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保羅是否贊成人上天堂是預定的?
<->經文:弗1:5、9、11(全段1:4~12)
又因愛我們,就按著自己的意旨所喜悅的,預定我們藉著耶穌基督得兒子的名份。……都是照他自己所預定的美意,叫我們知道他旨意的奧祕,……我們也在他裏面得(得:或譯成)了基業;這原是那位隨己意行、作萬事的,照著他旨意所預定的。
保羅指出,神從創世以前在基督裡揀選了信徒,成為聖潔、無瑕疵(喻得救)(弗1:4)。保羅雖沒有說明神如何揀選,或按照甚麼條件揀選,但是我們可根據別處經文(如弗2:8,3:12;羅3:24~25;帖後2:18),便可知神是預知人對福音的信心,而先作「事發前」的揀選。保羅續說,神基於愛之故,便按其「美旨」(eudokian,由「優美」與「思想」二字組成,中譯「旨意」),藉著耶穌基督預定信徒(「我們」)得兒子的名份(弗1:5)。
「預定」(proorisas,由「預先」與「界限」二字組成,意「預先劃定界限」、「預先界定」)指出神的拯救計畫,不是臨時之計,而是多時的籌劃,這是個使人得救的計畫,故此預定是指拯救世人的藍圖,不是預定誰可上天堂,誰不能。此外,保羅補充,這計畫是照著神「預定」(proetheto,由「預先」與「意願」二字組合,意「定意」;參羅1:13,同字譯「定意」,同字在徒11:23譯「立定」,27:13作「得意」)的美意(即弗1:5的「旨意」同字)而設定(弗1:9),這一切全是憑己意行萬事的神所「預定」的(弗1:11中的預定,prooristhentes,與弗1:5同字)。
本段所用的二個「預定」,均強調計畫,如建築師繪製的藍圖,全是源自其「意願」、「美旨」、「旨意」而成,而這「藍圖」(喻救恩)便交由耶穌基督執行之,至於誰得救,誰不得救,便由人自己作決定了。
<-->2. 信心是神的恩賜嗎?
<->經文:弗2:8
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
傳統意見認為「信心」也是神的恩賜(禮物),經文根據來自以弗所書2:8;但以弗所書2:8是否指出「信心」是神的恩賜,這還需要商榷。
保羅謂「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表面看來,信心確是神給人的禮物,可是全節中的「這」字(touts)不一定是指信心,因這字是中性字,而「信心」或「恩典」皆陰性,反可指「得救這回事」(與A. T. Robertson 同感),意說救恩這偉舉全是神的恩典,固然也基於人的信。但是所說的「並不是出於自己」不能指信心,應指救恩。因為信心是出於自己的意志,若說是神的禮物,那些不得救的人便大聲抱怨說他不能得救不是自己的問題,而是神沒有給他信心這份禮物。
<-->3. 「一洗」是否指水禮?
<->經文:弗4:5(全段4:4~6)
一主,一信,一洗。
在述及信徒的合一觀念時(弗4:3),保羅列出七大支柱,據此信徒可以建立一個合一的團契:
(1)一體──指全體教會,無形的教會,主內的團契。
(2)一靈──指聖靈,信徒全蒙聖靈所感而歸到主的名下(參弗2:18)。
(3)一望──指末世救恩完成的階段時。
(4)一主──眾信徒共同的主人。
(5)一信──唯一得救之法。
(6)一洗──水的洗禮或靈洗。
(7)一神──稱為父神,祂超(epi)貫(dia)住(en)在信徒之中。
在這七大促進合一的柱石中,六項所指學者們均異口贊同,唯獨「一洗」卻有爭議,有說是指水洗(如C. Vanghan、J. F. MacAthur、J. F. Walroord、H. W. Haehner、啟導本),亦有說是指靈洗(如H. A. Kent、C. C. Ryrie、W. W. Wiersbe),這二種意見均有神學觀點作支持,究竟何解為佳?
在保羅眾多書信中,「水洗」與「靈洗」均有強調(如羅6:3~4;林前12:13),只是此處是論促使合一的神學基礎,相信他不會用水洗作為的支柱,因為獨有靈洗才能將人歸到主的名下,成為主的身體(「一體」)。此外,這字(一洗)原文是baptisma,非baptismos,凡字尾-mos 的字是指「動作」,而字尾-ma 則強調那事本身的意義。再且,歷世歷代沒有洗禮的人也極維護教會合一的理念,也有合一的生活表現,因此「靈洗」似較合原意。
<-->4. 耶穌基督又如何升上降下?
