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品 三 醫 生 (Dr. George Edwin King, 1887-1927)

使徒保羅提及傳福音時需要「行遠路」,所遭遇的危險有八樣(參哥林多後書十一26)。1927年,當國民革命軍北伐至如火如荼時,發生了流血的南京事件,引致英、美各國宣佈撤僑。內地會宣教士金品三醫生就是在甘肅省撤退時,遭「江河的危險」,在黃河的湍流中捐軀。

(一)金家小傳

出身背景

金醫生的父親金輔仁教士(Mr. George King)是內地會最早期的成員之一,於1875年7月14日抵達中國,先後在甘肅、陝西和湖北各省工作。母親鄔貴貞姑娘(Miss Harriette Black)則是1883年10月31日到達上海,分派往陝西省工作,與金教士相遇,相珍相惜,於1885年3月17日在上海結為連理。1887年8月底,金教士夫婦乘船沿漢水來到陝南的安康,想租賃或購買住宅傳道,但遭本地人反對,交涉兩、三個月仍無結果,無奈乘船離開。11月20日,金品三(註一)便誕生在漢水船行途中。

在中國宣教了18年後,金教士1893年首次攜眷返英述職。因看到中國醫療宣教的需要,便毅然入醫學院進修,經六年苦讀成為正式醫生,金品三也因此在英國接受了六年小學教育。1899年金輔仁以醫生宣教士身份重返中國,被派往山東煙台,擔任芝罘學校醫院駐院醫生,金品三也進芝罘求學。經歷庚子教難的風暴後,因金師母體弱,金輔仁遂於1902年退休,舉家返英。

蒙召

1910年12月份,北美版《億萬華民》的編者在社論中呼籲:「中國最大的需要是醫療宣教士!數百城市都缺乏醫院、藥房和醫生。目前我們知道有兩個地方,醫院已有全套設備,但因缺乏醫療人員而關門大吉……問題是:醫生在哪裡呢?有沒有醫生願意奉獻給主,讓聖靈使用他們,像神使用其他宣教士,傳福音引人歸主呢?」

1911年1月3日金品三醫生以醫療宣教士身份回到中國,躬行實踐從神而來的呼召。

婚姻與家庭

金醫生接受語言訓練後,先到河南開封福音醫院,後轉往山西平陽善勝醫院,1914年被派往甘肅蘭州興建一所新醫院,命名博德恩醫院。1915年2月6日,金醫生和夏裕恭姑娘(Miss Christina Shaw)在開封結婚。

夏裕恭姑娘1885年11月1日生於澳洲雪梨,是位婦產科護士,1912年10月26日到中國,被分派到陝西西鄉宣教。因為新開辦的博德恩醫院急需護士,便於1914年4月底從陝西轉到甘肅。不料5月初河南著名盜首白狼從陝西流竄入甘肅,途中遇到夏姑娘。匪徒搶了她全部財物,並以槍指嚇想殺害她,但她不懼怕,反向他們傳福音;最後白狼親自向她道歉,留下她的僕人陪她步行了兩天,脫險安抵秦州。

他們婚後離開開封,金醫生力邀摯友高建成醫生前往蘭州一起從事醫療傳道。金師母對中國人滿有愛心,從此成了金醫生的左右手。1916年他們的長女(Mary Fern)出生;可惜好景不常,1918年1月次子(Jonathan)出生時,師母不幸染感冒轉成肺炎,於1月27日去世。為了哺育兩個幼兒,1919年1月22日金醫生在上海續弦,與文濟華姑娘(Miss Ivy Ethel Wallis)成婚。

文姑娘1888年6月3日生於英國,在格拉斯哥市(Glasgow)布班宣教士學校*(Burnbank Missionary Training Home)接受教師和護理訓練後,於1912年11月5日抵達中國。隨後被分派到河南賒旗店(今之社旗縣)宣教,並協助診療所工作,目睹教會人數倍增。

金醫生再婚後,師母成為得力助手,又呵護撫育一對稚齡失母的兒女,無微不至,使他得以繼續專心行醫傳道。1920年11月22日,金醫生舉家返英述職,期間回校深造,除醫科外還攻讀阿拉伯文。1922年9月5日返回中國蘭州時,金師母已經是四個孩子的母親,最小的也有一歲了。其後,師母先後再生下三個孩子,其中兩個夭折,令金醫生夫婦十分難過。這時最大的女兒和兒子經已長大,送到山東煙台芝罘學校,三個稚齡的孩童留在家中。

