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主後411年,革老丟(Cladius)為羅馬帝國之該撒,他登位後便廢除巡撫制(A.D. 41~44),又任用大希律之孫希律亞基帕一世為猶太王。主後44年亞基帕一世卒後,羅馬政府又恢復巡撫制,直至主後66年。在此時期先後共有烏法都(Fadus)(A.D. 44~46)、亞歷山大(Alexander)(A.D. 46~48)庫馬納、(Cumanus)(A.D. 48~52)、腓力(Felix)(A.D. 52~59)、非斯都(Festus)(A.D. 59~62),但在使徒行傳中只有後二位出現,即腓力斯及非斯都。
路加所寫的使徒行傳,是繼其前書之另一本融合歷史與論道的精心巨著,其文筆的優美、神學的精湛、歷史的準確,使這書可列入世界名著的行列。在前書中,路加強調神兒子的工作,而在後書裡他則強調聖靈的工作。
保羅在該撒利亞被囚時,路加陪伴他二年之久(24:27),他必定乘機前往耶路撒冷及巴勒斯坦各地訪問,並獲得如他在使徒行傳前半部所記的歷史。彼得、巴拿巴、雅各、馬可、哥尼流及保羅等皆是路加寫作的資源,可是路加所運用的資料是選擇性的,他如此行是為了叫提阿非羅「知道他所學之道都是確實的」,尤是有關神的靈透過使徒所傳的道。
故作者便本著兩個目的撰著本書:
書的結束似乎突然(28:30~31),但顯然作者知道保羅坐監二年,後來保羅的情況如何作者便沒有提及,但路加已成功地在其故事裡,將福音帶至「地極」(從巴勒斯坦地的角度看),已初步完成了1章8節之「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