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释经学的功用
释经学的目标是要明白圣经作者本来的意思是什么。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认识它对现今的我有何意义。
圣经写于远古异邦,所传达的信息与现代人难免有时空上的隔阂差距。因此,若要正确了解圣经的意思,就要在古时圣经的世界与今天的世界之间搭起一座桥梁,把这两个世界连接起来。释经学的功用就是这座桥梁。
A. 时间的差距
圣经一共有66 卷书,最早的一本《创世记》由摩西撰写,完成于主前1420年;最后一本《启示录》的作者是使徒约翰,于主后95年完成。因为年代相隔久远,读来难免产生极大的“隔膜感”。此外,我们既无法与当代作者对话,也不能与当时读者交谈,所以不能以“第一手”数据来明白神的话。但如果能认识圣经的历史背景,我们对圣经的理解就大有帮助。例如在四福音书中,如果我们了解旧约与新约之间所发生的事情,当时犹太人的各种教派及信仰体系,如希律党人、撒都该人、文士和法利赛人等宗教领袖的心态,我们就不难了解为何他们要处死耶稣了。
若要处理时间的差距,最基本的需要是认识圣经历史。从太古时期开始,接着是人的创造到先祖亚伯拉罕、艾萨克、雅各布的事迹;然后出埃及时期,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后是争战时期,乔舒亚带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接下来就是士师时期(340年),后来神所拣选的以色列人形成联合王国(119年),在这王国时期,扫罗作王40年,戴维作王40年;戴维王死后由他的儿子所罗门王继承王位。在所罗门之后,以色列王国分裂成南北两国:北国是以色列,南国是犹大。北国和南国都因为拜偶像离开了神,最后国家灭亡,百姓被掳。北国在主前722 年被亚述所灭,南国在主前586年被巴比伦所灭。但神是信实的,祂没有丢弃祂的选民。以色列人被掳70年后,终于归回耶路撒冷,因为巴比伦也被波斯所灭,古列王允许他们回归。在这回归时期,圣经记载一共有三次归回,回归到耶路撒冷后,他们重建圣殿来敬拜神。然后就进入两约之间的430年,这期间发生了许多世界大事,有好几个王朝兴起,最后由罗马统治。
从旧约的最后一本书《玛拉基书》到新约《马太福音》,期间相隔四百多年,政治和宗教的活动与变迁,层出不穷,多姿多彩.可是从神的默示与启示的角度来看,则是沉寂一片,所以这个时期也叫做“沉默时代”。到了新约,主耶稣来临,完成救赎,死后复活升天,自此进入使徒时期,使徒承继主的大使命,四处广传福音,建立教会。
了解圣经的历史背景之后,再读圣经,我们就可以更进一步了解经文的背后含义。例如读先知书的时候,我们需要知道这一本先知书所记载的圣经历史,是在国家灭亡以前,还是国家灭亡以后发生的。
读哈该书、撒迦利亚书,我们就知道这一段历史是以色列人被掳归回的时候。如果我们同时读尼赫迈亚记和以斯拉记,就会对这些先知书有更正确的了解。
B. 地理的远隔
圣经所发生的事情大部份在中东地区,就是今天的以色列、埃及和伊拉克。对中东的地理情况越多认识,越有助于我们了解基督的生平。例如在约翰福音4:4说:“耶稣离开了犹太,又往加利利去,必须经过撒玛利亚”,祂为何要经过撒玛利亚呢?从圣经地图可知,原来撒玛利亚位于犹大和加利利中间,但因为历史的恩怨,犹太人不喜欢经过撒玛利亚。可是,耶稣故意经过撒玛利亚,为要寻找那位迷失的妇人。
马可福音7:24记载耶稣受到文士和法利赛人一步步的迫害,就带领门徒离开加利利,到了推罗、西顿境内。推罗、西顿位于加利利西北30至40哩,是地中海旁、非尼基境内的城市。那里原来是外邦人居住的地方,是现今的黎巴嫩。耶稣在那里帮助了一个外邦妇女,将附在她女儿身上的鬼赶出去,她的女儿就痊愈了。然后耶稣离开推罗,经过西顿,来到低加波利境内。低加波利也是外邦人居住的十个城市。耶稣在那里行了神迹,用七个饼和几条鱼喂饱了四千人。那些人都是外邦人。如果我们对圣经地理有足够的了解,就知道耶稣的服事有时是对犹太人,有时是对外邦人。
认识圣经地理,我们可以从地图上了解保罗布道的行程,他如何经过小亚细亚,然后到欧洲,罗马等地。他在那些城市里传福音,建立教会,也写了新约中十三封书信,如哥林多前后书、腓立比书、以弗所书等,鼓励信徒和帮助信徒解决教会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认识保罗所写书信的地理背景,会对我们解释圣经有极大的益处。
