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素 珍 姑 娘 (Miss Susie J. Garland, 1870-1930)

1878年內地會在甘肅省的秦州開辦了第一個宣教站。七年後,1885年才分別在蘭州和西寧(今青海省西寧市)再建立第二和第三個宣教站。1888年再在涼州(今之武威市)建立第四個宣教站。本文記述的賈素珍姑娘,是在1892年到秦州宣教的。

(一)甘肅省秦州宣教站

賈素珍姑娘,1870年生於澳洲的墨爾本市,由敬虔愛主的母親撫養成人。其後做了短短的一段繡花工作,便與長她九歲的姊姊蘭珍,一同奉獻給主,同渡重洋,於1891年9月26日到達中國。派到西北邊疆的甘肅省,先在秦州(今之天水市)開始宣教,其後到徽縣開辦新宣教站,終生在甘肅省事奉。

姊妹二人先在揚州通過了初級語言訓練後,轉到秦州,禱告求主給她們預備一位未信主的老師。丁老師*(Mr. Ting)是禮佛吃齋的佛教徒!夫婦二人曾經立了五年齋戒的心願,以求功德,卻想不到過了三年,妻子突然去世。這個意外的打擊,使他心灰意冷,於是破戒,把全部佛經燒毀。剛巧那時賈氏姊妹需要老師,便來應徵。但因她們語言仍未十分精通,故無法一面學習,一面談道。於是她們找資深的胡進潔牧師(Rev. George W. Hunter),請他與丁老師商量,以宣教士要講解聖經,故要熟讀中文聖經為理由,改以聖經為讀本。這樣丁老師才第一次接觸聖經。起初,他看聖經一無是處,經賈姑娘慢慢地耐著性子給他解釋,他才稍有領悟。曉得只有聖靈的啟示才可以明白真理。終於神的話光照他的心,進而接受了主,把家裡的偶像、神台全部打碎丟掉!

(二)秦州附近地區遍傳福音

1895年春夏之間,她與已來四年的何寶蓮姑娘(Miss Maude Holme),以兩個多月時間,走遍附近許多村鎮、縣府和大城,都是未聞福音之地,約近400哩!當然她們不是步行的,而是騎馬代步,不過,甘肅省的丘陵地形並不好走。有一回下雨,還要趕十哩路,沿途泥濘,又易滑跌。上山坡時,不得已接受苦力的建議,抓著馬尾而行,弄得滿身滿臉都是泥漿。下山更困難,只能時行時歇,恍若走在一段永無盡頭的漫漫征途。

多次的巡迴佈道,許多村民都很樂意聽她們傳福音,真有應接不暇之感。但在城裡,民眾卻非常抗拒。但已接受救恩的信徒,信心堅強,甚至有天主教徒來要他們改信天主教,他們仍堅定不移。到了1900年初,在這個四萬人口的城市,她們的教會已有87人受洗了。

1899年5月19日,姊妹二人第一次返澳洲述職,到1901年11月18日才返回中國。

(三)從事文字宣教工作

她返國休假時,躲過了義和團那場大暴亂。但拳亂後,宣教士返回內地不易為各國領事館批准。故延至1902年夏天,她才回到故園,重開男校,接著舉辦婦女會,做探訪工作。雖然在重建上遇到不少困難,但總算克服過來,並有個好的開始。

賈姑娘很喜歡福音文字的工作。曾有兩次聽到一位中國同工姚先生*(Mr. Yao)的見證,深受感動,寫成單行本《姚重生一生的故事》*(The Life Story of Yao Chong-seng),寄往本國和歐美各地,見證神在他們當中的榮耀。內容簡述如下:

