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何谓“首生的”?是否耶稣基督也是被造的?
<->经文:西1:15
爱子是那不能看见之神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
在感谢父神遣其爱子救赎世人之余,保罗在七大方面(西1:15~19)颂赞这位“爱子”,其中一言说祂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究竟此是否指耶稣基督只是被造的,不过是“首造”的而已?
查“首生”(prototokos)一字,基本上有二个意义:
(1)血缘性用途──指家中的长儿(可男可女,如路2:7;来11:28)。
(2)隐喻性用途──指在某等次或类别上的首位者,这是个尊贵的称号。
在圣经里,“首生”是个尊号,如以色列人称为“首生的”(出4:22;耶31:9),表示他们是地上万族中最尊贵的,大卫也称作“首生的”(诗89:27),表示他是地上君王中最佼佼者。耶稣基督亦常被称为“首生的”(参来1:6;西1:15、18),祂是复活行列的队长、带头人、首位者(参西1:18;启1:5;罗8:29)。此外,此字亦显出首生者的权能,如创造的权能(西1:15)、万有靠祂而立的权能(西1:17),使祂凡事能居首位(西1:18)。所以保罗运用此字,旨在将耶稣基督独有的权能与崇高尊贵无比的地位,清楚地勾划出来。
本节(西1:15)在和合本的译文有点混乱,原文全句只是“First over、of all creation”(意“执掌或凌驾一切被造物”),没有“的以先”几个字。若把“的以先”加进去,便会产生错误的观念,以为耶稣仍是被造物,只是在行列中的首位者而已。再且,和合本的“在”字也是错译,因“在”字便将耶稣置在被造物的行列内,应改为over,非of。全句意译“祂是首生的,掌管万有”,这便符合全段的内容了,因为创造主的耶稣不能创造自己【注1】。
<-->2. “有位的”、“主治的”、“执政的”、“掌权的”是指谁?
<->经文:西1:16
因为万有都是靠他造的,无论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执政的,掌权的;一概都是藉着他造的,又是为他造的。
保罗谓万有靠耶稣基督造成,这万有包括天上的、地上的、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或是”(eite,意“无论什么”,同字在西1:20译“无论”)一词承接“看不见的”此语,是更进一步解释“看不见的”是“什么东西”,原来他们是“有位的”、“主治的”、“执政的”、“掌权的”,这些不同的名称全是指天使灵界领域的阶级制度,全是被造物,是耶稣基督所造成的,故此他们的权能是不及他们的造物主。再且,因为歌罗西教会深受诺斯底派异端所搅扰,而这异端多敬奉天使,保罗此言确给予他们当头棒击,是为一绝!
<-->3. 此节经文支持“普世得救论”?
<->经文:西1:20
既然藉着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藉着他叫万有──无论是地上的、天上的──都与自己和好了。
普世主义倡说“人人因着主耶稣在十架上的功劳可自动得救,免去永刑的审判”,使用的经文其一是本节。
普世主义多受新派神学拥戴,可是他们的论据常以虚浮的神学逻辑为基础,配合经文的谬解,委实不值一信,保罗传道以来,不断推行“因信义称”、“唯信耶稣”的纯正救恩神学,没有“相信”,就没有“救恩”(参徒16:31;罗5:1,10:10等不赘)。在本节里,保罗清楚论及主上十架所作成的功效:成就和平,叫万有与祂和好,这便如同主建成了一座救恩大厦,世人只要凭信心搬进居住便好了(参约壹2:2;罗5:1;约3:16~18)。若普世主义是正确的,那么耶稣宣告不信的被定罪,被定罪的往永死之刑场去(参太25:41;约3:18;帖后1:7~9),岂不是天大的错谬及笑话!而主的门徒也摆了大乌龙(如启20:11~15;彼后3:9),那岂不是荒谬至极。
<-->4. 基督之患难有何欠缺?保罗如何补满之?
<->经文:西1:24
现在我为你们受苦,倒觉欢乐;并且为基督的身体,就是为教会,要在我肉身上补满基督患难的缺欠。
基督为世人代赎的死是全备的,全无缺欠的,这是圣经一贯的真理(参约19:30;罗3:21~26;来1:3,9:28,10:10~14),何以保罗谓他为教会受苦,原来是为了要补满基督患难的缺欠?难道基督所受的患难还有遗漏?
