耶稣的身分却颇清楚,深知(信心)自己儿女的病,只有这位犹太人的弥赛亚才可医治。
  4. 骑驴进京

    耶稣骑驴进入耶路撒冷,是经过周密的筹算後才进行的,因为这是祂最後一次公开向全国表示,祂确实是神的弥赛亚。这件事在四福音中也有记载,其中的文字纪录大致相若,符类福音在纪录上更彼此接近(太21:1~11=可11:1~11=路19:29~38)。在整个过程中,耶路撒冷的居民,夹道欢迎耶稣,并大呼祂是"大卫之子"(太21:9,只有马太才有此纪录),因为他们认为耶稣拥有"大卫之子"的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推翻罗马政治的管辖。但事实就如L. Morris所说,耶稣是以和平之君的身分进入耶路撒冷,可惜当时的居民错认了耶稣的身分,铸成大错【注6】

  5. 与法利赛人辩论弥赛亚的身分

    在受难周内,耶稣每日在圣殿教训众人(参路19:47)。一次,当法利赛人正在召开集会时(太22:41的"聚集"原文是指官式的集会,非普通见面的聚集【注7】),耶稣乘机考问他们弥赛亚的家谱,他们回答是无人否认的"大卫的子孙"(太22:42)。耶稣因此以诗110:1为根据,说大卫呼唤弥赛亚为"我主"(太22:44=可12:36=路20:42),藉此指出自己是"大卫之子",也是大卫的主。耶稣机智的巧辩法,使人不敢再刁难祂(太22:46=路20:40)。可12:37则说:"众人喜欢听他",此言与上文不能衔接,以致大多数学者皆将这段话当作下段12:38~40的引言【注8】;但A. Plummer却说"众人"是指其他人,非上文反对耶稣的人,此说似较合理【注9】

2. 神的儿子

"神的儿子"一词在旧约有数个用法:

1 指天使 伯1:6;2:1;38:7
2 信神的人 创6:4;路3:38
3 神的选民以色列人 出4:22;申14:1~2;耶3:19~20;何1:10;11:1
4 大卫与大卫所预表的人 撒下7:14;诗2:7

在两约之间,弥赛亚被称为"神的儿子"(参Alioc Ezra7:28~29;13:32丶37丶52;14:9),这个观念在新约时代仍然盛行不绝。

"神的儿子"这字一来是弥赛亚的外号,二来也强调弥赛亚与神的"父子"关系。在旧约文化里,人间最亲密的关系常用几方面来表达,如夫妻关系丶父子关系丶肢体关系,而在耶稣身上,祂与神的关系最佳的代表乃是父子关系。此点在符类福音内极多强调,尤其是马太,他常用"天父"丶"父啊"等同类词,多达51次【注10】;而马可福音的首字就是"神的儿子"(可1:1),最後一个耶稣的名字也是"神的儿子"(可15:39)。路加记载加百列报喜讯给马利亚时,也说马利亚所怀的胎是至高神之子,"神的儿子"(路1:32,35)。马太福音也记载耶稣降生不久就全家逃难到埃及,回来後,立即指出耶稣与神是父子关系(太2:15)。符类福音强调耶稣是神的儿子,这是不容辩驳的。

在符类福音里,有关耶稣是神的儿子,主要出现在九段经文里:

  1. 耶稣的水礼

    耶稣的水礼是祂开始传道的里程碑,当祂从水中上来时,天上有声音对祂说:"这是我的爱子,是我所喜悦的"(太3:17=可1:11=路3:21~22)。天上的声音以旧约两句有关弥赛亚的预言(赛42:1及诗2:7),作出一个宣告。这并不表示此时耶稣才成为"神的儿子"(如古代的"嗣子论"adoption theory),而是宣告这位弥赛亚一直是神的儿子。正如G. E. Ladd所言,此宣言指出耶稣的儿子位份(sonship),是永久性的,而且儿子位份还在弥赛亚位份的前面,先有儿子位份,才有弥赛亚位份。再且,"喜悦"原文(agapetos)与"惟一"这字(monogenes)是同义词(参创12:16;22:2;摩8:10;耶6:26),在七十士译本中译作"挚爱"(agapetos)【注11】,表示神没有其他人可用来当祂的弥赛亚,耶稣是惟一符合弥赛亚条件及资格的人【注12】

  2. 耶稣的试探

    在耶稣受撒但试探的过程中,撒但多次呼叫耶稣:"若你是神的儿子……"(太4:3丶6=路4:3丶9)。根据原文的格式看,撒但的试探并非"疑问句式的"(if),而是"肯定式的"(since),故可译作:"你既是神的儿子……"或"因你是神的儿子……"。撒但并不否认耶稣与神的父子关系,他不是从"若你是……"方面下手。他诱惑试探的整个过程,再次显出耶稣的身分与权能是一个牢靠的事实。

  3. 耶稣履海

    耶稣行过五饼二鱼的神迹後,打发门徒过海,自己独自上山祷告。门徒在海中摇橹甚苦,因为风浪逐渐转大,船将沉没,门徒甚为惧怕;这时耶稣在水面上行走,彼得见状想走向耶稣,在水面上见风甚大,身体下沉,立即呼叫耶稣救他。待风平浪静後,船上的众人见此事皆称耶稣真是"神的儿子"(太14:22~33=可6:47~56)。太14:33的"真是"原文是alethos,此字在新约中出现18次,在马太福音只有3次,这是一个极为肯定的宣告,没有犹豫的馀地。

  4. 灵界的承认

    在符类福音里,每位作者皆记载耶稣医治病人丶赶鬼的事,他们强调连污鬼也承认耶稣是"神的儿子"(参可3:11=路4:41)。连那被鬼附的格拉森人也是如此(太8:29可5:17),因为"神的儿子"一词确实代表弥赛亚独有的权能。

  5. 彼得的承认

    在该撒利亚腓立比境内,耶稣询问门徒,他们对祂的身分认识有多准确,彼得随即对耶稣说:"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太16:16=可8:29=路9:20)。这断不是彼得第一次对主的感受,只是将以前对主的认识再一次确认。

  6. 山上变貌

    耶稣这次的经历,天上的声音除了在耶稣的水礼时出现过的两句外—"这是我的爱子,是我所喜悦的",又多了一句:"你们要听他"(太17:5=可9:7=路9:35),此句源自申18:15,那也是犹太人接受有关弥赛亚的预言。全段经历指出神再向耶稣保证祂是神的爱子丶神的弥赛亚,而且这位弥赛亚的所作所为,都是神要人知道的,因此再补上一句:"你们要听他"。此句对三个门徒而言非常重要,因为他们都是将来教会的代言人,由他们的见证,教会对耶稣的身分必然深信不疑。

  7. 凶恶葡萄园的比喻

    在此比喻里(太21:33~43=可12:1~12=路20:9~19),耶稣以园主派往果园的最後代表(以园主的"儿子"比作自己),藉此指出祂与神的父子关系,也指明这是最後一次机会,让神的选民接受祂是弥赛亚。

  8. 与该亚法的对话

    在受审判时,大祭司该亚法用犹太法庭的最高权力,奉永生神之名【注13】,叫耶稣"起誓"("起誓"eksorkizo,意思是"重誓",此字在新约中只在这里出现),回答他查询耶稣是否就是"神的儿子"(太26:63=可14:62)。对假见证的污蔑,耶稣一言不语(太26:63a=可14:61a),但对自己的身分,祂却断然承认。

  9. 十字架下的官兵

    十字架下不少犹太人领袖嗤笑耶稣,说祂自称是神的儿子,却不能解救自己(太27:41~43=可15:29~31=路23:35),他们的戏弄主要针对耶稣自称祂是神的儿子,此点深印在他们脑海中。

3. 人子

在符类福音众多有关耶稣的称号中,"人子"是耶稣最喜欢用的,共用了65次;除了"人子"外,祂没有其他的自称。此外,"人子"这个词在新约里,除了耶稣以外,也没有用在他人身上【注14】

在新约神学里,"人子"一词是特指耶稣的人性,但按照旧约,却是用在耶稣道成肉身的神性方面(参但7:13~14)。依两约期间的文献,"人子"这词也用在道成肉身前的弥赛亚身上(如Enoch46:48;62:6~16;69:26~29)。在耶稣时代,"人子"这词已经变成一个专用语,形容耶稣的身分丶使命及将来的作为。

G. E. Ladd将人子在符类福音的出现分成三大段落【注15】

1 人子在地上服事众人
2 人子的受苦与代死
3 人子将来在末世的权能
  1. 人子在地上服事众人

    1 祂有赦罪的权柄 太9:6=可2:10=路5:24 人子分享神独有的权能(参可2:7)
    2 祂是安息日的主 太12:8=可2:27=路6:5 人子有权能将安息日真正的意义向人解释
    3 祂来吃喝饮食 太11:19=路7:34 人子是全人,分享人生的需要
    4 祂没有地方安枕太 8:20=路9:58 若人子非弥赛亚,此言全无意义
    5 祂可赦免得罪祂的人 太12:32=路12:10 得罪人子仍不算落在审判式硬心之光景中,人不认识丶反对人子的弥赛亚身分(详见下文)
    6 祂播种 太13:37 撒种人是人子
    7 为祂受逼迫有福 路6:22 为人子受辱骂
    8 祂来是拯救失丧的人 路19:10 人子对自己降世的使命甚为清楚
    9 犹大,你用亲嘴卖人子吗? 路22:48 人子是他的老师