「姚弟兄是男校的老師,出身於四川一個富裕家庭,受過高等教育。後經太平天國及回亂後,家道中落。遷居到秦州附近,往返四川和甘肅之間做買賣。在回四川的路上,他第一次遇見洋人,是一位宣教士,牽著騾子,馱滿寒衣,投宿於同一旅店。洋人找到了地保,說要把寒衣分贈給有需要的窮人。但許多人在旅店裡聽見了,便脫去自己的衣服,進來拿免費寒衣。他曾聽過洋人是幹壞事的;但當日他目睹洋人受騙,卻仍慈善為懷,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後來,他因事到秦州,經過朋友開的商店,看見櫃檯上有一本《馬可福音》。他驚訝哪裡來的外國書?誰料朋友輕鬆地說:『容易得很,是那些洋人送的。你等一會兒當他們路過時,一定很高興的送給你!』果然等了不多久,便見兩位女宣教士,拿著福音書和單張沿街派送傳福音。但姚先生以堂堂一個讀書人,怎能伸手向洋婦討書呢?於是向朋友要了那本《馬可福音》。回家後,他認真地讀了一遍,雖覺有趣,內心卻無感動。

不久,他接到叔叔從蘭州的來信,得悉在他店裡工作的兒子突然病逝。於是帶著沉重的心情,奔赴蘭州,在那裡碰見老友孫烈*(Suen-ie)(秦州第一位信徒),便質問他為何放棄孔孟之道而信洋教?孫弟兄答道:『聖經告訴我們要敬拜上帝,這也是孔子所講的「敬天」啊!』於是向他傳福音,送他福音書,並邀他星期日來參加崇拜。他真的依約而去,那個主日大雨滂沱,他走了二哩路才到,淋得個落湯雞,十分狼狽。他心中有點怯意走進福音堂,但見堂內三位宣教士、孫烈和一群瞎子和跛子在一起,一時怔住了,當即想退出,幸孫烈強留住他,總算聽了一堂道。但心有不甘與這些殘障者同堂,也聽不進什麼,只是當天講題:『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約翰福音十一25)卻在他腦海中盤旋不去。離開時,孫烈送他一本《新約聖經》。

他的心中實在沒有平安,便到蘭州香火最盛的道觀請道長指點迷津。道長竟看中了他,要他立即離棄世俗,隨他入觀修行。道觀富裕,不愁吃喝;但他笑著拒絕道:『我自己也有田地產業,衣食無缺!只想深山修道,隱居避世。』這更令道長開心,認為他有道根,也願離觀入山修行!於是收他為徒,送他一套道袍、一串道珠。他立刻回家,準備安排家事後,即入山修道。

可是回到家中卻發現長子病重,並且一連五個月,家中總有病人需照顧。而日以繼夜的照料病人,唯一陪伴他的便是那本《新約聖經》!當他念完一遍後,他不再想入山修道了。反而因看過單行本《創世記》後,還想閱讀《舊約全書》。

當他有空進城時,便跑到宣教站找宣教士,卻撲了一個空,因韓世箴教士(Mr. Henry W. Hunt)返國述職。這樣找了多次,直到1888年5月終於見到了韓教士,買了一本舊約,韓教士邀請他坐下喝茶談道,並請他參加主日崇拜。從此每個星期日他都參加主日崇拜。

他一面虔讀新舊約聖經,每個主日還長途來回跋涉27哩進城參加主日崇拜,家人以為他被鬼迷了心竅。因為晚上用油燈太多,老母親最為反對。於是,在月色和白雪皚皚的寒冬裡,他竟能在戶外讀聖經而不畏寒。到了歲末,家家戶戶都燒香祭祖,他卻拒絕。老母親非常生氣,便叫他的長子來上香,長子因父親反對而進退兩難。最後還是他太太提出一個折衷辦法,對長子說:『既然你父親那些書說,祭祖先是不對的,那麼我們就試一次。假如祖先真的回來,要我們祭奠,我們再加倍祭奠吧!』這樣,全村只有姚家是靜悄悄的過年!