<->經文:弗4:8~10
所以經上說:他升上高天的時候,擄掠了仇敵,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既說升上,豈不是先降在地下嗎?那降下的,就是遠升諸天之上要充滿萬有的。
在上文,保羅指出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基督是教會的元首(弗1:22~23),這教會由外邦及猶太信徒組合而成(弗2:14~16),稱為「神的家」、「主的聖殿」、「聖靈的居所」(弗2:19、21~22)。這教會是一個合一的身體(弗4:3),建立在三一神(一聖靈、一主、一神)的合一裡。然而這個合一(unity)的身體卻有甚多不同(diversity)的功能,靠著這些相異卻合一的功能職事,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弗4:12)。
在論及耶穌基督將作使徒、先知、傳福音的、牧師和教師的恩賜分與教會時(弗4:11),保羅引用詩68:18作為他的依據。這篇詩是一首勝利詩篇,作者大衛為紀念當年神助他取得耶布斯城(耶路撒冷城)而寫成,感頌神恩浩瀚(參撒下6:17;代上14:25)。按古例,國君出師告捷得勝回來,騎著白馬進入聖城,隨後是戰俘與擄獲品,國王接受百姓列隊歡迎並獻禮後(多是鮮花),便將各項勝利品分贈民眾及群臣。
保羅視耶穌基督的十架與復活是戰勝魔鬼及死亡的代號,故此他便引用舊約史例為喻,指出耶穌將救贖偉工完成,今藉著聖靈的職事,將「成全聖徒,建立基督的身體,在真道上同歸於一,長大成人,當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參弗4:12~13)的恩賜分予信徒。
論到這位耶穌基督,祂是上升下地的主。「升上」(弗4:9上)是指祂救贖工作完畢後,現今在天上的職事;「降在地下」(弗4:9下)此意卻引出四個不同意見:
(1)指主在十架後、復活前所去的陰間之地(參彼前3:18~20,支持者如M. R. DeHaan)。
(2)指主返回天家後藉著聖靈降臨時又降在地下(參約14:23~24,支持者如天主教學者)。
(3)指主的降卑,祂離開天上的榮華,今倒空自己,住在世人之中(參腓2:5~11,支持者如T. M. Brauch)。
(4)指主的降生,「地下」與「高天之上」只是一個對襯比喻,主是從天上而來,降生在遠離高天的「地下」(參約3:13,如A. T. Robertson)。
四說中的最後一說較為可取,這也是傳統之見,而弗4:10「充滿萬有」一詞,是指主得勝的榮耀充盈整個造物界。
<-->5. 甚麼是被聖靈充滿?
<->經文:弗5:18
不要醉酒,酒能使人放蕩;乃要被聖靈充滿。
在一連串共十個命令式動詞中(「要謹慎行事」5:15,「要愛惜光陰」5:16,「不要作糊塗人」5:17上,「要明白主旨意」5:17下,「不要醉酒」5:18上,「要被聖靈充滿」5:18下,「當口唱心和」5:19上,「當讚美主」5:19下,「常感謝父神」5:20,「當彼此順服」5:21),「要被聖靈充滿」一詞是最使人誤解的,為何保羅要將醉酒與追求聖靈充滿扯上關係,又如何追求被聖靈充滿?
保羅將醉酒與聖靈充滿置在一起,因醉酒是「作糊塗人」(弗5:17)的表現,醉酒者是生活沒節制的代表,而被聖靈充滿者是生活有節制(被聖靈節制)的表顯。正如酒精使人「放蕩」(asotia,意「失控」、「暴亂」,路15:13同字譯「浪費」),使人麻木於周圍環境,控制及支配那人的言語行為,此舉需要禁止;反之要被聖靈充滿。「充滿」一詞是現在式被動語態動詞,表示經常被聖靈充滿。
「聖靈充滿」與「聖靈洗禮」不同。「聖靈洗禮」是信徒一次的經歷,不需再有(參林前12:13),新約從沒提及信徒要多次「靈洗」;但「聖靈充滿」卻是現今不停的充滿,這是一生之久的追求。其生活表面涵蓋甚廣,在下文裡列舉數項特徵:讚美主(弗5:19),事奉主(弗5:20上),感謝神(弗5:20下),敬畏主(弗5:21上),信徒間彼此順服(弗5:21下,參羅12:10),這種順服的生命將展現於各項生活關係上(如弗5:2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