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甚麼是不可隨私意解說?
<->經文:彼後1:20
第一要緊的,該知道經上所有的預言沒有可隨私意解說的。
彼得謂聖經的預言沒有可隨私意解說的,然而究竟甚麼是不可隨私意解說?
查「沒有可隨私意解說」原文逐字之譯文如下:「ou(不可)ginetai(產生)idias(私自)epileiseos(解釋)」,意說「不是自己產生出來的解釋(啟示)」,這是論預言的來源問題,不是如俗解「以經解經」(如C. C. Ryrie)的釋經原則問題,或憑著自己的私意亂解神的話(如陳終道)。彼得意思乃是,預言不是人能想出來的,而有其獨特的來源,正如彼後1:21所說「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神的話來」,故此本節是論啟示來源的問題,非討論如何解釋聖經。
<-->2. 甚麼是「聖靈感動說出神的話來」?
<->經文:彼後1:21
因為預言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神的話來。
接著上文的思路,彼得續釋預言的來源不是出於人「意」的(thelmati,意「旨意」),乃是由聖靈感動人說出神的話來。「感動」(pheromenoi,意「背負」)在徒27:15、17同字譯作「颳去」及「飄去」,表示聖靈的工作如同巨風一般,將船抓住(如被人抓住),然後風吹向哪裏,船就飄向那裏;風要去之處,也是船到達之處。此字在徒2:2譯「吹過」,表示聖靈使人不自禁地說出別國的話來。彼得當日被聖靈感動,不由自主地說出別國的語言,這事件在他腦海中盤旋甚久。如今他要表達聖靈感動聖經作者寫出神的話語來時,便以此、為舉例、借喻,指出預言的來源非出自人意,完全是聖靈「背負」的工作,像媽媽將孩子背負起來,到媽媽要達到的地方去。
<-->3. 為何天使也不控告假師傅?
<->經文:彼後2:11
就是天使,雖然力量權能更大,還不用毀謗的話在主面前告他們。
在彼後2:1~3、10~22裡,彼得將假師傅的特徵描繪得入木三分,淋漓盡致。其中他說「連力量權能大的天使也不敢用毀謗的話在主面前控告他們」,此言叫人摸不著頭緒,因為天使是靈界的造物,與屬肉體的假師傅並不共同生活在世上,何以有此言及何解?
原來此處的天使是指好天使,他們心地善良謙和,不會將別人的錯誤(此處指假師傅)故意誇大詆毀對方。這裡表示,世人的活動有天使監視或保守(如徒12:15說天使暗中保護使徒;民20:21~35有天使攔阻和警告假先知巴蘭)。聖經中記載的天使是有工作的(參詩34:7;來1:14),既需工作,便需向神作報告(參亞1:11)。故此天使暗中看顧屬神的人和留意惡人的詭詐,便不足為奇了。有些學者將此處的假師傅當作墮落天使,意指善天使也不敢毀謗惡天使,如猶8~9。但此段所描寫的假師傅則甚麼都敢為【註1】,此見解似不是彼得的重點。
天使對假師傅的行事,在神面前並沒有作誇大的報告,他們只忠誠地將假師傅的行為向神說明;相對那些假師傅對忠心的神僕(真師傅),卻用詭計和捏造的言語毀謗他們,像沒有靈性的畜類(彼後2:12),這等人是「自取速速滅亡的」(彼後2:1)。
<-->4. 這些人到底有沒有得救?
<->經文:彼後2:20
倘若他們因認識主──救主耶穌基督,得以脫離世上的污穢,後來又在其中被纏住、制伏,他們末後的景況就比先前更不好了。
本節的「他們」是誰,有二個不同的見解:
(1)他們是全段的中心人物──假師傅【註2】。
(2)他們是彼得後書2:18的「剛脫離妄行」的初信者【註3】。
若以他們末後的情況「比先前更不好」(彼後2:20)及作者寧願他們「倒不如不曉得為妙」(彼後2:21)這樣的心境,可見這些人是曾聽過福音卻不肯相信與接納的人,故以形容假師傅的可能性較大。因為假師傅對真理必有一般的認識,只是後來他們走了偏差的路,或者是他們從起初就是假信的(如猶大)。若以第二見解為準,那會變成一次得救非永遠得救,就與其他經文大大相違了。
<-->5. 本段是否支持「無千禧年論」?
<->經文:彼後3:10~13
但主的日子要像賊來到一樣。那日,天必大有響聲廢去,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燒盡了。這一切既然都要如此銷化,你們為人該當怎樣聖潔,怎樣敬虔,切切仰望神的日子來到。在那日,天被火燒就銷化了,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鎔化。但我們照他的應許,盼望新天新地,有義居在其中。
據上文(提後3:4~9),主降臨的應許是肯定的,至今還未應驗,因現今是寬容時期(彼後3:9),況且神對時間的算法不像世人,沒有長短之分,只有肯定之實(彼後3:8),而且主降臨是隨時隨刻的(彼後3:10)。到祂再來之時,若天地都大大改變,而成為新天新地(彼後3:11~13),這樣照此未來的進程,似是沒有千禧年國的出現,是否屬真?