启示录3:16讲到耶稣责备老底嘉教会,说它像温水,既不冷也不热。原来老底嘉教会位于今天的土耳其,靠近歌罗西和希拉波立,三者相距不远,都位于利锐山谷。由于老底嘉附近没有可饮用的水源,因此需要从6哩(哩=英里)外的希拉波立和30哩外的歌罗西引水进来。希拉波立的水,原本是热腾腾的温泉,有治病的疗效,很多人希望借着浸泡富含矿物的希拉波立温泉,使疾病得到医治。可是经过6哩的路程,当希拉波立的温泉进入老底嘉时,早就变成不冷不热的水,它也因此失去治病的果效。在歌罗西的泉水则是凉的,喝了会有清新舒畅的感觉。但是透过30哩的水管引到老底嘉之后,也变得不冷,味道甚至令人作呕。
在马可福音11:13-14 记载耶稣看见一颗无花果树,当时正是结无花果树的季节,却在树上找不到一粒无花果,祂因此咒诅那颗无花果树。很多人都不明白,耶稣为何要这样做?原来无花果收成的季节是在阳历6至9月间,耶稣经过这颗无花果树时是在3、4月,在这期间应有嫩果(Taqsh)出现.这果实虽不可口,略带苦味,但可充饥。可是当耶稣经过这树的时候,竟然连一粒Taqsh也找不着,祂知道那树不会再有丰收之果子。借着咒诅那树,耶稣教育门徒,以色列民就像那颗无花果树一样,只有叶子(只重视外在的条文礼仪),没有果子(悔改之果)。
可见,丰富的圣经地理知识不但能增进我们对圣经的认识,也会使我们更正确和生动的讲解圣经,让听的人印象深刻。
C. 文化背景的差异
圣经横跨数千年历史,又涵盖许多种文明(包括宗教部份),与现代人的文化背景极不相同,存在着文化间的鸿沟。因此,若不了解圣经时代的文化,特别是犹太人的文化,我们就无法完全掌握经文中的原意。例如读经时会遇到的“鞋约”、“盐约”、“血约”、“掀开脚上的被”、“用衣襟遮盖”和“妇女蒙头”、“彼此洗脚”、“彼此亲嘴”等不胜枚举,造成信徒读经时甚多迷惑。
其实,“血约”在圣经里是一个很重要的约。在创世记15:9-21记载神与埃布尔兰立约。神叫埃布尔兰取一头三岁的母牛犊、一只三岁的母山羊、一只三岁的公绵羊、一只斑鸠和一只雏鸽。埃布尔兰就把这一切拿了来,都从当中劈开,一半一半相对摆列,只是鸟没有劈开。因此,中间的地面上沾满了这些动物所流出来的血。通常订约的人会和另一方手牵着手,踏着地面上的血,从肉块的中间走过去。这行动表示彼此所立的约是永远的,到死都不能改变。所以这约叫“血约”。神要跟埃布尔兰立一个永久的约。圣经记载当日落的时候,埃布尔兰沉沉地睡了,神自己从肉块中间走过(创15:17-18)。因为神知道人不能守约,所以神就自己走过这血路,表示神自己立了一个无条件的约,祂愿意负责因毁约而需承受的惩罚,这个行动充分彰显了神对人伟大无比的爱。到了新约,耶稣为了救赎我们的罪,牺牲自己,在十字架上代替我们承受了应受的惩罚。
“盐约”是古时如果为了某件事情要与对方订一个约,立约的时候,立约一方要从带着的盐袋里抓一把盐,放进对方的盐袋里,而对方也照样从自己的盐袋抓一把盐放进前者的盐袋里,表示双方所立的约是坚定的,不可废除,不能损坏。这就是“盐约”的意思。在旧约历代志下13:5;民数记18:19都有提到盐约。
“鞋约”记载在路得记4:8-17:波阿斯跟路得至近的亲属立约,因为那个至近的亲属不愿赎路得家的地,所以波阿斯就赎下那地。他们立约时,那有买赎权的至近亲属就把自己的鞋子脱下,交给波阿斯,而波阿斯也照样把自己的鞋子交给对方。这行动是在买卖土地成交后所作的, 象征某人出让他的土地。根据1925-1931年古伊拉克出土的努斯碑文(NUZI Tablets)记载,考古学家发现,古时近东买卖土地以后双方都要交换鞋子,作为一个约定。这就叫“鞋约”。
“掀开脚上的被”、“用衣襟遮盖”:路得记3 至4 章记载波阿斯睡觉的时候,路得就按照她婆婆内奥米的吩咐,看准波阿斯睡觉的地方,进去掀开他脚上的被,然后躺下去(得4:8-9)。到了半夜,波阿斯惊醒过来,发现路得躺在他的脚边。路得就叫波阿斯用他的衣襟遮盖她。原来这是近东文化的一个习俗。路得这项举动是求她的亲人在婚姻上帮助和保护她,也就是表示向对方求婚。
在列王纪下2:9,先知伊莱沙对他的师父说﹕“愿感动你的灵加倍的感动我。”伊莱沙的意思是要作伊莱贾的继承人,而不是要求神给他双倍的圣灵,因为根据申命记21:17,长子可以承受父亲双倍的产业。
新约中,保罗书信结束时,常提到我们要彼此“亲嘴问安”。这是近东的文化习俗,同性之间见面时的问候方式。现今阿拉伯人还保持这种习惯,男人和男人见面时会彼此拥抱和亲嘴问安。
主耶稣也教导我们要“彼此洗脚”。这也是当时的文化习惯。当时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许多人都靠步行。他们因穿拖鞋走路,所以脚上总是沾满灰尘。到了主人家,主人会吩咐家里地位低下的仆人给这位客人脱鞋,洗脚,然后擦干,涂上一些膏油来保护他的脚。当耶稣教导我们要彼此洗脚,就代表要我们谦卑的彼此服事。
