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文化背景分析(Historical – Cultural Analysis)

聖經是神的話,是作者在當時對特定的讀者所傳遞的信息。聖經寫成於遙遠的古代,史地環境與今極為不同,如果要瞭解聖經,就要使用文化法(Cultural Method)又名歷史法(Historical Method),依照聖經的歷史情況來解釋當時的地理、風俗、人情、宗教(故有人稱之為「文史法」)。此法原則乃是:「注意文化與歷史」。

A. 考慮近東當時一般歷史文化背景。注意當時的國際局勢、內政外交、社會狀況等。

例如:

  1. 以賽亞書第七章記載童女懷孕生子的預言。為什麼有此預言呢?看列王紀下第十六章,南國亞哈斯王受到亞蘭王利汛和北國以色列王比加的攻打。這預言是對南國亞哈斯王的安慰。
  2. 在約拿書,反映出先知喬納對尼尼微城的認知。為何喬納不願去尼尼微呢?從世界歷史得知,尼尼微人對待敵人十分殘忍。喬納不願向他們傳悔改的信息,免得他們以同樣的手法對待以色列人。
  3. 在出埃及記,神為何要降十災給埃及?答案是那十災代表神駁斥埃及人所信奉的諸神,顯出他們的不足,藉此證明它們是假神。
  4. 要明白哈該書、撒迦利亞書和瑪拉基書這三本小先知書,我們必須要瞭解

以斯拉記和尼赫邁亞記的歷史背景。當時是建聖殿、建聖城的時期,亦是聖民道德的重建期。

B. 舊約

  1. 要認識王國前/時/後的歷史。
  2. 要認識鄰邦的史事作為背景的研究: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
  3. 要認識南國/北國的歷史。
  4. 要認識當時的屬靈風氣(拜偶像?道德敗壞?)

C. 新約

  1. 要認識新約的政治環境和文化背景:羅馬政權/希臘文化/猶太人之信仰
  2. 要認識新約的歷史地理:明白使徒行傳之報導和保羅的宣教旅程(三次)。

作歷史文化背景的探訪,用意是叫解經的人「設身處地」,站在原作者、原讀者的立場去思想、領會。例如:

  1. 創世記31:19~35,拉結偷「神像」(當時繼承家族財產權的方式)。
  2. 創世記25:31,雅各布奪「長子」的名分(因當時有繼承權及屬靈之福份)。
  3. 列王紀上2:19~25,亞多尼雅欲娶書念女子亞比煞為妻(娶前王之妻,表示作王)。
  4. 列王紀上第十八章,先知伊萊賈在迦密山上向巴力的假先知挑戰,要證明耶和華是真神,或巴力是真神。伊萊賈諷刺說巴力去「旅行」了(當時迦南宗教背景說巴力是喜歡旅行的)。
  5. 路加福音9:23,主耶穌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一個人背起十字架乃是往刑場走,所以背起十字架就是跟隨耶穌基督至死無悔。(而不是一般人所解釋的:忍受艱辛可憎之人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