事實上,彼得在這裡不是論末世事件發生的次序,他只概括地指出,主再來是一個肯定的事實,主再來後舊天地會全然改變,有形質的萬物皆被火銷化,新天新地取而代之(彼後3:13),所以彼得盼望讀者不必懷念「現今的天地」(彼後3:7),只當殷勤事主,敬虔度日,將來安然見主便好了(彼後3:14)。
彼得於此並非討論有千禧年或無千禧年,乃論有主再來及無主再來的事。至於有無千禧年的討論,主耶穌亦沒有詳加解釋,信徒需留意經文的上文下理及末世預言全面性的啟示,這樣才不會掛一漏萬。
<-->6. 「主的日子」及「神的日子」是否相同?
<->經文:彼後3:10~13
但主的日子要像賊來到一樣。那日,天必大有響聲廢去,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燒盡了。這一切既然都要如此銷化,你們為人該當怎樣聖潔,怎樣敬虔,切切仰望神的日子來到。在那日,天被火燒就銷化了,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鎔化。但我們照他的應許,盼望新天新地,有義居在其中。
不少人將「主的日子」(彼後3:10)及「神的日子」(彼後3:12)當作二個不同的事件或時期;前者(主的日子)等於「主再來」,「神的日子」等於「永遠國度」(如陳終道、C. C. Ryrie)。這樣解釋忽略了「主」與「神」是互用字(如C. Bigg)【註4】,正如「天國」與「神國」也是互用詞,硬將之分開,會產生武斷的結論。再且有古卷將「神的日子」寫作「主的日子」。以此來看,彼後3:10、12的二名詞便無不同了。
彼得引用「主的日子」一詞是指向主再來的日子,祂的復臨像賊一般,叫人不知祂何時來到。聖經已有多處述及主的再臨像賊一般(如太24:43;帖前5:2;啟3:3,16:15),彼得卻用「神的日子」一詞,是指向神在永恆裏永遠是王的意義,這是主再來後必然接著發生的,所以彼得照用主再來的日子(神的日子),引進新天新地的出現,正如先知以賽亞也將新天新地的景況與禧年國的景況置於一起,像一個分不開的整體,因為先知認為禧年國是新天地境界的一部份也(參賽65:17-18)。
<-->7. 現今天地如何被烈火銷化?
<->經文:彼後3:7、10~12
但現在的天地還是憑著那命存留,直留到不敬虔之人受審判遭沈淪的日子,用火焚燒。…但主的日子要像賊來到一樣。那日,天必大有響聲廢去,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燒盡了。這一切既然都要如此銷化,你們為人該當怎樣聖潔,怎樣敬虔,切切仰望神的日子來到。在那日,天被火燒就銷化了,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鎔化。
彼得謂現在的天地將被火「焚燒」(彼後3:7,原文沒有「焚燒」字),一切有形質的都被烈火「銷化」、「燒盡」(彼後3:10)、「鎔化」(彼後3:12)。但若有形質的都被燒為灰燼,是否新天地為一個抽象的境界?
查「形質」(stoicheia)一字原文意「行列」、「排列」,此字在加4:3、9;西2:8、20皆譯「小學」;來5:12作「初步」;同字動詞多譯作循規而行(如徒21:24;羅4:12)。在本處(彼後2:10、12)意為「基本元素」,即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元素或基本個體(如日月星宿、河嶽百獸、生物植物),這些在主的日子來到後都會被烈火(喻煉淨,如彼前1:7、4:12,非肉眼所見的火)「銷化」(luthesontai,意「毀滅」、「廢除」)、「燒盡」(katakaesetai,意「全毀」,有古卷用eurethesetai,意「赤露敞開」,取代katakaesetai,如NIV)及「鎔化」(tlketai,意「燒毀」),這三字皆形容神將煉淨現在的天地。至於祂如何行之,彼得沒有更進一步透露,不過,彼得顯然深受舊約數段末世經文所影響(如賽34:4;彌1:14;瑪4:1),那裏皆預告神將會用火來審判大地,用火煉淨舊天舊地。
<-->書目註明
<->
【註1】如K. O. Gangel, "ⅡPeter," BKC, Victor, 1983, p.872; J. B. Mayor, The Epistle of Jude,ⅡPeter , Baker, 19071979, p.129.
【註2】如E. A. Blum "Z&t", EB C, p.282.
【註3】D. A. Dunham, "An Exegetical Study ofⅡpeter 2:8~22", Bibliotheca Sacra, 140, Jan-Mar1983, p.51; J. Laney, Answers to Tough Questions, Kregel, 1997, p.321.
【註4】C. Bigg "Ⅱpeter" ICC, T & T. Clark, 19011915, p.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