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与哲学

哲学是探讨基本原则丶终极原因,及万物来源等的学问。

探讨需用思想,思想有两方面:

一丶据实的思想:如早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所拟的逻辑方法,即基於事实,由理性严谨演绎而得的知识,令人无法否认。

二丶非据实的思想:因为缺乏客观实际基础,只是臆想丶猜想丶冥想,甚至妄想。所以有人说,任何荒唐的言论,都可在哲学书中找到,确是事实。在这情况之下,附从错误的人就成了牺牲品。

哲学三家

哲学论说,派系纷繁,名目众多。但若淘汰中间色调的言论,则对“存在”问题,可分为三类:即唯物丶唯心,与唯实。

今以汽车为例,将这三家的看法简述於后:

一丶唯物论。唯物论者说:汽车实际没有别的,只是汽车零件,加汽油而已。公式如下:

汽车 = 汽车零件 + 汽油

至於汽车设计制造者的目的丶构思丶才能,因为无法量度评估,难以捉摸,不能以物理科学方法探究,而且制造过程不能重覆,所以不谈来源问题。此种即“物外无心”的立场,失诸於忽略人心可以左右环境的事实。

二丶唯心论。唯心论者说:汽车实际没有别的,只是汽车工程师的目的丶构思,与才能的表现。公式如下:

汽车 = 汽车工程师的目的丶构思与才能

在实际的汽车未出现前,汽车已在工程师的脑海中存在;由他构思使用甚麽方法与材料制造。汽车的存在,是工程师心中构思的实现,实际的汽车是不足重视的,工程师的心智,才是首要的根源。这立场可说是“重心轻物”,忽视客观物质的重要性。

三丶唯实论。唯实论者认为以上“唯物”或“唯心”,都以偏概全,各有偏废;探究事物应该窥其全貌,来源与现实都得顾全。汽车就来源而言,出乎工程师的心智;就现实而言,是客观物质的实体,为“心”与物的作用而产生。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汽车=工程师的目的丶构思丶才能 + 汽车零件 + 汽油

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宇宙本体论

我们做哲学思考时,马上勾起一个大问题,便是宇宙万物的存在或来源问题,这叫做“宇宙本体论”。由这个问题,找出万物的最后根据。这基本的问题若未合理解决,其他问题的答案便缺乏稳固的基础。

许多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只谈人生哲学及政治哲学,没有宇宙哲学,对宇宙本体论是空白的一页。即使有关宇宙来源的论说,例如荀子的“气生万物”说,也都暗晦模糊,不能作为凭藉。但人只是宇宙的局部,不认识宇宙,怎能认识人生?!所以传统人生或政治哲学的讨论,只能解决枝节问题,不能解决宇宙基本的问题──即宇宙与人之所本丶所属,与所归的问题。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严重的缺点,是舍本求末,颠倒次序的现象。

基督教文化的宇宙本体论

近二千年来,基督教正统的宇宙本体论取自圣经第一句:“起初,上帝创造天地。”这一句是最简单,也是顶伟大的真理。最简单,故最为明晰可信;顶伟大,故无所不包,无法否认。

这话不但解决了万物来源之“谜”,也由万物反推,作为“有神”存在的确实证据。正如圣经所说:“自从造天地以来,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马书一20)既有“所造之物”,必有“造物之主”,这还容置疑麽?这个简单的道理,也可用逻辑三段论法的推演式解决。

三段论法的推演式,有两个前提或预设,一个结论。若两个关联的预设是真,则推演而得的结论便真。例如:

预设一:乙大於甲
预设二:丙大於乙
结论:丙大於甲

照这个方法,我们可作下列推演:

预设一:汽车因其设计丶构造,必先有设计制造者。
预设二:宇宙万物的构造,远胜汽车复杂。
结论:宇宙的存在,必先有更伟大的设计创造者。

如果以上两个预设为真,则由它们演绎而得的结论必真。人造的一切工具器物,样样都有构造;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一切构造,都由智慧设计而来。构造越复杂(例如电脑丶飞机丶工厂等),需要越大的智慧;即使是简单的构造(例如椅丶桌丶杯丶盘等),没有智慧的牛丶马等仍然无能成全。

自然界生物个体的构造,远较汽车复杂,这谁都知道。宇宙万物的伟大设计创造者,便是基督徒所崇拜的上帝。西哲尝言:“一切可见之物都告诉我们,有一位不可见之神。”换言之,哲人认为肉眼所见(see)的自然万物,都证实有心眼(理性)所悟(see)的创造主。不论肉眼所见,或心眼所悟,都可同用see(见丶知)。若只能用肉眼见,不能用心眼领悟,怎算是聪明人?!

有些人认为,上帝创造人,是一个没有证据的“盲目信念”(注)。其实“盲目”是在於看不见证据的人,若看见证据,那就不盲目了。

圣经告诉我们有上帝,理性也告诉我们有上帝,这便是信仰与理性的和谐。信仰可以在理性之光中站立;无神或多神信仰因缺乏证据,与理性无法和谐,所以是不理性。

心意是心智之主

既然“有神”的信仰是合理的,可由自然万物作证,那麽为甚麽许多人不肯信呢?西谚说:“Heart is the master of mind”(心意是心智之主)。心意(heart)是人的爱好与意志的功能;心智(mind)是人的理智与悟性的功能。人心有了爱好的意志作用之后,理性的功能便受压制。例如,“爱是盲目的”或“见利忘义”丶“贪小失大”等,都说出这样的事实。对有意反叛的人,你即使有最明显的证据丶最合理的推论,他也不会接受,因为这是情感与意志的障碍,不是理智能解决的问题。

注:《知识份子与中国》,七十年代杂志社出版,144页。

(此文刊登於《中信》月刊第 419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