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約翰(意「神的恩典」),又名半尼其(意「雷子」),本書作者與四福音書中約翰福音的作者是同一人。作者雖未在信首署名,但早期教會和絕大多數聖經學者都認為本書為使徒約翰所寫。他父親是西庇太,母親是撒羅米,他是耶穌的表兄弟,撒羅米是耶穌母親馬利亞的親妹妹。約翰家境小康,僱有工人(可1:20),他母親且資助過耶穌的佈道工作(可15:40~41)。約翰認得大祭司(約18:15),他和哥哥使徒雅各很可能都沒有進入猶太人訓練拉比(教師)的學校讀書(徒4:13),但在家中一定有很好的宗教教養。

約翰自使徒行傳8 章後,便不在使徒行傳中出現,在加拉太書2章9節中曾被保羅稱為耶路撒冷柱石之一。據教會史記載,約翰一直住在耶路撒冷,至耶穌之母馬利亞逝世後才搬往以弗所,在那裡住了很久。教父耶柔米謂約翰自耶穌上十架後,共活了68年(故約翰約在主後100年離世)。教會史又記約翰在晚年時一直住在以弗所,牧養該教區一帶的教會,以那地為基地,四處傳道。他為十二使徒中最後一人,以長老的身份寫此信給他所牧養之眾教會(故此他不用提及自己之名)。教會傳說他在以弗所謝世。

由書中可見,約翰一書的讀者似是以外邦信徒為主,因書中除3 章12 節之外再無用過一句舊約。讀者亦似信道頗久(2:7、18、20、21、24、27,3:11),而作者也對他們相當認識。他多次稱對方為「小子」,故此讀者很可能是作者牧養的會眾。從歷史與時地看,約翰是時在以弗所牧養教會,但他所負責的可能是整個教區的眾教會(或啟示錄的七教會)。

約翰著書時的外在環境是平靜的,因書內未提對受苦信徒安慰之言語(與彼得前書不同),也沒提耶路撒冷被毀的事跡。因尼祿王迫害止於主後67年,耶路撒冷被毀於主後70年,而豆米仙大逼害則在主後81~96年間,所以本書著成的時日,必定在主後70年之後與主後81年之前。那時信徒對主的愛似乎失去那真摯的熱切表現(3:18),言行不一致,例如:

  1. 說是與神相交,卻在黑暗裡行(1:6)。
  2. 自以為認識神,卻不遵守主的命令(2:4)。
  3. 在口頭上說愛弟兄,但看見弟兄窮乏卻塞住憐恤的心(3:17)。
  4. 共信徒貪愛世界的心似加強了(2:15~16)。

再加上在教會中假師傅開始活躍起來(2:18),他們不接受耶穌的神性,也不接受神的道成肉身(4:1~3)(即歷史上的幻影說)(2:22~23,5:5~6)。這異端為「諾斯底主義」之一類。

諾斯底主義實質上為一種「宗教哲學」,基本思想有兩主流:

  1. 以智慧為首:以知識代替信心為得救之條件,他們抬舉智慧,視它為一切「救贖」的能力,遠超「信」的重要,有了「智慧」便可解脫世上一切的桎梏,因此他們高舉「智慧」,輕視「福音」,以為福音太單純,如世上的小學(參歌羅西書)。
  2. 以物質為惡:此為他們的「宇宙二元觀」,他們認為凡物質皆惡,故此反對基督的「道成肉身論」,認為基督在世的生活為一幻影(稱為「幻影說」),或認為神的靈在基督的浸禮時降臨在他身上,但在十架時離開他。約翰在這些內、外環境背景之下寫下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