返回蘭州後,金醫生繼續擔任博德恩醫院院長之職,一方面主持院務,另一方面訓練中國醫生,並帶領他們邊行醫邊佈道傳福音。1927年6月5日,金醫生奉命率全省宣教士撤退到沿海,分乘八艘大型羊皮筏子,沿黃河順流而下,從蘭州到包頭,經河套時全部擱淺。金醫生下水協助搶救,把最後的一艘筏子推至深水中;因整夜辛勞,疲憊不堪,在漩渦中失足遇溺而葬身黃河,離世時還不滿40歲。

(二)河南開封「福音醫院」

金醫生生於中國,故很快便通過語言學校的訓練,1911年夏天暫時被派往河南的開封福音醫院協助柯維則醫生(Dr. Sidney H. Carr),因柯醫生的夥伴金純仁醫生(Dr. G. Whitfield Guinness)回國述職。1910年有超過300位病人入院留醫,另有門診病人10,000人,實在是忙不過來。

因為中國的醫院不像英國設備齊全和有系統,金醫生一面跟隨柯醫生熟習醫院各方面的運作,另一面加緊學習語言,還需要通過多級考試。高個子的他很有童心,不時與小孩子們一起,拿著巧克力糖逗著他們講中文!

他特別喜愛工餘跟醫院的醫學生到開封附近的農村傳福音,並與剛畢業的高建成醫生*(Dr. Kao Gin-cheng)成了莫逆之交,後來二人在擴展西北醫療宣教工作上相得益彰。那年年終,他高興地看到有120位病人信主。

(三)山西平陽「善勝醫院」

金醫生原預備10月中旬往山西平陽(今之臨汾)善勝醫院,跟柯醫生的弟弟柯維忠醫生(Dr. John C. Carr)同工,但因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整個中國籠罩在革命的風雨中,英領事通知宣教士必須撤退到沿海一帶。柯維忠醫生遵命撤退,便把醫院關起來。金醫生仍留在開封幫助紅十字會救護傷兵,直到1912年3月才由高建成醫生伴隨他到善勝醫院去。

金醫生住在醫院裡,常常接觸中國同工,與醫學生一同用膳,參與他們到平陽附近農村的佈道工作。有一回他帶著一位工友張安*(Chang En),拿著漿糊到平陽府城的四個城門口,在政府公佈欄旁邊貼上教會邀請聚會的告示。他們二人就這樣繞著城牆走了四哩半路,最後金醫生還開玩笑說:「我帶他走這麼遠,因他的健康實在需要運動啊!」

他在善勝醫院度過一段短暫而愉快的時間。經過短短三年,參與過兩間醫院的運作,他已熟悉中國的環境。他活潑而幽默,不僅在醫療工作上盡心盡力,在傳福音上也顯出熱愛中國人的靈魂;因此主派給他更大的工作,差他到遙遠的甘肅省蘭州興建一所新醫院。

(四)甘肅蘭州「博德恩醫院」的興建

金醫生1914年2月抵達蘭州。遠在1885年,內地會便開始在蘭州建立宣教站,向漢、回、藏族等傳福音。最早到蘭州作醫療宣教士的是許春光醫生(Dr. Julius W. Hewett),接著是貝醫生(Dr. Albert P. Laycock);金醫生來到蘭州原是協助貝醫生的,他在蘭州設立診療所行醫傳道至少已有十年。因為城外有三大回民集居地,這時專向回民佈道的工作增加了。

1913年4月一位家境富有的美國人波頓威廉*(Mr. William Borden)預備奉獻來華作宣教士,到甘肅省專門向回教徒傳福音。他曾是北美內地會最年輕的諮詢委員,為了充實自己對回教的認識便先往埃及開羅研究回教,不料在開羅染腦膜炎遽然離世,年僅25歲。波頓威廉把他的部分遺產捐給內地會,其數目比當時內地會一年的收入還多(註二)。為懷念他對回教徒宣教的心志,內地會在蘭州建立「博德恩醫院」(Borden Memorial Hospital)以紀念他。

