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1. 腓立比城市
    腓立比是马其顿的一个重镇,它本名“水泉”,是希 腊大帝之父马其顿王腓力,于主前368年创建的,后易名为腓立比。主前167年,马其顿王国被罗马吞灭,国土分为四大共和国;主前14年,马其顿被并入罗马版图,四大共和国变成四大地区。腓立比是属第一区的要城,罗马人在此建筑行军大道名伊格尼修(Egnatian),即为了在最迅速的时间内,遣派军队镇压各地之暴乱。腓立比便坐落在这贯通东西大道之侧。在主前48年,罗马内战之殊死战决战于腓立比,奥古士督胜后,提高腓立比城的地位,在主前30年并人罗马殖民地,又将此城建为“驻防城”,注重军于此地(徒16:12),赐特别权利称“自由城”。居民说罗马话、穿罗马服装、守罗马律法及各种节期礼仪(徒16:20),并赋予居民豁免纳税权,故又誉为“小罗马城”。此地盛产黄金、染布颜料、羊毛,极其富庶。按宗教言,因腓立比为一军防重镇,犹太人鲜来此区,人种是罗马及希腊掺杂,宗教活动不及其他各城(如雅典、以弗所、哥林多等)复杂。
  2. 腓立比教会
    腓立比教会是保罗在第二次旅行布道时成立的,是时保罗在特罗亚,一夜得“马其顿呼声”,遂转往欧洲的腓立比去,在那里带领卖紫布的妇人吕底亚一家信主,并赶逐行邪术使女身上的巫鬼,及带领狱卒一家等人归主。后因受逼迫之故,保罗与西拉便离开那里,转往帖撒罗尼迦去(详见徒16:7~14)。

    先前保罗与西拉被罗马官员拷打,后来经他们表明自己是罗马公民身分后,坚持要地方官长对他们礼待才肯离去(徒16:39)。保罗此举非为自己吐口冤气,而是为了教会日后需有地方法律之保障而行。如此一来,腓立比官方知道腓立比教会是罗马公民所支持的,而非一些煽动政府的活动,如此教会的前途便较为安全了。从“我们部份”(we-secdon)在腓立比中止(徒16章)可作合理的测度,可能路加留在该处牧养新建立之教会,他本身乃外邦人,故为最适合此工作的。

    约五年后,保罗在第三次旅行布道时重回腓立比,但逗留时间不长。时间虽短,但他与教会的关系却深远,他们在经济上常与保罗同工(参4:15~16)。又五年后,在罗马监牢里,保罗经常收到腓立比教会的接济(4:18),他们又打发以巴弗提前来罗马伺候保罗(2:25),可见这教会与保罗确有一份相当深厚的情谊。

  3. 腓立比书
    在保罗众多书信中,腓立比书是最特殊的书卷,它不是专论教义,也没有解决教会问题,它好像是一封个人私函,书内透露的目的有:(1)向教会致谢过去与现在的关怀,包括物质上的支援;(2)向教会提出要提防割礼派人的影响;(3)劝告教会中两位不同心的姊妹,要为福音的缘故同心;(4)鼓励会友追求卓越超凡的人生,勿被环境打倒,正如1章21节:“活着就是基督”,这是得胜的秘诀,也是喜乐的泉源。写作地点于罗马监牢中,时约主后6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