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如何比天使微小一点?
<->经文:来2:6
但有人在经上某处证明说: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
为了要证实人子必会管辖将来的世界,作者引用诗篇第八篇的话,一篇弥赛亚诗篇,内中记述神造人的尊荣,并应许人管理世界。这应许(来2:8)与现实有一个距离,但在基督身上,人的尊荣失而复得了。按诗篇8:5言,人虽有神的眷顾,但还是比天使微小一点;人虽有神荣耀尊贵的应许,万物也应服在他脚下,今日却事与愿违,万物亦未归降人。这是人的难,在此种情况下有两个难结:一是人如何比天使微小一点,二是万物仍没一点服在他脚下,那怎么办?
人的难题在基督身上找到了答案,因祂降世为人,便承担了属人的羞辱与失败;因祂的得胜,人便寻回所失落的尊荣;故此人的难处便在基督身上获得了完善的解决。耶稣甘愿背负人的罪,受了代死的苦,所以神将尊贵荣耀赐与祂,世人因祂的救恩可以寻回失落的尊贵与荣耀。
为了解释此失而复得的过程,作者先释明人的失败,再述人子的得胜:
(1)人如何比天使微小一点──“天使”一词在希伯来文(诗8:5)是elohim,此字意“神”(创1:1),或“天使”(诗97:7),或“人”(诗82:6);确定之意义需视上下文的涵义。七十士译本将诗篇8:5译作“天使”,希伯来书之作者视为合理之翻译,故引自证实其立论【注1】。此外,犹太人的他尔根、古犹太经学家、叙利亚译本、拉丁通俗本等亦译成“天使”【注2】,可见古代圣徒对此点的意见颇一致。“微小一点”( ,可指空间、时间或程度的任何一面范畴)在此处有二个意义,一指人在肉身物体及地理环境方面较天使微小,人不及灵体来得多能多才,但此意似不能成立。另一是指时间方面言(如赛57:17)【注3】,指今日人无该有的尊荣,以致比天使微小,但溯因于人犯罪而丧失了治理万物之权柄(创3:17~19),导致今日天灾横祸,动植物皆不易为人效力。人虽以昌明的科技竭力叫地服在脚下,始终不能成功,因人类始祖亚当犯罪之故(参罗8:19~22)。此情况将持续下去,直至弥赛亚再来,在地上建立太平盛世国度时才会恢复。旧约学者D. R. Glenn谓,诗篇第八篇有浓厚之弥赛亚预言成分,故希伯来书作者引用七十士译本,将诗篇第八篇的弥赛亚预言用在基督身上【注4】。
(2)基督如何比天使微小一点──为了要成就救恩,基督便要降世为人,成为真人就是人子,名叫耶稣(此名强调祂的人性)。基督既成了人,就有人的软弱,但只是暂时的(如“人如何比天使微小一点”的辩证),约三十多年之久,为了代替人负起因罪而来的刑罚,尝了死味,使人能进入荣耀里去【注5】。
诗篇第八篇本是颂赞人的尊荣,而希伯来书作者仿照犹太人士的Midrash式释经法,视该诗篇具有双意,一指人类,二指基督。起初所指是第一亚当(代表人类),其失落之尊荣在末世的末后的亚当身上复得(即基督),这正是基督降世之目的了【注6】。
<-->2. 这么多“安息”各有何意义?