姚弟兄受洗後,立刻按照約翰福音三章3節的話,改名重生。隨後加入作男校老師,更請女教士到家中向母親及妻子傳福音。數年後,全家歸主。然而,當他母親安返天家後,除長子外,其餘三個兒子,竟先後病逝。村人都以他家為不祥,姚弟兄卻仍堅信不移,他深信主的話:『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福音十六33)」

(四)首創盲人國語拼字法

1905年冬,賈姑娘想出一個新方法,教導盲童讀書。利用字的偏旁,上、下部首配合,經過試驗後,獲得初步的成功。她不斷地研究、改進和試驗,終於1913年在上海舉行的全國盲人事工大會中,通過採用賈姑娘借用流行盲人拼字法*(Braille System),首創盲人國語拼字法*(Mandarin Dialect)(註)。經大英聖書公會(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的文顯理博士(G. H. Bondfield, D. D.)極力推薦,她於1914年完成了舊約詩篇,由大英聖書公會發行。稍後還出版了一本《舊約歷史》(Old Testament History),造福盲人,貢獻極大。她接到許多的恭賀信,其中一位江西盲女童,特別寫信向她致謝:

「賈老師平安:
萬分感激老師為我們預備了這些書籍,特別是我,衷心感謝您為我們而勞心勞力!求上帝賜福給您,更有能力天天事奉祂。感謝主,我如今可以閱讀《茅塞頓開》*(The Heart’s Eye Enlightener)及《天路指南──出死入生》*(Travellers’ Guide from Death to Life),並且我亦開始讀約翰福音,已從第一章讀到第四章了。
學生
吳荷花*(Wu Ho-hua)敬上
6月20日」

1910年秋,秦州豪雨成災,全部秋收損失殆盡,麥價上漲,經濟不景氣,動盪不安。1911年夏,賈姑娘到秦州外的西和福音站探訪,見有不少信徒到街頭佈道,和趁墟期時傳福音,並且每週有一、兩次農村佈道。她特別為他們代禱,希望信徒能在知識與熱心上一起增長。當時全國各地響應革命,政局不穩,甘肅省治安也不平靜。繼而歐美各國宣佈撤僑,賈氏姊妹取道寧夏,轉陝西省西安,經一番長途跋涉,1912年5月,安抵上海。同年5月17日返澳洲,為第二次回國述職,到1913年11月8日,才返回中國。

(五)背誦聖經比賽

1916年底賈姑娘來信,報導令人興奮的婦女會背誦聖經比賽。有三位姊妹和一位女童,像去年一樣,今年仍能背出腓立比書、歌羅西書和帖撒羅尼迦前、後書等四卷書!少數能背腓立比書和歌羅西書,大部分至少也能背一章聖經。一位姊妹指出:「許多婦女從未受過教育,實在是盡了她們最大的努力,非常難能可貴!能有此成績,真是神蹟啊!」

1918年秋,她到南部的西和縣,看見家家都拜偶像。特別有一個廟,香火鼎盛,許多男女按時來膜拜。另有一間,則有一、二千名婦女定期每月初二和初六在廟內外跪地拈香,直到香燒盡才起來,又盛行扶乩,和捐大量金錢、香油等。據說數年來,裝修廟宇和給偶像鍍金身用了三十萬兩之多。這一次所見所聞,令她心裡十分難過,促使她們向南部宣教,建立新宣教站。

(六)大地震慘劇

1920年12月16日晚上9時半至10時,甘肅省發生了全中國最大的一次地震。震央在甘肅省之東部,遍及數千平方哩。賈姑娘剛好外出到固原福音站,來信報告當地的災情:

「這次地震的損失無法估計,人口傷亡和房屋倒塌的數字高得驚人。因為在最嚴重的災區裡,沒有外國人居住,以致沒有目擊者實證。據政府的報導有百萬人死亡,但外國記者的保守估計是十萬。地震波及數省,鄰省陜西的鳳翔和隴州(今隴縣),均有死亡和破壞,最嚴重的仍是我們甘肅之東部!

在固原,多處地面斷裂,有黑色的水噴出來,政府估計死亡人數高達四萬之多。城內全部夷為平地,有600人遇害,千萬人無家可歸。我們的福音站房舍全毀,看守的同工和家人都受了傷。最近的醫院在南部之平涼,要走兩天的路程。

駐守平涼宣教站的多教士(Mr. G. D. N. Tornvall),在1921年1月13日來信,談及政府之救護隊,用了21輛車將重傷的災民運送至平涼醫院接受治療。同時,因農村及糧倉全被破壞,小麥等主要糧食奇缺。

受災最嚴重的範圍由東至西約135哩,南至北約100哩。因為我只是路過,無法清楚了解全部的災情,但還可推斷。至於沒有宣教士工作的地區,其受害的真實情況,恐非外人所知了。」

