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耶穌如何在信徒身上得榮耀?信徒又如何在祂身上得榮耀?
<->經文:帖後1:10、12
這正是主降臨、要在他聖徒的身上得榮耀、又在一切信的人身上顯為希奇的那日子。我們對你們作的見證,你們也信了。……叫我們主耶穌的名在你們身上得榮耀,你們也在他身上得榮耀,都照著我們的神並主耶穌基督的恩。
帖後1:10在論及主再來的啟示真理時,以二個目的infinitive 句子「得榮耀」及「顯為希奇」表達之。保羅說主的「降臨」(elthe,意「來到」)有二個目的: 在信徒身上得榮耀。表示主的再來是榮耀的,信徒是神分別為聖的人,在此稱聖徒,他們於此時得榮耀的生命,是救贖生命到終點之時,便稱為「在聖徒身上得榮耀」(帖後1:10上)。在信的人(平行句子,「信的人」相對「聖徒」),主再來是個顯為希奇的日子(帖後1:10下)。
「顯為希奇」(thaumasthenai,意「驚訝」、「驚喜」)表示主的再來是令信徒驚訝不已、讚嘆不絕的時刻,因為這是救贖達到高峰之時。「得榮耀」這字的主詞是耶穌,是主自己在此時得見其救贖之工在聖徒身上全部完成,是享榮耀的時刻。「顯為希奇」這字的主詞是信的人,他們於此獻上讚美不絕的感恩,因救恩偉工現已來到終點了。
帖後1:12的主題思想沒有變,與1:10相若,只是此節的主人是神自己,祂見主耶穌榮耀的工作得以在信徒身上完成,又信徒在主耶穌那裡得到榮耀,這是父神得榮耀的時刻。
<-->2. 「主耶穌的降臨」與「我們到祂那裡聚集」有何關聯?
<->經文:帖後2:1
弟兄們,論到我們主耶穌基督降臨和我們到他那裡聚集。
顯然保羅在帖撒羅尼迦教會時,多傳講主再來前後的真理,但仍有一些地方待澄清,如:有關「主的降臨和信徒到主那裡的聚集」的事。查「降臨」與「聚集」二字原文皆是名詞,由一個冠詞(article)指定,表示串連的連接詞「和」字不是作連接性的用途,而是一種「下釋上」的用語;即下個名詞與上個名詞的意義彼此相通,「和」字可譯為「就是」。全句意指「主的降臨就是我們到他那裡聚集」【註1】,顯然「我們到他那裡聚集」是帖撒羅尼迦前書4:16所提及的信徒被提那回事。若主降臨是指主降臨回到地上來,那全世界的信徒如何到祂那裡聚集?若主降臨是帖撒羅尼迦前書4:16的「降臨」,那麼「到他那裡聚集」,便是帖前4:17的「在空中與主相遇」了【註2】。
<-->3. 這「日子」是指甚麼日子?
<->經文:帖後2:2
我勸你們:無論有靈、有言語、有冒我名的書信,說主的日子現在到了,不要輕易動心,也不要驚慌。
「主的日子」一詞是舊約先知們慣用指定彌賽亞在地上建立國度前後的日子。這段日子可分為二個時期,一是國度設立前,地上發生大災難的時候,俗稱「災難時期」(如太24:4~26),是為審判時期;先知耶利米稱之為「雅各的患難」(耶30:7),其他先知各有不同的名稱,如「耶和華大而可畏的日子)(珥2:31)、「耶和華降罰的日子」(賽2:12;俄15)、「耶和華發怒的日子」(番1:18)等不贅。另一是指國度設立時,彌賽亞回到地上執掌王權之時,這是祝福時期,俗稱「國度時期」;先知以賽亞稱之為「末後的日子」(賽2:2),但以理呼之為「聖民得國的時候」(但7:22),其他先知均以不同的名稱描繪這段日子(參何2:18~23;珥3:18~21;摩9:11~15;彌7:11~12;番3:9~14;該2:23;亞14:16~21等不贅)。
就此背景,保羅在帖撒羅尼迦教會時可能傳講此類信
息,導致有些信徒以為「主的日子」的審判,即災難時期,
現已發生了,而他們正在其中。這些誤解從三方面而來:(1)有靈──藉著傳道者預言性的信念,(2)言語──彼此的交通,屬靈的勸言,(3)書信──正式的函件。無論是講道、勸勉或函件,這些顯然與保羅先前所說的有別,如保羅曾說信徒在主降臨前必免去將來的忿怒(帖前1:10,5:9)。他們的誤解乃是分不清楚現今的苦難與將來的災難,他們將二者混為一談,致有此誤解。因此,保羅遂給予他們更進一步的教導,讓他們知道,主降臨於地上前必有數件事情發生(帖後2:3~8),改正他們的錯解。
<-->4. 甚麼是離道反教的事?誰是大罪人?