<->经文:来4:1~11
我们既蒙留下,有进入他安息的应许,就当畏惧,免得我们(原文是你们)中间或有人似乎是赶不上了。因为有福音传给我们,像传给他们一样;只是所听见的道与他们无益,因为他们没有信心与所听见的道调和。但我们已经相信的人得以进入那安息,正如神所说:“我在怒中起誓说:‘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其实造物之工,从创世以来已经成全了。论到第七日,有一处说:“到第七日,神就歇了他一切的工。”又有一处说:“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既有必进安息的人,那先前听见福音的,因为不信从,不得进去。所以过了多年,就在大卫的书上,又限定一日,如以上所引的说:“你们今日若听他的话,就不可硬着心。”若是约书亚已叫他们享了安息,后来神就不再题别的日子了。这样看来,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为神的子民存留。因为那进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神歇了他的工一样。所以我们务必竭力进入那安息,免得有人学那不信从的样子跌倒了。
和合本在本段共有十个“安息”之字,其意义不同,是作者用身体的安息来比喻属灵的安息。“安息”一字的分布及意义如下:
(1)“他安息”(来4:1)──是指与神和好的安息;本意是进入神应许选民的安息地(应许地),作者借喻以进入一个“安息地”,比喻属灵的安息。
(2)“那安息”(来4:3上)──与“他安息”(来4:11)意义相同。
(3)“我的安息”(来4:3下)──与“他安息”(来4:11)意义相同。
(4)“歇了他一切的工”(来4:4)──本节虽没有“安息”一字,但意指神创世的工作已完成,如创世记2:3说:“神歇了他一切创造的工,就安息了”,这是指工作完成的安息。
(5)“我的安息”(来4:5)──与4:3下的“我的安息”(来4:3下)意义相同。
(6)“进安息”(来4:6)──与“他安息”(来:4~1)音义相同,是以物质比喻属灵的意义。
(7)“享安息”(来4:8)──与“他安息(来4:1)”意义相同,是以应许地(安息地)比喻在神面的属灵安息。
(8)“安息日的安息”(来4:9)──“安息日的安息”原文sabbatismos,为是作者自创的字汇,有译作“安息日类的安息”(sabbath kind of rest)是“最好的安息”之意(如歌中之歌,诗中的诗)。要引领人到安息日的最高境界,即在神面属灵的安息。
(9)“进入安息”(来4:10)──与“他安息”(来4:1)意义相同,指属灵的安息,本节的“那”与下半节的“神”是相对的,是指耶稣基督,而非指基督徒,祂“歇了自己的工作”,表示祂的救赎工作完成【注9】,因为“那”字是单数字,是指一个人,即主耶稣基督【注10】。
(10)“那安息”(来4:11)──与“他安息”(来4:1)意义相同,是作者鼓励未信的读者(犹太教徒),既已这么接近“安息地”(正如古代选民接近迦南地),就应更进一步跨进去(因他们已听福音多次,参来4:2、6)。
<-->3. 本节与上文似不太衔接?
<->经文:来4:12
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
此节表面看来与上文脱节,其实这乃是因上文引出来的警告(启语字“因为”,中漏译)。作者谓读者若已接近安息,而不多行一步获取之,那不但太可惜了,更会遭受神的审判(如古代选民,在应许地的边缘退回旷野漂流)。
说到审判,作者以神的道作为审判的准则,在三方面描述神的道: 活泼的(有生命的), 有功效的(能产生效果), 能辨明人心最隐秘的心思意念。
<-->4. 耶稣是否不欲上十架为罪而死?
<->经文:来5:7
基督在肉体的时候,既大声哀哭,流泪祷告,恳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主,就因他的虔诚蒙了应允。
耶稣基督是一位好祭司,好祭司常为其百姓代求。这位好祭司有一次在地上大声哀哭,流泪祷告(可能在客西马尼园里,福音书没记载,此资料可能由门徒口传下来),恳求那能救祂免死的主,就因祂的虔诚,祷告蒙了应允。
“那能救他免死的主”是指神,但是耶稣基督确实在十架死去,何来此祷告蒙了应允?又为何耶稣似乎不欲上十架呢?祂是为十架而降生于世上的,为何仍要作此祷告?
对此困语,学者的解释有三:
(1)耶稣基督那次祷告是求神免去祂在十架的死,因为死是与神隔绝,耶稣连与神隔绝片刻也不欲有(如J. Calvin、J. Owen、T. Zahn、Z. Hodges 等)。但这样的解释似乎抹煞甚多主耶稣愿意顺服死的经文,如腓2:8。
(2)这祷告是指耶稣基督求神免祂死在客西马尼园里(如T. Hewitt、J. Moffatt、J. McGee、陈终道等)。但这样解释亦不吻合主为人而死的决心。
(3)查“免死”(ek thanaton)一词可译作“从死亡中出来”之意,故此处表示耶稣基督的祷告,是指祂求神使祂能从死里复活,因为只有神才有这复活的大能(参徒2:27;诗16:10;如K. S.Wuest、H. A. Kent、F. Delitzsch、B. F. Westcott、G. L. Archer 等)。
最后一说似乎最合理。
<-->5. 本段所指何人?