  2. 人子的受苦与代死

    1 祂必须受苦 可8:31=路9:22
    可9:12=太17:12
    2 祂将要被交在人手里 可9:31=太17:22=路9:44
    3 祂交在祭司长手里 可10:33=太20:18=路18:31
    4 祂从死里复活 可9:9=太17:12
    5 祂来是服事人丶为人舍命 可10:45=太20:28
    6 卖祂的有祸了 可14:21=太26:24=路22:22
    7 祂被卖在罪人手里 可14:41=太26:45
    8 祂在地里三天三夜 太12:40=路11:30

    受苦的人子(弥赛亚)在两约间的犹太教思想中,虽有迹象显现;但所受的苦却不是赎罪的苦,而是与仇敌对抗而导致的苦【注16】。但新约时代,这代赎观念在符类福音里,却异常清晰地表明出来。尤其是在太10:45里,也与赛53:10~11有极为紧密的连结。主耶稣似将旧约但以理书的人子观念,与以赛亚书的受苦仆人观念融合在自己身上,如M. Black说:"耶稣将旧约受苦的仆人与人子的观念结合在一起"【注17】。M. D. Hooker同样说:"人子在符类福音,尤其是马可福音中,异常强调祂的受苦,而祂的受苦必在将来的荣耀里得到证明"。

  3. 人子将来在末世的权能

    1 祂与天使降临 可8:38=太16:27=路9:26
    2 祂大有能力降临 可13:26=太24:30=路21:27
    3 信徒将见祂降临 可14:26=太26:64=路22:69
    4 祂在想不到的时候回来 太24:44=路12:40
    5 祂闪电式的急速回来 太24:27=路17:26
    6 祂回来之时像挪亚之子 太24:37=路17:26
    7 祂降临的徵兆显在天上 太24:30
    8 祂将坐在荣耀的宝座上 太19:28
    9 祂降临时世上有这样的信德 路18:8
    10 乞求能在祂降临时逃避一切苦难 路21:36

    在旧约但以理书中,人子是得胜为王的神;耶稣却用在自己受苦方面;然而人子得胜的身分仍要实现,那是人子第二部份的工作。这在耶稣与该亚法的对话里最明显不过(太26:64=可14:62=路22:69)。在该亚法面前,耶稣预言将来被审判的不是祂,而是该亚法在人子面前接受审判。换言之,耶稣说明那日被审判者与审判者的地位,将要倒转过来,因这位人子亦是将来审判世界的主。

4. 弥赛亚

"耶稣是弥赛亚"这是新约基督论最重要的主题,也是新约信徒对祂最清楚及最熟悉的认识,因为他们也被称为"基督的人"(Christianous,徒11:26,参"希律党"原文是Herodian)。

弥赛亚(mashiahchristos)的本意是"受膏者"。旧约中也有一些人可以称为弥赛亚,因他们皆经历被膏立的过程才开始职任。如:

1 祭司 利4:3;6:22;8:2
2 君王 撒上2:10丶35;24:6丶10;撒下19:21;23:
3 先知 王上19:16

"受膏者"乃指那些被神选用完成神旨意的人,故此古列亦被称为"弥赛亚"(赛45:1),先祖(诗105:15;代上16:22)及以色列(哈3:13)同样也叫"弥赛亚"。

至於把"弥赛亚"用在一个特别的人身上,成为耶稣的预表,旧约最早的暗示,记录在撒上2:10,在那里称作"神所立的王"(原文"他的王丶他的受膏者的角")。其他的暗示,如诗2:2的"君王"及但9:26的"受膏者",只是旧约少用"弥赛亚"这字。在两约之间,主要预告弥赛亚君王来临的文献,要算"所罗门诗篇"(19:6),那里直呼这位君王为"主的受膏者",而这位是属地政治性的君主(参17:32;18:7~8)。第一世纪的文献,如IV Ezra7:28~29及Apoc Baruch29:3;30:1;72:1等,皆描述这位弥赛亚是"我儿弥赛亚"(IV Ezra),在地上将仇敌摧毁,建立太平天国(Apoc Baruch)。昆兰社团却期待两位弥赛亚出现,一是从亚伦家族来的,称"祭司弥赛亚";一是从犹大支派来,称"君王弥赛亚"【注18】。因为昆兰社团中的精锐乃祭司的馀裔,故他们多高举祭司之职,认为"祭司弥赛亚"之权能,还胜过"君王弥赛亚"【注19】

在新约四福音里,弥赛亚的来临是犹太人多年的期待(如约1:20丶41;4:29;7:31;路3:15),祂是大卫之子裔(太21:9;22:42),降生在伯利恒(太2:5;约7:40~42);祂会突然出现(约7:26~ 27),祂是永存的(约12:34)。犹太人以为这位弥赛亚的来临带有政治意味,因为祂降生为要作犹太的君王(太2:2),希律的恐惧也是为这个原因(太2:3)。在耶稣生平的高峰时期,犹太人甚至为此强逼耶稣作王(参约6:15)。整个耶稣的生平都显出这个名称而有的特徵;法利赛人丶祭司的忧虑也是为了这个名称(参约11:47~48)。他们的忧虑是可以明白的,因为当时已经有甚多人宣告他们是弥赛亚(政治性意味),并试图推翻罗马政权(参徒5:36~37),但是耶稣是在真理与权能上显出祂是神的弥赛亚。

在符类福音里,最清楚彰显祂是弥赛亚的场合,共有三次:

1 在该撒利亚腓立比境内,耶稣考查门徒对祂的认识,彼得冲口而出说:"你是弥赛亚"(太16:16=可8:29=路9:20)。但耶稣宣告这位弥赛亚是位受苦的弥赛亚(太16:21=可8:31=路9:22),彼得立即否决这回事,遭耶稣责备他的思想是出於撒但(太16:23=可8:33)。因为撒但企图拦阻耶稣上十字架,极力引诱耶稣获得一个没有十架的冠冕。
2 另一场合是在该亚法面前受审判之时。当众人妄作见证後(可14:56),该亚法直截了当问耶稣:"你是神的儿子弥赛亚否?"(太26:63=可14:61=路22:67)。耶稣的回答最清楚不过的(太26:64上=可14:62上=路22:69),并加上弥赛亚拥有审判世人的权柄(太26:64下=可14:62下=路22:69)。该亚法现是审判官的身分,但将来会成为被审判的。当下耶稣遭人"掌掴"(kolaphiza,字根是kolaphos,意思是"拳打"),并嗤笑祂说:"弥赛亚啊……打你的是谁"(太26:68),这些皆显出他们决意弃绝耶稣是弥赛亚。
3 在彼拉多面前,耶稣遭人控告祂三点:诱惑国民丶禁止纳税丶自称是弥赛亚王(路23:3)。这控告的前两项是诬告,而第三点在耶稣生平中,耶稣没有一次否认祂是弥赛亚这个身分。

还有一点弥赛亚的研究,就是耶稣多次行完神迹奇事後,却吩咐对方不要将祂的身分张扬开来(如可1:34,43;3:11;5:43;7:36;8:30;9:9)。这样的禁止,W. Wrede首称为"弥赛亚的秘密"(messianic secret),遂产生不少理论,解释为何耶稣不许人宣扬祂,主要有下列几点:

5. 神的仆人

"神的仆人"这名词虽然从未出现在福音书中,但"神的仆人"这个观念却在福音书内多次用在耶稣身上。

旧约时代,"神的仆人"这名称曾用在四等人身上。

1 在神面前服事神的人 如撒母耳
2 广指旧约的先知 如以赛亚,耶利米
3 指神的选民以色列 赛43:10;44:21
4 更指神的真仆人弥赛亚 可参以赛亚书"仆人之歌"的经文42:1~4;49:1~6;50:4~9;52:13~53:12

以上皆说明"神的仆人"是非常流行的名称,当这名称用在神一个特别的仆人"神的弥赛亚"身上时,"神的仆人"便有了符合这名称的最深含义,尤其是在以赛亚书的四首仆人之歌内。这位神的仆人有神的灵的同在(赛42:1),祂的工作是以色列的中保(42:6上;49:5~6上)丶外邦人的光(42:6下;49:6下),要代替人的罪承担刑罚。所以这位神的仆人弥赛亚最显着的贡献,就是代替世人受刑罚(赛53:5~6),故此受苦的弥赛亚这个形像是旧约神学的一个重要主题。虽然有些学者认为,在两约之间,犹太馀民迫切等待的并不是受苦的弥赛亚【注20】,但德国学人J. Jeremias却认为,受苦的弥赛亚观念在两约之间是流行的【注21】。R. N. Longenecker亦从昆兰文献中证实,这个受苦弥赛亚的观念,在新约时代同样流行【注22】

在初期教会时,耶稣是神的仆人弥赛亚这个观念是无需怀疑的(参徒3:18丶26;4:27~30)。他们对耶稣的这个认识乃是秉承耶稣生平的事迹,这些事迹在符类福音书内有明显的表露,主要有四点:

  1. 马太福音12:18

    直接引用赛42:1~4,作者力证耶稣的工作,正是旧约预言神的仆人弥赛亚所做的(参太8:17亦引用以赛亚四段仆人之歌的第四段,赛53:4)。

  2. 马可福音9:12=马太福音17:11~12

    强调弥赛亚为世人受苦,而受苦的主旨在旧约里往往源自受苦仆人的经文。D. Guthrie说得对:"在新约中凡提到耶稣受苦的经文,我们不能不联想到神受苦的仆人弥赛亚,也就是说耶稣刻意将以赛亚书53章的思想用在自己身上"【注23】