原来教会是在一个反对神的世界中长大,自从基督在十架上受苦后,教会随之跟着他们的主受世界所逼害,此举主早已明告(参约15:20)。在大马色路上,主对保罗所说的话亦指出相同的道理(徒9:4),这是一种“人的苦难就是神的苦难”的观念,是神在人的苦难中受苦的观念(赛63:9),这正是保罗要表达的感想,所以他说他的受苦正是“补满”(antanaplero,由三字ant、ana、plero 组成,在新约仅此处出现,为现在式动词,意“不停地添满”、“不断地注满”)基督的苦难,表示信徒的受苦只是基督受苦的延伸;基督为教会受苦难,信徒也为基督及教会受苦难,这就是“添满基督患难的缺欠”之意;不过基督所受的苦与信徒所受的在性质方面亦有分别,如J. Carl Laney言:“基督的苦难是为救赎教会,信徒的患难是为事奉教会,二者都是为基督的身体(教会)而受”【注2】。
天主教传统视本节经文为“圣经的苦难有代赎功效”根据,认为本节经文指出,基督救赎的功劳有缺乏,需要使徒或今日的圣徒藉着苦难去补足之,是为“多余的功劳”、“余功”,靠之可以赎去信徒的罪行,这种教训与保罗坚持“得救本乎恩,也因着信”完全相违,不足置信。
<-->5. 何谓“世人的理学”?
<->经文:西2:8(全段2:8~23)
你们要谨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学和虚空的妄言,不照着基督,乃照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就把你们掳去。
歌罗西教会备受一种异端搅扰,至甚多信徒如战俘般被掳去,至于这异端的真相如何,主要的内容来自西2:8~23,保罗称之为“世人的理学”、“虚空的妄言”、“人间的遗传”、“世上的小学”,内容本质有数项特色:
(1)有关理性方面──此异端高举人间的智慧,亦以自己是有真智慧的一群。当时盛行歌罗西一带的希腊哲学是一种异端,名诺斯底派主义(Gnosticism),此派人士以为自己才拥有窥见宇宙及人生奥秘的智慧,视基督为无物,福音是荒谬,十架是糊涂(是以才有西2:2~3、9等节的启示)。
(2)有关仪式方面──此异端又染有割礼派人士信条的色彩,认为不遵守律法及割礼,无人可得救。此外,他们又严加遵守犹太宗教礼式的传统(如洗濯礼、守节期),违者自动灭亡(是以才有西2:11、14,16等节的教导)。
(3)有关敬拜方面──此异端亦搀杂某些神秘宗教的怪习,认为星辰与天使皆超人一等,值得敬奉(是以才有西2:8、18的警告)。查西2:8的“小学”原文stoicheia,是东方神秘宗教所拜之天上的星宿及灵界的灵物;RSV将此译作elementary spirits,意“初级的灵”【注3】。
(4)有关禁欲方面──此异端亦坚持“三不”:不可拿(指亲近女色,“拿”字hapse,在林前7:1译作亲近妇女的“近”字)、不可尝、不可摸(西2:21)。“拿”、“尝”、“摸”等皆与爱辛尼派的婚姻律、食物律、洁净礼有关。此派人士有错误的二元观,认为很多伦理生活、正常起居生活皆沾染灵魂,宜加禁戒(是以才有西2:22~23的驳斥)。
因此,歌罗西教会面临的是一个大混合、“龙蛇混集”的异端,有希腊理性派及诺斯底主义的理学,有极端犹太割礼派的色彩,有东方神秘宗教的敬拜对象,又有爱辛尼派的禁欲规条,混乱之声不绝于耳。
<-->6. 基督如何将执政的掌权的掳来给众人看?
