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耶稣如何在信徒身上得荣耀?信徒又如何在祂身上得荣耀?
<->经文:帖后1:10、12
这正是主降临、要在他圣徒的身上得荣耀、又在一切信的人身上显为希奇的那日子。我们对你们作的见证,你们也信了。……叫我们主耶稣的名在你们身上得荣耀,你们也在他身上得荣耀,都照着我们的神并主耶稣基督的恩。
帖后1:10在论及主再来的启示真理时,以二个目的infinitive 句子“得荣耀”及“显为希奇”表达之。保罗说主的“降临”(elthe,意“来到”)有二个目的: 在信徒身上得荣耀。表示主的再来是荣耀的,信徒是神分别为圣的人,在此称圣徒,他们于此时得荣耀的生命,是救赎生命到终点之时,便称为“在圣徒身上得荣耀”(帖后1:10上)。在信的人(平行句子,“信的人”相对“圣徒”),主再来是个显为希奇的日子(帖后1:10下)。
“显为希奇”(thaumasthenai,意“惊讶”、“惊喜”)表示主的再来是令信徒惊讶不已、赞叹不绝的时刻,因为这是救赎达到高峰之时。“得荣耀”这字的主词是耶稣,是主自己在此时得见其救赎之工在圣徒身上全部完成,是享荣耀的时刻。“显为希奇”这字的主词是信的人,他们于此献上赞美不绝的感恩,因救恩伟工现已来到终点了。
帖后1:12的主题思想没有变,与1:10相若,只是此节的主人是神自己,祂见主耶稣荣耀的工作得以在信徒身上完成,又信徒在主耶稣那里得到荣耀,这是父神得荣耀的时刻。
<-->2. “主耶稣的降临”与“我们到祂那里聚集”有何关联?
<->经文:帖后2:1
弟兄们,论到我们主耶稣基督降临和我们到他那里聚集。
显然保罗在帖撒罗尼迦教会时,多传讲主再来前后的真理,但仍有一些地方待澄清,如:有关“主的降临和信徒到主那里的聚集”的事。查“降临”与“聚集”二字原文皆是名词,由一个冠词(article)指定,表示串连的连接词“和”字不是作连接性的用途,而是一种“下释上”的用语;即下个名词与上个名词的意义彼此相通,“和”字可译为“就是”。全句意指“主的降临就是我们到他那里聚集”【注1】,显然“我们到他那里聚集”是帖撒罗尼迦前书4:16所提及的信徒被提那回事。若主降临是指主降临回到地上来,那全世界的信徒如何到祂那里聚集?若主降临是帖撒罗尼迦前书4:16的“降临”,那么“到他那里聚集”,便是帖前4:17的“在空中与主相遇”了【注2】。
<-->3. 这“日子”是指什么日子?
<->经文:帖后2:2
我劝你们:无论有灵、有言语、有冒我名的书信,说主的日子现在到了,不要轻易动心,也不要惊慌。
“主的日子”一词是旧约先知们惯用指定弥赛亚在地上建立国度前后的日子。这段日子可分为二个时期,一是国度设立前,地上发生大灾难的时候,俗称“灾难时期”(如太24:4~26),是为审判时期;先知耶利米称之为“雅各的患难”(耶30:7),其他先知各有不同的名称,如“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珥2:31)、“耶和华降罚的日子”(赛2:12;俄15)、“耶和华发怒的日子”(番1:18)等不赘。另一是指国度设立时,弥赛亚回到地上执掌王权之时,这是祝福时期,俗称“国度时期”;先知以赛亚称之为“末后的日子”(赛2:2),但以理呼之为“圣民得国的时候”(但7:22),其他先知均以不同的名称描绘这段日子(参何2:18~23;珥3:18~21;摩9:11~15;弥7:11~12;番3:9~14;该2:23;亚14:16~21等不赘)。
就此背景,保罗在帖撒罗尼迦教会时可能传讲此类信
息,导致有些信徒以为“主的日子”的审判,即灾难时期,
现已发生了,而他们正在其中。这些误解从三方面而来:(1)有灵──藉着传道者预言性的信念,(2)言语──彼此的交通,属灵的劝言,(3)书信──正式的函件。无论是讲道、劝勉或函件,这些显然与保罗先前所说的有别,如保罗曾说信徒在主降临前必免去将来的忿怒(帖前1:10,5:9)。他们的误解乃是分不清楚现今的苦难与将来的灾难,他们将二者混为一谈,致有此误解。因此,保罗遂给予他们更进一步的教导,让他们知道,主降临于地上前必有数件事情发生(帖后2:3~8),改正他们的错解。
<-->4. 什么是离道反教的事?谁是大罪人?