  3. 马可福音10:4=马太福音20:28

    虽没有引用旧约有关神的仆人的经文,但R. T. France【注24】力证此言乃是引自以赛亚书53章的仆人之歌,因为赛53:12与可10:45的确有甚多相同的地方。

  4. 路加福音22:37

    所引用的经文也是来自以赛亚书的仆人之歌(53:12),可见作者确有将耶稣的受苦"列在罪犯中",连贯至旧约受苦仆人的神学中。

B. 天国的信息

1. 天国福音

  1. 天国的理论

    "天国福音"不单是新约信息的核心,也是新约神学最重要的主题。可是历代学人对"天国"有不同的观念:

  2. 天国在选民盼望中

    在旧约里,虽然"天国"这词从未出现过,但"神是王"这个观念是极为普遍的,祂是选民的王(如出15:18;民23:21;申33:5;赛43:15;诗59:13),及全地之王(如王下19:15;赛6:5;耶46:18;诗29:10;47:7;99:1~4;103:19),又是现今的王,也是将来的王(赛24:23;33:22;52:7;番3:15;亚14:9)。这表示,神的王权是现今的,也有将来的。神的王权不但一直不变(诗 145:11~13;146:10),在将来还会具体地在世上显明出来(亚14:9~16)。至於神如何具体地显明王权,是旧约里就有答案:原来神要透过从大卫的後裔中选择一个人,来建立一个国度,亦即恢复大卫的国度,神的王权就表露在人间(参撒下7;赛9:6;11:1~10)。这就是旧约一直的盼望,这盼望在两约之间的文献中仍然不减,如"以诺书"上部(1~36)丶"所罗门诗篇"(17~18篇)皆强调这个国度的属地性与太平盛世性;而"以诺书"下部(37~71)却强调这个国度的末世性【注25】。其他书卷如"西布林神喻"(III;767)丶"摩西升天记"(10:1,3)亦有提及,直到新约时代昆兰社团的"战争卷"(war scroll)亦认同此观点【注26】

    综合来说,天国确有两个重点:一是指王权方面(reign),一是指领域方面(realm)。王权是内在的,领域是外显的。在旧约里,神的王权显露无遗,神实施王权的领域乃在以色列国身上,因此以色列亦称为"中保国度",直至神的弥赛亚亲自统治这国度时,中保国度才结束。旧约所存的盼望传到新约时代,因此当施洗约翰出来传道时,他宣告"天国近了"。他不用向听众解释"天国"的定义或意义,因为那时人人皆懂得。当时人对天国的认识全与旧约敬虔人的认识相同,虽然有些份子(如奋锐党)的手段比较激烈与极端,但这不能说他们的神学思想是错的;他们确实秉承旧约约书亚的圣战精神,务以驱逐"罗马鞑子"出境,还我河山为重任【注27】(参徒5:36~37;21:38)。约瑟夫的古史也记录有多人自称弥赛亚,想用武力推翻政权,恢复以色列国,在主後132年的Bar Konba暴乱时,这位领袖也自称弥赛亚。这一切说明当时全国人士皆盼望一个属地的丶政治的"天国"出现。

  3. 天国在符类福音的动态

    在这背景底下,符类福音开始记载施洗约翰出来传"天国"近了,应当悔改的信息(太3:2=可1:15)。约翰很清楚宣告,若要进入天国,人便需要悔改。"悔改"一字的原文metanoia,原意是"态度的改变",可以从坏的变好,或好的变坏。虽然如此,马太福音经学家J. A. Broadus说:"metanoia在新约的用途往往是从罪行转向圣洁"【注28】,故此约翰的意思是,若要进入天国,听者需要悔改(改变)他的行为,从现今的罪行转而成为天国子民,免得受神的审判。

    按犹太人传统,进天国与得永生同义,因为天国是永远的,而得永生的条件乃是悔改罪行。对犹太人来说,这是天经地义的要求,没有异议。但他们认为要悔改的是外邦人,不是他们,因为在旧约及两约之间,天国应该是以选民为主的(如摩9:12;弥5:9;赛45:14~16;60:12丶14;"摩西升天记"10:8~10),外邦人要悔改才能进入选民的国度(番3:9,20;2:2~4;亚8:20~23)。如今施洗约翰的信息,乃是向选民发出,要他们悔改,这真是极为勇敢的宣告。

    约翰传出悔改的需要,乃是因为天国的主人快出现了,当祂出现後,天国便可在当代建立起来。可是天国的建立倚重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心必须转向神(悔改的意义)。继施洗约翰之後不久,耶稣也开始传道,祂的信息与施洗约翰不无二样(太4:17)。耶稣除了口传天国信息,还配上神迹奇事作为外证,可见旧约所预告的弥赛亚国度,可以在那个时代实现(参赛5:5~6),耶稣也教导门徒祷告"愿你的国降临"(太6:10)。

    有一次,耶稣医治一个又瞎又哑又被鬼附的人,众人将耶稣医治的能力归给别西卜(太12:22~24=可3:20~22),耶稣却宣告:"我若靠着神的灵赶鬼,这就是神的国临到你们了"(太12:28=路11:20)。

    "临到"(ephthasen)意"已经来到",天国的动态乃是从"近了"(eggiken)到"临到",这就说明,天国的确是来到以色列国。在以後的记载中,符类福音也证实耶稣确实将天国的福音传至整个巴勒斯坦地,天国是"努力前进的"。

    关於天国如何"努力前进",耶稣在一次场合里有极为重要的宣告:"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努力的人就得着了"(太11:12=路16:16)。"努力进入"原文biazetai是一个自身式(middle)或被动式(passive)语态的动词:

    支持第一说的理由,乃是指天国是无法拦阻的,地上实在没有一种能力胜过天国,凡与天国认同的,皆有此能力克胜拦阻得进天国。支持第二说的则指出biazetai一字在经外之文献里皆用在被动式方面。而经外文献多说天国建立前必经历诸多拦阻,而在这之前的"施洗约翰的时候到如今"一言,正叙述天国的进行是缓慢的。施洗约翰的工作虽成功,但不算披荆斩棘丶大刀阔斧地前进,故此天国从耶稣的手中献给选民时,国家领袖就将之夺走了。这见解似乎比较合乎马太福音一直以来介绍天国是不容易受人接受的情况。耶稣说:"凡不因我跌倒的有福了"。路16:16的记载也强调,天国的"被动态",先是天国"被传开"(euaggelizetai),而人需要"努力进去"(biazetai),即人需要经历困难才能进入,譬如有家人的反对(太10:25丶34~ 36),故务要提起信心丶勇气,背负十字架(太10:37 ~39)。其实在耶稣的信息里,祂常强调进天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参路9:57~62;14:26~33;太19:23),故将biazetai作被动式指"对人的反应来说" ,比较合乎耶稣生平的遭遇。然而对神的能力来说,天国大能谁能阻挡,无论亚当时代丶挪亚时代或任何时代皆没有办法抵挡。只是就人的反应来说,世上不信的人总比不信的人多。

    虽然天国的进行绝非易举,然而天国确实来到他们当中。如有一次,法利赛人询问耶稣:"神国几时来到?"(路17:20),他们以为神国是天上的能力随时进入人间,像约书亚丶以利亚等时代。但耶稣却说,天国非人说什麽时候来就来,天国来临乃毫无预警,是突然的;路17:21的"心理"(原文entos humon)不是指天国在法利赛人心中,绝大部份的学者皆认为"心理"应该解释作"天国在人的当前"【注32】,而G. B. Murray却解释为"天国是在人可获得的距离内"【注33】,是不正确的。可见天国是确实临到当时的,只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选民的国家领袖对天国的信息只是左耳入丶右耳出,导致耶稣只好将"天国献与选民的方案"延後执行。在两个重要的比喻里,耶稣暗示天国将延迟建立在选民中。

    耶稣降生本来是要将天国赐与选民,然後透过他们成为神在地上的中保国民,与旧约时代一般,使全地人蒙恩。只可惜选民拒绝耶稣为他们的弥赛亚王(路19:14),於是天国便从他们手中夺去,赐与另一时代的选民。在此期间,属神的人便要忠心丶警醒等候耶稣将来重回地上;在此期间,神的恩典,也是天国的救赎部份便临到外邦人,如保罗所言,外邦人如野橄榄般接枝在橄榄树上,吸取橄榄树的肥汁(罗11:17),直到外邦人数添满了(罗11:25),天国便重回选民当中。

    因此,天国在符类福音内的"动态",可用数个动词作代表:"临近"丶"临到"丶"努力前进"丶"夺去"丶"往远方去"丶"得国回来"丶"坐宝座上",亦即天国曾"临近",又"临到",又"经历拦阻";可见天国确在人当中,但後来从选民手上"夺去",以致天国的主"往远方去",为要"得国回来"。在不久的将来,天国的主将要回来(太24:30),要坐在祂"荣耀的宝座上"(太25:31),这就是天国在地上建立之时了(参启11:15)。

    总而言之,符类福音介绍的天国是现在的(太12:28),又是将来的(路19:12;太8:11);是内在的(太3:2),又有外显的(路19:11);是伦理的,也是有政权实施的(太19:28);是人若要进入,就必须经历拦阻的(太11:12),可是对神有信心的人,天国是属於他们的。

  4. 天国与教会

    天国与教会的关系是新约神学一个大主题,亦是新约神学一个大难题。到底天国是不是教会?若不是,那麽天国与教会的关系又如何?

