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1. 帖撒羅尼迦城市
    帖撒羅尼迦是馬其頓省的一個主要城市,本名「溫泉」,因它座落在溫泉灣的附近。主前315年,馬其頓王腓力的女婿卡山大(cassander)分得此城,把附近鄉村的人口集中在此地,加以改建,並以其妻之名(亞歷山大帝同父異母的妹妹)為名。主前168年,馬其頓為羅馬所敗,主前146年馬其頓並為羅馬帝國一省,而帖撒羅尼迦被立為第二區的首都。主前42年,該撒奧古士督因帖城之效忠,而給予它「自由城」的地位和權力,表示它的居民可以自治自管,由地方官管理(參徒17:6~8)。此城不僅是馬其頓的行政中樞,也是個交通的要塞,著名的行軍大道伊格尼修大道(Eplatian Way)貫通此城,因此帖撒羅尼迦是東西兩方的主要通道,商業發達。城內居民大部份乃希臘人,聚居於此的猶太人為數不少,故有會堂之出現。他們努力使人入教,該城有頗多「敬畏神」(進猶太教)之人。宗教方面,帖撒羅尼迦居民以崇拜外邦鬼神為主。
  2. 帖撒羅尼迦教會
    保羅在第二次旅行佈道時到達了特羅亞,在那裡接受「馬其頓的呼聲」,轉到歐洲之首站腓立比,在那裡建立腓立比教會。後因不能多留,便來到相距一百哩外之帖撒羅尼迦城(徒17:1)。一連三個安息日,保羅在會堂裡宣講耶穌是彌賽亞,歸主的人不少,有耶孫、亞里達古、好些敬虔的希臘人,尊貴婦女等這都是貼撒羅尼迦教會的基本成員,其中亞里達古後來竟成為保羅的助手之一(徒27:2;西4:10~11)。

    保羅在帖撒羅尼迦逗留多久,學者們有不同的意見。一些學者認為,使徒行傳17章2節的「一連三個安息日」即是指保羅逗留在帖城的時間。但據帖撒羅尼迦前書2章9節、腓立比書4 章16節的暗示,保羅停留在帖撒羅尼迦的時間,一定比使徒行傳17章2節的三個星期更長。故此「一連三個安息日」一詞,可能只是保羅初在會堂中的傳道時期,其後遙向外族人傳道,前後時間約數月至半年等。

  3. 帖撒羅尼迦前書
    據使徒行傳17章記載,保羅似乎用耶孫之家為向外族人傳福音的基地,成績斐然,導致不信派猶太人的嫉妒和敵意,他們群起攻擊保羅,並將耶孫和其他信徒拉到官府去,後來保羅也因此被迫離開帖撒羅尼迦,直趨四十哩外的庇哩亞去。反對者鍥而不捨地追到庇哩亞,保羅又逃到雅典,欲把西拉、提摩太留在庇哩亞。不久,西拉、提摩太來到雅典找著保羅,保羅打發提摩太回去帖撒羅尼迦(3:1~2),西拉往馬其頓(林後1:19),而自己欲前往哥林多去。後來西拉和提摩太從馬其頓來到哥林多找保羅(徒18:5;3:1~6;林後1:19),轉告了帖撒羅尼迦教會的消息,保羅大得安慰和鼓舞,但同時又知悉教會對他有些誤解,及對保羅在帖撒羅尼迦教會時一些教導不太明瞭(尤有關主再來的事),於是保羅便立刻書寫帖撒羅尼迦前書(3:6)。那時保羅、西拉、提摩太三人同在一起,為保羅在哥林多傳道的初期,時約主後50~5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