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自五旬節聖靈降臨,教會誕生後,教會常經歷內憂與外患,當時的信徒承受了不少苦楚,也有甚多因信仰不堅離開教會,這情況不但在巴勒斯坦的東部信徒集中地(如雅各書的對象),也侵蝕西部信徒的所在地(如彼得前後書的對象)。加上假先知、假師傅在這些地區內不停地傳不純正的福音;因此初期的使徒,紛紛著書立說,一面堅固信徒之信心,一面力斥異端之非,其中之一乃是主耶穌近身三門徒之一的彼得。

在耶穌二十門徒中,我們知道有關彼得的資料勝過任何其他人物,單「彼得」這名字在新約中就出現過210次,(保羅名字出現162次,其他使徒合併共142次)。據初期教會史家與早期教父所說,馬可福音的形成,原是彼得將他自己對耶穌生平的認識轉告馬可,馬可將他所聽聞的輯錄成專書,而彼得閱罷馬可的福音書後異常滿意,並囑咐眾教會需常常誦讀此福音書,可見彼得在初期教會中的影響力甚大。

彼得原名為「西門」(Simon),主給他起名叫「磯法」(Cephas),希伯來文意為「磐石」(Rock),希臘文磐石是Petros(英文Peter由此而來)。彼得是加利利省的伯賽大人,打魚為業,與雅各、約翰是同事夥伴,有兄弟安得烈。其生平可分四時期:

  1. 從出生到重生。
  2. 從重生到蒙召捨網(路5:8)。
  3. 從蒙召到捨己(奉獻)(太16:24)。
  4. 從捨己到捨命(殉道)(約21:18~22)。

彼得自蒙召後,他立志跟從耶穌到底,沒有後悔,雖曾因懼怕而三次否認主,可是跌倒了的彼得後來再爬起來,再被聖靈的能力所充滿,勇往直前,跟從主受苦的腳蹤行(彼前2:21),直至生命的結束。

當主耶穌在世時及升天後,彼得是十二門徒的首領或發言人;五旬節教會誕生後,他成為耶路撒冷的柱石;自耶路撒冷大會後(徒15章),彼得便不在使徒行傳內出現。但從加拉太書2章11~21節知道他曾到訪安提阿,此外在哥林多前書1章12節及9章5節兩處透露彼得的行蹤,表示彼得可能曾去過哥林多,並在各地旅行佈道。

據教會傳統記載,彼得在保羅於羅馬第一次被囚釋放後,才來到羅馬(因此保羅的監獄書信裡未提及彼得),並當保羅在各處(包括西班牙)再作旅行佈道時,彼得便在羅馬城工作,保羅並把馬可與西拉留下與彼得同工,只身前往西班牙,在那裡居住約有二年之久。自保羅離開後,彼得(可能受保羅之托)將監督各區教會之責任放在自己肩頭上,特別是小亞西亞地區。那時基督徒在尼祿轄控之下大受苦難,因為他們是信徒(4:14~15),也因他們不與社會敗壞之人同流合污(4:4~5),更可能他們當中有人被誣蔑不服從政府(2:13~17)。這些景況使彼得異常掛念他們,故此寫就此書安慰、勸勉與鼓勵他們,以主的榜樣及基督徒的盼望,安慰與堅固小亞西亞五省的信徒。

小亞西亞五省地區,可能是在保羅居住以弗所時期,將福音傳至之地(徒19:10)。從5章13節可知作者撰著本書的地方乃在巴比倫,至於這巴比倫是指何處?學者有按字意解釋,指是在巴比倫地的巴比倫(歷史記載指這巴比倫著實有甚多猶太人僑居於此,但彼得曾在此地建立教會或此地早有教會,全缺歷史考據)。有指在意大利的羅馬,據此說,巴比倫只是一個隱喻性的象徵名字(如啟17:18也用巴比倫喻羅馬帝國),這是文學上的換名或代名。此時教會進入了被政府開始收緊宗教政策之時,故彼得故意用巴比倫一詞代替羅馬是小心之舉,顧慮到在羅馬信徒之安全。亦有學者解釋,因歷史上之巴比倫曾是放逐之地,所以這個名詞是一個適當的象徵,提醒讀者他們在世間是寄居的客旅。

據傳統看法,彼得在尼祿暴政之下被釘十架,為主殉道:在彼得生命結束前,他為教會留下了二卷極其寶貴的屬靈文件,即為彼得前後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