    简单来说,在主後的三个世纪里,初期教会皆视天国是末世的,因此把天国与教会分开【注36】;直到奥古斯丁将教会视作天国,这观念才成为中古丶改革而至改革後期的教会天国观。时至今日,不少学者仍然沿用此解释,但亦有将天国与教会分开的。

    那些将天国等同教会的学者认为,神的王权本来要在旧约以色列人身上彰显出来,可是以色列人屡次失败,在他们手中的天国遂被夺去,转给另一百姓(参太21:43),新约的教会便承受了以色列的使命。新约的教会是神的王权所在,所以教会便是天国。再且,旧约真以色列人,即以色列的馀民,到新约时代就成为新约的教会,因为以色列人在宣扬神的使命上失败了,因此在新约时代被教会取而代之,教会於是变成新以色列,承受神在旧约赐与以色列人的应许。神的工作是不停顿的,所以当犹太人拒绝承接使命,神便兴起外邦人代替他们。

    但从符类福音书中,我们看到另一幅图画,就是耶稣自传道以来,一直以"以色列迷失的羊"为主要对象(太10:5~6;15:24),祂并没有意图在以色列之外建立一个新团体;祂所做的一切,全是为"天国之子民"(太8:12,中译"本国子民")。然而,神也愿意在新约时代,在以色列羊圈内,寻找"一群小羊"(路12:32),以他们和神的选民,共同努力,将天国福音传开【注37】

    在这些背景下,太16:18~19的意义便较为清晰易明,意即耶稣要建立一个新团体,可容纳非犹太人为神作工,这个团体将要秉承耶稣的志愿,故耶稣将天国的钥匙交给它,这个团体称为"教会"(ekklesia,字意"呼召出来的一群人"),所以"教会"是一群清楚认识耶稣的人,如彼得(参太16:16),他们专心传扬天国福音的信息,并有权柄"捆绑"或"释放"世人。"捆绑"与"释放"二字本是法庭惯用词汇,今耶稣配上宗教意义,指"定罪"及"无罪"。凡接受天国的,他们便是神释放的人,反之则是捆绑之人(参太10:14~15正是捆绑及释放的举例)。

    故此,教会与天国的关系是紧密的,却不一样。新约神学家G. E. Ladd列出数点教会与天国的差异【注38】

    总而言之,"天国"论及神的王权丶国权,而教会则指神所统治之民【注39】

2. 登山宝训

  1. 登山宝训的理论

    在耶稣的信息中,"登山宝训"是最突显杰出的,对於这"宝训"与耶稣想要建立之天国究竟有何关系,不少学者有不同的立场:

    1 社会法 只是一般的人生伦理教训。
    2 精义法 是信徒的伦理生活规则。
    3 救赎法 救恩法,指出得救之道。
    4 醒罪法 重温摩西律法之功用。
    5 灵命法 是基督徒灵命生活的指导
    6 时代法 不是为现在的时代,只是为耶稣的时代。
    7 过渡法 在天国建立前,天国子民("准子民或子民")当有的义行,这个义行就表显神的权能,也是活在"神的国"里。
  2. 登山宝训的神学意义

    "登山宝训"是让当时想成为天国子民的人,对天国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这目的可分为二方面:

    1 应许性的 透过八福,使天国准门徒明白进入天国里的永福。
    2 教导性的 透过不同的实例,使天国准门徒知道,何谓天国的义,"义"包括对己的生活与对人的行为,让那些准门徒自己衡量是否真心想成为天国的子民。因为耶稣认为,律法的义是犹太人只注重外表的行为。这非说犹太遗传不强调内心态度的重要,其实他们也强调(如"十二先祖遗训"的加得书6:3;便雅悯书8:2),但比较来说,他们还是少提的【注40】,故此他们不太注意内心的出发点。而耶稣此刻将外显行为的前提——即内心的意念这部份的位置调整恰当,这才真是有天国权能(reign)管治的人。

    故此,"登山宝训"主要是与天国建立有关的,因而内容充斥甚多"布道性"意味的警语,如太5:2~12的"八福";5:20的"义";6:33的"先求神的国";7:21的"真心追求主";7:24~27的"聪明人的房子"等。难怪A. Wilder说,"登山宝训"的重点不在解释一套伦理教训,而在寻求一套恩典的伦理【注41】

    事实上,"登山宝训"的八福(太5:2~11),每福皆与天国建立在地上的应许有关,故也是另一种"天国近了"的宣告。

    八福回答了犹太人毕生的期待,亦矫正了不少错误的观念,将首位重置,使选民对准神的心意,不致本末倒置,那正是另一个"天国的先锋"。除了八福外,"登山宝训"也指出天国子民当有的生活样式,多次表明主对"准天国公民"的权威。耶稣六次说:"我告诉你们",然後提出准天国公民的准则。Jeremias说,耶稣的"我告诉你们"与旧约"耶和华如此说"的权柄相同【注42】,因为祂反对文士对律法的曲解,反清晰地说明了律法的精义。祂对律法的态度有三点:

除马太的"登山宝训"外,路加亦有他的"平地宝训"(路6:17~49),後者与马太的有甚多相同,亦有不少差异,故两者是不同场合地点的宝训。耶稣身为周游布道家,必定会在其他场合及对象中,重复以前讲论过的,只是路加的宝训多强调社会问题,如论贫富悬殊丶饥饿逼迫,而马太的宝训却多论及属灵问题,如追求天国的义,因为至终的果效是要得天国【注44】

3. 天国奥秘之比喻

  1. "奥秘"的意义

    在耶稣的教训中,有三分之一是藉着比喻表达的。众多比喻中,天国比喻最为重要,但这七个天国比喻也使释经家大伤脑筋。据耶稣亲自解释(太13:11),"天国奥秘的比喻"有两大功用:

    1 启示真理,使接受天国者对天国真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2 隐藏真理,叫拒绝天国者越发难明白天国的真理。

    因此,这"启示"与"隐藏"两极的观念正是"奥秘"之意义;J. F. MacArthur引用诗78:2丶35;代下29:30等经文说:"亚撒预言,将来有一日,弥赛亚会以比喻宣告不信者的审判,而信者则藉比喻明白神的心意 "【注45】

    太13:1首句"当那一天",表示天国奥秘的比喻与上文亵渎圣灵事件(太12:31~32)及求神迹事件(太12:38~41)构成紧密的关系【注46】,可说上文是"因",天国奥秘的比喻是"果"。这方面的背景对明了"天国奥秘之比喻"至为重要,因为耶稣被选民弃绝,以致祂处事的方式也作了适应的改变;最重要的是当耶稣传讲"天国"这主题时,祂初次用比喻来说明,是为"天国奥秘的比喻"。

    查"奥秘"(musterion)一词,乃是指"先前隐藏的,如今显露出来"的意义【注47】。换言之,"奥秘"就是"启示了的秘密"(参罗16:25~26;西1:26),这亦是旧约的一个神学观念,如但2:28~29所记:"只有一位天上的神,能显明奥秘的事,祂已经将日後必有的事,指示尼布甲尼撒王,那显明奥秘的主,把将来必有的事指示你",这奥秘的内涵对尼布甲尼撒王全无意义,对但以理却很清楚【注48】。不过这些奥秘又与末世主题如死人复活丶末世审判丶灵魂去处丶天国建立等有关【注49】。荷兰神学家Van Elderen谓,新约的奥秘观念与昆兰及旧约均一致,此奥秘即是"天国的知识",是神的弥赛亚独有的【注50】

    总之,"天国之奥秘"即有关"天国的真理",先前隐藏在神的旨意里,如今在有关弥赛亚的教训中启示出来。

  2. 各种比喻的神学意义

    天国奥秘的比喻共有七个,每二个成为一组,最後一个带有警惕性质,务使读者受感动而成天国的门徒—

    1 撒种比喻与稗子比喻 这是密切相关的比喻,後者详论首喻的地土情况。
    2 芥种比喻与面酵比喻 分别说明天国进行的情景,一面有明显的果效,由小而多,由局部而至遍及全地;另有一个隐藏的发展力,最後达到"天国知识"遍布全地。
    3 藏宝比喻与寻珠比喻 强调天国乃无价之宝,一面指出这块瑰宝,无论贫富贵贱,人人需要。
    4 撒网比喻 透露天国建立前必有公义的审判。

    因为犹太人拒绝耶稣献天国给他们,天国不能在当时实现。所以耶稣便用"奥秘之比喻"透露一个事实:原来天国将在末世时才能显现,但如今天国依然以隐藏的形式,在世人中继续前进【注51】

    至於"天国"的真理为何先前隐藏,如今才显露出来,不少学者仍摸不着头脑,原来这是与犹太人对弥赛亚国的认识有关。他们以为神的权能随时都会来到,将世上反对神的外邦列国逐一粉碎(如但2:44),等世上的邦国尽被歼灭,神便会将其国交与圣民,其他列国也将同来崇拜神(如但7:27)。但如今耶稣所传的天国,似乎与旧约所预告的截然不同,亦与两约之间所提及的相差甚远(如"所罗门诗篇"17:28),不是如先人所说天国会随时降临,粉碎强权及罪人;耶稣所传的乃是饶人恕人的博爱之道。他们不明白天国实现之前,人必须悔改转向真神,只有懊悔死行才会使那样形式的天国降临。但如今因他们坚拒耶稣之故,天国仍然进行,只是天国像人撒种般,不少种子会撒在路旁,永不生根;一些却被世事缠绕,不久相继死去。这是"撒种"比喻的意义。