當金醫生抵蘭州時,貝醫生因病仍留在上海,故他獨負重任。1914年底他在黃河北岸買下一大片面對蘭州的土地,1915年初從四川省借調饒哲夫教士(Mr. A. G. Rogers)負責監工興建,使金醫生得以繼續行醫傳道和統籌新醫院的醫護人員。同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中國內政又不穩,故資源接濟遲緩。六個月後,饒教士監工完成了醫院大樓後,便交還給金醫生自己監工。因此他一面行醫傳道,一面監工,延至1918年4月始完成全部建築工程。醫院的正門上掛著一面很大的「博德恩醫院」金字橫匾,由省長正式揭幕。全市13間清真寺的阿訇都親臨或派代表來觀禮。

當時西北地區十分落後,故這所新醫院不僅是甘肅全省第一間西式醫院,且是全省唯一的醫院。醫院設備相當完善,有門診室、手術室、化驗室、藥房、男病人床位80個、女病人床位40個。又有兩間醫生住宅和一所護士住宅,此外還有特別病房,設有廚房和其他設備,專供回教徒病人使用。五年後他們開始收容痲瘋病人,到1926年又增設一所痲瘋病院。

(五)博德恩醫院的醫護人員

1914年2月金醫生抵蘭州時,只從平陽善勝醫院帶了一位醫學生劉萃賚*(Liu Shui-lai)作他的助手。萃賚是山西人,因戒鴉片煙而悔改歸主。信主後勤奮好學,入宣教士所辦的學校,再進入善勝醫院作醫學生。

博德恩醫院第一位重要的醫護人員是護士夏裕恭姑娘(Miss Christina Shaw),於1914年5月抵達蘭州,不久她便成了金醫生的新婚夫人。1915年12月,他迎接摯友高建成醫生從河南省來到遙遠的西北邊疆,能得到一位中國訓練出來的醫生幫助整間醫院的工作,實在理想不過。而且他敬虔愛主,樂於引人明白真道,既是金醫生的左右手,也成了天路摯友。他們接著又歡迎來自英國倫敦25歲的巴樂德醫生(Dr. R. C. Parry),他是第二代的宣教士,1914年10月29日抵達中國。

金醫生著手訓練本地的醫護人員,招收了12名醫學生,與學生同吃同玩,每天上課六小時,其餘時間實習。若不用上生理學和解剖學的話,就帶他們到外面派單張和賣聖經,目的是訓練他們作醫生傳道(Doctor-Evangelist)。

1919年聖誕節,第一屆畢業的共有九位醫學生。其中吳寶瑛醫生留在醫院協助發展院務,居功至偉。另一位來自陝西省漢中的邵德福*(Siao Deh-fuh),回家鄉建立了一所基督教醫院,並擔任教會執事,為金醫生建立了醫生傳道的典範。

1923年初第二屆14名接受訓練的醫學生畢業,其中有吳寶瑛的弟弟寶琇。因官紳父老的要求和捐助,他們在蘭州市中心增設一間診療所,派另一位駐院的貝醫生*(Dr. Beh)前往主持,方便居民不用過河就醫。貝醫生原由涼州(今之武威)轉來蘭州,是位溫柔敦厚、甘心承擔苦難的基督徒。有一年聖誕節大夥兒一起外出佈道,不少同學心懷不滿,認為失去過節的享受,反要住在骯髒的旅店中!當時貝醫生只簡單地反問:「試問在第一個聖誕裡,我們的主住在哪裡呢?」同學們愧而低首,無言以對。1925年當診療所全部完工後,貝醫生夫婦便全權管理整個診療所。 1926年1月來自美國的安樂歡醫生(Dr. Leighton P. Rand)亦來到蘭州,使醫院的陣容更加堅強。

(六)博德恩醫院的醫療和傳道工作

博德恩醫院開辦時,竟是甘肅全省125,483平方哩內唯一的醫院。由東到西橫貫全省,須花六週時間,可見來此就醫實屬不易。金醫生領導這一批創辦醫院的醫護人員,極其任重道遠。金師母是一位非常能幹的助手,以忘我精神照顧醫院每個病人,不僅流露基督的愛,還以主的話引人歸主。

1915年6月1日,金醫生有了賢妻之助,開始診療所的工作,當時協助他們的中國同工中只有劉萃賚是基督徒。門診病人由每天15位增加到41人,另外還有留醫的病人13位。當時英國版《億萬華民》曾記載:「在甘肅省會蘭州,金醫生成功地拯救了一位頗有地位的回民官員之子,以致遠近的回民都因此對我們產生好感。這位來自中國一強盛回民部落的父親,還在醫院陪伴他兒子的時候,翻閱了大半本聖經。」

