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经派别

在教会历史里,主要的解经方法可以分成两个不同的派别。“字义解经”(Literal School)认为:神透过语言、文字将神的启示记录下来,因此,读经需要根据文字的文法、字义和历史背景来解释。而“寓意解经”(Allegorical School)则认为:经文除了字面意思之外,另有深一层“隐藏”的意义。文字只是一个媒介,解释圣经要看字面以下的意思。换句话说,“寓意”式的解经法是:透过文字来体会另一层更深奥的含义。

A.“寓意解经”(Allegorical School)

寓意解经派(又称灵意解经)认为解释经文不能停留在字面的解释,而是需要研究和挖掘经文中隐藏的含义。其中最著名的寓意式解经家是奥利根(Origen,公元185-254 年)。奥利根教父曾说:“解经的时候分成灵、魂、体三个部份,跟我们人一样。字面的解释就像身体,应用是属于魂的,而灵意才是最高的阶段。”他举了一些灵意解经的例子。例如马太福音13:33天国的比喻中,耶稣讲到当面酵放在三斗面里,全团面都发起来。奥利根解释“三斗面”是代表全人类,所谓三斗就是指挪亚的三个儿子:闪、含和雅弗。又如奥古斯丁以灵意来解释路加福音10:25-37“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他说,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到耶利哥去,“那人”就是亚当,“耶路撒冷”代表天上和平的君王,亚当就因此堕落了。然后到了耶利哥,“耶利哥”原来是指月亮,因为月亮有阴晴圆缺,代表亚当是会死的。后来这人遇到了强盗,“强盗”就是魔鬼和他的使者。强盗剥去他的衣裳,“衣裳”根据他的解释是指永生,魔鬼把他的永生夺去了。强盗还把他打个半死。“打他”就是说服他犯罪,“半死”据他的解释就是他虽然活着,但灵命已经死了,所以是“半死”的。后来遇到了“祭司”和“利未人”,他们代表旧约的事奉。后他又遇到“撒玛利亚人”,根据奥古斯丁的解释,“撒玛利亚人”代表耶稣基督。祂包扎了这个人的伤处,意思是捆绑罪的束缚;用“油”涂他的伤口,代表美好盼望及带来的安慰。这位撒玛利亚人还用“酒”倒在他的伤处,奥古斯丁解释这“酒”是鼓励他热心行善。撒玛利亚人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代表基督成为人的身体。然后带他到“旅店”去照应他。奥古斯丁解释“旅店”是代表教会;“第二天”是指耶稣复活以后;“二钱银子”是指今生和来生的应许;而“店主”就是保罗。

这样解释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虽然新奇有趣,但是否是耶稣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呢?仔细研究经文的上下文,就知道这样解释严重地偏离原意。因为主耶稣所教导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目的是教导“谁是我的邻舍”的信息,而不是教导神与人的关系。

寓意式(或称灵意)解经很容易混乱神的道,因为这种解经没有一定的规则可循,讲解经文时也没有根据字意,上下文脉,或作者原来意思,常是凭自己的想象力自由发挥。

  1. “寓意解经”的起源
    寓意解经是源于古代解释希腊神话的希腊学者,当他们在讲解希腊的罗马神话时,提到许多希腊的神做很多坏事,而且生活不道德。他们时常思想这些希腊神话带给他们什么启示。后来一些希腊哲学家说这些神祇并不存在,只是代表人性的挣扎。他们对这些神话的作品十分推崇,却对于古代希腊宗教的神话故

    事感到尴尬不已。他们不愿意抛弃古诗人的遗着,试图挽救那些古希腊的神话,另一方面又不能不顾及哲学与神话之间的矛盾。于是提倡用寓意法来解释他们宗教中传统诸神的故事。例如他们说荷马《史诗》中的神话,神的那些故事不是史实,而是性挣扎的比喻。如丢斯神(Zeus)是指“宇宙法则”,Mars神是象征“战争”等。

    在耶稣时代,埃及的亚历山大城是一个很重要的港口,住了很多犹太人。这城市的建筑全是根据希腊文化,并且使用希腊语作官方语言,刻意营造成地中海昌盛的城市,而这城也是贸易和军事的中心。在当时,有一位著名犹太人名腓罗(Philo, 20BC-50AD),他承袭了当时人解释希腊神话之方法,用寓意法来解释旧约,认为摩西律法里的许多经文,不应只着重表面字义的解释,而是应该找出文字底下的意义。比如他解释创世记时,不按字面解释伊甸园里的“四条河流”,而说成神把四种属天的美德安置在人类中。另外又说“撒拉”和“夏甲”是代表德性和教育;“雅各布”是代表聪明,“以扫”是代表愚昧。腓罗不是基督徒,但他用哲学的方法来解经,对亚历山大的基督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许多基督徒就效法这种方法来解释圣经。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教父奥利根(Origen,公元185-254年)及后来的奥古斯丁(Augustine,公元354-430年) 等。

  2. “寓意解经”的批判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重视真理,强调属灵的意义,带给人温暖的信息,经文变得活泼有力;又强调圣经教训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这方法最大的害处是混乱神的道,使圣经真正的意义模糊不清,且没有客观标准的规范,解经权威完全系于个人心思,让解经者的想象力任意驰骋,容易流于主观,造成同一段经文有很多不同的解释。

B.“字义解经”(Literal School)

与寓意解经方式相反的是字义解经。字义解经是按照字句的普通常识意义(common sense),按着字汇、词汇的一般用法来解释圣经。这种解经法是承认一个字(词),可能有很多意思,但在一个特定的文脉中,应该只有单一的意思。神所启示的每一段经文,只有单一的意思,因此解释圣经时,要根据上下文和经文的文法来决定那单一字词的意思。

  1. “字义解经”的起源
    字义解经是犹太人自古以来的传统解经方法。从被掳回归以后,文士以斯拉用字义解经来带领以色列人认识圣经。到了新约时代,主耶稣和使徒们也都采用字义解经,按着字面的普通含义带出属灵的教训和应用。主耶稣从来没有用神秘或寓意的解经法。祂也反对文士和法利赛人从圣经中衍生出许多传统和规条(以致偏离原意)的解释法。因此,主耶稣是按着基本的字义来解经,例如在马太福音11:5 耶稣说:“就是瞎子看见,瘸子行走”时,祂引用旧约以赛亚书35:5-6,预言弥赛亚来临时所要行的神迹奇事。主的门徒和跟随祂的人都是按字义来解经。使徒行传2:16-19 记载彼得在五旬节讲道时,引用旧约先知约珥的预言来解释五旬节圣灵降临的景象,并指出约珥书的预言,如今借着耶稣(也就是旧约所应许的弥赛亚)实现了。彼得后书2:15 提到先知巴兰,是引用民数记23 到25章所记述的事件,彼得也是按着字义来解释旧约圣经。除他以外,司提反、保罗等都是用字义法来解经。

    在主耶稣以后,耶路撒冷的教会受到逼迫,许多信徒被迫迁到叙利亚的安提阿,安提阿的教会也承继了字义法的解经。在中世纪,虽然寓意式的解经在天主教里占了大多数,但到了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年)宗教改革之后,教会恢复了字义解经。直到如今,字义解经法已成为完整的解释圣经体系。

  2. “字义解经”的批判
    字义解经法常有的缺点,就是解经者容易满足于经文解释的部份,而忽略属灵教训及实际的生活应用。结果解经变成枯燥乏味,缺少活力。所以,在解经时,除了要把正确的意思解释清楚,还要带出实际的生活应用及灵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