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徒受患难是否命中注定?

<->

经文:帖前3:3(全段3:3~4)
免得有人被诸般患难摇动。因为你们自己知道,我们受患难原是命定的。

在第二次旅行布道时,保罗来到帖撒罗尼迦,在那里创立帖撒罗尼迦教会,但因反对福音的势力有增无减,他遂急速离开,到庇里亚去;虽在那里的工作颇受欢迎,然而反对势力迫近,迫不得已前往雅典稍避风头,却嘱附同工提摩太早日前来会面(详参徒17:1~15)。据帖前3:1所记,提摩太及西拉似乎来过雅典,只是保罗想念“帖撒罗尼迦”教会的心甚为迫切,遂又打发提摩太回去照顾他们(帖前3:1~5)。在此同时可能又打发西拉回去照应初生的腓立比教会,免得“腓立比”教会遭受反对派人士的摧残(参徒18:5)【注1】,期间保罗等不及便迳往哥林多去了(徒18:1)。不久提摩太及西拉来到哥林多,找着保罗(徒18:5;帖前3:6),告诉他“帖撒罗尼迦”教会的近况,保罗系念之心才释然(帖前3:7~9),遂书就帖撒罗尼迦前书,回答教会托提摩太带来的问题。

在书中,保罗劝慰“帖撒罗尼迦”信徒勿被诸般患难摇动,并说“我们”(泛指信徒,非单指保罗与其同工)受患难原是“命定的”(keimetha,意“放下”、“安放”、“放置”、“躺卧”,喻“设立”,同字在太28:6;路23:53;约20:12译“安放”;在路2:12、16;约壹5:19作“卧在”;林前3:11;腓1:16;提前1:9作“设立”)。命定这字用意广阔,不是良好的译文,易引起“命中注定”之意。全句(帖前3:3下)意指患难是信徒必遇的事(如俗言:“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十之八九”),信心不要被它打跨。

<-->

2. 为何放纵私欲邪情便是欺负弟兄?

<->

经文:帖前4:6(全段4:3~8)
不要一个人在这事上越分,欺负他的弟兄;因为这一类的事,主必报应,正如我预先对你们说过、又切切嘱咐你们的。

保罗劝诫信徒要过成圣的生活: 要远避恶行(帖前4:3); 守着自己的身体(帖前4:4); 不放纵私欲邪情(帖前4:5); 不要欺负弟兄(帖前4:6)。

在保罗的思想中,信徒的身体是圣灵的殿,是属于神的,因此不能随便蹧蹋之,使之沾染污秽(帖前4:7)。“私欲邪情”二字在西3:5列为五大沾染身体的罪行,务必要治死。加5:24亦说此二大淫行已钉在十架上了,信徒不要将它们“起死回生”!

保罗说信徒不要“在这事上越份和(kai,中漏译)欺负他的弟兄,免受主的报应”(帖前4:6上)。本句的“和”字是“下文解释上文”的用途,换言之,“欺负”即是“越份”。此处的难题有二: 何谓“欺负”? 何是“弟兄”?

“欺负”(pleonektein,字根意“多拿”,喻“诈骗”,同字多处译“占便宜”,如林后7:2,12:17、18)在此指生活的圣洁方面,切勿对异性有任何不轨的行为(如性侵犯、性歧视),如R. C. H. Lenski言:“外邦人有二件恶名昭著的罪行,一是商业上的讹骗,一是男女交往上的淫乱【注2】

“弟兄”一字解释意义有二: 泛指人类(如J. B. Lightfoot、Hogg & Vine、T. L. Constable [BKC]), 狭指信徒(如W.A. Sterens、F. F.Bruce)。据帖撒罗尼迦前书4:10所言,后者的解释较合文理。保罗再三强调(“预先说过”、“又切切嘱咐”),外邦人的商业不道德及男女关系的松弛,信徒要远远避之!

<-->

3. 保罗是否推行明哲保身、各扫门前雪的理论?

<->

经文:帖前4:11
又要立志作安静人,办自己的事,亲手做工,正如我们从前所吩咐你们的。

继续上文“彼此相爱”的劝导(帖前4:9~10),保罗于此给予信徒三方面的勉励: 立志作安静人, 办自己的事, 亲手作工。

首句“立志作安静人”一言,表示帖撒罗尼迦教会信徒为了某些事而“雀跃”不已。不少学者推测,这是因为帖撒罗尼迦教会信徒听了甚多保罗所传主再来的道理(如A. T. Robertson、F. F. Bruce、D. E. Hiebert),便不太热心作每日的正事,甚至有人怠工及专管闲事(参帖后3:11),故此保罗劝告他们先立志作安静人。

查“立志”一字(philotimeisthai,由“爱”及“名誉”二字组成,意“羡誉”,同字在罗15:20,林后5:9译“立了志向”)是个高贵字词,喻“热心”、“热衷”、“羡慕”,这是心志上的追求、向往。作个“安静”人(hesuxazein,意“休息”),不要过份紧张,保持冷静,不受摆动(非指不说话)。保罗的劝告不是要对方闭口不言,而是不要陷在狂喜的热潮里。

中句“办自己的事”,原文指要专心作自己的事,不是叫人明哲保身、自扫门前雪,而是忠告读者不要游手好闲,惹事生非,反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专一作工之意。末句“亲手作工”,表示殷勤作工,这是保罗一贯的工作态度(帖前参2:9)。A. Plummer 谓本书全无劝告不要贪爱钱财、世界等的词汇,反映教会多由劳苦大众组成(虽有富有的人,参徒17:4)【注3】。保罗于此的提醒,委实洞悉他们的背景。

<-->

4. 保罗是否主张得永生是预定的?

