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腓立比信徒的爭戰,與保羅從前的及現在的如何一樣?

<->

經文:腓1:30(全段1:28~30)
你們的爭戰,就與你們在我身上從前所看見、現在所聽見的一樣。

保羅為腓立比教會的建立,曾付出甚大的代價與勞苦,這是不容置疑的。使徒行傳沒有記載他所付出所有的辛勞,但保羅所受的,腓立比信徒亦有一份,因他們經歷不少反對福音、敵對福音的攻擊(腓1:28)。但保羅鼓勵他們為主受苦,是得救與蒙恩的證據(腓1:28~29),並說他們的爭戰與保羅從前與現今的皆一樣(腓1:30)。究竟保羅意思為何?

查「爭戰」(agona,意「痛苦」)一字是指為主受苦的「苦」,這「苦」指心情方面多於肉身(同字在路22:44譯「傷痛」,形容主在客西馬尼園時的心境),是保羅看到當地人反對福音而在自己心中所產生的悲苦,這種悲苦心情在愛主的腓立比信徒中亦湧現,他們認同保羅這種為主受苦的心志與經歷,而今保羅在羅馬御營囚牢中的爭戰仍沒有停止,此情況腓立比信徒亦已聽見了。

<-->

2. 甚麼是「虛己」?

<->

經文:腓2:7(全段2:6~11)
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

腓2:6~11是傳統神學肯定耶穌基督神人二性的主要支持經文,其中2:6~8述及耶穌基督「本有」(huparchon,由huper,意「代替」、「在前」、「在先」及archon,意「起初」二字組成,意「先前」,此字指出耶穌基督的神性及其先存性)神的形像,卻反倒虛己,取了奴僕之形像、人的樣式,完成神給予祂的使命。其中「虛己」一詞究有何指,學者意見紛紜,主要解說有七:

(1)耶穌將其神性倒空(故此祂在世時只是人,支持者多為一些異端派人士、例耶證會)。

(2)耶穌將其神性變成人性(支持者如M. R. Mackintosh認為耶穌在世時只是凡人,與世人一般皆有罪性,但果真如此,祂怎可代替世人之罪而死)。

(3)耶穌在世時仍是神,只是祂主動不用其神性行事(voluntary non-use),使能完成神救贖世人偉工(支持者如J. F. Walvoord)。

(4)耶穌所放棄的是祂原有「與神平等的地位」、「屬神的存在形態」或「神榮耀的標誌」,與神的屬性無關(支持者如K. S. Wuest、J. B. Lighforot)。

(5)耶穌沒有倒空甚麼,這只是一句隱喻性描述詞,說耶穌在世時為世人「完全傾倒」、「絕對擺上」、「奉獻一切付足代價」(支持者如G. F. Hawthone、馮蔭神)。

(6)耶穌倒空在世上的雄心大志、自我創舉(意「放棄一切」),祂一生惟遵行神旨至上,以僕人身分服侍祂的世代(支持者如R. H. Lightner)。

(7)耶穌倒空本身屬天的榮耀(非神性),即不再以榮耀的身分現世於人間,反倒取了奴僕的形像,服侍世人(支持者如J. Carl Laney、D. L. Hocking)。

最後一說是眾說中最為可取的。

<-->

3. 得救是否也本乎自己的努力?

<->

經文:腓2:12(全段2:12~13)
這樣看來,我親愛的弟兄,你們既是常順服的,不但我在你們那裏,就是我如今不在你們那裏,更是順服的,就當恐懼戰兢做成你們得救的工夫。

保羅常宣稱「因信稱義」、「本恩因信」得救的道理,何以在此他竟一反常態,力勸腓立比信徒「作成得救的工夫」,豈不與他素常的救恩神學背道而馳?

原來「救贖」這話題是有三部曲的:稱義、成聖、得榮。「稱義」是「因信之故,便得與神和好」(羅5:1),是指地位上的轉移,身分的改變,本來與神為敵,今不再是仇敵的關係,這是救恩的首步。「得榮」是得救生命的終點,是關及救恩的終局,是信徒見主面時才達到(參羅8:30,13:11;約壹3:2)。「成聖」是信徒現今的生命與生活,是一生之久的過程(參帖前4:3)。這三部份便構成一套整全的救恩論,如今在腓2:12,保羅所指的是關乎信徒生活上的成聖這方面,與稱義、得榮無關。

過成聖的生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靠己力難似登天,可是保羅續說,「因為你們立志行事(指作成得救的工夫)都是神在你們心裡運行,為要成就祂的美意」(腓2:13)。這便指出,成聖的生活原有神參與在其中,全靠神在信徒心裡「運作(energize),使有力量」之故,是神在信徒「心中作成祂的工夫」(God at work in you),這樣,成聖的生活才可達成神的旨意。

<-->

4. 以巴弗提為何不顧性命的工作,來補足腓立比信徒供給保羅不及之處?

