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聖經的原則化
有些聖經材料本身就有直接教導的形式,譬如羅馬書中就有許多,這些就不必「原則化」。解經者只要把書中的教訓和義理,轉變成能引起聽者回應的議題即可。
但許多經文並不具直接教導形式,解經者就需作解經程序的最後工作──經文「原則化」,使經文能轉變成應用及講道之一部份。所謂「原則化」(principlizing) ,乃指從任何一段歷史記錄中,尋找出其基本的屬靈、道德或神學的原則。這些原則隱藏在經文中,必須把它們挖掘出來。藉著「原則化」,我們可以從聖經中找到靈修和屬靈的真理。
例如:
A. 先知喬納在魚腹的故事,可找出原則為:違背神命之工人,神會管教。
B. 可4:35~41:主是大自然的主宰,我們不要膽小害怕。
C. 可五章:三個醫治。
釋經學的應用,最終之目的,就是明白神的旨意之後,能在日常生活中實行出來。
以斷章取義的方法尋求神的旨意,是一種迷信的作法。
例如,希西家增加15年歲數;猶大出去吊死,你去照樣行吧。
「原則」是指不受時空限制(影響)的真理。
舉例:「要愛人如己」這是沒有時空限制的真理──「原則」。
A. 抽取「原則」的步驟及方法:
B. 聖經歷史記載原則化
必須要把歷史事件發生之隱含原則(普世不變之原則)找出來,使之適用於今人今世。具體說即找出屬靈的、道德的、神學的原則。此說可說是解經原則用盡之後的步驟。 所謂原則,是必須有其它經文支持的原則才是有效的原則。
舉例:
利百加和亞伯拉罕僕人的故事(創24 章),若遽下結論說: 我們向神要妻子的方式,是要見到一個女子出現,並且她向準新郎或他的朋友行某些善事。這樣的解釋便是錯誤的。
正確原則的應用是:只要我們依靠神,祂就會引領我們。
讀舊約先知書,要參考歷史書的背景。例如「割禮」的意義,是舊約以色列人與神所立的「約」。現在不守「割禮」,並非表示信徒不守約,乃是神在新約時代用基督的血,與我們立了更嚴肅的約。今天我們每次領聖餐、記念主,就是遵守了這新約。
「割禮的問題」是另一例子。割禮在舊約是很重要的,,是神和祂的子民立約的記號。所以在使徒行傳裡,當時的教會領袖沒有勉強外邦基督徒接受割禮,因為他們認識到割禮的「民族性」(參加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