<->經文:帖後2:3
人不拘用甚麼法子,你們總不要被他誘惑;因為那日子以前,必有離道反教的事情,並有那大罪人,就是沉淪之子,顯露出來。
保羅說,在主的日子出現以前,必有二件事情發生:離道反教的事, 大罪人顯露出來,究竟這二件事是甚麼意義?它們彼此又有何關係?
首先,「離道反教」這詞(he apostasia)有數個不同的用途:
(1)宗教性的用途──指在末世時,不少人離棄真道,真到主再來審判世界時結束。此字在徒21:21譯「離棄」〔摩西的律法〕;書22:22同字作「悖逆」;代下29:19作「廢棄」;耶2:19作「離棄」。瑪喀比前書2:15記安提奧古四世強迫猶太人離棄律法,歸順希臘文化(這是傳統及大部份人士的見解,如T. Constable[BKC]、R. H. Gundry、G. E. Ladd、J. F. Walvoord)。
(2)政治性的用途──如軍隊反叛政府、革命志士推翻政權或社會人士罔顧公眾秩序等。約瑟夫以此字形容猶太人在A. D. 66反叛羅馬(此說代表人有F. F. Bruce、J.Frame、L. Morris)。
(3)人物性的用途──此字詞有冠詞,有人將之作人物解,亦有猶太傳統支持。據猶太人說,「比列(Belial)之子」便稱為「離道反教」(he apostasia,參王上21:13;此節和合本將比列譯作「匪徒」,此見有古教父奧古斯丁、屈梭多模、Theodoret等人倡導,現代學者如J. Moffatt [EGT]也贊許)。
(4)字義性的用途──此見解認為apostasia 的基本字意是「離開」(由「離開」及「站立」二字組成),此字常指「身體離開一個地方」(MM、TDNT、BAG);再配上冠詞,表示是一個「指定的離開」,亦即指上文帖後2:1的「我們到祂那裡聚集」的離開(贊成此見的有E. S. Engish、K. S. Wuest、A. A. MacRae、G. Lewis; S. Ellisen)。
(5)綜合性意義──此見綜合上文各理論的見解,認為「離道反教」是指末世的一個現象,發生在主降臨前,那時世上的屬靈氣候達至一個極嚴重反叛神、否認神、離棄神的地步,如科學至上、物質掛帥、道德敗壞、邪說盛行,引致世人全面性、氾濫性的悖逆神(參提前1:3,4:1~3,6:3~5;提後3:1~9,4:3~4;太24:10~12、23~26等不贅)。因此神便逼不得已降審判於世界,但在施降審判前,祂以天使長號筒召喚信徒離開祂審判的場所──世界,將他們提到天上去(參帖前4:16~17),免去世界所遭受的災禍(參啟3:10),這提走脫離災禍,類似挪亞與羅得的經歷。是以「離道反教」照字義來說是指一個「大離開」,即是帖後2:1的「到他那裡聚集」。世界性離開神,是人主動的;信徒離開世界,是神主動的;兩者間有天大之別(此見解代表人頗眾,如H. W. House、J. D. Pentecost、J. S. Feinberg 等)。
另一件事情發生在「主的日子」以前的,乃是大罪人將要顯露出來,保羅稱他是「沈淪之子」(帖後2:3)、「抵擋者」(帖後2:4的「主」字是補字)及「不法的人」(帖後2:8),這三個名字分別指出此人的性情(大罪人),終局(沈淪之子)及行徑(不法的人)。此人一出現必帶動全世界離開神,全地在他的煽動下掀起一個空前絕後的反叛神的活動,神不得不干預,全地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災難時期。
學者普遍皆認為他就是敵基督(參約壹2:18),他所作的一切全是與神作對的。七十士譯本以此字(「敵對」)譯亞書3:1的「撒但」。提前5:15的「撒但」也是此字,這位大罪人高抬自己,自稱為神,使人拜他,無疑是撒但的化身了(帖後2:5)。他所作所為甚像耶穌基督多年前的預言(參太24:15;可13:14),可是他暫時還未顯露出來,因有攔阻他的力量出現,鉗制著他,使他暫不發動其敵擋神的勢力,但他的收場確定將被主降臨的榮光消滅(帖後2:8)。
<-->5. 誰是那攔阻者?