<->经文:来6:4~8
论到那些已经蒙了光照、尝过天恩的滋味、又于圣灵有分,并尝过神善道的滋味、觉悟来世权能的人,若是离弃道理,就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了。因为他们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明明地羞辱他。就如一块田地,吃过屡次下的雨水,生长菜蔬,合乎耕种的人用,就从神得福;若长荆棘和蒺藜,必被废弃,近于咒诅,结局就是焚烧。
本段是圣经中著名的难解经文,有相当多的神学争论,不少反对“一次得救永远得救”的学者引出这段经文来作为他们的支持。解释这段经文主要的关键乃是找出这段经文的对象,是已经相信主的人、或是还没有信的人。
若果他们是信徒,那就会产生一次得救非永远得救的可能性,除非你把经文当作警告的话。但来6:6的“若是”是原文没有的,翻译的人一定赞同“一次得救永远得救”,当看到有这个“一次得救非永远得救的可能性”,就把“若是”放进去,连点也不加在旁边,以为这样就解决困难了。
可是和合本来6:4~6,一共有六个动词(来6:5下“觉悟”是补字,原文没有,应是五个分词〔形动词〕),完全是同一类型,都是讲“已经”的经历(蒙光照、尝天恩、有分圣灵、尝善道,觉悟来世权能、离弃道理、“道理”原文也没有),这些都是他们已有的经历。而这样子的人离弃了真道,不管他们曾经蒙多大的光照,尝过多大的天恩,圣经虽曾感动过他们,但因为他们仍然离弃,那就没办法可以得救了。所以本段应该不是对信徒讲的,乃是对听过福音、明白真道,拒绝真理的犹太人讲的。希伯来书的作者看见很多自己的同胞,他们已经有了以上之经历,并指出他们既然在信徒群体当中,应早已明白谁是救赎主,什么是救赎之道,现在他们心怀二意,拒绝这唯一的救主,那就再没有救法了。
<-->6. 何谓“近乎得救”?
<->经文:来6:9
亲爱的弟兄们,我们虽是这样说,却深信你们的行为强过这些,而且近乎得救。
在上文(来6:4~8),作者严重警告未信的读者,冀望他们既已接近救恩的边缘,切勿功亏一篑,失落救恩。接着转向已信的读者,警戒他们勿作不结果子的人;应藉着认识更深的真理,进入更丰富的恩典内。
作者介绍读者为亲爱的弟兄们──明指已信的人,不然不会用此词汇称唤对方, 你们的行为强过这些──“这些”是指上文未信者的情况, 你们的行为“近乎得救”──“近乎得救”(echomena soterias)原文意“有”及“得救”,即“拥有得救”之义,可译成“属乎得救”,中译“近乎得救”是个错误的翻译。
<-->7. 麦基洗德如何无父无母,无生之始,无命之终?
<->经文:来7:3
他无父,无母,无族谱,无生之始,无命之终,乃是与神的儿子相似。
麦基洗德的身世背景异常特殊,他“无父无母,无生之始,无命之终”等数言,是指他的身世没有记录父母的名字,或指他所属之家族生死存亡全无记录可供稽查,而非说他从石头蹦出来或从外星而来。“无族谱”意谓麦基洗德成为祭司,是不需族谱证明他有此资格。因犹太人极注重祭司的家谱证件,连祭司父母之名均需记载,以佐证其拥有祭司资格【注11】。在这方面,他便与耶稣基督成祭司的资格相同,诚如来7:16说:“他成为祭司,并不是照肉体的条例,乃是照无穷之生命的大能。
<-->8. 若律法“一无所成”,神为何还要颁布律法给世人?
