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1. 以弗所城市
    以弗所位於亞西亞省的西海岸,與東部的安提阿、東南的亞歷山大港,形成地中海三大貿易中樞,城市四通八達,商業興盛,人民富庶。

    按政治言,因以弗所是亞西亞省的省會,亦是羅馬版圖中最大的都會。按宗教言,以弗所受希臘與羅馬雙重的影響頗深,偶像林立,其中的希臘女神亞底米(羅馬名「戴安娜」)的廟宇富麗堂皇,用大理石建造,美奐絕倫,四圍的圓石柱有一百二十七根,為古世界七大奇觀之一,故以弗所城稱為「守廟之城」。亞底米之崇拜與巫術的運用混成一體,故史稱以弗所城是一座占術、巫術、邪術、咒語等騙術盛行之城。後來君士坦丁接納基督教為國教時,命令拆掉此廟,今成古跡,供人憑弔。

  2. 以弗所教會
    保羅於第二次旅行佈道結束的回程路上,他將同工亞居拉夫婦留在以弗所工作,不久亞波羅亦加入(徒18:19~26)。在他第三次旅行佈道時,便將雛形的教會組織起來,並在此地牧養三年之久。以弗所教會成為他的工作基地,以此為中心向外宣道,以致主的道在亞西亞一帶得以傳開(徒19:10),包括在以弗所周圍一帶,坐落利銳河谷(Lycus)的歌羅西、希拉波立、老底嘉等地,均有教會紛紛建立起來。

    保羅後因亞底米廟事件之故,結束在以弗所的牧養工作,赴特羅亞、馬其頓、又赴哥林多(徒20:1~3),並在回耶路撒冷途中經米利都,打發人請以弗所教會的長老前來給與最後懇切的教訓(徒20:17~38)。後來事情發展出人意料,保羅終被囚於羅馬監獄,在那裡書就「以弗所書」,在下筆時,保羅腦海中必定浮起甚多信徒長老的影子,因在他心中,以弗所教會留給他不可磨滅的回憶。

    在日後歷史中,以弗所教會在新約也出現多次。保羅在羅馬被囚釋放後,再回去探望他們一次,也把提摩太留在那裡牧養信徒(提前1:3),使徒約翰也牧養過此教會。乃至主後九十多年,以弗所教會的屬靈情況,逐漸離棄了起初的愛心,毀譽參半(啟2:1~7),至主後四三一年,以弗所城市及教會為土耳其所毀成為廢墟,燈台遂由該處挪去。

  3. 以弗所書
    在羅馬獄中,保羅首先獲知歌羅西教會受異端攪擾甚大,他遂著書意欲解決歌羅西教會在真理上的混亂。而在以弗所教會方面,雖然沒有特別的需要或問題需保羅答辯,但保羅以基督為教會之元首、基督為教會之豐滿,來解答歌羅西教會的問題。推基古既要往亞西亞去,保羅便趁此機會把教會是基督的身體之奧秘釋明,好叫以弗所一帶教會(以弗所書最早古抄本是沒有「致以弗所教會」字眼,致不少學者認為這是封致眾教會的公函,如歌羅西書般,參西4:16)得以明瞭,旨在向他們解釋清楚他們在基督裡的地位、教會的性質,同時也勸勉他們過一個與福音相稱的得勝生活。

    本書提及個人屬靈的豐富,地位的改變,新生活在教會、個人、家庭、事奉等方面的彰顯,寫成時約主後61年。

    本書是保羅信中最欠缺「個人味道」的書簡,此時,保羅剛完成歌羅西書,該書的主題仍盤繞在他的腦海中,故此這兩書中確有甚多相通的字彙。據研究在義在歌羅西書內出現,此外,在歌羅西書內保羅的基督論、救贖論等在以弗所書內重複強調,而教會論則有更詳盡的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