<->经文:西2:15(全段2:13~15)
既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掳来,明显给众人看,就仗着十字架夸胜。
歌罗西信徒从前死在过犯中,神赦免了他们,使他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喻新生命的开始,非指像基督般从死里复活,西2:13;参弗2:5),律法的控告已被涂抹了、撤销了(西2:14),连那些敌挡神的灵界堕落天使(“执政的”、“掌权的”,本指有等级的天使,在此是堕落天使、魔鬼的使者)也被“掳来”(apekdusamenos,意“解除武装”,与西2:8的“掳去”不同字),然后“显给众人看”(edeignatisen,意“公开展示”,在太1:19,同字译“明明羞辱”),并以十架“帅领”(thriombeusas,中译“夸胜”,参林后2:14)着他们。此外西2:15的“十架”,原文是en autoi,意“在它/他里面”,可指十架,如和合本及众多英译本;亦可指耶稣基督,意“在基督里(夸胜)”,如西2:7、9、10、11等强调“在基督里”的地位【注4】。
这是一帧十架得胜的图画,十架本是死亡与羞辱的代号,如今竟像个凯旋回京的罗马大将军,骑上白马,率领着一群战俘、胜利品,浩浩荡荡,翻山过岭,穿街过市的进入城中,就此,西2:15确是一句使人极为振奋的启示。
<-->7. 什么是“正用的时候就都败坏了”?
<->经文:西2:22(全段2:21~23)
这都是照人所吩咐、所教导的。说到这一切,正用的时候就都败坏了。
歌罗西教会所面对的异端有“禁欲派”的色彩,保罗劝告信徒,“既”(中错译“若”)与基督同死,脱离了异端邪说,为何仍在(他们的)世界里生活,服从(他们的)规条(西2:20,“服从规条”是一个字,原文属西2:20,和合本将2:20~21并合为一节),他们的规条举例有三:不拿、不尝、不摸(西2:21),这些属人的教导(暗示非属天),正说正用间就都败坏了(西2:22),最后一言(“说到这一切,正用的时候”)表示这些禁欲派的规条转瞬间便毫无作用了,正如食物下肚后瞬即变为秽物一般(西2:23的“情欲”字可改译为“满足”)。
<-->8.“老底嘉书信”是怎样的?
<->经文:西4:16(全段4:13~16)
你们念了这书信,便交给老底嘉的教会,叫他们也念;你们也要念从老底嘉来的书信。
在结语收笔时,保罗提及一位从歌罗西来的代祷勇士以巴弗(西4:12;参西1:7),他常为三地教会在神面前多“劳苦”(zelon,意“热心”,指热心代求,西4:13)。这三教会成“品”字形,鼎足而立,彼此相隔不远,约互距六英里,顶端是希拉波立,西东依次是老底嘉及歌罗西,似全是以巴弗创立的。
歌罗西书4:16透露这是一封传阅书信,是特给西4:13的三教会的,这是初期教会颇流行的传统;保罗同时提及另有一封“老底嘉书信”,这是何样子的信札,学者们的意见分三:
(1)“老底嘉书信”乃新约的“以弗所书”,因以弗所书(据最可靠的古本,如西乃山古本,凡蒂冈古本)是没有提名“致以弗所”数字的,以弗所书1:1的“在以弗所”字本来是空白,由各教会填上自己教会的名字(异端者马吉安便在此填上“致老底嘉”这名字),因此,以弗所书的前身就是歌罗西书4:16的“老底嘉书信”(如W. Barclay、A. T. Roberton)。
(2)确有此书信(今有四十七抄本存在,全是拉丁文抄本),只是未成为正典的一部份【注5】,这书信只有二十节,可能是后人为了要回答西4:16的问题而杜撰的【注6】。
(3)此信已丢失,不知在何处(如林前5:9也提及一封丢失的书简),这是大部份学者的意见。
<-->书目注明
<->
【注1】Norman L. Geisler, "Colossians," Bible Knowledge Commentary Victor, 1983, p.672.
【注2】Carl Laney, Answers to Tough Questions, Kregel, 1997, p.284.
【注3】C. Vaughan, "Colossians," Study Guide Commentary, Zondervan, 1973, p.71.。
【注4】H. A. Kent,"Colossians," New Testament Studies, Baker, 1978, p.89。
【注5】James Moffatt,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iterature of the New Testament, T & T Clark, 1949, p.161.
【注6】D. E. Hiebert,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auline Epistles, Moody, 1973, p.231, H. C. G. Moule, "Colossians", CBFS, CUP, 1932, pp.45~46.曾将此书信译成英文,可供参阅。J. B. Lightfoot, St. Paul's Epistles to the Colossians and Philem on, Zodervan, 1971, pp.287~289, 293~294则将此书的拉丁文本及希腊文本译出及刊出,以备读者参考及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