<->经文:来7:19
(律法原来一无所成)就引进了更美的指望;靠这指望,我们便可以进到神面前。
律法是神心意的所在,神颁布给世人,因其有独特之目的,是要显出人有肉体的软弱,不能全守神的律法。故来7:18说,先前的条例(指律法),因软弱之故(“软弱”指“无能”,是指使人完全的无能),于是就被废掉了。在此律法是“一无所成”的(原文eteleiosen,从字根“完全”变出),这不是指价值方面言,而是指使人获得完全(喻得救)方面言;在这角度下看,律法却又达到其颁布之目的了。
<-->9. 什么是天上事的形状和影像?
<->经文:来8:5
他们供奉的事本是天上事的形状和影像,正如摩西将要造帐幕的时候,蒙神警戒他,说:你要谨慎,作各样的物件都要照着在山上指示你的样式。
作者谓利未人在地上的供奉本是天上事的形状和影像,“形状”(hupodeigmati,意“在下面”、“展示”;在希伯来书4:11译“样子”,希伯来书9:23作“样式”,约翰福音13:15作“榜样”),表示“副本”或“样本”之意;“影像”(skia,意“影子”)指真像的投影,二字合并表示地上的供奉原是按着天上的“蓝图”、“样本”而进行,是天上真像的投影。“天上事”(“事”是补字)是代表神的心意,在祂里面有个献祭的“腹稿”,在古时藉着利未制度先稍窥其样子,后来在基督作祭司职任内,便具体地显明出来了。
<-->10. 至圣所内本没有金香炉的,此处是否弄错?
<->经文:来9:4~5
有金香炉(炉:或译坛)有包金的约柜,柜里有盛吗哪的金罐和亚伦发过芽的杖,并两块约版;柜上面有荣耀基路伯的影罩着施恩(施恩:原文作蔽罪)座。这几件我现在不能一一细说。
按出记30:6及王上6:22言,金香炉是放在圣所而非至圣所内,故与希伯来书作者所言不能吻合,解说有:
(1)失察说──作者一时失察,将物件放错地方,是无心之失,情有可原(如Jerome、J. Moffatt、M. R. Vincent)。
(2)炉铲说──将“金香炉”一字改为“炉铲”,由希伯来书作者透露,此小物件原来放在此处(如拉丁通俗本、H. Alford)。
(3)新启示说──这是另一座香炉,是神特别启示给希伯来书作者所知晓,故又称为“第三炉说”(如M. Luther)。
(4)搬迁说──金香炉原放在圣所内,在赎罪日才搬至至圣所内用(如F. F. Bruce)。
(5)不必计较说──在十架日,圣殿内幔裂开,从此“内外”不分(如陈终道)。
(6)“一视同仁说”──在赎罪日,大祭司将圣所内金香炉的香灰用铲子带入至圣所内,代表将百姓的祈祷呈献给神(利16:12~13),故此简称金香炉在至圣所内(如H. A. Kent、P. E. Heughes、J. C. Laney、B. F. Westcott、T. Hewitt等),依犹太人传统说法,凡在至圣所内出现的物件,也可说是置在至圣所内【注12】。
<-->11. 天上的本物为何要洁净?
<->经文:来9:23
照着天上样式做的物件必须用这些祭物去洁净;但那天上的本物自然当用更美的祭物去洁净。
据利16:16言,会幕常需洁净,乃因罪人常靠近之,故此“照着天上样式作的物件”可指会幕,但何以天上的本物仍需洁净?解说有:
(1)天上之物给撒但弄成不洁,因为他称为“天空之子”,故此需洁净(如G. A. Lang)。此说显然指想出天上的“防卫工夫”错漏百出!
(2)是预备工夫,因将来罪人要进入天上的圣所去(如M. R. Vincent、F.Delitzsch、L. Morris、M. Dods)。
(3)“洁净”解作“奉献”,基督之死将天上物件行了一个奉献礼,如今人可以开始接近之(如C. Spicq、J. Owen)。
(4)“天上的本物”指信徒,他们如今有更美的祭物(即基督)洁净了,便成为圣洁的子民(如M. Luther、Montefiore)。
(5)天上的洁净是象征式的洁净,是因基督之故,而成为全然成圣;地上的洁净是真实的洁净,凡藉着更美祭物洁净了的人,皆是全然成圣的人(如F. F. Bruce、B. F.Westcott、S. J. Kistemaker)。
<-->12.本节是否反对“一次得救,永远得救”?
