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主后411年,革老丢(Cladius)为罗马帝国之该撒,他登位后便废除巡抚制(A.D. 41~44),又任用大希律之孙希律亚基帕一世为犹太王。主后44年亚基帕一世卒后,罗马政府又恢复巡抚制,直至主后66年。在此时期先后共有乌法都(Fadus)(A.D. 44~46)、亚历山大(Alexander)(A.D. 46~48)库马纳、(Cumanus)(A.D. 48~52)、腓力(Felix)(A.D. 52~59)、非斯都(Festus)(A.D. 59~62),但在使徒行传中只有后二位出现,即腓力斯及非斯都。
路加所写的使徒行传,是继其前书之另一本融合历史与论道的精心巨著,其文笔的优美、神学的精湛、历史的准确,使这书可列入世界名著的行列。在前书中,路加强调神儿子的工作,而在后书里他则强调圣灵的工作。
保罗在该撒利亚被囚时,路加陪伴他二年之久(24:27),他必定乘机前往耶路撒冷及巴勒斯坦各地访问,并获得如他在使徒行传前半部所记的历史。彼得、巴拿巴、雅各、马可、哥尼流及保罗等皆是路加写作的资源,可是路加所运用的资料是选择性的,他如此行是为了叫提阿非罗“知道他所学之道都是确实的”,尤是有关神的灵透过使徒所传的道。
故作者便本着两个目的撰著本书:
书的结束似乎突然(28:30~31),但显然作者知道保罗坐监二年,后来保罗的情况如何作者便没有提及,但路加已成功地在其故事里,将福音带至“地极”(从巴勒斯坦地的角度看),已初步完成了1章8节之“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