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何謂「首生的」?是否耶穌基督也是被造的?

<->

經文:西1:15
愛子是那不能看見之神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

在感謝父神遣其愛子救贖世人之餘,保羅在七大方面(西1:15~19)頌讚這位「愛子」,其中一言說祂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究竟此是否指耶穌基督只是被造的,不過是「首造」的而已?

查「首生」(prototokos)一字,基本上有二個意義:

(1)血緣性用途──指家中的長兒(可男可女,如路2:7;來11:28)。

(2)隱喻性用途──指在某等次或類別上的首位者,這是個尊貴的稱號。

在聖經裡,「首生」是個尊號,如以色列人稱為「首生的」(出4:22;耶31:9),表示他們是地上萬族中最尊貴的,大衛也稱作「首生的」(詩89:27),表示他是地上君王中最佼佼者。耶穌基督亦常被稱為「首生的」(參來1:6;西1:15、18),祂是復活行列的隊長、帶頭人、首位者(參西1:18;啟1:5;羅8:29)。此外,此字亦顯出首生者的權能,如創造的權能(西1:15)、萬有靠祂而立的權能(西1:17),使祂凡事能居首位(西1:18)。所以保羅運用此字,旨在將耶穌基督獨有的權能與崇高尊貴無比的地位,清楚地勾劃出來。

本節(西1:15)在和合本的譯文有點混亂,原文全句只是「First over、of all creation」(意「執掌或凌駕一切被造物」),沒有「的以先」幾個字。若把「的以先」加進去,便會產生錯誤的觀念,以為耶穌仍是被造物,只是在行列中的首位者而已。再且,和合本的「在」字也是錯譯,因「在」字便將耶穌置在被造物的行列內,應改為over,非of。全句意譯「祂是首生的,掌管萬有」,這便符合全段的內容了,因為創造主的耶穌不能創造自己【註1】

<-->

2. 「有位的」、「主治的」、「執政的」、「掌權的」是指誰?

<->

經文:西1:16
因為萬有都是靠他造的,無論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見的,不能看見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執政的,掌權的;一概都是藉著他造的,又是為他造的。

保羅謂萬有靠耶穌基督造成,這萬有包括天上的、地上的、看得見的、看不見的;「或是」(eite,意「無論甚麼」,同字在西1:20譯「無論」)一詞承接「看不見的」此語,是更進一步解釋「看不見的」是「甚麼東西」,原來他們是「有位的」、「主治的」、「執政的」、「掌權的」,這些不同的名稱全是指天使靈界領域的階級制度,全是被造物,是耶穌基督所造成的,故此他們的權能是不及他們的造物主。再且,因為歌羅西教會深受諾斯底派異端所攪擾,而這異端多敬奉天使,保羅此言確給予他們當頭棒擊,是為一絕!

<-->

3. 此節經文支持「普世得救論」?

<->

經文:西1:20
既然藉著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藉著他叫萬有──無論是地上的、天上的──都與自己和好了。

普世主義倡說「人人因著主耶穌在十架上的功勞可自動得救,免去永刑的審判」,使用的經文其一是本節。

普世主義多受新派神學擁戴,可是他們的論據常以虛浮的神學邏輯為基礎,配合經文的謬解,委實不值一信,保羅傳道以來,不斷推行「因信義稱」、「唯信耶穌」的純正救恩神學,沒有「相信」,就沒有「救恩」(參徒16:31;羅5:1,10:10等不贅)。在本節裡,保羅清楚論及主上十架所作成的功效:成就和平,叫萬有與祂和好,這便如同主建成了一座救恩大廈,世人只要憑信心搬進居住便好了(參約壹2:2;羅5:1;約3:16~18)。若普世主義是正確的,那麼耶穌宣告不信的被定罪,被定罪的往永死之刑場去(參太25:41;約3:18;帖後1:7~9),豈不是天大的錯謬及笑話!而主的門徒也擺了大烏龍(如啟20:11~15;彼後3:9),那豈不是荒謬至極。

<-->

4. 基督之患難有何欠缺?保羅如何補滿之?

<->

經文:西1:24
現在我為你們受苦,倒覺歡樂;並且為基督的身體,就是為教會,要在我肉身上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

基督為世人代贖的死是全備的,全無缺欠的,這是聖經一貫的真理(參約19:30;羅3:21~26;來1:3,9:28,10:10~14),何以保羅謂他為教會受苦,原來是為了要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難道基督所受的患難還有遺漏?