<->经文:来10:26
因为我们得知真道以后,若故意犯罪,赎罪的祭就再没有了。
本段(来10:26~29)是希伯来书里五段警告经文中最严厉的一段,作者在上文(来10:23~25)早已劝勉信徒不要摇动及不可停止聚会,接着他警诫读者不可明知故犯,使赎罪的祭也没有了。
本节的“我们”是一个讲员(作者)认同听众(读者)的需要而发出的(如来2:1),是警诫读者中那些曾清楚接触福音的人,在全书多处引述庞大的福音证据下,若仍然拒绝救恩,就只有等候审判了(来10:27,如旧约的扫罗、新约的犹大)。
鉴此,作者遂以摩西律法中死刑之律为诫(来10:28;参申17:2~6),指出得知真道后仍怙恶不信的绝大严峻性,若仍拒绝救恩,那便是视基督代罪而死的工作为无物,这种人的刑罚是永死的(来10:29~31)。S. D. Toussaint谓作者引用律法之死刑为警告的基础,绝对不会是向信徒发出的【注13】,C. L. Pfeiffer亦正确地指出,作者在此处所描绘的人物不可能是信徒,因为他不会用永死之刑恐吓信徒切勿放弃信仰【注14】,故本段不是以信徒为对象,不然就有“仍会”的危机。
<-->13. 摩西如何为基督受凌辱?
<->经文:来11:26
他看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财物更宝贵,因他想望所要得的赏赐。
摩西轻看埃及财物有一个主因,就是他想望要得其他的赏赐,这赏赐不单叫全民族脱苦海入迦南,且包括得享永生【注15】,所以他能恒心忍耐,看为基督受的凌辱胜过大富大贵。但是摩西如何可将自己的“舍弃”视作为基督受凌辱,此言着实令人费解,学者意见有:
(1)当旧约信徒受苦时,基督也在当时与他们一同受苦(参诗89:51;赛63:9,如B. F. Westcott、F. F. Bruce、G. L. Archer、L. Morris)。
(2)摩西所受的苦与基督所受的一致(此说过份夸张摩西的苦楚)。
(3)摩西本着对弥赛亚之受苦的认识,视自己的苦与祂的无异(如H. A. Kent)。
(4)摩西所见之荆蕀焚烧异象,其实是基督道成肉身前的显现,故他便视以后的经历如同基督受苦一般(如T. Hewitt)。
(5)摩西放弃大好前途,全是为爱神的缘故,为神受苦与为基督受苦在神学意义上相同,但为了使读者较易接近基督,作者将“神”字改作“基督”,旨在教引导读者,伟大如摩西也为基督轻看世界,他们也可以照样行之(如M. Dods)。
<-->14. 旧约的信徒是否在耶稣死后才能得救?
<->经文:来11:40
因为神给我们豫备了更美的事,叫他们若不与我们同得,就不能完全。
来11:39~40是全段(来11:1~38)的总结,作者引述不少旧约信心英雄人物,指出他们皆得了“美好的证据”(原文marturethentes,是动词,意“完成了见证”;“美好”是补字,中译本将之作名词译出),只是他们仍未得着所应许的(来11:39,指耶稣的救赎恩典),故此他们仍未完全(来11:40)。表示他们仍在等待中,直至耶稣基督的救赎工作完成了,他们便完全了,但在时间上便略逊于新约时代的信徒,不是说他们没有得救,只是说基督代死的功效还未“发给”、“赐予”他们,而“我们”(新约信徒)反先得了此殊恩(是时代上的优先,而非资格上)。
<-->15. 本段经文何解为上?
