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上帝创造天地”
──真理压倒传统成见

读历史的人都知道亚历斯多德(Aristotle,384-322 B.C.)他是古希腊的科学家,也是教育家,对西洋历史的影响非常巨大。人们认为,他与他的导师柏拉图,是古希腊两位最重要的人物。自亚氏以来,凡二千三百多年间,世俗科学家传统的意见,均认为宇宙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甚至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相反的证据愈积愈多时,根据调查,仍有2/3的科学家赞成这宇宙恒态论(Steady State Theory)。但圣经创世记远在亚氏之前一千年写成,它的第一句却是:“起初上帝创造天地”,明白说出宇宙有一个“起初”的“始”,也将有一个“末日”的“终”。

《最初三分钟》(The First Three Minutes)的作者温氏(Weinberg,1979年物理学诺贝尔奖得主),及许多天文物理学家,证明在理论上由於自然律的要求,宇宙必有起初的一刹那,此前没有物质丶时间或空间,这便是目前科学家所共识的宇宙大爆炸论(Big Bang Theory)。近三十多年来,我们虽然顺理成章地接受宇宙大爆炸论,但不要忘记,在数千年后对宇宙观念的改变,是科学对圣经验证划时代的一页。近数十年来,由於望远镜与微粒加速器的探究,证明圣经第一句话的正确性。圣经虽然古老,但不过时。“起初”观念的解决,是基本重要的课题,因它推翻了宇宙永恒存在的唯物自然论。其他,如进化丶恐龙丶人种来源等,比较起来,只是枝节问题而已。

二千多年来,科学家相信物质永存的宇宙恒态论,是有其一定心理因素的。因为这样,他们便不必解决“起初”的问题。若有“起初”,那麽是谁起始的呢?宇宙的发展是遵循谁的旨意呢?他们在情感上不愿面对一位无所不能的上帝。所以坚持唯物的前《自然》(Nature)杂志主编麦氏(John Maddox)说:“宇宙大爆炸论在哲学上令人难於接受。”但目前的科学家因科学上的数据接踵而来,便不得不接受这在感情上难於接受的知识。许多假设常是基於臆想,但科学数据愈来愈多时,臆想便不得不向事实低头。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倚靠确定的事实,不倚靠人的意见。

爱因斯坦在1915年发现了普通相对论(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因为有数以千计的实验证明,已成为相对律(Law of Relativity)。洛爱尔天文台(Lowell Observatory)的天文学家史氏(Vestro Slipher)根据相对律报告天文测量的结果,证明宇宙是动态的,目前仍在膨胀中。这样,往回推算,从前的宇宙是怎样的呢?百亿年前的宇宙又是怎样的呢?据推测百馀亿年之前,宇宙只不过是一点浓缩的物质,这便是宇宙起初的光景。相对论说出了对人与宇宙最重要的事实,即确有“创造”这一回事。

说来有趣,爱因斯坦因为对恒态宇宙情有独锺,於发明相对论之后二年,竟用不务实的手段修改他已发表的相对论,以符合所锺爱的常态宇宙观。但后来愈来愈多实验证明,宇宙膨胀确是事实,他才觉悟而写信给友人邦氏(Max Born)说,他反对自己的学说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败笔”。

今日宇宙的状况与生命的存在,是由许多微妙因素极精密地配搭才产生的。例如上文的天文学家韦氏,他虽非信徒,却说:宇宙起初爆开时,若能量只有一丁点儿的差异,不是万分之一的差异,也不是千万分之一的差异,而是只要仅差十的120次方分之一(1/10120),生命便无法在宇宙中出现。宇宙从开始便有计划地产生生命,向这目标迈进。芝加哥大学天文学家特纳(Michael Turner)说,这产生生命的精密度,好似在宇宙的边缘射箭,一箭穿过了整个宇宙,直射中放在宇宙另一边,只有千分之一米直径的靶心(参考The Science of God by Gerald L. Schroeder第一章)。所以若说宇宙与生命的存在是机遇的产物,那是绝无可能的。

欧洲各国科学联合研究机构CERN,所建造世界最大的粒子加速器,Large Hadron Collider,研究宇宙起源及构成的最小单位,埋在瑞士舆法国交界处地下574英尺深,圆周17哩,耗资一百亿美元。在2010年3月底,质子束直接对撞实验成功後,着名物理学家加氏(Michio Kaku)説:“这是解开(圣经)创世记首句的巨大一步。这是创世记的机器,它可帮助我们明白宇宙歴史中最光荣的一页。”所以科学的顶点便是神学的起点;宇宙万物的来源问题是科学舆神学彼此的卦鈎处。

(此文刊登於《中信》月刊第 44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