    此外,天国在世上时,并不翻转世人的生活方式,天国的子民必要与反对天国的人共同生活,直到在天国实现时,天国子民与非天国的子民才分辨出来,这是"稗子"比喻的意义。

    再且,天国非犹太人所想像的,一开始就像庞然大物或像棵大树,外邦列国都来投在其荫下;反而是由最小的开始(暗示小撮门徒),却可遍及全地,这是"芥种"比喻的意义。

    天国又有其潜移默化社会的作用,至终全地都会被它改变,再没有国度能抵挡它。如全团面粉受一小撮面酵所影响,旧事将变成新事,地上万国也变成神的国,整个世界将受一小撮人改变,这是"面酵"比喻的意义。

    天国是无价之宝,这是不能否认的。若犹太人也同意此点,他们应该变卖一切,想尽办法,务要获得天国而後已,这是"藏宝"与"寻珠"比喻的重点。

    天国像渔夫撒网,在末世时就可区分真伪,这比喻与稗子比喻意义相同,两者最大的差别,乃是此比喻强调末世的区别,稗子比喻则强调天国在人间历史进程中的情况(撒网比喻却着重由历史进到末世的情况)。撒网的比喻甚像娶亲筵席的比喻(太22:1~14),因为天国正像一个大邀请,不论善恶都要召来(太22:10),及至主人进来後,看谁没有穿上礼服的就捆绑他们(太22:11~13),到那时,在天国里的全是"圣洁的种类"(参"所罗门诗篇"17:36)。

    除了马太福音记载这七个天国奥秘的比喻外,马可福音另外记载一个它独有的"天国奥秘之比喻"(可4:26~29),这比喻强调天国在人类历史中,有数个进程:先发苗,後长穗,再结子粒。这比喻说明,正如种植有生长之律,天国的发展也按一个属灵之律在进行,即是天国的发展,全是属灵力量的工作(即圣灵之能力)。人可以流汗做工,但至终收成与否,全是神的恩典【注52】

4. 作门徒的神学

符类福音记载了不少有关作天国门徒的轶事,其中一些门徒只可称为准门徒,一些则确实是天国的门徒。兹从两方面分别记述:

  1. 作门徒的邀请与挑战

    "门徒"一字(mathetes)有三个基本意思【注53】

    在符类福音里,数段经文说明耶稣向多人发出作天国门徒的邀请,主要有七点:

  2. 作门徒的权能与责任

    耶稣呼召十二门徒在祂回天家後,成为祂在地上的代言人。可3:14指出耶稣选立他们的二大目的:

    此外,耶稣又给他们权柄,能赶鬼治病(太10:1=可3:15=路9:1),这些权能乃"旧约门徒翻版"所拥有的(如摩西丶以利亚)【注57】。门徒出发传天国的福音(路9:2),他们的使命类似旧约的先知,他们的生活依赖领受福音者的供养(太16:9~11=路9:3~4),因此他们的生活费用,亦类似旧约祭司的生活方式,不用自己作工维生。再且,他们具有宣告审判那些拒绝天国福音者的权柄(太10:12~15=路9:5)。他们的权柄与旧约君王之权相若,亦与大卫宝座的君主,如大卫丶所罗门丶约西亚等类同【注58】。他们秉承旧约时代神国之中保的权利,努力将天国福音传开(路9:6)。但耶稣却"吩咐"(apsotello,意即"差遣",与"使徒"的字根相同),他们只可往以色列地去,切勿踏足於外邦地(太10:5~6)。这吩咐显然与太28:19(可16:15=路24:47)的教会大使命矛盾。这矛盾乃是因为天国是先给神的选民的(参约4:22;徒13:46;罗1:16;2:9~10),因为犹太人是直接承受救赎应许的後裔,这是基於神与亚伯拉罕所立之约,而犹太人只是神使全地蒙福的器皿,故使人蒙恩者自己必先得恩,是千古不变的定律。

    不过外邦人在天国里有份,在旧约(如赛49:6;52:10;60:10)及福音书里(太8:11;10:18;15:27;24:14;28:19)都异常显着。再且耶稣这样吩咐也是一种宣道策略,因为门徒没有与外邦人交往的知识与经验,更不用说向他们传道了【注59】。在领受行神迹的权柄後,若他们在外邦人地区传道,一定会忍不住想用天火毁灭外邦人(参路9:52~56)【注60】,故耶稣这样的吩咐是极为明智之举。但在犹太人弃绝天国後,福音策略便转向万邦了。

  3. 作门徒的代价与赏赐

    十二门徒是特选之人,他们是耶稣经过长夜祷告後,在众人当中挑选的(参路6:12~13丶17)。他们拥有旧约中保的权柄,要将天国福音传给选民,又蒙神赐与独特之权能,证实他们的身分丶使命与信息。

    要成为耶稣的门徒,必须付上许多代价,这些代价虽然很大,但其赏赐也是极令人钦羡的。耶稣很清楚地列下作门徒的各种代价:

  4. 忠心等候(太25:14~30=路19:12~26)

    忠心等候是天国门徒一个生活的表徵。在"按才干与责任"的比喻里,耶稣称赞那领五千银子丶二千银子的仆人忠心良善,因为他们对主人的"回来"有信心,愿意等候,故殷勤工作,务得主人回来後称心满意。那领一千的仆人,却将银子埋藏起来,不论他给主人什麽样的托词(太25:24~25),终不能享受"主人的快乐"(象徵天国筵席的喜乐),反在黑暗之地哀哭切齿(太25:30)。

    路加的比喻在多方面类似马太的,如在主题重点上(忠心),故事架构上(主人远行将要回来,主人分银子与仆人,忠心与失职仆人的收场等)。但两者的差异也不少,如仆人数字不同,银子分配不同,忠心仆人的赏赐也不同(路加记载"管城";马太记载"享受主人快乐")。不少学者认为耶稣是在两个不同场合里,讲类似的比喻【注68】。但两者间共同强调的重点,乃是忠心等候主人回来,这是天国门徒该有的本色。

    "忠心等候"是耶稣在不同比喻里皆强调的(如太24:45=路12:42),忠心托管神的恩典(如财银),也很重要(路16:10~13),因为惟有忠心才能显出天国门徒对天国的信任。

5. 橄榄山论谈

在耶稣众多谈论中,橄榄山论谈可说是论谈中的论谈;因为这篇论谈是在橄榄山上说的(太24:3可13:3),故名"橄榄山论谈"。这论谈是应门徒的两个问题而发的:

1 什麽时候有这些事(指圣殿被毁灭)? 太24:3下=可13:4上=路21:7上
2 你(耶稣)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有何预兆? 太24:3下=可13:4下=路21:7下

橄榄山论谈的主题,可分四部份:

1 人子降临前的预兆。
2 人子降临时的情形。
3 因人子即将降临而有的预备。
4 人子降临後的状况。

  1. 人子降临前的预兆

    据门徒的领会,他们认为圣殿被毁灭就是耶稣回来和世界末了的预兆之一。对门徒的问题,耶稣按着次序将预兆说出,共有七项:

    1 假基督出现迷惑世人(太24:5=可13:6=路21:8)。
    2 打仗及打仗的风声,冷战与热战皆有(太24:6上;可13:7上=路21:9 上丶10)。谈到战争,耶稣要门徒体会这不是末日大战(末期还没有来到,太24:6下=可13:7下=路21:9下),这"末期"就是太24:3的"降临"和"世界的末了"。
    3 世界各处有内战及国际性的战事(太24:7上=可13:8上)。
    4 饥荒丶地震相继出现(太24:7下=可13:8下=路21:11)。饥荒是战争之时及之後的必然结果,地震是末日自然界的不安,也是旧约多处的预兆(如耶14:12;21:7;结5:12;14:12~23)。在此时却介入一句末世的预兆(太24:8),这些灾祸只是灾难(odinon),意"难产之痛"。犹太人常以此阵痛形容弥赛亚国度建立之前的阵痛灾祸【注69】(参耶30:7;但12:1)的"起头(arche),意"开始"。
    5 在这时,门徒(原文是"你们")可能代表以色列人被陷在"患难"里("患难"thlipsis,意"压榨"),甚至为主殉道(太24:9上=路21:16下;马可在此处特别强调信徒的遭遇,可13:9)。历世历代以来,反犹太主义(Anti-Semitism)已司空见惯,但在末世之时,这风潮会更大。非犹太信徒要为"我的名"之故,被万民恨恶(太24:9下),很多信徒再重演犹大出卖主的历史,又被举报他们是信神的人(太24:10=可13:12=路 21:16上)。
    6 假先知四出迷惑世人(太24:11),因为这些"不法的事"(anomia意"无律法")众多,故多人对神之爱及彼此之爱也冷淡了(太24:12)。惟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即能进入天国(太24:13=可13:13=路21:19)。
    7 天国福音传遍天下,然後末期来临(太24:14)。

    太24:15的首字"所以"(oun,中文漏译),将这些预兆带至一个"预兆中的预兆"的时期。换言之,当人看到这些事出现时,就是接近末期之时了,这预兆中的预兆,正是先知但以理曾预告过的,就是当那"行毁坏可憎者站在圣地之时"(太24:15=可13:14上)。

    "行毁坏可憎者"在但11:31是指安提奥古四世,在主前167年亵渎圣殿的恶行;而此字在但12:11显然是指末世的敌基督。在耶稣口中,这位人物也是末世的敌基督【注70】。当他出现时,世界(尤其是巴勒斯坦地)将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太24:16~22上=可13:14下~20上),但为选民之故,灾难不会延长(太24:22下=可13:20下)。在末世,敌基督丶假基督丶假先知等迷惑世人(包括选民)似甚成功(太24:23~26),直至人子降临的日子(太24:27~28)。