<->经文:来12:22~24
你们乃是来到锡安山,永生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里有千万的天使,有名录在天上诸长子之会所共聚的总会,有审判众人的神和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并新约的中保耶稣,以及所洒的血;这血所说的比亚伯的血所说的更美。
锡安山是新约的表征(参加4:24~25),于此作者将锡安山与西乃山(代表旧约)作一对比,总结是锡安山远胜西乃山。在锡安山(也比喻天堂)有甚多美好的现象,共八点:
(1)是永生神的城邑。城邑代表永久性居所,会幕代表暂时性的地点。
(2)是天上的耶路撒冷(象征神的居所)。
(3)是千万天使的地方。
(4)是信徒“共聚的总会”(panegurei……ekkesia,由“全部”、“聚集”及“教会”三字组成,原意是指“节期的集会”,festal gathering,参赛66:10),这些信徒已有名录在天(参路10:20),他们又称为长子(指产业承继人,参罗8:17、29)。
(5)是神施审判之处。
(6)是义人灵魂的归宿。
(7)是新约中保耶稣的居所。
(8)是天上的施恩座(“所洒的血”是施恩座),此血是赦罪之血,而非亚伯所流的血,一直呼求报仇雪恨(参创4:10)。
此八点分别描述耶稣基督所成就的救恩终点,是值得郑重思想的。
<-->16. 什么是“出到营外,就了他去”?
<->经文:来13:13
这样,我们也当出到营外,就了他去,忍受他所受的凌辱。
在利未制度下的赎罪日,大祭司将祭物的血带入圣所内作赎罪礼(祭物称赎罪祭),而祭物本身则带到营外完全焚烧,肉则不可吃掉(参利16:27),这是赎罪日献赎祭时的特殊步骤,与其他赎罪祭献法不同。
同样,耶稣也在耶路撒冷城外受苦(此是借喻,不能苛求耶稣之死与旧约献此祭时的细节完全吻合;因为耶稣在城外流血〔约19:17〕,而旧约祭物则在帐幕内被杀)【注16】。这样,作者便向读者呼吁:“我们出到营外,就了他去”,“营”是官方犹太教(official Judaism)的代名词【注17】,“出到营外”便成为基督教向犹太教徒的劝喻,要他们离开犹太教而就近基督教。
作者用“我们”字表示认同读者的需要,非说他自己没有基督,而是他将自己摆在读者的需要里,鼓励他们忍受凌辱,因基督也受犹太教的凌辱;要他们一同向“祂”直奔,因为凡认同基督的绝不羞愧。
<-->书目注明
<->
【注1】D. Glen, "Psalm 8and Hebrews 2: A Case Study in Biblical Hermeneutics and Biblical Theology", Walvoord: A Tribute, ed D. K. Campbell, Moody, p.41.
【注2】如LXX、NASB、NEB、JB、RSV、GNB、MCB等。
【注3】F. Delitzsch, Biblical Commentary on the Psalms, I, Eerdmans, 1871, p.69.
【注4】G. F. Hawthorne, "Hebrews", New Laynan's Bible Commentary, Zondewan, 1979, p.158.
【注5】D. A. Hagaer, "Hebrews", Good News Commentary, Harper & Row, 1983, pp.24-25.
【注6】P. Ellingworth & E. A. Nida, A Translator's Handbook on the Letter to the Hebrews, UBS,1983, p.40.
【注9】如G. L. Archer,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Baker, 1951, p.32; L. Morris, "Hebrews," Bible Study Commentary, Zondervan, 1983, pp.45-46.
【注10】H. Alford, "Hebrews," Alford's Greek Testament, Ⅳ, Guardian, 1976, p.1480; H. A. Hoyt, Christ, God's Final Word to man, BMH, 1974, pp.26-27.
【注11】J. F. MacArthur, "Hebrews," MacArthur NT Commentary, Moody, 1983, p.133.
【注12】S. J. Kistemaker, "Neb," NTC, Baker, 1984, p.238; J. V. McGee, "Hebrews, II", Thru the Bible, 1983, p.31.
【注13】S. D. Toussaint, "The Eschatalogical of the Warning Passages in the Book of Hebrews," Grace Theological Journal, V.3, #1, Spring, 1982, p.27.
【注14】C. L. Pfeiffer,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Moody, 1962, p.87.
【注15】H. A. Kent,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Baker, 1974, p.240.
【注16】H. A. Kent, p.285.
【注17】D. Guthrie, "Hebrews," New TNTC, IVP, 1978, p.274; F. F. Bruce, "Hebrews," NIC, Erdmans, 1972, p.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