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自五旬节圣灵降临,教会诞生后,教会常经历内忧与外患,当时的信徒承受了不少苦楚,也有甚多因信仰不坚离开教会,这情况不但在巴勒斯坦的东部信徒集中地(如雅各书的对象),也侵蚀西部信徒的所在地(如彼得前后书的对象)。加上假先知、假师傅在这些地区内不停地传不纯正的福音;因此初期的使徒,纷纷著书立说,一面坚固信徒之信心,一面力斥异端之非,其中之一乃是主耶稣近身三门徒之一的彼得。
在耶稣二十门徒中,我们知道有关彼得的资料胜过任何其他人物,单“彼得”这名字在新约中就出现过210次,(保罗名字出现162次,其他使徒合并共142次)。据初期教会史家与早期教父所说,马可福音的形成,原是彼得将他自己对耶稣生平的认识转告马可,马可将他所听闻的辑录成专书,而彼得阅罢马可的福音书后异常满意,并嘱咐众教会需常常诵读此福音书,可见彼得在初期教会中的影响力甚大。
彼得原名为“西门”(Simon),主给他起名叫“矶法”(Cephas),希伯来文意为“磐石”(Rock),希腊文磐石是Petros(英文Peter由此而来)。彼得是加利利省的伯赛大人,打鱼为业,与雅各、约翰是同事伙伴,有兄弟安得烈。其生平可分四时期:
彼得自蒙召后,他立志跟从耶稣到底,没有后悔,虽曾因惧怕而三次否认主,可是跌倒了的彼得后来再爬起来,再被圣灵的能力所充满,勇往直前,跟从主受苦的脚踪行(彼前2:21),直至生命的结束。
当主耶稣在世时及升天后,彼得是十二门徒的首领或发言人;五旬节教会诞生后,他成为耶路撒冷的柱石;自耶路撒冷大会后(徒15章),彼得便不在使徒行传内出现。但从加拉太书2章11~21节知道他曾到访安提阿,此外在哥林多前书1章12节及9章5节两处透露彼得的行踪,表示彼得可能曾去过哥林多,并在各地旅行布道。
据教会传统记载,彼得在保罗于罗马第一次被囚释放后,才来到罗马(因此保罗的监狱书信里未提及彼得),并当保罗在各处(包括西班牙)再作旅行布道时,彼得便在罗马城工作,保罗并把马可与西拉留下与彼得同工,只身前往西班牙,在那里居住约有二年之久。自保罗离开后,彼得(可能受保罗之托)将监督各区教会之责任放在自己肩头上,特别是小亚西亚地区。那时基督徒在尼禄辖控之下大受苦难,因为他们是信徒(4:14~15),也因他们不与社会败坏之人同流合污(4:4~5),更可能他们当中有人被诬蔑不服从政府(2:13~17)。这些景况使彼得异常挂念他们,故此写就此书安慰、劝勉与鼓励他们,以主的榜样及基督徒的盼望,安慰与坚固小亚西亚五省的信徒。
小亚西亚五省地区,可能是在保罗居住以弗所时期,将福音传至之地(徒19:10)。从5章13节可知作者撰著本书的地方乃在巴比伦,至于这巴比伦是指何处?学者有按字意解释,指是在巴比伦地的巴比伦(历史记载指这巴比伦着实有甚多犹太人侨居于此,但彼得曾在此地建立教会或此地早有教会,全缺历史考据)。有指在意大利的罗马,据此说,巴比伦只是一个隐喻性的象征名字(如启17:18也用巴比伦喻罗马帝国),这是文学上的换名或代名。此时教会进入了被政府开始收紧宗教政策之时,故彼得故意用巴比伦一词代替罗马是小心之举,顾虑到在罗马信徒之安全。亦有学者解释,因历史上之巴比伦曾是放逐之地,所以这个名词是一个适当的象征,提醒读者他们在世间是寄居的客旅。
据传统看法,彼得在尼禄暴政之下被钉十架,为主殉道:在彼得生命结束前,他为教会留下了二卷极其宝贵的属灵文件,即为彼得前后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