<->经文:帖后2:3
人不拘用什么法子,你们总不要被他诱惑;因为那日子以前,必有离道反教的事情,并有那大罪人,就是沉沦之子,显露出来。
保罗说,在主的日子出现以前,必有二件事情发生:离道反教的事, 大罪人显露出来,究竟这二件事是什么意义?它们彼此又有何关系?
首先,“离道反教”这词(he apostasia)有数个不同的用途:
(1)宗教性的用途──指在末世时,不少人离弃真道,真到主再来审判世界时结束。此字在徒21:21译“离弃”〔摩西的律法〕;书22:22同字作“悖逆”;代下29:19作“废弃”;耶2:19作“离弃”。玛喀比前书2:15记安提奥古四世强迫犹太人离弃律法,归顺希腊文化(这是传统及大部份人士的见解,如T. Constable[BKC]、R. H. Gundry、G. E. Ladd、J. F. Walvoord)。
(2)政治性的用途──如军队反叛政府、革命志士推翻政权或社会人士罔顾公众秩序等。约瑟夫以此字形容犹太人在A. D. 66反叛罗马(此说代表人有F. F. Bruce、J.Frame、L. Morris)。
(3)人物性的用途──此字词有冠词,有人将之作人物解,亦有犹太传统支持。据犹太人说,“比列(Belial)之子”便称为“离道反教”(he apostasia,参王上21:13;此节和合本将比列译作“匪徒”,此见有古教父奥古斯丁、屈梭多模、Theodoret等人倡导,现代学者如J. Moffatt [EGT]也赞许)。
(4)字义性的用途──此见解认为apostasia 的基本字意是“离开”(由“离开”及“站立”二字组成),此字常指“身体离开一个地方”(MM、TDNT、BAG);再配上冠词,表示是一个“指定的离开”,亦即指上文帖后2:1的“我们到祂那里聚集”的离开(赞成此见的有E. S. Engish、K. S. Wuest、A. A. MacRae、G. Lewis; S. Ellisen)。
(5)综合性意义──此见综合上文各理论的见解,认为“离道反教”是指末世的一个现象,发生在主降临前,那时世上的属灵气候达至一个极严重反叛神、否认神、离弃神的地步,如科学至上、物质挂帅、道德败坏、邪说盛行,引致世人全面性、泛滥性的悖逆神(参提前1:3,4:1~3,6:3~5;提后3:1~9,4:3~4;太24:10~12、23~26等不赘)。因此神便逼不得已降审判于世界,但在施降审判前,祂以天使长号筒召唤信徒离开祂审判的场所──世界,将他们提到天上去(参帖前4:16~17),免去世界所遭受的灾祸(参启3:10),这提走脱离灾祸,类似挪亚与罗得的经历。是以“离道反教”照字义来说是指一个“大离开”,即是帖后2:1的“到他那里聚集”。世界性离开神,是人主动的;信徒离开世界,是神主动的;两者间有天大之别(此见解代表人颇众,如H. W. House、J. D. Pentecost、J. S. Feinberg 等)。
另一件事情发生在“主的日子”以前的,乃是大罪人将要显露出来,保罗称他是“沉沦之子”(帖后2:3)、“抵挡者”(帖后2:4的“主”字是补字)及“不法的人”(帖后2:8),这三个名字分别指出此人的性情(大罪人),终局(沉沦之子)及行径(不法的人)。此人一出现必带动全世界离开神,全地在他的煽动下掀起一个空前绝后的反叛神的活动,神不得不干预,全地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灾难时期。
学者普遍皆认为他就是敌基督(参约壹2:18),他所作的一切全是与神作对的。七十士译本以此字(“敌对”)译亚书3:1的“撒但”。提前5:15的“撒但”也是此字,这位大罪人高抬自己,自称为神,使人拜他,无疑是撒但的化身了(帖后2:5)。他所作所为甚像耶稣基督多年前的预言(参太24:15;可13:14),可是他暂时还未显露出来,因有拦阻他的力量出现,钳制着他,使他暂不发动其敌挡神的势力,但他的收场确定将被主降临的荣光消灭(帖后2:8)。
<-->5. 谁是那拦阻者?