<->經文:帖後2:6
現在你們也知道,那攔阻他的是甚麼,是叫他到了的時候才可以顯露。
保羅謂大罪人還未顯露是因有攔阻者加以鉗制其活動,叫他未能濫施其暴行。究竟這攔阻者是誰,他何以有如此驚人的能力?
歷代學者對這攔阻者是誰的意見不下五十多個,其中有將之作天使長米迦勒、先知以利亞、保羅、十二使徒、律法、神的旨意、羅馬該撒、猶太民族等不贅,這些意見漏洞百出,不屑反駁,下面數項是近代學者較多採用的:
(1)有說「他」是羅馬政權或末世的政權(如F. F. Bruce,但羅馬政權已過去,末世政權在啟示預言下是向神犯瀰天大罪的)。
(2)有說「他」是福音的廣傳或教會的使命(如啟導本,福音的力量雖然大,教會的使命雖然高貴,但壓制罪行似仍不易成功,這也不是耶穌基督交給教會的使命)。
(3)有說「他」是撒但(但為何撒但要攔阻大罪人?)。
(4)有說「他」是任何時代的政權(如M. T. Brauch,但看看各處監獄常告人滿之患,及社會罪案有增無減,便可知此見甚難成立)。
(5)有說「他」是聖靈(如D. E. Hiebert,此說是眾見解中最為合理的)。
查「攔阻的」(中性字)是個現在式分詞,有仍舊存在之意,表示聖靈的工作一直在進行中(故此已成歷史的羅馬政權、保羅、律法、十二使徒、以利亞等解釋,應被淘汰),直至大罪人顯露的時間來到(參帖後2:6的「叫他到了他的時候」,中漏譯「他」字)。D. E. Hiebert說:「正如主耶穌的誕生要待時候的滿足,大罪人顯現之時也是一樣,要待他的時候來到」【註3】。
G. G. Findlay謂:「神一直容許罪惡橫行,但也攔阻它氾濫,直至審判的時間來到,神便將其攔阻的力量撤除」【註4】。這情況有點像挪亞的時代,神對挪亞說:「我的靈也永不在他們裡面」(創6:3),旋不久洪水便來臨。
在地上只有一種力量能攔阻罪惡氾濫,那是聖靈的工作,非人力所能為(如地上的政權);再且,大罪人背後有邪靈的力量(帖後2:9),只有聖靈才可制服他,到時候滿足,這攔阻的(陽性字)便「從地上走了」(ek mesougenetai,帖後2:7,中譯「被除去」,是錯將genetai的主動態譯成被動態,亦漏了ek mesou,意「離開其中」),表示聖靈的「除去」是「自己離開」(在聖經裡,聖靈以中性字及陽性字出現)。若聖靈與教會是一整體,聖靈的離開亦即教會的離開(「離道反教」字意「離開」),也暗示教會的被提。教會被提後,地上仍有聖靈的工作,只是聖靈內住人心之工作便撤走,這內住信徒的職事已告一段落,但聖靈是永恆的,祂仍在宇宙及世界間,繼續其聖工(如舊約時代般),叫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而歸回神。
<-->6. 人不能得救,神要負責?