哥林多前书提到妇女要蒙头,表示要顺从的意思。这也是当时的文化习俗。
如果我们不晓得圣经里的古旧文化风俗习惯,很容易会误解圣经。因此,我们要注意圣经里一些特别、与我们不一样的风俗,从当时的文化背景来研究它的意思,这才是最智慧的解经方法。
D. 语言的隔阂
新约圣经是用希腊文写的,旧约主要是用希伯来文,其中一小部份则用亚兰文写成。在这些文字中,希伯来文是哑音文字,希腊文的变格异常复杂。英文和中文圣经都是从原文翻译过来。当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就要注意它原来的意思,因为圣经里每一种语文都有它特别的含义。圣经文字的表达方式与今日大不相同,例如圣经中有些字仅出现一次,有些字是圣经作者发明的字(如“默示”,提前3:16),这些都会构成读经时的隔膜。
例如玛拉基书1:2-3神说:“我爱雅各布,恶以扫。”其实希伯来文的“恶”这个字并不是“恨恶”的意思,而是指一种比较,意思是“我爱雅各布胜过以扫”,或是“我多爱雅各布,少爱以扫”。创29:31也记载雅各布爱拉结,恨利亚,这里的意思并不是雅各布恨利亚,而是少爱之意。所以,在路加福音14:26主耶稣说:“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原文作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主耶稣不是要求我们去恨自己的家人,祂是要我们把爱主的心放在首位,学习爱主多过爱家里的人。
在马太福音5:29-30,主耶稣说:“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丢在地狱里。若是右手叫你跌倒,就砍下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丢在地狱里。”这是一种语言上的夸饰语,表示愿意付上任何代价,忍受一切的辛苦来追求圣洁,因为罪是严重,不可轻忽的。
圣经的语言也包括一些俚语,就是当时人(犹太人)通用的话。在马太福音21:21耶稣说:“你们若有信心……就是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也必成就。”“山”是表示困难的事情。一个真正对神有信心的人,就能够移去一切的障碍困难。
马太福音5:39耶稣教导门徒,“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可是在耶稣被审的过程中,虽然被打了五次,祂并没有主动转过左脸来任人打。这里真正的意思是要我们宽恕恶待我们的人;“转过左脸由他打”就是等于接纳别人,宽容他人,不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在十字架上耶稣向天父呼求饶恕钉祂的人,说:“因为他们做的,他们不晓得。”
马太福音24:27-28,耶稣说﹕“闪电从东边发出,直照到西边。人子降临也要这样。尸首在哪里,鹰也必聚在那里。”全句是俗语指速度极快,好像鹰在天空飞翔,一见到尸首即刻扑下来。因此,全句是指主再来的速度急速,也如闪电一样。
我们也需要知道圣经记载当时的文字用法。比如犹太人多用名词,少用形容词来描写。当他们说“耶和华是我的盘石”,他们是用盘石来形容一种强大的保护。因为当犹太人在旷野飘流的时候,时常遇到风沙,他们就躲在盘石里,这个盘石甚至比一间房子还大,躲在盘石后面就可以得到保护。
圣经也提到“巴珊的公牛”。“牛”是代表强大的意思,就像我们中国人的猛狮。
我们也需要知道一些比喻、寓言、象征和预表等类的文体用法,及诗体的用法。因为圣经有它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我们现今的用法有极大的差异和隔阂。所以在解释圣经的时候,我们需要去了解作者使用这个文体背后的真正含义。
E. 属灵(启示)的差距
人是有限的,神是无限的,有限的人绝对无法靠自己理解无限的神。所以读圣经时,常会遇到许多难以理解的问题。例如“三一神”的观念,是没有人能够完全理解的,因为它没有先例,也没有后例可循。有些人则是对神的主权和人的自由意志,包括预定论的问题不能调和及理解。这其实都是人有限的认知所产生的差距。
圣经是神特别的启示,有些属灵的事,例如圣灵充满,圣灵的洗、“天国”/“神国”,及圣经的预表、预言、象征及两约关系等,都不易理解。
若要明白这些信念,我们必须要有正确的解经原则。这方面,可以藉助一些解经学的书籍。
事实上,释经学乃是帮助我们设法除去或减少属灵差距的程度,使我们能准确明白和解释圣经。因此,这方面的钻研可以带来长足的效益。