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來源
物腐蟲生,是吾人常有的經驗,所以自古以來,許多人都相信,只要有合宜的環境,生物可以由無生物自動而發生,這理論叫做自然發生論(Spontaneous Generation)。直至十九世紀中,科學家們還為這個問題彼此爭論。讀過生物學的人都知道,到了1864年,終於由巴斯德(Pasteur)實驗上的證明,方被推翻,三百年科學上的爭論從此告一段落,確實地否認了這錯誤的觀念。現在科學家知道:生命只有來自生命,生物必需由親代遺傳而產生。這便成為科學中一個公認的基本原則。生物學教科書解釋說:「現代某些建築物是很複雜而有系統構造的。但生物構造的複雜性尚遠非它們所及,我們拒絕建築物能自動發生的觀念。故此,我們不得不拒絕複雜有如生物者,能自動由無生物而發生……。」(註一)
雖然生物都不簡單,但在生物中比較而言,最簡單的生物乃是病毒體(Virus)。病毒體有化學品與生物的兩種性質,所以有人猜想,它可能是無生物,經冗長的時間,進化到單細胞生物的中間之一環。但病毒體是寄生物,本身沒有代謝作用所需的酵素系統,只能寄生在活的細胞中,才可以生活與繁殖,所以不可能在原始之時先於細胞存在。著名病毒體專家博士(F. Bawdin)(註二)認為病毒體是退化的生物品種,由從前有獨立生活能力的生物退化而產生。這樣,單細胞的生物,乃是生物界有獨立生活與繁殖的最小單位。
雖然巴斯德等科學家已經給我們解決了生物發生的問題,但另一個更基本的問題仍然存在,就是生物的來源問題,即是「假若生命只有來自生命,則地球是否從古以來就是有生命的?地球上第一個生命又是怎樣來的?」有些拒絕神創論(Special Creation)的人,雖然身為科學家,仍不願向科學原則低頭,反作出與它完全衝突的結論:「根據所知,地球上最初是無生命的,那些最初的生命一定是由於無生物自然發生而來的。」(註三)為要自圓其說,他們假定在久遠(三十多億年)之前,原始自然環境與現在不同,有利生物自然發生。事實上,原始自然環境如何,人皆無法有確實的知識,科學家們也沒有一致的見解,只能作為沒有根據的臆測而已。顯然,「唯物」的立場就他們而言,較之科學的原則更為重要,為了堅持「唯物」立場,不惜漠視科學原則。
另有些人,為要避免神創論,託言地球上第一個生命來自別的星球或行星。但他們仍不能因此解決生命來源的問題,只是將這問題推到別的星球或行星去而已,因為人還可追問:「生物在別的星球或行星怎樣發生?」
聖經創世記明確地記載:「上帝說: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要有雀鳥飛在地面以上,天空之中……上帝說:地要生出活物來,各從其類;牲畜、昆蟲、野獸,各從其類。事就這樣成了。」(創世記一20至24)約伯記十二章7至10節說:「你且問走獸,走獸必指教你;又問空中的飛鳥,飛鳥必告訴你;或與地說話,地必指教你;海中的魚也必向你說明。看這一切,誰不知道是耶和華的手做成的呢?凡活物的生命和人類的氣息都在祂手中。」一切的生物的奇妙結構與生活本能都說出無聲言語,頌揚上帝創造的大智大能。
註一:G. G. Simpson,et. al.: Life: An Introduction to Biology
註二:Lamberts,et. al.: Why Not Creation, p.338
註三:BSCS 高中生物學(上冊)31頁
(此文刊登於《中信》月刊第 39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