原來教會是在一個反對神的世界中長大,自從基督在十架上受苦後,教會隨之跟著他們的主受世界所逼害,此舉主早已明告(參約15:20)。在大馬色路上,主對保羅所說的話亦指出相同的道理(徒9:4),這是一種「人的苦難就是神的苦難」的觀念,是神在人的苦難中受苦的觀念(賽63:9),這正是保羅要表達的感想,所以他說他的受苦正是「補滿」(antanaplero,由三字ant、ana、plero 組成,在新約僅此處出現,為現在式動詞,意「不停地添滿」、「不斷地注滿」)基督的苦難,表示信徒的受苦只是基督受苦的延伸;基督為教會受苦難,信徒也為基督及教會受苦難,這就是「添滿基督患難的缺欠」之意;不過基督所受的苦與信徒所受的在性質方面亦有分別,如J. Carl Laney言:「基督的苦難是為救贖教會,信徒的患難是為事奉教會,二者都是為基督的身體(教會)而受」【註2】

天主教傳統視本節經文為「聖經的苦難有代贖功效」根據,認為本節經文指出,基督救贖的功勞有缺乏,需要使徒或今日的聖徒藉著苦難去補足之,是為「多餘的功勞」、「餘功」,靠之可以贖去信徒的罪行,這種教訓與保羅堅持「得救本乎恩,也因著信」完全相違,不足置信。

<-->

5. 何謂「世人的理學」?

<->

經文:西2:8(全段2:8~23)
你們要謹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學和虛空的妄言,不照著基督,乃照人間的遺傳和世上的小學就把你們擄去。

歌羅西教會備受一種異端攪擾,至甚多信徒如戰俘般被擄去,至於這異端的真相如何,主要的內容來自西2:8~23,保羅稱之為「世人的理學」、「虛空的妄言」、「人間的遺傳」、「世上的小學」,內容本質有數項特色:

(1)有關理性方面──此異端高舉人間的智慧,亦以自己是有真智慧的一群。當時盛行歌羅西一帶的希臘哲學是一種異端,名諾斯底派主義(Gnosticism),此派人士以為自己才擁有窺見宇宙及人生奧祕的智慧,視基督為無物,福音是荒謬,十架是糊塗(是以才有西2:2~3、9等節的啟示)。

(2)有關儀式方面──此異端又染有割禮派人士信條的色彩,認為不遵守律法及割禮,無人可得救。此外,他們又嚴加遵守猶太宗教禮式的傳統(如洗濯禮、守節期),違者自動滅亡(是以才有西2:11、14,16等節的教導)。

(3)有關敬拜方面──此異端亦攙雜某些神祕宗教的怪習,認為星辰與天使皆超人一等,值得敬奉(是以才有西2:8、18的警告)。查西2:8的「小學」原文stoicheia,是東方神祕宗教所拜之天上的星宿及靈界的靈物;RSV將此譯作elementary spirits,意「初級的靈」【註3】

(4)有關禁慾方面──此異端亦堅持「三不」:不可拿(指親近女色,「拿」字hapse,在林前7:1譯作親近婦女的「近」字)、不可嘗、不可摸(西2:21)。「拿」、「嘗」、「摸」等皆與愛辛尼派的婚姻律、食物律、潔淨禮有關。此派人士有錯誤的二元觀,認為很多倫理生活、正常起居生活皆沾染靈魂,宜加禁戒(是以才有西2:22~23的駁斥)。

因此,歌羅西教會面臨的是一個大混合、「龍蛇混集」的異端,有希臘理性派及諾斯底主義的理學,有極端猶太割禮派的色彩,有東方神祕宗教的敬拜對象,又有愛辛尼派的禁慾規條,混亂之聲不絕於耳。

<-->

6. 基督如何將執政的掌權的擄來給眾人看?

