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分辨“试炼”、“试验”、“试探”?

<->

经文:雅1:2、3、12
我的弟兄们,你们落在百般试炼中,都要以为大喜乐;因为知道你们的信心经过试验,就生忍耐。……忍受试探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经过试验以后,必得生命的冠冕;这是主应许给那些爱他之人的。

查“试炼”(peirasmois,雅1:2)与“试探”(peirasmon)原文是同一个字,主要是“试验”之意,此字有正负两个含义,“正”面含义是使受试验者的生命更成熟及受益(如来11:37;林前10:13,这两段经文和合本皆译作“试探”),故此在雅1:2便译成“试炼”;“负”面含义是使受试验者的生命陷在犯罪的结局里(如太6:13)。这两者之间的分别并非如传统之见,认为“试炼”是指外体、外面的因素,“试探”是指内心方面的诱惑;并指两者的来源、动机及目的有所不同:“试炼”是出自神,旨在使人的生命得更大的造就,成为更合用的器皿;而试探是出自撒但,旨在使人犯罪堕落,进而离开神或反叛神。

“试验”(dokimion,雅1:3)是中性的,如路14:19,同字译“试一试”,罗12:2译“察验”,旨在显出那件事或那个人的真伪(参罗2:18同字译“喜爱”或“分别是非”)。在雅1:3,此处谓信心经历试炼后便能显出(试验出)是真诚的,只有这样的信心态度才能生出忍耐来。

<-->

2. 谁是初熟的果子?

<->

经文:雅1:18
他按自己的旨意,用真道生了我们,叫我们在他所造的万物中好像初熟的果子。

雅各用二个“生”字来表达两种后果,在雅1:15,他说私欲怀胎就生出(tiktei)罪来,罪成长就“生出”(apokuei)死来,但是神的真道却“生”出(apekuesen)属神的儿女来。第一个“生”字(tiktei)是“诞生”之意(私欲生罪,拟人法,同字在路1:57,2:11译“生了”,太2:2作“生下来”,约16:21译“生产”,来11:11作“生育”),此字的运用强调后果。第二个“生”字(apokues,字根“怀胎”)强调整个诞生的过程,包括后果。

雅各谓神以其真道生下甚多属神的儿女,他们如同万物中初熟的果子。“初熟的果子”在林前15:23是用在复活的主身上,此处则用在信徒身上。“初熟的果子”是大丰收的前奏,也是首批奉献给神的礼物(参利23:9~10),于此,雅各谓信徒是万物中首批归神为圣的果子,也表示将来整个万物也会全然得赎,全然成圣,全然归神(参罗8:18~23)。

<-->

3. “因信称义”与“因行为称义”如何协调?

<->

经文:雅2:24
这样看来,人称义是因着行为,不是单因着信。

要解释这表面冲突的关键在乎“称义”的字义,查“称义”(dikaioutai)基本是“证明真实”、“证明是对”的意义。

故此,“信心称义”表示信心证明那人对神的心是对的;“行为称义”表示行为证明那人对神的生活是对的。一个人在神面前的生活行为是对的,表示他对神的心是对的,因为好行为的背后需要有好的信心,好的信心却要用好行为证明、证实、表明、显明出来,所以有人说得好:“因信称义是入门的信,行为称义是走天路的信”【注1】

加5:6说:“原来在基督耶稣里,受割礼不受割礼全无功效,惟独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才有功效”。那个“生发仁爱的信心”便如同“有行为的信心”、“有生命的信心”,所以就称为“行为称义”。

<-->

4. “生命的轮子”是什么?

<->

经文:雅3:6
舌头就是火,在我们百体中,舌头是个罪恶的世界,能污秽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轮子点起来,并且是从地狱里点着的。

雅各强调舌头的祸害,言语招尤,这百体中最小的(雅3:5)反是最难制伏(雅3:8)。它能说大话(雅3:5上), 能烧着整个树林(雅3:5下), 能污秽全身(雅3:6上), 能把生命的轮子点起来(雅3:6下)。然而什么是生命的轮子?

查“生命的轮子”(trochon tes geneseos),是古代希腊人对生命的一种观念,他们认为生命如滚轮,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周而复始,绵延不断【注2】,而当这轮子转动之时,轮轴经摩擦产生火花,至整个轮子都烧着了【注3】。故此舌头如车轴的火花,可以使整个人生都毁于一旦,正是“一言丧邦,一言兴邦”的教训。

<-->

5. 为何要将喜笑变作悲哀?