    在论及人子降临前的各项先兆後,路加又加插一段他独有的资料,这段资料也是人子降临前的另一个预兆。路加从耶路撒冷被围丶成为荒场丶大逃难丶大被掳,圣城被外邦人践踏,直至外邦人日期满了,作了一个概括性的预告(路21:20~24)。这一段预兆,其实是将"选民受苦日子缩短"这事再进一步解释,因为正如马太所言,耶路撒冷城常常杀害先知,打死那奉差遣来的人,又不肯接受耶稣多次聚集他们於神的翅膀下,所以他们的家必然成为荒场(太23:37~38),於是耶路撒冷便进入外邦人践踏的日子里。这段日子按新约历史来看,发生於主後70年,直至践踏日期结束。在旧约里,一国统治(践踏)别国,亦有预先固定的日子(参耶27:7),此处,神用这方法"管教"选民,一来是作一种惩戒,二来也是为了使外邦人蒙恩(参罗11:11~12)。对神藉此向外邦人施恩的奥秘,保罗赞不绝口(参罗11:33~36)。

  2. 人子降临的情形

    人子降临时,自然界也大大改变(太24:29;结32:7;珥2:10),祂的兆头显在天上(太24:30)。"兆头"(semeion)意"记号"。此字在此颇令人费解,有说这是指"十字架显在空中"(如屈梭多模及早期教父),像君士坦丁有一天晚上所见到的异象。有说因为此字与"号筒"(太24:31)连在一起,故其意义为"旗帜",而此字在民21:8译"杆子",在赛11:12及49:22作"大旗"。有说"兆头"乃指神的荣光,正如耶稣降生时,神荣光曾显在天上,当耶稣复临地上时,神的荣耀会陪祂回来(参结43:1)。无论怎样解释,都指人子大有能力,从天而降(太24:30=可13:26上=路21:27),并差遣使者将地上选民从四面八方召聚而来(太24:31=可13:26下),这是进入弥赛亚国的召集,无人遗漏。路加在此补上一句,这是"你们得赎的日子近了"(路21:28)。"得赎的日子"非指灵魂体得救,而是指国家性的得赎。换言之,从上文听众得悉耶路撒冷被围丶被毁丶成荒场丶被外人践踏,"天国从他们手上夺去"的事实,活现在眼前;如今国家得赎丶复国,门徒的问题有了解答(参徒1:6),亚拿的盼望与等候也获得实现(参路2:38),读者的心必然充满安慰。

  3. 人子降临的迎接预备

    为了使听众对人子复临能够作适当的准备,耶稣讲了五个比喻:

    1 无花果发枝叶的比喻。 太24:32~36
    2 挪亚日子的比喻。 太24:37~44
    3 善恶两仆的比喻。 太24:45~51
    4 十童女的比喻。 太25:1~13
    5 按才干受责任的比喻。 太25:14~30

    在这五大比喻中,每一比喻内皆有难解的经文,是新约中甚宝贵的比喻:

    上文五大比喻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每个比喻的结束都有一句:人子回来的日子是人不知道的(如太24:36丶42丶44丶50;25:13)。最後一个比喻虽然没有"不知道"或是"想不到"等字句,但还是有同样的语气,因为那领一千的仆人,在想不到的时间,主人忽然就回来了,他更想不到,主人会如此惩罚他,而且他永远也想不到,自己的後果是哀哭切齿。这些比喻都是为了劝勉信徒,要相信人子一定会回来,虽然会延迟,却不能因此疏懒不作工,反因为"不知道主人何时回来",更要积极警醒等候。

  4. 人子降临後的情况(太25:31~46)

    太25:31连接24:31(太24:33~25:30可作插段),提到人子降临为要荣登宝座(应验耶23:5;赛9:7;亚9:10等预言不赘),这里所说的并非一个比喻,而是预言。

    这时,万民在人子面前聚集(太25:32),人子以审判官的身分,如牧人般将万民分为山羊队与绵羊队,绵羊队可以承受创世以来为他们预备的国(太25:34)。承受天国在登山宝训的八福中早有讲述(太5:5),这国是神从创世以来早已预备的,这些人能承受神国,全因为他们在某一时间内,对"我的弟兄"(中译"我这弟兄",太25:40)存好感,并在他们有需要时给予帮助,使他们能渡过难关。

    "我的弟兄"是谁,众经学家的解释甚为分歧:

    最後一说似乎更符合圣经预言耶稣回来那世代的背景,因为历代信徒都是天国的托管者。在这时代,接待信徒便是接待天国,是一项可触摸得到的见证(如喇合接待两个以色列探子)。若将接待我的弟兄解释作世上的一些慈惠服务,就完全脱离这比喻的路线脉理了【注74】,故此耶稣所说预告的时代,不是指今世,而是末世之时,在那时世界已经进入一段前所未有的大灾难时间内(参太24:9~10=可13:9丶12~13=路21:12~16)。犹太人是敌基督所逼迫的对象(但7;8;启13:7),在此时若对犹太人"友好",就会受敌基督所敌视,因此若要向犹太信徒表示任何的关怀或协助,自身也必蒙上不白之冤,或遭遇生命的危险。可见向他们表示友善,亦需要颇大的信心才能,这就是人子分辨公羊或绵羊的准绳。固然在任何时代,凡为神的信徒做一件好事,就如同做在主身上(参太10:40),但在敌基督统治世界的时代(即基督复临地上之前的时代),也是敌基督向犹太人大肆逼迫之时,若向神的选民表示好感,极易受到排斥。

    至於那些对"我的弟兄"不善者便被咒诅,进入神为魔鬼与其使者所预备的永火去(太25:41)。永火本不是为不信的人而设,只是世人宁愿跟从魔鬼,以致走进神为魔鬼所预备的永刑里(太25:46)。这是耶稣最後一次对门徒的教导,下一步就是受难周的高潮了。

C. 耶稣的异行

耶稣的"异行"是有关耶稣奇异的行为及耶稣的神迹。耶稣奇异的行为都充满神学意义,包括耶稣与众不同的洗礼丶试探丶山上变貌丶骑驴进京丶最後晚餐丶十字架和复活等;而耶稣的神迹则彰显神的权能,其中亦有甚多神学意义。

1. 受洗与试探

  1. 受洗之目的

    耶稣的受洗,刻画祂正式传道的开始。祂来到约但河受约翰的洗礼,但施洗约翰拒绝给耶稣施洗(太3:14)。"拒绝"(diekoluen)中译"拦住",这是个进行式动词,指约翰坚决不肯给耶稣洗礼;据约翰的领悟,耶稣是弥赛亚,而他是弥赛亚的先锋,他在地位上是不及弥赛亚的,正如受祝福者与施祝福的是高低地位之分,并且弥赛亚是无罪的,亦是救人脱离罪的(参约壹1:29),故不肯为祂施洗。但耶稣告诉他两个可施洗的原因:

  2. 暂且许我(aphesarti,意"现在许之",太3:15上)

    耶稣认为祂的水礼是为了一个暂时性的需要而做,因为祂的水礼乃是认同罪人的需要。而且洗礼也间接指出罪的存在,因祂正准备成为代罪受苦的仆人。

  3. 我们理当尽诸般的义(太3:15下)

    大部份学者认为这里所说的"义",是赛53:11的"义",这个义是要神的义仆才能完成的【注75】。故此耶稣对约翰说:"我们理当这样行"(一个施洗,一个受洗成为"我们")才能完成神的要求,将义带至人间。

    犹太人认为,作为一个义人(参路18:9;徒7:52),他一生至少必须履行律法上三方面的要求(割礼丶献祭丶洁净礼),才能进入神的恩约里,成为恩约团体的一份子【注76】

    耶稣此时透过这水礼,公开表示祂认同约翰的信息:"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同时也以这个"洁净礼"表示祂是遵守神律法的"义人",如今开始执行弥赛亚的使命【注77】。正如D. K. Campbell说:"透过祂的洗礼,耶稣好像向神发出一个『效忠的宣誓』,一生始终不渝,完成神对人行义的要求"【注78】

  4. 耶稣可犯罪吗?

    耶稣受洗後,立即被圣灵引到旷野受试探。符类福音以不同的字,来描写试探全出自圣灵的作为:

    可见整个过程是神主动及设计的,其目的在於:

    至於"耶稣是否可以犯罪"这个神学大难题,初期教会已争议甚久,至今不断,意见不一,归纳有二:

2. 神迹奇事

  1. 神迹奇事的字义

    四福音中记载耶稣的神迹奇事共有43次(W. C. Scroggie却说有35次)【注82】,只是在符类福音里,耶稣的神迹似乎是强调神迹的"大能",那是"天国临到"选民的记号;而约翰则强调神迹是神工作的标志,是耶稣身分的证明。

  2. 神迹的神学意义

    马太福音共记载约22个耶稣的神迹,在他的福音书里,甚多神迹与旧约的预言产生密切的关系(如太8:17;12:15~21),这就是说耶稣的神迹都是为了证明祂是神差派而来的弥赛亚。S. Johnson说:"马太所记载的神迹,不像马可那样详尽,因为他记载神迹的本意,是带着神学意味,目的是透过神迹来指出某些神学主题"【注83】

    马可福音共记载17个耶稣的神迹,可是在他的福音书里,多只强调耶稣确实有行神迹的能力,并没有像马太那样,将神迹与旧约有关弥赛亚的经文联结起来。路加福音也记载了约22次耶稣的神迹,在他的福音书里,耶稣的神迹也具有证明作用,指出耶稣确实是神的完人,这位完人也是人子,亦即神的弥赛亚。