<->

經文:西2:15(全段2:13~15)
既將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擄來,明顯給眾人看,就仗著十字架誇勝。

歌羅西信徒從前死在過犯中,神赦免了他們,使他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喻新生命的開始,非指像基督般從死裡復活,西2:13;參弗2:5),律法的控告已被塗抹了、撤銷了(西2:14),連那些敵擋神的靈界墮落天使(「執政的」、「掌權的」,本指有等級的天使,在此是墮落天使、魔鬼的使者)也被「擄來」(apekdusamenos,意「解除武裝」,與西2:8的「擄去」不同字),然後「顯給眾人看」(edeignatisen,意「公開展示」,在太1:19,同字譯「明明羞辱」),並以十架「帥領」(thriombeusas,中譯「誇勝」,參林後2:14)著他們。此外西2:15的「十架」,原文是en autoi,意「在它/他裡面」,可指十架,如和合本及眾多英譯本;亦可指耶穌基督,意「在基督裡(誇勝)」,如西2:7、9、10、11等強調「在基督裡」的地位【註4】

這是一幀十架得勝的圖畫,十架本是死亡與羞辱的代號,如今竟像個凱旋回京的羅馬大將軍,騎上白馬,率領著一群戰俘、勝利品,浩浩蕩蕩,翻山過嶺,穿街過市的進入城中,就此,西2:15確是一句使人極為振奮的啟示。

<-->

7. 甚麼是「正用的時候就都敗壞了」?

<->

經文:西2:22(全段2:21~23)
這都是照人所吩咐、所教導的。說到這一切,正用的時候就都敗壞了。

歌羅西教會所面對的異端有「禁慾派」的色彩,保羅勸告信徒,「既」(中錯譯「若」)與基督同死,脫離了異端邪說,為何仍在(他們的)世界裡生活,服從(他們的)規條(西2:20,「服從規條」是一個字,原文屬西2:20,和合本將2:20~21併合為一節),他們的規條舉例有三:不拿、不嘗、不摸(西2:21),這些屬人的教導(暗示非屬天),正說正用間就都敗壞了(西2:22),最後一言(「說到這一切,正用的時候」)表示這些禁慾派的規條轉瞬間便毫無作用了,正如食物下肚後瞬即變為穢物一般(西2:23的「情慾」字可改譯為「滿足」)。

<-->

8.「老底嘉書信」是怎樣的?

<->

經文:西4:16(全段4:13~16)
你們念了這書信,便交給老底嘉的教會,叫他們也念;你們也要念從老底嘉來的書信。

在結語收筆時,保羅提及一位從歌羅西來的代禱勇士以巴弗(西4:12;參西1:7),他常為三地教會在神面前多「勞苦」(zelon,意「熱心」,指熱心代求,西4:13)。這三教會成「品」字形,鼎足而立,彼此相隔不遠,約互距六英里,頂端是希拉波立,西東依次是老底嘉及歌羅西,似全是以巴弗創立的。

歌羅西書4:16透露這是一封傳閱書信,是特給西4:13的三教會的,這是初期教會頗流行的傳統;保羅同時提及另有一封「老底嘉書信」,這是何樣子的信札,學者們的意見分三:

(1)「老底嘉書信」乃新約的「以弗所書」,因以弗所書(據最可靠的古本,如西乃山古本,凡蒂岡古本)是沒有提名「致以弗所」數字的,以弗所書1:1的「在以弗所」字本來是空白,由各教會填上自己教會的名字(異端者馬吉安便在此填上「致老底嘉」這名字),因此,以弗所書的前身就是歌羅西書4:16的「老底嘉書信」(如W. Barclay、A. T. Roberton)。

(2)確有此書信(今有四十七抄本存在,全是拉丁文抄本),只是未成為正典的一部份【註5】,這書信只有二十節,可能是後人為了要回答西4:16的問題而杜撰的【註6】

(3)此信已丟失,不知在何處(如林前5:9也提及一封丟失的書簡),這是大部份學者的意見。

<-->

書目註明

<->

【註1】Norman L. Geisler, "Colossians," Bible Knowledge Commentary Victor, 1983, p.672.
【註2】Carl Laney, Answers to Tough Questions, Kregel, 1997, p.284.
【註3】C. Vaughan, "Colossians," Study Guide Commentary, Zondervan, 1973, p.71.。
【註4】H. A. Kent,"Colossians," New Testament Studies, Baker, 1978, p.89。
【註5】James Moffatt,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iterature of the New Testament, T & T Clark, 1949, p.161.
【註6】D. E. Hiebert,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auline Epistles, Moody, 1973, p.231, H. C. G. Moule, "Colossians", CBFS, CUP, 1932, pp.45~46.曾將此書信譯成英文,可供參閱。J. B. Lightfoot, St. Paul's Epistles to the Colossians and Philem on, Zodervan, 1971, pp.287~289, 293~294則將此書的拉丁文本及希臘文本譯出及刊出,以備讀者參考及鑽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