<->经文:帖后2:6
现在你们也知道,那拦阻他的是什么,是叫他到了的时候才可以显露。
保罗谓大罪人还未显露是因有拦阻者加以钳制其活动,叫他未能滥施其暴行。究竟这拦阻者是谁,他何以有如此惊人的能力?
历代学者对这拦阻者是谁的意见不下五十多个,其中有将之作天使长米迦勒、先知以利亚、保罗、十二使徒、律法、神的旨意、罗马该撒、犹太民族等不赘,这些意见漏洞百出,不屑反驳,下面数项是近代学者较多采用的:
(1)有说“他”是罗马政权或末世的政权(如F. F. Bruce,但罗马政权已过去,末世政权在启示预言下是向神犯弥天大罪的)。
(2)有说“他”是福音的广传或教会的使命(如启导本,福音的力量虽然大,教会的使命虽然高贵,但压制罪行似仍不易成功,这也不是耶稣基督交给教会的使命)。
(3)有说“他”是撒但(但为何撒但要拦阻大罪人?)。
(4)有说“他”是任何时代的政权(如M. T. Brauch,但看看各处监狱常告人满之患,及社会罪案有增无减,便可知此见甚难成立)。
(5)有说“他”是圣灵(如D. E. Hiebert,此说是众见解中最为合理的)。
查“拦阻的”(中性字)是个现在式分词,有仍旧存在之意,表示圣灵的工作一直在进行中(故此已成历史的罗马政权、保罗、律法、十二使徒、以利亚等解释,应被淘汰),直至大罪人显露的时间来到(参帖后2:6的“叫他到了他的时候”,中漏译“他”字)。D. E. Hiebert说:“正如主耶稣的诞生要待时候的满足,大罪人显现之时也是一样,要待他的时候来到”【注3】。
G. G. Findlay谓:“神一直容许罪恶横行,但也拦阻它泛滥,直至审判的时间来到,神便将其拦阻的力量撤除”【注4】。这情况有点像挪亚的时代,神对挪亚说:“我的灵也永不在他们里面”(创6:3),旋不久洪水便来临。
在地上只有一种力量能拦阻罪恶泛滥,那是圣灵的工作,非人力所能为(如地上的政权);再且,大罪人背后有邪灵的力量(帖后2:9),只有圣灵才可制服他,到时候满足,这拦阻的(阳性字)便“从地上走了”(ek mesougenetai,帖后2:7,中译“被除去”,是错将genetai的主动态译成被动态,亦漏了ek mesou,意“离开其中”),表示圣灵的“除去”是“自己离开”(在圣经里,圣灵以中性字及阳性字出现)。若圣灵与教会是一整体,圣灵的离开亦即教会的离开(“离道反教”字意“离开”),也暗示教会的被提。教会被提后,地上仍有圣灵的工作,只是圣灵内住人心之工作便撤走,这内住信徒的职事已告一段落,但圣灵是永恒的,祂仍在宇宙及世界间,继续其圣工(如旧约时代般),叫人为罪、为义、为审判而归回神。
<-->6. 人不能得救,神要负责?
<->经文:帖后2:11~12
故此,神就给他们一个生发错误的心,叫他们信从虚谎,使一切不信真理、倒喜爱不义的人都被定罪。
保罗说,在末世的时代(参帖后2:3~10,亦包括任何时代),世人多厌烦福音,心极顽梗,屡见异能神迹也不相信,至神对他们也爱莫能助,只有“给他们一个生发错误的心,叫他们信从虚谎,使一切不信真理、倒喜爱不义的人都被定罪”。这是神迫不得已之举,也是一个称为“公义性审判式的宣判罪刑”,如神对埃及法老时,刚硬他的心,使他不能悔改,终难逃神的审判。在此,人受罚只是后果,不是前因;神不是皂白不分的暴君,不会向人滥施无理的刑罚,人走向灭亡之路,是自食其果,与“神”无关!