    在符类福音里,神迹的发生往往与人的信心有关。对犹豫不信的人,福音书的作者指出"出於神的话,没有一句不带有能力"(路1:37)。"在人不能,在神却能"(太19:26=可10:27=路18:27);对於小信的人,耶稣责备他们:"你们这小信的人哪,为何胆怯呢"(太8:26=可4:40=路8:25);对大有信心的人,耶稣称赞他们,"这麽大的信心,在以色列我也没有遇见过"(太8:10=可2:5=路7:9)。信心确实是神迹能产生的先决因素(参可5:34;10:52),这些信心与耶稣是神的弥赛亚,是分不开的。换言之,神迹是耶稣为弥赛亚的确据【注84】

    耶稣的神迹可以分为二大类,一是医病赶鬼,二是克服大自然的;这两类皆证明耶稣是神的弥赛亚,前类称为"弥赛亚神迹"(参赛35:5~6),後者称为"弥赛亚的权能"。有关身体被医治的神迹,尤其是瞎子开眼睛的神迹,极有"末世价值"。在旧约里,医治瞎眼的权能全在神的手中(出4:11;诗146:8),也是弥赛亚的工作(赛29:18;35:5;42:7)。在福音书中,这项神迹也是最多记载的【注85】,耶稣也以此种神迹来证明祂是弥赛亚,如约9:32所记:"从创世以来,未曾听见有人把生来是瞎眼的开了",这是曾经赶鬼的法利赛人也不能做到的。不过福音书常用"得救"(sozo)一字,形容耶稣所行的各样神迹,如可5:34的血漏妇人,可10:42的瞎子开眼,路8:36格拉森鬼附等事件;连起死回生也称为"得救"(sozo,可5:23),马太称这种神迹为"弥赛亚的救赎"(太11:4~5)。这些神迹乃是弥赛亚国度的民生情形,他们被称为是配得那世界的人(路20:35)。

    至於有关弥赛亚权能的神迹,则强调连自然界之律也服在祂之下。这本是神赐给人的权能(参诗8:6~8),可惜人不能彰显此方面的权能(参来2:6),只有寄望在"人子"第二亚当身上;将来在神的国度里,万物都将得着复兴(参太19:28),到那时,万物就会逐渐恢复神原本创造他们的境界。查"复兴"(paligensis)一字的原文,意思为"再生丶更新"(如多3:5)。

3. 山上变貌

  1. 连接太16:28

    在该撒利亚腓立比境内,耶稣告诉门徒祂将要上耶路撒冷受苦(太16:21=可8:31=路9:22),又对门徒说,他们会在没有尝死味前,看到人子降临在祂的国度里(太16:28=可9:1=路9:27)。对此言,不少学者有不同的解释:

    第九论说,耶稣的宣告立刻就实现了,六天後(路9:28的"约八天"後,八天指一周後之意,六天指耶稣与门徒需要的旅途时间),耶稣与三个门徒在某处山上,祂在他们面前变化面貌。耶稣的形像如但7:9所描写,神在祂国度宝座上的形像一般(太17:2=可9:2~3=路9:29)。摩西与以利亚的显现,则印证旧约"律法与先知"的启示全部集中在耶稣身上。路加更记载他们谈话的内容,那是有关耶稣"去世"的事情(路9:31)。"去世"(exodus)意"离去",可以指上十字架,亦可指耶稣离开世界(升天)。

  2. 异象的神学意义

    彼得突然建议要为他们三人各建一座棚子,因他目睹此天国异象,立时想到庆祝住棚节。原来住棚节带有双重意义:一是存感恩心往後看,配合他们在旷野四十年无家可归,神给予他们生活上的供应与保守;二是存信心往前看,期待神在祂的国度里赐给选民永远的安息(参亚14:9丶16)。彼得看见当前的情景,立刻想到神国即将实现,应该预先庆祝一番。

    此时,天上有声音发出,再次证实耶稣的身分与祂的可靠性(太17:5=可9:7=路9:35)。门徒骤听天音,极其害怕,耶稣却摸他们,镇定他们的恐惧。立时天上的嘉宾突然失踪,只剩下耶稣一人,再一次表明祂才是门徒敬拜的主。

4. 骑驴进京

耶稣生平中的重要事件之一,乃是祂骑驴进京,这次事件的神学意义实在不容忽视,其重要性绝不亚於耶稣生平中其他的重要事件。此事件的神学意义可分三点:

  1. 旧约预言神将赐与以色列一个和平之君(赛9:6),在大卫帐幕中,施行公义审判(赛16:5),世人在祂的执政下,必得平安丶安息(赛32:23)。这位王将骑着驴驹,进入耶路撒冷,在全地上设立和平国度(亚9:9~10)。诗122:6大卫提醒选民为耶路撒冷求平安,以色列亡国及归回後,这些预言全无一点应验,但在以色列的圣民中,他们仍然热切盼望此日来临。所以等候平安之王的来临,是圣民每天的盼望,诗132:14的预言如今在骑驴进京这事件上,已经得到应验。

    为了要应验亚9:9的话(太21:4~5),整个过程经过缜密的安排後才进行(太21:1~3=可11:1~6=路19:29~34)。对犹太人来说,亚9:9是有关弥赛亚来临的经文,而他们认为这位弥赛亚是王:

    在古时,驴是富裕人丶祭司及君王代步的交通工具,若要表示他的秉政时代以"和平挂帅"作口号,便要骑上驴驹向百姓宣示(参王上1:33,所罗门诗篇17:32)。如今耶稣以此方式表示祂的国度是一个和平之国(参亚9:10)。

  2. 百姓夹道欢呼及其他各种行动亦富有神学意味,先是他们将衣服铺在地上。这是古今欢迎君王莅临的大礼(参王下9:13),如今百姓以此方式欢迎耶稣,表示他们确实接受耶稣是他们的君王。再且,他们以棕榈树枝铺在地上(参约12:13),此举也是迎接君王莅临的风俗(参"马喀比前书"13:51;"後书"10:7),也表示众民对祂的期待。最後他们高喊颂赞耶稣的话,直呼耶稣为"大卫之子",这正是弥赛亚的别号,又引用诗118:26大声喊叫,表示他们毫不质疑耶稣就是他们的弥赛亚了。

    旧约诗118:26,本是君王在圣殿里为国向神祈愿降福时,百姓因他所做的而发出的颂赞与感谢。路加在此处加上"在天上有和平,在至高之处有荣光"一语(路19:38),表示他们认定耶稣在地上给予人和平,而平安的来源乃是天上的神。但此语是顶奇异的,因为路加在耶稣降生时,曾述及天使在旁边宣布"在地上有平安赐与世人"(路2:14),此时却藉着朝圣者的口,下意识的说"在天上有和平"。可见当世人弃绝了神差遣到世上来的和平之君,地上便失去平安,平安只留在天上,直至他们说:"那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之时(参太23:39=可11:9=路13:35)。

  3. 全城因此大受"震动"(seio,意"地震",英文的seismic"地震"即由此字而来),四处打听耶稣是谁(太21:10)。耶稣虽然曾在耶路撒冷行过多起神迹奇事(参约2:23),因为祂此时夹在朝圣人群中,多人并不认识祂,因此与祂同行的人抢着回答:"他是先知耶稣"(太21:11)。犹太人传说在末世时,神将差遣祂的先知临到,正如摩西所预告的(申18:15)。这些朝圣者多有从加利利来的,因此他们特别加上这位先知是从"加利利拿撒勒"来的,表示他们以此为荣;很可能就因为他们称耶稣为先知,耶稣也逃避了当天被反对祂的人企图捉拿(太21:46)。

5. 最後晚餐

当天晚上,耶稣与门徒共进最後晚餐。这晚上的筵席也带来三个主要的神学重点:

  1. 立约的血

    耶稣以杯所盛载的代表祂的血,祂称之为"立约的血",有些经学家曾因此指这约为摩西的约(如出24:8)。但出埃及记虽然称摩西的血为立约的血,却没有提及"使罪得赦免"的宣言。另有学者视这约是一个神与选民所立的新约(如G. E. Ladd),这新约主要目的乃是赦罪,它所带来的果效胜过旧约。新约希伯来书指出,神将以新约取代旧约(来8:6~9),而这个新约正是神与耶利米所立的约(参耶31:31~34),在其中神应许赦免人的罪(耶31:34),这就回应"使罪得赦免"的宣告。

  2. 使罪得赦

    耶稣的血代表祂的生命,祂将自己生命献上,以命代命,成为完全的赎罪祭。门徒领受杯中物,并不是说,他们也成为赎罪祭,而是说他们领受了"血为多人流出"所带来的救赎效果。三十多年前,天使告诉马利亚,她的孩子要取名耶稣,因为耶稣要将自己百姓从罪恶中拯救出来(太1:21),想不到这拯救的方法是为人而死(参可10:45)。

  3. 我父的国

    耶稣预计,祂的死将使祂和门徒在地上的关系告一段落,但祂的死也与门徒建立了一个新的关系,那是"天人"的关系。因为这新关系,不少学者便认为"我父的国"是指耶稣复活升天後的地位;这关系将在神国降临地上时,才能"温故而知新"(太26:29=可14:25=路22:18;路加只说:直等到神的国来到)。由此可见,耶稣与信徒的契交是会"复新"的。在此处,耶稣又透露神的国将来会在地上建立起来。

6. 受死与复活

符类福音最後一个共通的重要主题,乃是耶稣的死与复活。在马太福音中,"受死与复活"这主题占了全书七分之一的篇幅【注86】,而马可更将这主题扩大到三分之一的篇幅;这主题在路加福音也占全书的四分之一。可见"受死与复活"确实是符类福音一项重要的神学主题。