當醫院開創時,他們三位醫生不僅駐守醫院,並且常常外出醫療佈道,成了醫生傳道的榜樣。1916年10月,巴醫生南下濤州(Taochow即今之合作市),應省長之請遏止了一場類似肺炎癥狀的流行病,贏得當地官民的愛戴。高醫生還從蘭州西行,進入今日青海省西寧市和貴德縣,接近昔日的青康藏高原。金醫生則於1916年2月帶著吳寶瑛和另一名醫學生,朝東南醫療傳道,經過狄道(今之臨洮)和伏羌(今之甘谷),直抵秦州(今之天水),那是吳寶瑛的老家。在秦州他們看了600個病人,做了40個手術。2月25日回程經秦州之西北,在一小鎮馬營(Maying)看了500個病人。晚上在旅店住宿,碰到小偷光顧,因捉小偷金醫生被刺受傷,立刻趕回蘭州救治。鎮上居民聞訊,感念他醫病之恩,竟有近200名男士集體送行達一哩之遠。同時,巴醫生在蘭州接到電報,也立刻起程,在途中相遇及時救護。

1920年11月22日金醫生返國述職,舉家離開蘭州後四週,甘肅省發生了世紀以來最大的一次地震。震央在甘肅省東南部,故醫院無大損害;但靠近震央的靜寧縣災情嚴重。28日巴醫生接到縣長趙廷仁*(Cheo Ting-uen)的親筆函,請他前去救傷。因該縣有655人死亡,1,159人受傷,13,549棟房屋倒塌,3,300災民需要官府供給飯食。巴醫生認識這位忠厚愛民的縣官,立刻前往搶救,但跋涉六天才到。臨時醫院是一大帳棚,設在縣府的天階中,借用沒有被震壞的公立圖書館作為裹傷站和施藥室。縣長叫人到各處敲鑼通知傷者來就醫,巴醫生獨力?持,十分吃力。

1922年11月1日金醫生從英國返抵蘭州,並與從山東濟南剛畢業的劉萃賚醫生一起,開始計劃三項工作:第一是調整醫院內部工作。因巴醫生要返國述職,職責將轉移至吳寶瑛醫生和劉萃賚醫生二人身上,由吳師母任護士長協助,醫院差不多全由中國醫護人員管理。這正是金醫生的願望,讓他可以到別處繼續開拓他「醫生傳道」的計劃。1923年初他們又增收了第二屆醫學生14名,金醫生主持教授,一面上課,一面實習。當中除了三名是甘肅省人,其餘都來自其他各省的福音站,盼望他們學成可以回原籍作醫生傳道。另外在蘭州市中心增建診療所,由貝醫生主持。到了春天,全院120張病床都住滿了。有一年竟來了50位藏族病人,漢藏民族間的隔膜因而逐漸化解。另在半年時間內有76位病人成為慕道者,另一年有大部分的男女病人都願意受洗加入蘭州教會。

第二是到河州(今之臨夏)興建另一間特別為回民設立的新醫院。金醫生早在1920年曾兩次和專向回教徒宣教的濮教士(Mr. Mark E. Botham),走了兩天半的路程到河州探勘。城內有30,000回民,故有「小麥加」之稱。1924年秋,金醫生主持河州醫院開幕禮。在最初兩週內就做了14個大手術,20個小手術和為260名病人看門診!因醫護人員不足,只能輪流從蘭州分派醫生來,而資深傳道人冼先生*(Mr. Hsien)是位甘心為主受苦的傳道者,長期駐守該院。1925年秋,金醫生領了六位醫學生來,三位做醫療工作,三位跟冼先生四處傳道,如此輪流對調有兩個月之久,使許多人初聞福音,不少漢人和回民歸主。

第三是興建蘭州第一所痲瘋病院。甘肅省西部有數千名痲瘋病患,卻無人關心他們。1923年兩位痲瘋病人來就醫,經人傳開,來院求醫者漸多。痲瘋會(Mission to Lepers)也支持醫院,協助治療痲瘋病患。到了1926年,醫院興建更多隔離病房,收容了38名病人,內中有漢人(Chinese)、回民(Moslem)、回回人(Turki)、藏族(Tibetan)和韃靼人(Tartar)。他們不僅接受治療而漸有進步,並且打開心門接受福音。

