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哥林多城市是希臘重鎮之一,是古羅馬帝國的第四大城市,又是亞該亞省的都會,人口約六十五萬。此城是東西方商貿必經之路,稱「希臘的大橋」,故此商業及文化極其興盛,但道德方面卻頹廢敗落不堪,有說如被稱為「哥林多人」就等於是淫亂的人」。城內有各族之人,有希臘、羅馬、猶太人;有為奴的和自主的;有社會地位高,有教育之人;也有程度低、愚拙之人;有歐、亞、非洲之人。城裡又有愛神維納斯(Venus)廟、太陽神阿波羅(Apllo)廟,及二十多種埃及神秘宗教偶像崇拜,整個城市似被濃厚的偶像崇拜包圍。此外,此城又受希臘哲學之影響,強調人的智慧,拒絕真理,使教會的信徒大受影響。故有學者謂當保羅在哥林多城寫到羅馬書1 章18~32 節的罪行時,他的內心不期然地便想到並寫出這城市的情況。
哥林多教會似是保羅在其第二次旅行佈道時建立的。那時他被迫離開了馬其頓,在雅典小住後隻身來到哥林多,在那裡遇見一對愛主夫婦亞居拉、百基拉。他們同以織帳棚為業,並努力在城市傳福音,共一年半之久(徒18:11)。在哥林多工作時,不久西拉與提摩太從庇哩亞前來協助,使福音工作在城裡得以展開,他常在會堂裡傳神的道,可惜猶太人不肯接受,他遂轉向外邦人傳講,以猶士都家為大本營(徒18:7),不久管會堂的基利司布也信了主(徒18 章;參林前1:14~16)。雖然工作辛苦,但主在異象中堅固保羅(徒18:9),使他信心不至動搖。
當迦流上任作方伯時(A.D.51),這些反對他的猶太人群起攻擊保羅,但迦流認為這是猶太人的宗教紛爭,不欲插手。事件過後不久,保羅帶同亞居拉夫婦便往以弗所去,將他們留在以弗所照顧那邊的工作,自己則徑回耶路撒冷及安提阿去(徒18: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