<-->7. 人得救是基于神的拣选?
<->经文:帖后2:13
主所爱的弟兄们哪,我们本该常为你们感谢神;因为他从起初拣选了你们,叫你们因信真道,又被圣灵感动,成为圣洁,能以得救。
本节首字“但是”(de,中漏译)是与上文(帖后2:11~12)之不信者被定罪作一对比,既然不信的被定罪是与“自己有关”,这样“信的可得救”也应与“自己有关”才对,何以保罗却说他们得救全是基于神的拣选之故?
在回答这问题时,保罗写了一句J. Denney称之为“袖珍系统神学”【注5】,简介救恩之从永恒到永恒。保罗说神拣选人得救(“得救”在原文里置在此处,非中译放在句末),是基于“圣灵的感动”和“因信真道”(原文先论圣灵的工作,才论人的回应)。在原文里,“和”字(中译“又”)将圣灵的感动与人的信道连接起来,归给一个介词en(意“在”,此处喻“透过”)约束,表示圣灵的感动与人的信道是指同一件事。因此,全节便说,神拣选人得救是根据(或透过)圣灵的感动工作,就是人愿意信道而成的,正如弗2:8言:“你们得救是本乎恩(拣选之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
<-->8. 为何要远离不按规矩生活的人?
<->经文:帖后3:6、14
弟兄们,我们奉主耶稣基督的名吩咐你们,凡有弟兄不按规矩而行,不遵守从我们所受的的教训,就当远离他。
“若有人不听从我们这信上的话,要记下他,不和他交往,叫他自觉羞愧。”
保罗提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他奉主的名发出吩咐,要帖撒罗尼迦教会的信徒远离不按规矩而行的人(帖后3:6)。在帖撒罗尼迦前书里,他向这些人发出过警戒的话(帖前5:14),如今却吩咐教会勿与这些人交往(帖后3:14)。此处问题有二,一是这些人究竟不按什么规矩作事?二是不与他们交往包括些什么?
保罗曾在帖撒罗尼迦教会传“主的日子”是一个随时会发生的信息(帖前5:3~4),有些信徒就此便怠了工,生活闲散的,时间多了便多管闲事(帖后3:11)。“不安静作工,吃自己的饭”(帖后3:12),意指靠人供养他们生活所需,他们不按规矩生活,使教会受影响不少,保罗遂写信给教会,要那些人改变自己的“人生观”,若有人不听从保罗所写的话,便不与他们交往(帖后3:14)。“不与交往”: 非指逐出教会(如加尔文的解释), 亦有说是指断绝日常的社交生活【注6】,但是拒绝与他们有社交的往来,反会使他们更少属灵友人的规谏或忠告,这样会使事况恶化。D. E. Hiebert谓,这是指不容许他们参加教会的爱筵及守主餐的聚会【注7】,此举在古教会是件颇严重的处分(在今日便不行了),盼望那些人得着教训自觉羞愧,便能回头(帖后3:14~15)。
<-->书目注明
<->
【注1】E. D. Hiebert, The Thessalonian Epistles, Moody, 1971p.301.
【注2】A. T. Robertson, "II Thessaionians," WPNT, Broadrnan, p.47; F. F. Bruce,"II Thessalonians,"Word Bible Commentary, 1982, p.163.
【注3】D. E. Hiebert, p.311.
【注4】G. G. Findlay, "I, II Thessalonians, "Cambridge Greek Testament, CUP, 1904, p.147.
【注5】James Denney, "I II Thessalonians," Expositor's Greek Testament, 6, Scranton, 1903, p.372.
【注6】T. Constable, "II Thessalonians," Bible Knowledge Commentary, Victor, 1983, p.724.
【注7】D. E. Hiebert, p.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