(七)中國文盲的問題

1922年初,賈姑娘到上海參加國語注音符號委員會*(Phonetic Script Committee)工作。7月17日,姊妹二人第三次返澳洲述職,到1924年1月16日返回中國。

1923年,賈姑娘在澳洲中國內地會年會主講:「中國文盲的問題」。這實在是她數十年辦教育的心得。請看她所用的兩張插圖,不僅有趣、易於明白,並且發人深省。其一是用四個中國人做代表,最大的中國人代表非信徒中文盲的人數最高。較小一點的中國人,代表非信徒中受過教育的人。再看該圖右下角的兩個小人,較大的小人是代表信徒中不識字的人,最小的是代表信徒受過教育的。每一個人的大小是代表每一組的同等比例,令人一看便懂。其二是一張中國地圖,正當中有一個白色十字架,代表中國的全體基督徒。其旁包圍著36個斜紋的方格,每方格以100萬人計,代表受過教育的中國人。然後四周都是黑方格,蓋滿了整個中國,這些黑方格也是以100萬人計,代表不識字的中國人。

賈姑娘用一個簡單的例子,讓我們了解文盲是怎麼一回事。試想一想,如果我們一輩子沒有書籍,或是與我們一起長大的讀本全都不見了,那就是文盲的世界!同時,她指出英文和中文有很大的分野,英文的基本是由字母組成,中文卻是象形文字,要用記憶力才成,無法速成,亦是造成文盲之主因。

在宣教年會上她提出文盲的問題,不是為了教育,而是為了宣教。因為開始宣教工作時,便碰到文盲問題了。一般民眾,有九成文盲,但信徒中只有六成文盲,這就是宣教與教育的成果。雖然只有六成人不能讀聖經,這已是建立教會一個大障礙了,何況向未信的人傳福音,有九成人對聖經毫無認識也不感興趣。

(八)讀經運動掃除文盲

中華民國成立後,在北京召開了一個「全國語言標準化會議」*(Standard Pronunciation Conference),各省代表共70位學者,從普通常用的七千至八千個字中,採用國語(Mandarin)發音,據此而定了39個國語注音符號(Chinese Phonetic Script),附在每個字的旁邊,便可以讀出其音,及全部常用的中國字了。本來這是統一語言的方法,並非對付文盲的;但在教會中極力推行讀經運動者,卻用此作為最好的推展工具!1917年,推動全國教育化的「國民補習班委員會」*(China Continuation Committee),經過反文盲小組多年的研究,接受採用「國語標準注音符號」(Chinese National Phonetic Script),來作清除文盲的工具。於是成立了「注音字母推行委員會」*(Phonetic Promotion Committee),公推賈素珍姑娘為執行秘書,處理聯絡整個委員會的事工。並致函中國內地會總主任何斯德先生(Mr. D. E. Hoste),請求批准賈姑娘離開甘肅省兩、三年,專心策劃推行完成她的任務。這令她十分為難,20多年默默耕耘的宣教工作,正在結果收成。但又想到當國語標準拼音的書本完成後,對中國人的幫助是何等的重要。她終於選擇了後者!

「注音字母推行委員會」的口號是:「每個基督徒都讀聖經,每個基督徒也都是文盲的老師!」1923年5月,「全國基督徒會議」*(National Christian Conference)在上海舉行,各地的代表和宣教士,都非常熱心支持拼音運動。其中有一位不識字的農夫,遠道乘火車來聚會,見證他一位鄰村朋友,就是用拼音法讀完了全本新約聖經,並且在村中以一人教一人的接力方式,已有二十位村民可以讀經了!不僅如此,她收到一班山西省婦女的來信,她們從沒有受過教育,如今使用拼音法,有些人一個月便懂一點兒讀書與寫字,有些兩、三個月才懂。無論如何,到學期結束時,她們每人都能寫信向她致謝!