<->

经文:帖前5:9
因为神不是预定我们受刑,乃是预定我们藉着我们主耶稣基督得救。

本节首字“因为”(hoti)回应上文,在此补充为何信徒要把得救的盼望作头盔戴上(帖前5:8),原来是神没有预定信徒受刑,反(alla,中译“乃是”)预定(原文没此字,是补字,中译应放点在旁以作表示)藉着主耶稣基督得救。

查“预定”一字(etheto 意“放下”、“躺下”,喻“分派”、“设立”、“任命”;新约多处将此字译作“放下”或“安放”,如太5:15,27:60;可16:6;路1:66,8:16,23:53;约11:35等不赘;或译作“分派”,如约15:16;“设立”,如徒13:47,20:28;罗4:17;林前3:10;提前2:7;来1:12;或“托付”、“任命”,如林后5:19;或“定意”,如徒19:21),用途甚广,总意是“决定”,将之译作“预定”易引起误解。全句意说神已“定意”、“决定”信徒不必受刑,乃藉着主耶稣得救。

至于“刑”(orgen,意“忿怒”,帖前1:10同字译“忿怒”)这字词是指末世的刑罚(参罗5:9);不是如一些灾前被提派人士谓指末世灾难时期的灾难,及说此节经文支持灾前被提的末世论(如J. Carl Laney、T. Constable)。在此处的文理中,保罗劝告读者不要作昏昏入睡的人(帖前5:10),这种处境类似保罗在罗马书所说:“现今就是该趁早睡醒的时候;因为我们的得救,现今比初信的时候更近了”(罗13:11)。

<-->

5. 本节经文支持“普世得救论”?

<->

经文:帖前5:10
他替我们死,叫我们无论醒着,睡着,都与他同活。

“普世得救论”者认为耶稣的死救赎了全人类(参西1:20),其中用本节经文支持。他们谓“醒着”是指信徒,“睡着”是指不信的(如帖前5:6的“别人”),这样因着主耶稣基督替“我们”(全人类)死,无论“醒着的”、“睡着的”都与祂同活过来。

查“醒着”固然是指信徒,即帖前5:6的“不要睡觉”的人;他们与“别人”有别。“别人”不是如普世主义者所指在帖前书4:13的“睡了的人”,他们是同节所说的“没有指望的人”,及帖前书4:5的“不认识神的外邦人”。

“睡着”的与“醒着”的是一个对比,不是信与不信的对比,而是死去的信徒,与活着信徒的对比。“睡着”是等于帖前书4:13的死去信徒,也是4:15的“已经睡了的人”,亦即4:16的“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这是根据全段文理(4:13~5:11)而作的解释,与“普世主义”的见解截然不同。

<-->

6. 什么是销灭圣灵的感动?

<->

经文:帖前5:19(全段5:16~22)
不要销灭圣灵的感动。

在结语前,保罗将最后劝言分二部份: 有关个人内心世界(以三句短言表达,5:16~18); 有关教会整体生活(以五个命令表达,5:19~22)。

帖前5:19~22提及五个命令,先有二个反面的,再有三个正面的。第一个反面的提醒乃是“不要销灭圣灵的感动”,“销灭”(sbennute,意“扑熄”)喻圣灵的工作如火一般(参赛4:4;太3:11;徒2:3~4),却不要扑灭之。圣灵如何工作,在帖前5:20有清楚提示,就是藉着所传达的道。

究竟先知传达什么“道”,而使帖撒罗尼迦教会信徒产生藐视之心,导致保罗于此加以告诫,学者意见有三:

(1)有说帖撒罗尼迦教会受“方言运动”搅扰,信徒对此颇为戒心,保罗劝告不需加以禁止(因他对哥林多教会亦抱此态度,这对哥林多教会来说虽是后来的事)。

(2)另有说帖撒罗尼迦教会信徒高举方言过于讲道,保罗于此遂加以诰诫。

(3)再有说在帖撒罗尼迦教会中有人传讲主再来的日子很接近,致多人大受迷惑(参帖后2:3~4),这是“冒牌先知”之言,却影响“正牌先知”的权柄与地位,保罗遂加以纠正【注4】。此说似乎最合理(D. E. Hiebert、BKC)。

无论怎样,保罗附加劝言,“凡事”(泛指所有,尤指上文“先知的讲论”)需加察验,以鉴真伪(参约壹4:1;林前12:10;徒17:11),美善的要持守,恶事一概不作(5:21~22)。

<-->

书目注明

<->

【注1】E. D. Hiebert, The Thessalonian Epistles,Moody, 1971, p.21.
【注2】R. C. H. Lenski, "I Thessalonians", The Interpretations of St. Paul's Epistles, Lutheran Book Concern, 1937, p.319.
【注3】J: A Plummer, "I Corinthians", ICC, T & T Clark, 1951, p.66.
【注4】L. Morris, "IⅡThessalonians," NIC, Eerdmans, 1959, p.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