有一次,在寧靜的黃河邊上,有四男一女痲瘋病人受洗,其中一位男性是回民,其餘是漢人。雖然水禮很簡單,卻非常莊嚴美麗!朝陽照在河面上,50多位虔誠的觀禮者一同唱著聖詩,痲瘋病人進入水中,由冼先生奉主耶穌基督的名為他們施洗。因這一幕見證,使兩位西藏僧人也願意慕道,金醫生因而感慰良深。

省政府有鑒於醫院治療痲瘋病患的成果,亦計劃請金醫生擴展醫療痲瘋病工作,到離河州20哩外的山谷興建一座痲瘋村(Leper Colony),把受過治療的醫院病人移居此村,自力更生。

(七)金醫生的最後醫務報告

1926年底,金醫生寫下他最後的一份醫務報告:「今年是特別困難而又機會較多的一年。像走過了一段非常平坦的路途,忽然面臨攀爬艱辛的高山,繼而再落到黑暗的幽谷。即使歷程或高或低,皆有不同的風貌和美景,是生活在平原看不到的。

近期的流行病癥狀像是感冒,但有些病卻與傷寒癥狀分不開。首先出現的病癥是痢疾,然後發高燒一週至六週。今秋有15位醫院職工在同一時間染上這病,其他人也多少受影響,這病帶給我們十分沉重及額外的工作壓力!

還有是平民在饑餓邊緣中掙扎,因為馮(玉祥)軍撤退到甘肅,在城裡徵用許多糧食,鄉下農人不敢送小麥進城作買賣,以致糧價上漲。從未經歷過家無隔宿之糧的朋友們,絕不會了解到糧荒及麵粉、馬鈴薯漲價帶來那份緊張的心理壓力。我們雖同情他們,但愛莫能助,唯盼他們早日接受主耶穌基督。

『然而,神的道卻不被捆綁。』(提摩太後書二9)在今年一切的困難中,給我們最大喜樂的,就是對福音有回應及相信接受主的人不斷增加。5月裡有超過30人受洗,多半是婦女,其中不少是住院後而相信,或是初次從醫院聽聞福音的。此外,冼先生繼續在回民中工作,有兩三家回民歸主。看見一位這樣滿有愛心和了解回民的中國弟兄,實在是何等的快慰!因主基督的愛『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而且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為要將兩下藉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以弗所書二14至15)

河州的工作仍在繼續發展中,不論中西醫生都要輪流到那裡當值。請紀念住在醫院裡的海春深教士夫婦(Mr. & Mrs. G. K. Harris),他們一面在回民中傳福音,同時則要接待我們的醫生。夏天劉醫生(Dr. Liu)到訪,見到我們醫院的工作很受激勵,深信所做是『積蓄五穀到永生』(約翰福音四36)的。

或許,我應該在這裡簡單報告甘肅新上任的統治者(馮玉祥將軍的部隊)的情形:他們軍容整潔、有智慧、忠於領袖,比其他各地的軍隊效率高。當中有些是真正的基督徒,有些是口頭上的基督徒,很多是因為缺乏教導,連聖經上最簡單的基本信仰也不知道的糊塗基督徒。然而明年春天,省長已經同意,讓我們與他們部隊的隨軍牧師,在官兵中舉行奮興培靈會。這是神賜給我們的機會,將有十天時間,每天可向不同部隊500位既有智慧而又對聖經有興趣的官兵傳講神的話。

我們剛開始與本地信徒舉行有系統的研經,為了訓練他們向外人傳福音。8月的夏季聖經學校提供我們初步的需要,富能仁教士再來作講員,城裡的信徒、男女青年學生和多位醫院同工都得到幫助。雖然是短短兩週,能暫時拋開日常工作,在美麗的園地中學習主的話,是何等的賞心樂事呀!為了使他人同得福音的好處,我們希望今年冬天有一個月時間到城郊鄉村傳福音。以12人為一組,由一位能幹的領袖(可能是我們醫院裡的中國醫生)來帶領。每天一半時間傳福音,另一半時間研讀聖經。這樣,能深入了解那些靈命?弱的、如溫水不冷不熱的信徒,也能體會到在好牧人的小羊群中,也有高山與低谷 之分。」

(八)大撤退中捨己為人

據秦州李春雷牧師(Rev. Lloyd R. Rist)的記錄:

「1927年大撤退的消息傳開後,因甘肅省的情況大有改進,宣教士們都以為可以留下來,不用離開工作崗位。但是在4月23日那天,一連接到三封電報要我們立刻撤退到天津,於是立刻交待安排學校的工作和其他事務,大家匆匆收拾行李,花了十天手推車的路程才到達蘭州。各宣教士早已齊集等候我們,第二天立刻出發。」

撤退的共有38位成人和12名兒童,由金醫生領隊。因金醫生曾有過走水路的經驗,又為加速撤退時間及節省陸路上用手推車或抬轎的費用,他們便以每艘150元,另加訂金20元訂造了八艘木筏(skin raft)。預備先由水路沿黃河從蘭州到包頭(在今之內蒙古),再轉乘火車到沿海各地。

木筏是用五個羊皮袋充氣後繫在四角,然後在上面加上縱橫木排;故每艘木筏要用一百個羊皮袋,並且每天要充氣一兩次才成。木排上三邊存放行李,中間留空鋪上草蓆作為飯廳,另一邊掛上布幕作為臥房,除了五、六位乘客外,還有一個廚子和兩名船員。船員一個在前一個在後,順流而下時由他們負責控制木筏。

5月中旬出發,到了靖遠才首次停站休息,在那裡河水洶湧異常。四天後有兩艘木筏遇到湍流,一艘很快脫險,另一艘花了四個小時,靠宣教士們同心協助才脫離漩渦之困。到了離蘭州70哩後便是峽谷地帶,每艘木筏要多加兩名船員,兩人在前兩人在後;他們得用長長的櫓竿,使盡全身力氣才能避開那些漩渦和急流。

到達寧夏(今之銀川)後,船家要把所有羊皮袋加油潤滑才能繼續最後350哩的航程。早上5時許,連續發生三次地震,最長的一次震動時間是20秒,很多房屋坍塌。據當時記載:1927年5月23日凌晨4時至5時半,在甘肅涼州發生大地震,內地會房舍嚴重毀壞,對宣教士非常友善的王縣長衙門大樓全毀,全家26人遇難。其後中國內地會9月20日通訊,更詳細列出全部傷亡人數和財產與農作物損失。如果宣教士不撤退的話,或許也有傷亡。

當他們進入內蒙古境內一個美麗的清晨,忽然從岸上傳來槍聲,有些子彈直射進帳篷裡。原來是一批土匪攔截要收「買路錢」。在他們槍桿子威脅下,經討價還價,每艘付30元才放行脫險。

因發生了這事故,船家便改為夜航,但卻常常擱淺,要大家下水合力推離淺灘。6月5日他們經過了一次危險的航程後,八艘木筏竟全部擱淺。金醫生立刻下水領導搶救,三艘很快推開了,第四艘也自動地浮出,最後剩下一艘。他是善泳的人,便朝著那木筏游去,準備推開最後這艘。時值深夜,突然他好像失去重心,一股急流把他捲進一個大漩渦中。宣道會的郝先生*(Mr. C. D. Holton)見狀立刻想前往搶救;但見金醫生第四度沉落水底,知道是無法可救了!

當天晚上,李春雷牧師回憶說:「雖然我們前一天經歷過一道急流使木筏差點沉沒的恐慌經驗,還沒有今晚的經歷那麼沉重,因為金醫生遇溺了。我是最後一個見到金醫生的,他這樣的離去給我極沉重的打擊!」

另一位米道榮牧師(Rev. R. W. Middleton)也感慨不已說:「金醫生為了幫助別人而犧牲了自己的性命。他是一位德高望重、有氣質又勇敢的人,他把自己的生命完全擺上給這裡的中國人,他的離世對所有人都是極大的打擊,遑論是對博德恩醫院的同工了!」

他們整整一天留下來打撈他的遺體,可惜一無所獲,於是告訴船員和附近的鄉人如尋獲遺體,立刻到包頭報訊並領獎金。金師母留在包頭多日等候消息。雖然謠傳曾有人看見遺體,但始終沒有真正尋獲。

(九)前仆後繼

金品三醫生為主服事了中國人16年,生於斯,也死於斯,且葬身在代表中國的黃河裡。遺下師母和她腹中的遺腹子,並兩個兒子、三個女兒。金師母繼續留在中國,一面含辛茹苦撫育兒女,一面繼續事奉,先在山東煙台芝罘學校,後到河南省太康與其姊文扶華姑娘(Miss E. Wallis)一起傳道,到1945年10月9日才離開中國,為主服事了中國人將近33年,不愧為天國之巾幗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