在有关受死与复活的预言上,符类福音书多有记载。最早的"徵兆"在耶稣的比喻中出现,如回答约翰门徒的询问时,耶稣回答说,"日子将到,新郎要离开他们"(太9:15=可2:20=路5:35)。最清楚的一个预告,乃在该撒利亚腓立比境内,当彼得清楚表示他对耶稣的身分有正确的认识後,耶稣才指示门徒,祂必须上耶路撒冷受死与复活(太16:21=可8:31=路9:22)。最後一次的宣布,是在上耶路撒冷受苦的路上对门徒说的(太20:18~19=可10:33~34=路18:31~33)。受死原是弥赛亚降世的使命,祂来本是要建立神国,但建立神国的途径需要经过十字架,故此耶稣的信息常以神国为重,亦辅以代罪受死的宣告,并要求归向神的人要真诚悔改,才能进入神国。因此,当人痛改前非,接受耶稣的身分与祂所传的信息,将自己归入神国的统辖下,他便经历罪的赦免,脱离撒但国度的权势,并获得神国的义,此後他便得以靠着神的能力,在生活上彰显神国的义行。

  1. 代死的神学

    至於耶稣代死的神学意义,在符类福音里有四段经文不可忽略:

    总之,十架的神学可以有四个特性:耶稣的死是代罪的,是赎罪的,是带盼望的,是顺服的。

  2. 复活的神学

    耶稣的死,只是复活的预备,可见死并不是生命的结束,反而是达到天上宝座的途径,正如耶稣在以马忤斯路上向两个门徒说:"基督这样受害,又进入祂的荣耀,岂不是应当的麽"(路24:26)。

    撒都该人不信耶稣的复活(太22:23=可12:18=路20:27),但因为反对耶稣的缘故,他们竟与有复活神学信仰的法利赛人作起朋友来。但因保罗传耶稣复活的道理,後来他们又吵架分家了。

    耶稣复活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没有它,就没有基督教,保罗以此作为整个基督教信仰存亡的要点(参林前15:14)。复活也是初期教会信息的中心(参徒2;3;8:13),但复活在耶稣的时代似乎还未"深入信徒的心"(参路18:34;约2:22)。这是可以预料到的,因为当时还没有出现真正的复活这回事(拉撒路丶拿因寡妇之子等的复活不是永久性的,他们复活後,还是会死亡)。耶稣是初熟的果子,耶稣复活的神学带出三个意义:

D. 圣灵的工作

1. 圣灵与耶稣的诞生

圣灵的工作,在约翰福音里有异常显着的阐释。在符类福音里,虽然没有约翰福音那样丰富,还是有清楚的报导,因为福音书一开始,便记载耶稣的降生是圣灵感孕之故(太1:18=路1:35)。太1:18的"从圣灵怀了孕"原文(en gastri echousa ek pneumatos hagion)意"从圣灵有了孩子",这是圣灵的工作,强调耶稣的来源是圣灵;而路1:35则谓圣灵要临到马利亚身上。两者都强调耶稣的降生是圣灵特别的工作。法国神学家F. Godet说:"耶稣的降生正如亚当的诞生般,全是神的创造;是圣灵创造一粒种子在马利亚胎中,使之长大成人,成为至高者的儿子"【注89】

2. 圣灵充满

如耶稣般,祂的先锋施洗约翰的诞生也是神奇无比,那时他的父母皆年纪老迈(路1:7),但神让他们老年得子,天使向撒迦利亚宣布,施洗约翰在母腹中已经被圣灵充满(路1:15),他的父母也分别被圣灵充满(路1:41丶67)。

被圣灵充满的约翰,长大後便随着圣灵的引导而行,一生完全受圣灵的带领。他的母亲被圣灵充满,就开口颂赞耶稣的母亲是有福之人(路1:43~45);他的父亲被圣灵充满,就说预言称颂神的拯救(路1:67~79)。路1:15的"充满"原文(plesthesetai)本意是"完全占有"或"倒满丶注满"(在路1:23译作"已满",1:57作"到了",2:21作"满了",21:22作"应验");此字与圣灵一起用的时候,表示被圣灵全部控制丶指引丶领导。故此以利沙伯在圣灵充满下知道马利亚是"我主的母"(路1:43);撒迦利亚在圣灵充满下能预知以色列将来的前途。西面有圣灵"在"(epi,这字在路1:35译作"临到")他的身上,又有圣灵的"启示"(kechmatismenon,本意"作生意",路2:26),此字後来演变成为"给忠告","求神明指示"。此字在耶25:30作"预言";在伯40:8作"拟定";在太2:12丶22;徒10:22;来8:5;11:7等处皆译作"指示"【注90】。西面又有圣灵的"感动"(entopneumati,意"在灵里",路2:27),因此他像撒迦利亚般能将弥赛亚的救赎工作丶被拒绝的遭遇等预告出来(路2:29~35)。

同样,耶稣受洗後,随即被"圣灵充满",被"圣灵引领"至旷野接受试探(路4:1)。在受试探的过程中,耶稣依靠神的大能,大大战胜撒但的试探,正如路加所言:"耶稣满有圣灵的能力,回到加利利,他的名声就传遍了四方"(4:14),祂的一生也彰显圣灵的充满。

3. 圣灵与火

施洗约翰介绍耶稣时说:"他是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太3:11=可1:8=路3:16),意即他是用水给人施洗,基於人的悔改(太3:11的"叫"字原文eis,可意"基於",即英文的on the basis of,参徒2:38);约翰的水礼,如彼得的水礼,不能叫人悔改,反是"基於人的悔改"才给人水礼。

而耶稣的"水礼"却是用圣灵与火施洗,意即耶稣的来临将人引入一个新的时代里,是圣灵内住信徒的时代,这圣灵的工作如火一般,可以炼净人心,使一切杂质(代表罪)皆被炼净。火的功用之一是炼净,正如炼金者的火一般(参玛3:2~3)。

查"用圣灵与火"的原文(en pneumati hagio kai puri)与约3:5的"从水和圣灵"的原文(ek hudatos preumatos)在文法格式上是一致的。故此太3:11的"圣灵与火"的"与"字,也是一个"以下释上"的用法,即下一个名词解释上一个名词,表示火的功用与圣灵一般,同是炼净的作用【注91】,没有被圣灵炼净者,便像糠 般将被不灭的火烧尽了(太3:12)。虽然有些学者认为"火"是审判的象徵(如Ridderbos),但是并非耶稣降生的目的。

路4:18~19记载,当耶稣宣读赛61:1~2时,祂故意没有将第2节下半的"神报仇的日子"读出来,因为那是有关弥赛亚的审判,而弥赛亚的审判是将来的,在祂第二次再临时才会发生。

4. 圣灵与耶稣的使命

在耶稣的生平中,祂一生都没有离开圣灵的引导,行事完全按着圣灵的大能而行。

  1. 耶稣受膏立

    耶稣受水礼後,祂从水中上来,看见天开了,圣灵像鸽子般降落在祂的身上(太3:16=可1:10=路3:22)。这个肉眼可见的异象,也出现在五旬节当天(参徒2)。但圣灵的降临为何像鸽子?各界学者有不同的解释:

  2. 亵渎圣灵之罪

    一次,耶稣医治一个被鬼附着丶又瞎又哑的人之後,众人称赞这真是大卫之子丶弥赛亚独有的权能(太12:23=可3:20=路11:8)。众人的惊讶正像温文谦和的尼哥底母的反应(约3:1)。但法利赛人听见就说,这个人赶鬼无非是靠着鬼王别西卜(太12:24)。耶稣对他们说,一切众罪皆可得赦免,连干犯人子之罪也可以赦免,惟独亵渎圣灵,干犯圣灵者,今生来世都不得赦免(太12:31~32=可3:28~29=路12:10)。

    在此处,耶稣指出干犯人子的罪比亵渎圣灵的罪还轻,可得赦免,因为那是一时否认耶稣是弥赛亚的罪,这人日後若痛改前非,必然获得赦免。但亵渎圣灵之罪,从上文背景来看,是一种历史性的罪行,当时能犯,别的时代都不能(如钉耶稣在十架上)。此罪是否认耶稣行神迹的权能是出於圣灵的能力,反说是靠着撒但的能力而行,这人便落在一种决定性反对神的光景里。这种罪并非言语上的罪,而是一种顽梗硬心的态度。William Lane说,干犯人子的罪如同反对福音,日後若悔改便得赦免;但亵渎圣灵乃是一种明知故犯的罪,即明知耶稣以弥赛亚的身分靠圣灵的能力行神迹,却硬说祂不是,这是一种硬心的反对,便与救恩断绝了【注92】。旧约也有一些事例,说明有些罪是永远不得赦免的,如民15:30~31;撒上3:14。D. Guthie曾说,一位真信徒不会犯此罪,因为他已经有圣灵内住心中,只是那些"看惯"耶稣神迹的法利赛人,一直硬着心肠,不肯接受耶稣是靠圣灵能力行神迹,这等人已经落在一个心田刚硬的地步里【注93】。C. C. Ryrie解释说,干犯人子的罪,等於不信丶不明白耶稣的身分与自称,如保罗的见证;但亵渎圣灵的罪,就如同站在撒但那一边,认同撒但的权能,那不是口舌的罪,而是内心的罪。耶稣曾邀请法利赛人与祂相合(太12:30),希望他们在心中悔改接受祂(太12:33~35),只是他们坚拒耶稣的邀请,还说祂是靠鬼王行神迹【注94】

  3. 耶稣教导圣灵的工作

    在符类福音中,圣灵的工作常在耶稣的教导内,主要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