<->經文:帖後2:11~12
故此,神就給他們一個生發錯誤的心,叫他們信從虛謊,使一切不信真理、倒喜愛不義的人都被定罪。
保羅說,在末世的時代(參帖後2:3~10,亦包括任何時代),世人多厭煩福音,心極頑梗,屢見異能神蹟也不相信,至神對他們也愛莫能助,只有「給他們一個生發錯誤的心,叫他們信從虛謊,使一切不信真理、倒喜愛不義的人都被定罪」。這是神迫不得已之舉,也是一個稱為「公義性審判式的宣判罪刑」,如神對埃及法老時,剛硬他的心,使他不能悔改,終難逃神的審判。在此,人受罰只是後果,不是前因;神不是皂白不分的暴君,不會向人濫施無理的刑罰,人走向滅亡之路,是自食其果,與「神」無關!
<-->7. 人得救是基於神的揀選?
<->經文:帖後2:13
主所愛的弟兄們哪,我們本該常為你們感謝神;因為他從起初揀選了你們,叫你們因信真道,又被聖靈感動,成為聖潔,能以得救。
本節首字「但是」(de,中漏譯)是與上文(帖後2:11~12)之不信者被定罪作一對比,既然不信的被定罪是與「自己有關」,這樣「信的可得救」也應與「自己有關」才對,何以保羅卻說他們得救全是基於神的揀選之故?
在回答這問題時,保羅寫了一句J. Denney稱之為「袖珍系統神學」【註5】,簡介救恩之從永恆到永恆。保羅說神揀選人得救(「得救」在原文裡置在此處,非中譯放在句末),是基於「聖靈的感動」和「因信真道」(原文先論聖靈的工作,才論人的回應)。在原文裡,「和」字(中譯「又」)將聖靈的感動與人的信道連接起來,歸給一個介詞en(意「在」,此處喻「透過」)約束,表示聖靈的感動與人的信道是指同一件事。因此,全節便說,神揀選人得救是根據(或透過)聖靈的感動工作,就是人願意信道而成的,正如弗2:8言:「你們得救是本乎恩(揀選之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
<-->8. 為何要遠離不按規矩生活的人?
<->經文:帖後3:6、14
弟兄們,我們奉主耶穌基督的名吩咐你們,凡有弟兄不按規矩而行,不遵守從我們所受的的教訓,就當遠離他。
「若有人不聽從我們這信上的話,要記下他,不和他交往,叫他自覺羞愧。」
保羅提出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他奉主的名發出吩咐,要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遠離不按規矩而行的人(帖後3:6)。在帖撒羅尼迦前書裡,他向這些人發出過警戒的話(帖前5:14),如今卻吩咐教會勿與這些人交往(帖後3:14)。此處問題有二,一是這些人究竟不按甚麼規矩作事?二是不與他們交往包括些甚麼?
保羅曾在帖撒羅尼迦教會傳「主的日子」是一個隨時會發生的信息(帖前5:3~4),有些信徒就此便怠了工,生活閒散的,時間多了便多管閒事(帖後3:11)。「不安靜作工,吃自己的飯」(帖後3:12),意指靠人供養他們生活所需,他們不按規矩生活,使教會受影響不少,保羅遂寫信給教會,要那些人改變自己的「人生觀」,若有人不聽從保羅所寫的話,便不與他們交往(帖後3:14)。「不與交往」: 非指逐出教會(如加爾文的解釋), 亦有說是指斷絕日常的社交生活【註6】,但是拒絕與他們有社交的往來,反會使他們更少屬靈友人的規諫或忠告,這樣會使事況惡化。D. E. Hiebert謂,這是指不容許他們參加教會的愛筵及守主餐的聚會【註7】,此舉在古教會是件頗嚴重的處分(在今日便不行了),盼望那些人得著教訓自覺羞愧,便能回頭(帖後3:14~15)。
<-->書目註明
<->
【註1】E. D. Hiebert, The Thessalonian Epistles, Moody, 1971p.301.
【註2】A. T. Robertson, "II Thessaionians," WPNT, Broadrnan, p.47; F. F. Bruce,"II Thessalonians,"Word Bible Commentary, 1982, p.163.
【註3】D. E. Hiebert, p.311.
【註4】G. G. Findlay, "I, II Thessalonians, "Cambridge Greek Testament, CUP, 1904, p.147.
【註5】James Denney, "I II Thessalonians," Expositor's Greek Testament, 6, Scranton, 1903, p.372.
【註6】T. Constable, "II Thessalonians," Bible Knowledge Commentary, Victor, 1983, p.724.
【註7】D. E. Hiebert, p.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