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約翰(意:神的恩典)與十二使徒之一的雅各同是西庇太的兒子,家居加利利之伯賽大,早年曾跟隨施洗約翰為門徒(1:34~40),後轉跟從主耶穌到底,為主最喜愛之門徒(13:23,19:26,20:2,21:7、20)。他為人性情激烈(可3:17),但又柔順(約13:23),主復活後,他在耶路撒冷與彼得同作美好之見證(徒3:1~10,8:14)。

在使徒時代,約翰與彼得為主打美好的仗。主後44 年,希律安提帕一世害死約翰的哥哥雅各,耶路撒冷教會大受逼迫,所有使徒也慢慢遷到各地實施「教會的大使命」。約翰最後一次在使徒行傳出現,乃是在耶路撒冷舉行的首次教會大會(徒15:2)。

主後70年,耶路撒冷被焚燬後,門徒星散各地,多人搬到以弗所居住。至約翰遷居以弗所後,他負責牧養該區眾教會,該地長老必定請他把主耶穌的事跡存錄下來(參2:22,7:39,21:19等處,指出作者緬懷過去的話)。

那裡的教學深受希臘哲學諾斯底主義的影響,他們反對耶穌是基督道成肉身(約壹4:2),反對耶穌是彌賽亞,並否認基督的神性。所以約翰特意書寫一本「基督論的課本」,不但給當時的教會,也為著後世的信徒,指出耶穌基督不是虛渺的人物,而是舊約所預言之彌賽亞、神的兒子,藉著神跡奇事證實他的神性,指出耶穌與神是分不開的整體,他又是神的兒子,他降生人間為了叫人認識神是獨一的真神,並因認識耶穌是基督及信靠他而獲得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