傳福音特別是街頭佈道,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使用福音畫掛圖。而使用拼音法不僅方便教導不識字的人,並且許多聖經金句藉此深入人心,聖靈感動,使人悔改得拯救。

(九)開新宣教站

1924年初,賈氏姊妹從澳洲述職回來,便離開秦州,轉到南部的徽縣,開荒建立另一個新的宣教站。在新環境中,賈姑娘寫下她的近況:

「我們沒有很多的客人到訪,加上收割時期,更是少之又少了。然而,我們一點也不失望,因為這些客人和已來過的訪客中,有不少婦女對福音有興趣。而男士們,傳道人江先生也有很長的名單,只是他們還未決志歸主罷了。

我的姊姊做些醫護工作,先建立友誼,以便日後傳福音。其中最特別的是一位有財有勢的回民,從馬背上跌下受了傷,經過治療後復元。同樣地,他的女兒也蒙醫治。他的女婿因此對福音發生了興趣,便買了一本新約回家看,並提出很多理性的問題。我們真誠地禱告,願主抓緊這兩個家庭!

縣長的兩位太太常常到我們家裡來,上個主日,她們都來崇拜,非常留心聽道。甚至散會後,還留下來在詩班唱詩。還有不少達官貴人的太太,都來聽道。只是仍有困難而不能歸主,我想只有靠著禱告,讓聖靈引導她們早日歸主。」

1926年是動盪不安的一年,徽縣區內有反對馮玉祥的軍人叛變,一軍官喪生,一些反對叛變的士兵死亡。

1927年的「南京事件」,英國使館傳令全部撤僑。賈姑娘感到徽縣非常平靜,不必撤離。唯礙於領事館的命令,只好順從。

1928年初,政局已平靜下來,少數宣教士回到原來的宣教區工作,但內地如甘肅、山西及陝西省,領事館和中國政府則仍然不准簽證放行。直到9月才有第一批五位宣教士從天津出發回甘肅去。10月1日,第二批由甘肅省監督任守謙牧師(Rev. Ebenezer J. Mann)親自率領,共有八位宣教士,由上海出發。內中有賈氏姊妹及丁崇德姑娘(Miss Ivy M. Dix),她們隨團到甘肅,然後一同返回徽縣。唯進入甘肅省後,只見沿途因為戰禍和天災,滿目瘡痍,盜賊橫行,難民落草為寇,鋌而走險。從秦州到徽縣路上她們行經一市鎮,遇到市民驚惶奔逃,因附近有大批盜匪流竄搶掠。

(十)賑濟災民

她們安抵家園時,甘肅正遭受百年以來罕見的旱災,整整一年沒有下雨,小麥歉收。除了近河之村莊有少許收成外,其他農村屋舍皆空無一物,餓殍遍野!國際統一救災會(International Famine Relief Committee)發出呼籲,請求全體宣教士一同協助分派糧食及必需品給災民。同時,上海內地會總會還自行捐贈大批救濟品,運到甘肅省賑災。更不幸的是,各災區衛生不良,引起傷寒流行,使死亡率更高。甚至在甘肅省宣教士中,為了朝夕搶救災民,先後有六位身罹傷寒(Typhus Fever)不治而犧牲。姊姊賈蘭珍姑娘是其中的一位,她在病中度過1929年最後一個聖誕節,12月27日安然離世。

1930年初,賈素珍姑娘和丁崇德姑娘二人繼續獨力支持整個宣教站。數十年來的風霜,早已刻在賈姑娘的臉上,加上姊妹情深,更是不捨難忘。旱災之後,百廢待興,因傷寒仍流行,醫療工作繁重。4月27日左右,秦州接到徽縣的緊急電報:「丁生病,我也不適,能來否?賈。」甘肅的交通非常困難,從秦州到徽縣要走四天的路程。於是,秦州的吳寶瑛醫生(Dr. B. Y. Wu)立刻帶著李桂香姑娘(Miss Hilda E. Levermore)和護士濮美瑛姑娘(Miss Olive M. Botham, S.R.N.)兼程趕赴徽縣救援。5月2日抵達後,丁姑娘漸有起色,後終復元。可是賈姑娘年老力衰,12小時後,5月3日早上5時,安息主懷。

賈氏姊妹倆在甘肅省整整工作了39年,在主裡面的勞苦事奉,至此終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