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
歷史背景
羅馬君王皆主張該撒崇拜,違者受酷刑,其中以豆米仙為最(尼祿次之)。在豆米仙年間,他自稱統管萬有的神,推行該崇拜,因甚多信徒拒絕向君王下拜,豆米仙遂向教會宣戰,不少信徒為此殉道。約翰為亞西亞教區的首領,故於主後95年被放逐至一石礦場海島拔摩,在那裡作礦工。此島長十里,寬五里,離以弗所約二十五里,為羅馬政府囚政治要犯之地。在那裡約翰得見異象,他蒙吩咐將所見所聞全記錄下來,達於亞西亞七教會(1:14)。這七教會在地理上異常接近,它們是約翰牧養的教會。「七」是完全的數目,故亦以七教會代表歷代所有的教會。豆米仙後之納瓦該撒(Nerva,A.D.96~98)同情基督徒,釋放約翰回家。全稿在豆米仙歿後,納瓦該撒時代約翰回以弗所後完成,時約主後96~98年。
- 著書目的
- (1)作者以愛國猶太人來說:關注自己國家前途,指出神沒有放棄他的百姓,經苦難的煉淨使他們重投神的懷抱(參亞13:7~9),故書中含有「國家性」(National)之目的。
- (2)作者以牧師身份來說:關懷教會前途,顧念受苦信徒,寫出最後勝利屬神的人,讓信徒在百般試煉中堅守信仰,此是「牧養性」(Pastoral)之目的。
- (3)作者以特派使徒來說:以佈道心腸撰作,期望讀者中未信神的人可以認識神,此是書的「佈道性」(Soteriologjcal)目的。
- 啟示錄的困難
- (1)文學的格式:象徵與隱喻文字充斥字裡行間,不易捉摸真意。
- (2)舊約的背景:全書404節經文中共有278節直接與舊約有關(69%),連同70節間接引用舊約經文,共348節(共佔全書89%)。若對舊約不熟悉,閱讀時則困難重重。
- (3)書裡的結構:書中事件時而發生在地上,時而在天上,又忽然引入一段似不相關的插段,在時間上前後似不能連貫起來,致甚難掌握事件進展的狀況。
- (4)解經的原則:解經家對書之解釋意見特別多,各說各話,使信徒無所適從。
- 啟示錄的易明
- (1)神的心意:所有神的啟示是要人明白,神不與信徒玩「猜謎遊戲」(參申29:29)。
- (2)約翰的心意:約翰是牧者,他以最淺白的文字記錄神的異象,鼓勵信徒明白最後的勝利是屬他們的。
- 啟示錄的解釋法
- (1)象徵法:視本書為寓言故事,形容善惡之爭、光明與黑暗之爭、公義與不義之爭、神國與撒但國之爭,但最後勝利是屬神的,不必窮究個中細節。
- (2)歷史法:視本書為歷史的回顧(即書中的事跡發生在尼祿或豆米仙的時代)或應驗在教會歷史內(如有些事件關乎蠻夷入侵羅馬帝國,或教皇與改革家的爭論,或法國大革命),此解釋多彩多姿,但莫衷一是。
- (3)將來法:視本書除前三章外,其餘皆是未發生的事件。
- 啟示錄與創世記的比較
創世記 | 啟示錄 |
樂園喪失 | 樂園復得 |
人被神所驅逐 | 人與神永遠同居 |
咒詛 | 祝福 |
失敗 | 得勝 |
天地造成 | 天地重造 |
日月放光 | 不需日月 |
第一次哭泣 | 再無眼淚 |
拒受生命樹 | 生命樹再現 |
- 書的結構
- (1)第1章:所看見的事——拔摩海島的異象
- (2)第2~3章:現在的事——七教會的異象
- (3)第4~22章:將來必成的事——末日的異象
- ① 4~5章:天上的寶座
- ② 6~18章:地上的災難
- ③ 19~20章:主再來及千禧年的國度
- ④ 21~22章:新天與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