<->

經文:腓2:30
因他為做基督的工夫,幾乎至死,不顧性命,要補足你們供給我的不及之處。

以巴弗提似是腓立比的牧者,當教會知悉保羅在羅馬監牢,他們便打發其牧人前往羅馬照拂保羅,並攜同教會財物餽送,供給保羅需用(腓2:25,4:17~18)。在羅馬時,以巴弗提有二次幾乎要死的經歷: 病危(腓2:26~27),為主作工(腓2:30上)。在後者的經歷,保羅說他「不顧性命」地為主作工,至「幾乎要死」的地步,原來他如此拚命地工作,是「為要」(hina)補足腓立比信徒供給保羅不及之處(腓2:30下),此言著實令人費解。

不少學者(如D. Hocking)認為,以巴弗提的病危是與他不顧性命為主作工有關,這是可能的事。然而腓立比信徒經已甚慷慨地資助保羅,難道保羅仍說他們在供給事上還有不及處嗎?非也!保羅是位成熟的傳道人,斷不會對他心愛腓立比教會的餽送有抱怨的。相反的,這正顯出腓立比教會愛保羅之心,原來他們本欲全教會動員或派一群信徒前來羅馬,服侍保羅,但只能打發一人到來,代替全教會的意願,故此以巴弗提便更努力地照顧保羅,為要補足全教會在地理上或肉身上不能前來照拂保羅的心意。

<-->

5. 腓立比信徒如何「妥當」?

<->

經文:腓3:1
弟兄們,我還有話說,你們要靠主喜樂。我把這話再寫給你們,於我並不為難,於你們卻是妥當。

「靠主喜樂」是腓立比書的中心主題,這喜樂來自「主」,包括在主裡的自由,不用守律法、行割禮便可得救。保羅認為這核心真理並不為難,於是再寫給他們知曉。「為難」(okneron,從字根「收縮」變出,意「麻煩」、「推延」,同字在太25:26及羅12:11均譯「懶惰」)這字表示保羅並不嫌囉唆,將喜樂的涵蓋內容覆述一遍,對他來說,全不是問題,對腓立比信徒來說卻是「妥當」。

「妥當」依現代用語,在此處意義不清,原文asphales,意「不絆跌」、「不失腳」、「不搖擺」,喻「隱固」、「安全可靠」、「堅立起來」(在徒21:34,同字譯「實情」),表示保羅的再三絮語(指下文腓3:2~3),是為了使腓立比信徒小心謹慎,信心穩固,不會被絆跌,不致受割禮派人士所影響(和合本譯「妥當」似乎不太「妥當」)。

<-->

6. 保羅是否懷疑自己不能復活?

<->

經文:腓3:11(全段3:7~11)
或者我也得以從死裏復活。

保羅為主之故,拋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hina)得著基督(喻得救,如腓3:9)。「得著」(kerdeso,意「贏取」、「賺取」,在腓3:7,同字譯「有益」)基督是保羅對基督第一步的認識。接著他以認識基督復活的大能及效法主的生命(喻成聖生活)為他第二步的追求(腓3:10),直至(katanteso,意「達到」,中譯「得以」,同字在徒26:7譯「得著」;在弗4:13作「同歸」)末世死而復活的時刻(腓3:11)。

腓3:11的首字「或者」,表面看來似暗示保羅對將來之復活有所疑惑,沒有把握可達到,使人困惑異常。查「或者」(ei pos)由「若」(ei)及「何時」(pos)二字組成,若單以一字之意義看,確會產生疑慮之感,但二字組合起來卻變成一個肯定式的宣言,意「好叫」(in order that)(如NASB),或「如此」(and so)(如NIV),或「這樣」(如新譯本)。但有些學者卻視ei pos 的組合是一種自謙式的表達(如R. H. Lightner、G. F. Hawthorne、啟導本),謂保羅自知必可達到,只是他謙遜地說「或者」而矣(他為何要在此事上表示謙遜),但無論如何,保羅絕不懷疑他不會復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