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
历史背景
罗马君王皆主张该撒崇拜,违者受酷刑,其中以豆米仙为最(尼禄次之)。在豆米仙年间,他自称统管万有的神,推行该崇拜,因甚多信徒拒绝向君王下拜,豆米仙遂向教会宣战,不少信徒为此殉道。约翰为亚西亚教区的首领,故于主后95年被放逐至一石矿场海岛拔摩,在那里作矿工。此岛长十里,宽五里,离以弗所约二十五里,为罗马政府囚政治要犯之地。在那里约翰得见异象,他蒙吩咐将所见所闻全记录下来,达于亚西亚七教会(1:14)。这七教会在地理上异常接近,它们是约翰牧养的教会。“七”是完全的数目,故亦以七教会代表历代所有的教会。豆米仙后之纳瓦该撒(Nerva,A.D.96~98)同情基督徒,释放约翰回家。全稿在豆米仙殁后,纳瓦该撒时代约翰回以弗所后完成,时约主后96~98年。
- 著书目的
- (1)作者以爱国犹太人来说:关注自己国家前途,指出神没有放弃他的百姓,经苦难的炼净使他们重投神的怀抱(参亚13:7~9),故书中含有“国家性”(National)之目的。
- (2)作者以牧师身分来说:关怀教会前途,顾念受苦信徒,写出最后胜利属神的人,让信徒在百般试炼中坚守信仰,此是“牧养性”(Pastoral)之目的。
- (3)作者以特派使徒来说:以布道心肠撰作,期望读者中未信神的人可以认识神,此是书的“布道性”(Soteriologjcal)目的。
- 启示录的困难
- (1)文学的格式:象征与隐喻文字充斥字里行间,不易捉摸真意。
- (2)旧约的背景:全书404节经文中共有278节直接与旧约有关(69%),连同70节间接引用旧约经文,共348节(共占全书89%)。若对旧约不熟悉,阅读时则困难重重。
- (3)书里的结构:书中事件时而发生在地上,时而在天上,又忽然引入一段似不相关的插段,在时间上前后似不能连贯起来,致甚难掌握事件进展的状况。
- (4)解经的原则:解经家对书之解释意见特别多,各说各话,使信徒无所适从。
- 启示录的易明
- (1)神的心意:所有神的启示是要人明白,神不与信徒玩“猜谜游戏”(参申29:29)。
- (2)约翰的心意:约翰是牧者,他以最浅白的文字记录神的异象,鼓励信徒明白最后的胜利是属他们的。
- 启示录的解释法
- (1)象征法:视本书为寓言故事,形容善恶之争、光明与黑暗之争、公义与不义之争、神国与撒但国之争,但最后胜利是属神的,不必穷究个中细节。
- (2)历史法:视本书为历史的回顾(即书中的事迹发生在尼禄或豆米仙的时代)或应验在教会历史内(如有些事件关乎蛮夷入侵罗马帝国,或教皇与改革家的争论,或法国大革命),此解释多彩多姿,但莫衷一是。
- (3)将来法:视本书除前三章外,其余皆是未发生的事件。
- 启示录与创世记的比较
创世记 | 启示录 |
乐园丧失 | 乐园复得 |
人被神所驱逐 | 人与神永远同居 |
咒诅 | 祝福 |
失败 | 得胜 |
天地造成 | 天地重造 |
日月放光 | 不需日月 |
第一次哭泣 | 再无眼泪 |
拒受生命树 | 生命树再现 |
- 书的结构
- (1)第1章:所看见的事——拔摩海岛的异象
- (2)第2~3章:现在的事——七教会的异象
- (3)第4~22章:将来必成的事——末日的异象
- ① 4~5章:天上的宝座
- ② 6~18章:地上的灾难
- ③ 19~20章:主再来及千禧年的国度
- ④ 21~22章:新天与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