<->

经文:雅4:9
你们要愁苦、悲哀、哭泣,将喜笑变作悲哀,欢乐变作愁闷。

作者在此节吩咐读者要将喜乐变悲哀,欢乐变愁闷,似乎是在推行一种悲观主义,着实令人费解?

原来这是数项顺服神的表现之一(参雅4:6~10):

(1)务要抵挡魔鬼(雅4:7)。

(2)要常亲近神(雅4:8上)。

(3)多自省己身,保守圣洁生活(雅4:8下)。

(4)为罪表示真诚的痛悔(雅4:9)。

(5)在主前多谦顺听命(雅4:10)。

其中在雅4:9,作者要信徒愁苦、悲哀、哭泣,要将喜乐变为悲情,这一连串的字词是描述信徒自省其身时,发现自己有甚多得罪神之处,于是需要在神面前有真诚悔悟己过的心志,这样的人,神才能使他“升高”,表示神提高他的属灵生命,使他成为更合用的器皿。

<-->

6. 世上难有无罪的人,包括信徒在内?

<->

经文:雅4:17
人若知道行善,却不去行,这就是他的罪了。

“人若知道行善却不行之,这是他的罪了”这是一句盛行的哲言慧语,亦将上文雅4:11~17的训勉作一总结。在上文,作者提出数项生活上的实际提醒,使读者作任何事皆要想到神:

(1)批评弟兄是变相的批评律法(雅4:11~12)。

(2)作任何事勿忘生命变幻无常(雅4:13~14)。

(3)神的旨意是物质成功之钥(雅4:15~16)。

(4)知善而不行之,是为罪也(雅4:17)。

在雅4:16,作者指出有些人常以自己的“张狂为夸口”(“张狂”,alazoneiais,是名词,和合本似将之译作形容词“张狂的夸口”,或动词“张狂夸口”,是一疏忽),他们以自己的成就而骄傲自恃,完全忽略神的恩典或祝福,这是可悲的。就此作者遂总结地(conclusively)说,凡知道行善而不去行的,是为他的罪行了(雅4:17)。在狭义上言,这“善”是指雅4:15~16的“善”,明白自己所拥有的全是神的祝福;在广义上言,凡是使人蒙恩的善行,若知之而不为之,那便是罪行了。

<-->

7. 什么是抹油祷告?是神医治病祷告否?

<->

经文:雅5:14~16
你们中间有病了的呢,他就该请教会的长老来;他们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为他祷告。出于信心的祈祷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来;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所以你们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使你们可以得医治。义人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

人在苦境中需祷告(雅5:13),非求神将苦境除去,而是求神降下额外力量可以度过难关;人在病中要请教会的牧者(长老)来为他抹油祷告(雅5:14)。“病”字(asthenei)在新约多用在严重的病情上,如大臣之子(约4:46~47)、多加(徒9:37)、拉撒路(约11:1~3、6)、以巴弗提(腓2:26~27)等,故此病者邀请教会长老前来为他抹油祷告。

古代社会,医学没现在这么昌明,他们相信油有治疗之效能(参路10:34,好撒玛利亚人),约瑟夫记载大希律在病危时以橄榄油沐浴(参《古史》,17:172[6:5])【注4】。病人是否得蒙医治,全是神的旨意(非油的功效)及人对神的信心(雅5:15上),这是信神拥有生命权能的信心。至于那病人能否“起来”,全是神的主权,因为肉体生命主权在神的手里。至于属灵的生病(5:15下),假如那病是因犯罪而导致,而病人已在长老面前承认过错,则神必会赦免(雅5:15下)。

至于神是否听长老或病人的祷告,雅各没有再谈论,不过他是本着主耶稣的应许而说的,主说:“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太21:22),这是按照神美善的旨意而作出的祷告(约壹5:14)。

<-->

书目注明

<->

【注1】陈终道,万世救恩,宣道,1999, 页45。
【注2】C. Vaughan, "James", Study Guide Commentary, Zodervan, 1969, p.71.
【注3】J. B. Mayer, The Epistle of James, Machillan, 1892, p.188.
【注4】:H. A. Kent, Faith That Works, Baker, 1986, p.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